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维甲酸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导致视网膜复位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减少术后PVR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维甲酸具有抑制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增殖的作用,多种给药途径表明,维甲酸无细胞毒性,安全范围大,抗增殖能力强,是防治术后PVR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
程娟  祝肇荣 《眼科新进展》2006,26(12):948-950,954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coretinopathy,PVR)是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由于PVR的手术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许多学者已经研究了多种药物防治PVR,包括抗代谢药物、皮质类固醇药物、维生素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以及基因治疗等。本文就近几年来PVR药物防治的最新进展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3.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由免疫抑制剂和抗增生剂组成的药物缓释系统,在抑制动物及人类早期PVR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对于已经形成的增生膜,相关药物研究的报道并不多见。针对PVR增生膜中细胞外基质(ECM)组成特点,我们选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作为增生膜降解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t-PA)为其激活剂,观察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对PVR的治疗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裂孔性和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及视网膜手术复位后的严重并发症,也是造成手术失败和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各种抗增生药物是辅助玻璃体手术治疗PVR的有效途径,缓释系统的应用不但使药物在玻璃体腔内能以有效浓度缓慢持续发挥效应,而且实现了多种抗增生药物的联合应用,针对性地作用于PVR不同病理过程,大大提高了药物疗效,同时,也减少了抗增生药对眼内组织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沈志军  段安丽 《眼科》2015,24(6):402
目的 观察采用巩膜扣带术治疗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分级在C3和D1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3年3月到2014年5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经巩膜扣带术治疗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16例16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16眼)PVR分级在C3(9眼)和D1(7眼)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和疗效。主要指标 PVR分级、视力、视网膜复位状况。结果 16眼均采用巩膜外冷冻-硅胶外加压-环扎术,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成功15眼(93.8%)。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提高2行以上者6眼。结论 对于部分PVR分级在C3和D1的陈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术后易于发生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术后易于发生PVR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74例(74眼),包括视网膜脱离超过2个象限,或视网膜裂孔大于一个钟点位,或术前有PVR,或玻璃体积血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组36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巩膜环扎术组38例,两组术前一般条件相似.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比较手术效果,比较的指标为单次手术复位率.结果 联合手术的单次手术复位率为78.95%,明显高于单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44.44%(x2=0.025,P=0.017).结论 术后易于发生PVR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巩膜环扎术的单次手术解剖复位率高.  相似文献   

7.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导致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视力预后。目前,通过药物干预PVR发生已经逐渐成为有效措施。因此正确评估手术后PVR发生危险因素,筛选PVR高危患进行有的放矢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回顾近20年来PVR的危险因素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8.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明菲  颜华 《眼科研究》2010,28(4):381-384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常由于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穿孔伤或眼内手术造成血-视网膜屏障受损,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进入玻璃体,继而引起RPE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在玻璃体内增生,形成以细胞为主的纤维膜。临床上治疗和预防PVR以手术为主,但效果不佳。近来有许多药物治疗PVR的研究报道,就PVR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发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为一系列的细胞活动导致的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病变。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药物治疗效果也不理想。为了研究PVR的发生、发展和治疗,需要首先建立PVR的动物模型。由于PVR的主要病理变化是细胞的过度增生,因而动物模型多以细胞增生模型为主,细胞种类有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其他的模型还包括炎症和细胞迁移模型。实验动物主要有兔、猴、猪和豚鼠等。文章就不同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和特点作一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严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PVR)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4031例(4031只眼)PVR低于C1级、行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眼眼压值、晶状体和玻璃体状态、视网膜脱离特征、是否伴发脉络膜脱离 等22个临床特征。4031例患者中,有2660例手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以上,其中72例 (72只眼)因为巩膜扣带术后[12~210 d ,平均时间(60.3±41.0)d]发生严重PVR导致视网膜再脱离,回到我科行第2次玻璃体切割术,纳入PVR组;从剩下的2588例患者资料中随机调取72例(72只眼)视网膜复位3个月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应用SPSS(10.0)软件将2组分析结果进行单元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严重PV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巩膜扣带术前呈现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 (P<0.001),眼压低于7 mm Hg(1 mm Hg=0.133 kPa)(P<0.002),以及单一视网膜裂孔大小大于2个视盘直径(disc diameter,DD)(P<0.005)。 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巩膜扣带术前有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低眼压及单一视网膜裂孔大小大于2 DD可能是PVR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141-143)  相似文献   

11.
