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对比低强度聚焦超声与普通超声治疗软组织疼痛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9例软组织疼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低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脉冲式超声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5,10,15天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并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后第5,10及15天时,发现治疗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58±1.53)分、(2.12±0.78)分和(1.87±1.26)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第10,15天时其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38±1.56)分和(3.65±1.28)分]才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 结论低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软组织疼痛具有显著疗效,可明显缓解疼痛,缩短患者疗程,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高渗(10%)葡萄糖注射联合腕伸肌离心训练治疗肱骨外上髁炎(LE)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LE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腕伸肌离心收缩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下高渗(10%)葡萄糖注射治疗,每10天注射1次,共注射3次。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上肢功能指数量表(UEFI)对2组对象患肘疼痛及上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同时采用超声检查2组对象患肘肌腱修复情况,并对其肌腱低回声区进行半定量评分。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UEFI评分及患肘肌腱低回声区(半定量)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发现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患肘肌腱低回声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UEF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经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干预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9±0.7)分]、UEFI评分[(70.1±8.9)分]及患肘肌腱低回声区评分[(2.0±0.3)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葡萄糖注射联合腕伸肌离心训练能显著缓解LE患者疼痛,改善上肢功能,加速受损肌腱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定位下中能量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药物治疗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超声定位下中能量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4次。治疗前,治疗2周、4周及12周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治疗4周、12周后,记录2组患者钙化灶消失有效率。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VAS、UCL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2周、4周、12周后的VAS、UCLA评分均改善(P<0.05)。2组患者治疗4周、12周后的VAS、UCLA评分较组内治疗2周后改善(P<0.05)。2组患者治疗12周后的VAS、UCLA评分与组内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治疗4周[(2.19±0.40)分]、12周后[(1.63±0.55)分]的VAS评分较低,治疗4周[(32.19±1.18)分]、12周后[(33.43±0.94)分]的UCLA评分较高(P<0.05)。与组内治疗4周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12周后的钙化灶消失有效率均增高(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治疗12周后的钙化灶消失有效率(78.13%)较高(P<0.05)。 结论 超声定位下中能量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可有效减轻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的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促进钙化灶消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联合关节松解治疗肘关节僵硬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肘关节僵硬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蜡疗、上肢持续被动训练、冷疗及药物治疗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及关节松解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通用量角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对2组患者肘关节活动度(ROM)、疼痛程度及关节功能等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肘关节ROM[分别为(94.7±19.9)°和(84.6±17.9)°]、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8±1.4)分和(4.5±1.1)分]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0.2±13.5)和(72.8±12.1)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结果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联合关节松解治疗能显著改善肘关节僵硬患者关节功能,缓解疼痛,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低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创伤性膝关节炎的疗效。 方法将63例创伤性膝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给予低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脉冲式超声波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7和14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患侧膝关节疼痛进行评定,于治疗前及治疗1疗程后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系统对2组患者患侧膝关节进行功能评定,并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后第3、7和14天,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VAS评分于第3、7和14天均低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只在第7天和第14天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疗程后,2组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组HSS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低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创伤性膝关节炎有显著疗效,可明显缓解疼痛,减轻肿胀,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穴位埋线法治疗网球肘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研究将6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穴位埋线法,对照组予以中频电治疗。运用VAS评分、Mayo肘功能12点评分在疗程0周、2周时进行评估,对所获得分值进行比较,对比临床效果。临床疗效分析运用尼莫地平法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级。 结果:两组治疗措施均有疗效,治疗组2周后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用效率为76.47%,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比较疼痛、Mayo肘功能及总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疼痛、Mayo肘功能及总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应用穴位埋线法治疗网球肘安全、有效有助于疼痛缓解及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持续低重量牵引治疗腰椎退行性椎管狭窄症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腰椎退行性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治疗组(37例)及对照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温热式低周波治疗及中药熏蒸治疗,治疗组同时辅以持续低重量牵引。于治疗前、治疗14d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2组患者腰椎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及OD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治疗组为(1.70±0.52)分,对照组为(2.16±0.65)分]及ODI评分[治疗组为(10.32±2.58)分,对照组为(12.00±1.6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持续低重量牵引能显著提高腰椎退行性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活动功能,进一步缓解其疼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的聚焦超声波治疗方案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的治疗方案是选择桡骨茎突局部进行聚焦超声波治疗,治疗组的治疗方案是选择桡骨茎突局部和患侧前臂桡侧近端肱骨外上髁前下3cm两个部位进行聚焦超声波治疗。2组患者每次每个部位均治疗5min,隔1日1次,共治疗7次,治疗疗程14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和4周时,采用目测类比法(VAS)和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功能评定,分析和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4周时的Finkelstein征(握拳尺偏试验)阳性率及临床疗效。 