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山西中医》2002,18(6)
·学术探讨·论水肿的证治规律顼 祺 顼志兵  1∶ 1中风病风火上扰证辨治方法及证侯演变规律初探 杨宏勇  2∶ 1喘证辨治溯源宋志萍 师建梅  3∶ 1虚证运用下法初探钟小兰 张光奇  3∶ 4关于方剂辨证的一些思考王世民 王永吉 郭晓峰等  4∶ 1关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几点思考张克敏  5∶ 1阴黄的病因病机及其辨治探讨仲润生  6∶ 1·老中医经验·原明忠应用经方经验举隅张永康 原道昱  1∶ 5李三保学术经验浅探刘潞平  1∶ 7张学增临证经验拾零刘清文  1∶ 8姜春华运用半夏的经验戴克敏  2∶ 3施奠邦分层辨治脾胃病经验拾…  相似文献   

2.
马善桐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0):1413-1414
袁土良主任中医师系江苏省名中医,从医三十余年,临床以见病知源、辨证准确著称,善治内科各种疑难杂症,屡起沉疴顽症。笔者有幸拜袁师学习,深得垂训,对其辨治臌胀的经验体会尤深,兹加以整理,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3.
桥本甲状腺炎是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主要原因,由于其病程长、临床症状及病机复杂多变,辨治上存在一些难点。“三辨”诊疗模式是以辨体论治为切入点,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一种临床诊疗模式。在“三辨”诊疗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依体预防,辨体施治”“衷中参西,辨病议药”“脏腑定位,辨证分型”,灵活地将辨体预防、辨病分期和辨证分型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分析桥本甲状腺炎的证型演变及证治规律,提高临床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4.
范忠泽以健脾为主辨治肠癌的临证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分析范忠泽教授以健脾为主辨治肠癌的临证思路。认为肠癌辨治当以扶正为本、尤重健脾,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善用专方、综合调理。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辨证即辨证论治,辨即辨病论治(西医辨病)。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近年来成为一争论的亮点,诸家大多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后辨证,尤其是一些临床工作者更是多以辨病为主,而关于辨证只是生搬硬套地给予某些证型,并未真正地进行辨证,治疗则更多靠的是经验在进行。对此,笔者深以为憾,从仲圣“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开始,  相似文献   

6.
水肿为临床常见病症,《临证指南医案》选方用药精当,脉因证治切于临床实用,其所载医案将水肿分为阳水、阴水,认为阳水为病多因风、湿、热邪侵袭,阴水为病则多为肺脾肾功能失调而发,故以祛风散邪、清热宣肺、分消走泄之法辨治阳水;以补气益肺、温阳健脾、补火生土等法辨治阴水;若水肿时久,诸法难效,则可参酌以治奇经之法辨治。以《临证指南医案》辨治水肿之法为指导,结合辨证与辨病论治和既病防变及善后调养的指导思想,临床应用颇为卓效,最后附一典型医案加以例证。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医临床有以辨证论治统治一切病证的趋势。实际上中医临床有多种辨治方法,除辨证论治外,还有辨病论治、辨症论治等。辨证论治虽是中医的特色和辨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但不能替代辨病与辨症论治方法。三种辨治方法各有自己的产生背景、应用对象和治疗作用,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相互替代。分清三种辨治方法的特点并适当选择或结合应用,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三种辨治方法的特点及相互关系辨症论治是根据症状特点用药,不管其证与病如何,只要其症状特点与用药经验相符合,用之必效,如川芎治头痛、葛根治项强、五味子止咳、当归…  相似文献   

8.
李木森教授从医逾60年,临证经验丰富,用药精到,辨治准确,对肝胆病辨治尤有心得。现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及善后宜忌等方面对李老辨治胆胀经验作一简单介绍并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从阳毒辨治红斑狼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阳毒辨治红斑狼疮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赵智强周仲瑛(210029)关键词阳毒红斑狼疮中医辨治《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红斑狼疮好发于青年女性,以面部对称性蝶翼形红斑为其临床特征之一。对面赤红斑之病...  相似文献   

