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肝癌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lgG、lgA、lgM及补体C3、C4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对31例肝癌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进行测定.结果:肝癌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lgG、lgA及补体C3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具差异有显著性(P<0 05);免疫球蛋白lgM、补体C4虽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肝癌患者体液免疫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养老院内老年性肺炎的病原体分布情况.方法: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在在养老院内居住的老年性肺炎患者63例,收集痰及发热患者(>38℃)的静脉血进行培养.抽取患者急性期和间隔2~4周恢复期静脉血,进行肺炎支原体lgM、lgG抗体检查,肺炎衣原体lgM、lgG抗体检查,军团菌lgM抗体和腺病毒lgM抗体检查.病原体阳性临床标准:①合格痰标本培养出优势菌(1株或多株细菌)并呈中度以上生长;合格痰标本少量生长,但与涂片镜检一致;②血培养出有临床意义的病原菌;③恢复期血清肺炎支原体lgM和lgG抗体、肺炎衣原体lgM和lgG抗体、军团菌lgM抗体滴度≥4倍增高或降低.结果:63例均进行血清学检测,59例进行痰培养,19例进行血培养.单一病原体感染顺位前3位:肺炎克雷伯杆菌4例(6.3%),流感嗜血杆菌4例(6.3%),肺炎支原体3例(4.8%)及肺炎链球菌3例(4.8%);2种病原体混合感染顺位前3位:肺炎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 4例(6.3%),肺炎支原体+肺炎克雷伯杆菌3例(4.8%),流感嗜血杆菌+嗜肺军团菌(3.2%)及肺炎衣原体+肺炎克雷伯杆菌2例(3.2%).结论:养老院内老年性肺炎的病原体以革兰阴性杆菌及革兰阴性杆菌合并非典型病原体的混合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3.
红细胞因某种原因缩短寿命提前破坏,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越膜而出,散到血浆中,叫作溶血。因溶血而红细胞破坏增多,使血液中红细胞生长补充小于破坏量时,就出现溶血性贫血。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原因很多,这里仅讨论红细胞中酶的遗传性缺陷与溶血的关系问题。红细胞内酶的大多数与糖代谢有关,因此必须从糖代谢淡起。  相似文献   

4.
韦秋文  李小容 《医学文选》2005,24(6):881-883
目的分析新生儿换血后贫血的临床特点,探讨干预策略。方法新生儿换血82例,比较换血后贫血组(39例)与非贫血组(43例)临床特点。结果82例换血前红细胞、血红蛋白均较入院时下降;换血后血清胆红素均明显下降(P<0.001),红细胞、血红蛋白有所上升。但仍有39例(47.56%)存在贫血。换血前血红蛋白越低,换血后贫血发生率显著增大。ABO溶血病、G6PD缺乏伴ABO溶血病患儿换血后贫血发生率较其它病因要高。结论换血治疗能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达到换血标准的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入院时常存在血红蛋白“正常”假象。换血后贫血与病因及换血前贫血有关。换血达预定量后补输血有利于纠正换血后贫血。  相似文献   

5.
韦秋文  李小容 《微创医学》2005,24(6):881-883
目的分析新生儿换血后贫血的临床特点,探讨干预策略.方法新生儿换血82例,比较换血后贫血组(39例)与非贫血组(43例)临床特点.结果82例换血前红细胞、血红蛋白均较入院时下降;换血后血清胆红素均明显下降(P<0.001),红细胞、血红蛋白有所上升.但仍有39例(47.56%)存在贫血.换血前血红蛋白越低,换血后贫血发生率显著增大.ABO溶血病、G6PD缺乏伴ABO溶血病患儿换血后贫血发生率较其它病因要高.结论换血治疗能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达到换血标准的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入院时常存在血红蛋白"正常"假象.换血后贫血与病因及换血前贫血有关.换血达预定量后补输血有利于纠正换血后贫血.  相似文献   

6.
稀土离子及其柠檬酸配合物诱导人红细胞的溶血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稀土离子Ln3+及其柠檬酸根配合物[Ln(Cit)2]3-诱导人红细胞的溶血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Ln3+或[Ln(Cit)2]3-与人红细胞温育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离心上清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计算相对溶血率H%.用外推法确定临界溶血浓度cH0.结果:14种稀土离子对人红细胞的临界溶血浓度cH0已经确定;发现[Ln(Cit)2]3-的H%~c关系曲线为非对称的"钟"型曲线,结论:稀土离子Ln3+具有较低的临界溶血浓度,这说明Ln3+与红细胞有较强的作用及细胞毒性.[Ln(Cit)2]3-诱导的人红细胞相对溶血率H%与稀土离子在介质中的物种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7.
A型题缺铁性贫血的最有意义诊断依据: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B.骨髓幼红细胞呈缺铁样改变C.血清铁降低D.有缺铁的原因E.骨髓贮存铁缺乏缺铁性贫血患者口服铁剂的停药原则为:A.服至血红蛋白正常B服至网织红细胞上升到最高峰C.服至血红蛋白正常后2、3个月D.血清铁恢复正常E,红细胞  相似文献   