结果①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评分[对照组(7.34±1.12)分、治疗组(7.45±1.08)分]和Cooney腕关节评分[对照组(54.24±0.78)分、治疗组(55.27±0.85)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疗程结束后即刻(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4周时,2组患者各个评定时间点VAS疼痛评分[对照组(3.37±1.10)、(3.10±1.22)和(3.39±1.01)分;治疗组(2.01±1.08)、(2.13±1.14)和(1.59±1.10)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2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4周时的Cooney腕关节评分[对照组(67.27±0.80)、(78.32±0.88)和(77.30±1.00)分;治疗组(72.34±0.92)、(84.42±0.93)和(93.67±0.98)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②治疗前,2组患者Finkelstein征阳性率均为100%,治疗后4周时,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Finkelstein征阳性率分别降至35.71%、9.52%,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0,P<0.01)。 结论桡骨茎突局部和患侧肱骨外上髁前下3cm处两个部位行聚焦超声波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桡骨茎突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7例肩袖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及对照组(33例)。2组患者均给予超声引导下PRP注射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康复训练,每天训练2次,每周训练5 d,持续训练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12周时分别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量表(CMS)、视觉模拟评分(VAS)对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及疼痛情况进行评定;于治疗前及第3次注射PRP后抽取2组患者肩关节滑液并检测白介素-6(IL-6)、IL-8含量。 结果 治疗后4周、12周时观察组CMS评分[分别为(55.21±10.76)分和(83.17±9.61)分]、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39±1.26)分和(1.07±0.56)分]及对照组CMS评分[分别为(40.52±9.45)分和(62.87±10.76)分]、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42±1.78)分和(3.47±1.4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IL-8 含量[分别为(5.21±2.76)μg/L和(15.39±5.26)μg/L]均较对照组[分别为(10.17±6.45)μg/L和(25.39±1.26)μg/L]明显降低(P<0.05)。 结论 PRP注射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及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超声引导肩峰下滑囊注射治疗非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非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健康宣教,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超声引导肩峰下滑囊药物注射。治疗前和治疗7 d、14 d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治疗7 d、14 d后,采用超声图像评价两组患者肩峰下滑囊积液的吸收情况。 结果 与组内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7 d、14 d后的VAS评分下降,UCLA评分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的VAS评分[(3.06±0.86)分]和UCLA评分[(24.83±1.74)分]、14 d后的VAS评分[(2.03±0.80)分]和UCLA评分[(30.93±1.46)分]均较对照组改善优异(P<0.05)。观察组治疗14 d后肩峰下滑囊积液吸收总有效率(80.0%)较对照组高(P<0.05)。 结论 体外冲击波联合超声引导肩峰下滑囊注射治疗能有效缓解非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的疼痛,改善肩关节运动功能,促进滑囊积液吸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高频超声引导下与徒手定位注射(含复方倍他米松及利多卡因)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差异。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对症药物治疗、针灸、物理因子治疗及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等),观察组患者同时辅以高频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则按照解剖定位徒手进行药物注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通用(关节)量角器、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FMA-U)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2周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ROM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9±0.9)分]、肩关节ROM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ROM、MBI评分及FMA-U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7±0.6)分]、肩关节ROM、MBI评分[(66.7±11.4)分]及FMA-U评分[(41.6±7.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与徒手定位注射治疗比较,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能进一步缓解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疼痛病情,改善肩部活动功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传统推拿联合体外冲击波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疼痛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10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通过抽签方法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45例),且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国际骨循环研究学会(ARCO)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期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给予传统推拿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仅给予传统推拿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6和9个月,采用目测类比法(VAS)评分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定2组患者的髋关节疼痛程度和髋关节功能,并检查髋关节X线片或MRI检查。 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为(5.03±1.01)分和(4.97±1.03)分,髋关节Harris评分为(53.03±7.53)分和(53.48±7.78)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6和9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分别为(1.75±0.27)和(1.91±0.27)分、(1.58±0.26)和(1.74±0.24)分及(1.46±0.28)和(1.68±0.25)分,其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73.88±3.95)和(68.00±4.77)分、(74.44±4.42)和(71.15±4.95)分以及(76.31±5.05 )和(71.03±5.09)分,2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Harris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2组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个月,治疗组内不同ARCO分期(Ⅰ~Ⅳ期)的患者VAS评分和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与同期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髋关节X线片或MRI检查证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征象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结论传统推拿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消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具有显著疗效,且具有无创伤性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CRPS)患者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CRPS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治疗组接受rTMS结合肢体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肢体康复治疗和rTMS假刺激。治疗前、治疗4周及6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VAS、FMA、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后及6周后VAS评分显著较低(P<0.05)、FMA评分及ADL评分显著较高(P<0.05)。对照组治疗4周后及6周后VAS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4周后FMA评分、ADL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FMA评分、ADL评分显著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4周后VAS评分[(4.35±1.6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31.95±10.96)分]及ADL评分[(53.45±12.83)分]及6周后VAS评分[(4.65±1.5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33.25±10.90)分]及ADL评分[(53.78±11.0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rTMS对脑卒中后CRPS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疼痛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关节镜清理术联合中频电药物导入及康复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KOA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2组患者均给予关节镜清理术治疗,并于术后辅以膝关节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中频电药物导入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12周时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膝关节疼痛程度,采用Lequesne膝关节功能量表评定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治疗4周时发现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1±1.1)分]、Lequesne评分[(65.9±10.3)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3.2±1.23)分]、Lequesne评分[(64.0±10.8)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但此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7±0.8)分和(1.9±0.9)分]、Lequesne评分[分别为(81.3±10.9)分和(83.5±11.4)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8±1.4)分和(3.1±1.4)分]、Lequesne评分[分别为(72.9±12.1)分和(70.4±12.