10.
<正>中医外科是一门研究和治疗人体体表疾病的临床学科,经过不断地总结和整理,形成中医外科独特的治疗体系,临床诊治首先辨病,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成为其最主要的临床思维特色,其还需要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内治与外治结合治疗。那么,究竟何为辨病辨证?整体与局部到底有什么关系?又如何将其结合起来,以中医外科临证思维指导治疗,现就此作一论述。1临床诊治,首先辨病,而后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王金贵教授临床注重谨守病机,审证求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指导临床用药。整理王金贵教授治疗痉挛性斜颈验案1则,验案在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辨证为肝郁脾虚,风痰阻络型,治以息风化痰治其标,疏肝健脾治其本,方用定痫丸合越鞠丸加减,切中病机,疗效确切,值得深入学习。  相似文献   

12.
微探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表里同病辨治规律的论述,表里同病辨治的关键是抓住疾病的病机,辨治的重点是解表,同时注意治疗应有所侧重点,急则治其标,其至今对临床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虚实夹杂辨治规律的论述,虚实夹杂证辨治的关键是抓住疾病的病机,辨治的重点是攻邪,急则治其标,同时注意扶正,并根据病机其治疗又有所侧重。其至今对临床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灿东教授临床注重整体观念,活用“五辨”思维辨治疾病,认为不寐病以“痰、火、郁、虚”为核心病机,本文将其辨治思路进行总结和分享,以期为临床实践和辨证用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温病条辨》一书对寒湿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病位、辨证纲领、治法、方药性味配伍等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建立了一套辨治寒湿病的完整体系。吴鞠通认为,寒湿之病乃由内外之邪合而为病,其病机为寒湿伤阳,病位涉及上中下三焦,其中以中焦脾胃居多,其兼证、变证繁多。对于该病的治疗,吴鞠通善用性味配伍理论,在寒湿病辨治中最常用的方剂性味配伍方法为苦辛法,临床常根据其病位、病机、治法等不同进行具体运用。通过探析吴鞠通辨治寒湿之病,为现代临床寒湿所致之病的辨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提高肝癌临床辨治水平是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将"藏象辨证体系"应用于肝癌疾病辨证,构建肝癌辨证思维新模式,该思维模式突出"从症辨证、病证结合"的原则,强调以肝癌病位、病性特征的获取和识别为研究基础,以病位结合病性的内涵贯穿辨证始终,可用于临床各种错综复杂的肝癌病证的诊断,使肝癌病证辨治更加灵活准确,更加符合临床诊疗过程。  相似文献   

17.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从六经辨治临床取得较好疗效,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独特辨证方法,六经辨治规律即为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审证求方,方证对应。临床应用六经辨治失眠,不可忽略合病、并病而杂以脏腑辨证。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临床著作。详细论述了外感病与内伤杂病的治疗,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既是一部研究外感热病的专著,又包括了部分杂病辨治内容。其辨治理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王军 《国医论坛》2000,15(2):4-5
糖尿病是临床多发病,其病程长,并/伴发症多,辨治复杂,目前尚无根治之法。汉代医圣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所创的若干方剂,至今对糖尿病及并/伴发症的辨治仍有指导意义。作者以仲景理论为指导,结合同行共识,用仲景经方加减辨治糖尿病及并/伴发症,疗效满意,现将用法及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仲景对腹痛有精辟的阐述,为现代内科杂病辨治之典范,文章对仲景辨治腹痛的精要规律进行解析、梳理,以深入领会其辨治之精髓,用药之精炼,进而指导临床。方法腹痛涉及多脏腑,多系统,临床辨证复杂。通过对《伤寒杂病论》腹痛原文的研读来解析仲景对腹痛证候、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的辨证论治规律。结果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运用望闻问切中医四诊判断腹痛的性质、部位、程度进而辨明腹痛的寒热、虚实。为进一步审因论治,辨治用药提供了依据。如中阳虚之腹痛善用干姜,实邪内阻之腹痛善用大黄,痰饮内停之腹痛善用苓桂术,少阳之腹痛善用柴芩。结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腹痛进行了较详尽的描述,其论述精辟,辨证准确,临床每获良效,对后世影响较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