8.
生血宁片治疗贫血模型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生血宁片对小鼠和大鼠贫血的药效学作用。方法:用苯肼给小鼠造成溶血性贫血和大鼠失血性贫血模型,再给于生血宁片,观察疗效。结果:1、能明显促进正常小鼠髓红系祖细胞和粒系祖细胞的增殖作用;2、能提高正常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的百分率;3、可减轻乙酰苯肼所致小鼠溶血贫血的外周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降低程度;4、对失血性贫血大鼠可促进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恢复正常,并提高血清铁含量和转轶蛋白饱和度。结论:生血宁片对实验贫血鼠有显疗效。  相似文献   

9.
贫血的定义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时称为贫血。国内一般认为,成年男性少于40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含量低于12克%;成年女性红细胞少于35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含量低于11克%,即可诊断为贫血。贫血的分类造成贫血的原因很多,贫血分类的方法也有多种。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形态学分类和病因分类法两种: 一、形态学分类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不但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减低,在细胞大小及形态上也常有不少变化。根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红细胞抗体免疫分型与溶血程度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红细胞表面抗体,用抗C3血清检测C3含量.结果:应用流式细胞仪结合抗C3血清可将AIHA分为较多类型,其中以IgG型为主,其他类型则相对较少.各种类型溶血程度不一,含有IgM的型别其溶血程度较重.结论:应用FCM进行AIHA免疫分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并且免疫分型和溶血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郦筱能  谢仁敷 《北京医学》1994,16(3):150-152
本文报道19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行红细胞抗体免疫分型。其中IgG+C312例,C3型5例,IgG型2例。红细胞抗体免疫分型不同,其临床表现有差异。IgG+C3型患者贫血重,治疗困难,C3型及IgG型则相对轻微。本文讨论了这种差异之原因,并对应有细胞结合荧光标记抗人IgG测定法检测Coombs试验阴性患者之临床评价。  相似文献   

12.
孔祥骞 《中国现代医生》2012,(30):116-116,119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实验室检测和输血疗效。方法用吸收、放散实验鉴定血型和不规则抗体特异性。结果 16例患者自身红细胞与自身血清凝集,56℃热放散后,再鉴定血型。结论温抗体型AIHA患者输注洗涤红细胞后,24 h平均Hb较输前低(3~10)g/L,药物相关性AIHA输注洗涤红细胞后,3 d后Hb平均上升14 g/L。  相似文献   

13.
孔庆芳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9):1073-1074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诊断方法。方法采用直接抗IgG试验及热放散试验,以检查贫血患者红细胞上结合的自身抗体;采用抗体筛选试验及DL试验,以检查贫血患者血液中游离的自身抗体;采用直接抗C3d试验,以检查贫血患者红细胞上结合的补体C3d片段。将上述试验结果联合运用,以诊断贫血患者中的各类AIHA患者。结果在239例贫血患者中,共诊断出46例贫血患者为AIHA患者,诊断率为19.25%;在诊断出的AIHA患者中,温型AIHA患者占27例(15男12女)、混合型AIHA患者占8例(5男3女)及冷凝素综合症(CAS)患者占11例(6男5女);239例贫血患者按性别分类,在102例男性及137例女性贫血患者中,分别诊断出26例男性及20例女性贫血患者为AIHA患者,诊断率分别为25.49%及14.6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463,P〈0.05)。结论采用若干免疫血液学试验联合运用,可正确诊断贫血患者中的各类AIHA患者。  相似文献   