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最直接有效的给药方式是玻璃体腔注射。游离药物在玻璃体腔的半衰期短,为维持药物的有效浓度,常需反复注射,给治疗带来诸多不变。为此近年来以药物的长效剂型防治PVR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介绍应用于玻璃体的抗PVR药物的各种缓释剂型,并分别评价其优缺点。它们各有所长,也均有不足。因此尚需进一步探索,以研究出释药时间长而速度恒定、生物相容性好、使用方便易消毒易保存的理想的药物长效剂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使用5000粘度硅油)治疗儿童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并报道其解剖复位,视力改变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了69例69只眼15岁以下儿童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治疗情况。结果:视网膜复位情况,完全视网膜复位51/69(74%),黄斑区视网膜复位56/69(81%),视力改变:有用视力(≥0.02)占46/69(67%),保留原术前视力或更好59/69(86%),并发症:术后高眼压20/69(29%),低眼压4/69(6%),角膜改变9/69(13%),白内障6/32(19%),前部PVR或PVR再增殖21/69(30%)。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是治疗儿童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从视网膜复位,术后视力及术后并发症三方面来看,视网膜巨大裂孔组手术效果最佳,术后的前部PVR形成和PVR再增殖是造成视网膜再脱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VRS)治疗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R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6月至2013年3月50例(51只眼)合并PVR的外伤性RD患者行VRS治疗,术后随访5~26个月,平均10.8个月。结果视网膜完全解剖复位47只眼,部分复位3只眼,未复位1只眼,总有效率98.4%。视力提高者41只眼(80.39%);视力不变者7只眼(13.73%),视力下降者4只眼(7.84%)。51只眼均行硅油填充术,继发性青光眼14只眼(27.45%);8只眼因术后硅油进入前房行前房冲洗术(15.69%);5只眼视网膜复位后Ⅱ期硅油取出术后低眼压或多次复发RD,长期硅油高粘度填充(9.80%)。结论通过VRS手术能有效解除外伤性PVR引起的视网膜牵拉,复位视网膜,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4.
地塞米松缓释微粒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含地塞米松(DEX)的缓释微粒治疗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临床疗效。方法:9例(9只眼)视网膜脱离伴PVR患者进行常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并在玻璃体腔内植入1粒DEX微粒(含地塞米松1mg),观察术后反应及视力、PVR发展、DEX的位置及形状变化等。结果:术后炎症反应轻,7只眼视网膜复位,3只眼后极部视网膜前有增生;2只眼视网膜局限性脱离,最终3只眼玻璃腔内硅油填充。随访视力有8只眼较术前提高(P=0.015)。DEX未见对视网膜有不良影响,仅在随着处有少量色素吸附,4-6月后吸收。结论:DEX抑制PVR术后炎症反应及较远期作用是安全、有效的;对手术未完全清除的视网膜前增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慧瑾  马志中  李颖 《眼科研究》2006,24(3):256-259
目的观察大鼠视网膜脱离及复位状态下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发生的关系。方法通过视网膜下注射透明质酸钠的方法制造视网膜脱离的动物模型。在不同的时间点摘除眼球,制作冰冻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染色,比较RPE细胞上几种黏附分子,包括神经钙粘素、上皮钙粘素、整合素α5、整合素β1,以及纤维连接蛋白(FN)在正常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复位的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几种黏附分子在脱离区的RPE细胞上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视网膜以及脱离后复位的视网膜。结论视网膜脱离会导致RPE细胞上几种重要的黏附分子的表达增加,视网膜复位可逆转此种变化。视网膜脱离可能是PVR发生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硅油(silicone oil)又称二甲基硅氧烷,比水轻,比重0.97,以其稳定的理化性质、较好的生物耐受性、良好的光学透明性等作为玻璃体腔内填充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尤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部分巨大裂孔、严重的眼外伤、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等的复位手术中^[1]。  相似文献   