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联合关节镜清理术、中频电药物导入及康复训练治疗KOA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游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15例)及对照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Wii(任天堂)虚拟现实游戏训练,对照组则辅以常规作业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上肢部分Fugl-Meyer评定量表(FMA-UE)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量表对2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同时采用表面肌电图检测2组患者患肘最大等长屈曲、伸展时肱二头肌、三头肌积分肌电值,并计算相应的共同收缩率(CR)。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MA-UE评分、Brunnstrom分期评分、患肘屈曲时肱二头肌CR及患肘伸展时肱三头肌CR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发现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FMA-UE评分[分别为(33.5±12.6)分、(30.9±15.6)分]、Brunnstrom分期评分[分别为(4.1±1.0)分、(4.0±1.2)分]、患肘屈曲时肱二头肌CR[分别为(14.6±5.7)%、(13.7±6.0)%]及患肘伸展时肱三头肌CR[分别为(27.4±8.2)%、(30.3±9.5)%]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Wii虚拟现实游戏训练在促进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以及改善患肘屈伸运动协调性方面与常规作业治疗具有相同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手法治疗,观察组在手法治疗同时进行CSE训练。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及1年后随访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对患者腰椎功能进行评估;于1年后随访时统计2组患者复发率情况。 结果 治疗6周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2.78±1.11)分]、ODI评分[(8.80±3.95)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4.10±1.38)分]、ODI评分[(11.93±4.77)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1年后随访时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66±0.76)分]、ODI评分[(5.12±2.68)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2.95±1.63)分]、ODI评分[(8.30±3.4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1年后随访时观察组复发率(4.44%)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率(17.7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手法干预联合CSE训练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具有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疼痛病情及腰椎功能,降低复发率,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循经穴位冲击波疗法联用理伤推拿手法在网球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9月该院收治的43例网球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3)。对照组采用冲击波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理伤推拿手法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4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肘关节功能及近期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视觉模拟疼痛(VAS)、Mayo改良12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2、3、4周后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1、2、3、4周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2、3、4周后肘功能Mayo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3、4周后肘功能Mayo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治疗4周后近期有效率分别为65.00%、91.3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5,P=0.041)。结论将循经穴位冲击波疗法联用理伤推拿手法用于网球肘患者治疗能获得较高的近期疗效,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肘关节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肌肉能量技术(MET)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上交叉综合征(UCS)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UCS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肉牵张及力量训练,治疗组增加MET训练,2组治疗时间均为3周。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记录患者颈椎前屈和旋转的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颈部障碍指数(NDI)的变化。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颈椎AROM、VAS和NDI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椎AROM、VAS和NDI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颈椎AROM前屈[(41.02±3.56)°]及旋转总和[(111.26±8.00)°]、VAS评分[(1.40±0.99)分]、NDI[(9.87±2.3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颈椎AROM前屈[(37.42±2.97)°]及旋转总和[(103.44±8.28)°]、VAS评分[(2.60±1.35)分]和NDI[(12.07±2.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ET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UCS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0例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70例。2组患者均给予手法、中频电疗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传统腰背肌力训练,治疗组患者则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8周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疼痛程度,采用日本矫形外科(JOA)腰痛疾患疗效标准评定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情况;于治疗8周时评定2组患者临床疗效;于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统计比较2组患者复发率。 结果治疗2周时,发现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94±1.30)分]、JOA评分[(16.84±3.50)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4.04±1.20)分]、JOA评分[(16.22±4.1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治疗8周时,发现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26±0.56)分]、JOA评分[(24.11±1.20)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2.86±1.48)分]、JOA评分[(19.73±2.48)分]均较治疗前继续好转(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时发现治疗组显效率为68.57%,明显优于对照组显效率(44.29%),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发现治疗组复发率(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复发率(31.4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联合采用手法及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腰椎功能、降低复发率,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LDH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干扰电、超短波及湿热敷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同时辅以SET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VAS评分、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对2组患者腰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疼痛VAS评分[(3.22±0.94)分]、腰椎功能评分[(23.6±5.8)分]、对照组疼痛VAS评分[(4.66±0.92)分]、腰椎功能评分[(15.4±6.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改善率[(90.3±16.5)% vs(79.3±24.9)%]及治愈显效率(87.5% vs 73.3%)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ET训练可显著减轻LDH患者腰痛症状,促其腰椎功能改善,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