14.
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ABO及Rh血型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自身抗体对ABO及Rh血型定型的干扰.方法:选取28例AIHA患者(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采用常规血型血清学技术测定ABO及Rh血型.对正反定型不符者进行氯喹放散后再行ABO、Rh血型鉴定.对抗体筛选阳性者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28例中10例ABO定型受干扰,多为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者及正反定型不合者.28例中Rh表型定型中20例阴性误定为阳性,采用氯喹放散试验后血型皆正确判定,5例血清中含同种抗体,4例自身抗体具有血型特异性.结论:AIHA患者自身抗体干扰ABO、Rh血型鉴定.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了54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与Coombs试验的关系。54例中直接Coombs试验阳性者37例(68.5%),阴性者17例(31.5%)。Coombs试验阴性患者其溶血的严重程度与Coombs试验血清效价的倍数无关,其主要原因是Ig的种类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的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特点、治疗和预后情况,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13年1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MPA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合并AIHA的MPA患者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及预后。结果:(1)在63例MPA患者中,12.7%(8/63)合并AIHA。(2)合并AIHA的MPA患者与单纯MPA患者比较,发热、乏力、血尿、新发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增高(87.5 % vs. 29.1%; 100% vs. 49.1%; 100% vs. 60%; 75% vs. 20%, P均<0.05);实验室指标中血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补体C3指标明显减低 [分别为(2.3±0.5 )×1012/L vs.(3.0±0.7)×1012/L; (66.2±13.1) g/L vs. (90.0±20.3) g/L; (26.1±4.4) g/L vs. (33.5±6.4) g/L; (0.7±0.2) g/L vs. (0.9±0.3) g/L, P均<0.05];红细胞沉降率、IgG及伯明翰血管炎评分明显增高[(102.1±25.7) mm/1h vs. (76.5±31.1) mm/1h; (20.9±6.1) g/L vs.(14.5±6.0) g/L; ( 23.7 ±5.7) vs. (17.3 ± 4.1),P均<0.05],提示患者更易并发多系统损害。(3)8例合并AIHA的MPA患者中,6例使用糖皮质激素冲击联合免疫制剂,2例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治疗过程中死亡,7例贫血症状缓解,伯明翰血管炎评分减低。(4)随访4年,7例合并AIHA患者中2例死亡,2例因贫血、肾功能指标异常反复住院,3例病情缓解。结论: MPA合并AIHA在临床中可能并不少见,患者更易并发多系统损害;糖皮质激素冲击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以单纯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IgA肾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以单纯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IgA肾病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进行病理损伤和免疫球蛋白沉积类型与病理分级的相关分析。结果按Lee氏分级,II级28例(35.44%),III级37例(46.84%),IV级14例(17.72%),Katafuchi积分与血尿酸、血肌酐、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与尿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无相关性。免疫病理分型:IgA型8例(10.13%),IgA+C3型8例(10.13%),IgA+IgM型14例(17.72%),IgA+IgM+C3型46例(58.23%),IgA+IgG+IgM+C3型3例(3.8%),以IgA+IgM+C3型多见。结论单纯蛋白尿IgA肾病患者病理损伤均较重,以III~IV级为主,免疫球蛋白沉积类型以IgA+IgM+C3多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柱凝集法(Microtubecolumnagglutinationtechnology,MCAT)抗人球蛋白试验(antiglobulintest,AGT)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hemolyticanemia,AIHA)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46例临床疑为AIHA患者的外周血标本,采用微柱凝集法和传统试管法(conventionaltubetechnique,CTT)进行抗人球蛋白试验,并对2种方法AGT试验检测AIHA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6例I临床最终诊断AIHA病例中,MCAT法检出DAT阳性44例(95.7%),IAT阳性12例(26.1%);CTT法检出DAT阳性22例(47.8%),IAT阳性2例(4.3%);在MCAT法检出的44例患者中,IgG+C3d阳性23例(52.3%),单纯IgG阳性8例(18.2%),单纯C3d阳性13例(29.5%)。在CTT法检出的22例患者中,IgG+C3d阳性12例(54.5%),单纯IgG阳性3例(13.6%),单纯C3d阳性7例(31.8%)。MCAT法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CTT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0.05)。结论微柱凝集法抗人球蛋白试验较传统试管法操作更简单,更敏感,更容易标准化,结果判读客观。  相似文献   

19.
20.
SLE患者血清IL-10、IL-18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LE患者IL-10,IL-18的表达与疾病的活动性及其他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用ELISA检测60例LN患者和60例无肾脏受损的SLE患者血清中IL-10,IL-18表达情况。结果:SLE病情活动组血清IL-10,IL-18水平高于SLE病情稳定组,LN患者血清IL-10,IL-18水平明显高于无肾脏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LE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抗核抗体滴度、抗ds-DNA抗体、C3、24h、SLEDAI评分有相关性,而和临床症状(蝶形红斑、盘状红斑、关节症状)、白细胞数、抗核小体抗体、C4、CRP、ESR之间没有相关性。SLE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抗核抗体滴度、抗ds-DNA抗体、24h尿蛋白定量、SLEDAI评分有相关性,而和临床症状(蝶形红斑、盘状红斑、关节症状)、白细胞数、抗核小体抗体、C3、C4、CRP、ESR之间没有相关性。结论:IL-10,IL-18可能在LN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