17.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视网膜前膜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视网膜前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表达。探讨MMPs在PVR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经扁平部玻璃体切割术(PPV)和膜剥离术取得PVRC3-D3级视网膜前膜21例,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MMP-2和MMP-9在PVR视网膜前膜的表达,同时进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和巨噬细胞染色。结果 21例PVR视网膜前膜MMP-2阳性染色15例,MMP-9阳性8例,RPE细胞表达18例,巨噬细胞表达9例。结论 PVR视网膜前膜有MMP-2和MMP-9表达,可能主要由RPE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对PVR的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硅油取出前视网膜脱离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硅油取出前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并分析发生此视网膜脱离的有关病因。方法:选择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和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结果:16眼中,有10眼在硅油取出前视网膜复位,6眼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为37.5%,视力增进4眼(25%),不变8眼(50%),下降4眼(25%)。术后并发症为晶状体混浊加重(5眼,31%),继发性青光眼(2眼,13%),虹膜新生血管(1眼,6%),低眼压(2眼,13%),PVR加重(2眼,13%)。结论:硅油取出前视网膜脱离发生主要原因为原裂孔未封闭,新裂孔形成,视网膜表面增殖膜形成等。  相似文献   

19.
重硅油填充治疗下方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用重硅油填充治疗下方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严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对下方视网膜裂孔和严重PVR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12例(12只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重硅油填充术。术后对视力、角膜、眼底及眼压等情况进行随访。结果术后随访2.5~27个月,平均7.7个月,83.3%的病例视网膜裂孔封闭、视网膜完全复位;术后视力6只眼(50%)提高,4只眼(33.3%)不变;2只眼(16.7%)下降;4只眼(33.3%)术后眼压异常,其中2只眼(16.7%)为一过性低眼压,2只眼(16.7%)为一过性高眼压;2只眼(16.7%)并发性白内障;2只眼(16.7%)重硅油乳化;1只眼(8.3%)重硅油进入前房;1只眼(8.3%)严重的前房炎症反应。结论对下方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严重PVR,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重硅油填充术,可获得满意的视网膜复位率,而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合并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CD) 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4-2018年北京同仁医院高度近视合并RRD-CD患者占836例。方法 回顾北京同仁医院住院HIS系统,收集高度近视合并RRD-CD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视网膜复位为复位组,发生视网膜再脱离为未复位组。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危险因素。主要指标 手术成功率及复发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高度近视合并RRD-CD患者836例,平均年龄(56.51±12.14)岁;男性518例(61.9%),右眼发病434例 (51.9%)。视网膜脱离未复位为22.7%,与视网膜复位患者相比,未复位患者年龄较轻,术前视力、眼轴、晶状体状态、视网膜裂孔、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等级及手术方式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年龄〔优势比(OR)=0.972,95%可信区间(95%CI),0.967~0.989〕,术前视力光感(OR=1.898,95%CI为1.297~2.777),人工晶状体眼(OR=1.860,95%CI为1.255~2.758),眼轴>30 mm(OR=1.718,95%CI为1.240~2.379),巨大视网膜裂孔(OR=2.464,95%CI为1.495~4.063)及PVR D级(OR=1.551,95%CI为1.046~2.300)为视网膜脱离未复位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度近视合并RRD-CD患者男性比例大,中年发病、超高度近视、人工晶状体眼、巨大视网膜裂孔及PVD D级患者首次手术成功率低,视网膜脱离易复发。(眼科,2021,30: 42-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