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震宇  莫剑忠 《胃肠病学》2011,16(12):762-764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累及食管平滑肌和下食管括约肌(LES)的动力障碍性疾病。以吞咽时食管体部蠕动消失、LES松弛障碍为特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和胸痛等。本病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内镜、食管钡餐造影和食管动力学检查等确诊。本文就贲门失弛缓症的流行病学现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相关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超声内镜及微超声探头诊治贲门失弛缓症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贲门失弛缓症是以下食管括约肌蠕动停止及不能松弛为特征的食管动力性疾病,传统的诊断方法包括食管测压、钡餐及内镜检查,但难以区别原发性贲门失弛缓症与继发于恶性肿瘤的早期假性贲门失弛缓症.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及微型超声探头(ultrasonicprobe,USP)可以获得消化道壁及邻近脏器的高分辨率图象,为消化系疾病诊断增添了新的方法.1989年,Deviereetal[1]首先将超声内镜应用于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断.1996年,Hoffmanetal[2…  相似文献   

3.
贲门失弛缓症(AC)是一种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是食管肌间神经丛的抑制性神经节细胞变性所致。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吞咽困难、反食、呕吐及食管外症状等。传统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内镜下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或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以及腹腔镜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食管失弛缓症属食管原发性运动异常,以食管体蠕动丧失和松弛损害为特征。治疗目的在于减少食管胃连接处(贲门)的阻力。本研究比较气囊和金属扩张器治疗食管失弛缓症后一年临床及测压结果。 方法:41例经临床、放射、内镜和测压检查确诊的病人被随机分成两组,其中17例接受气囊扩张治疗,24例接受金属扩张治疗。治疗前  相似文献   

5.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下食管括约肌(LES)松弛障碍和食管体部无蠕动为主要特征的原发性食管动力紊乱性疾病。临床常见症状为:吞咽困难、食物反流以及下段胸骨后不适或疼痛,可伴有体重减轻甚至营养不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策略主要集中在降低LES压力,以利于排空食管内容物,从而降低相关症状。主要的治疗选择包括口服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失弛缓症以外科手术尤其是腹腔镜治疗为主,开放式Heller肌切开治疗失弛缓症有效率可达80%。本文结合近期的一些文献,就贲门失驰缓症的内镜及手术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姚学敏  王美峰  林琳 《胃肠病学》2011,16(7):432-434
贲门失弛缓症(A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目前其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内镜检查、食管钡餐、食管测压等。定时食管吞钡检查是一种简便、非侵人性的食管排空评估技术,有助于AC的诊断、疗效评估以及治疗后检测复发;而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RM)的敏感性较高,并可将AC食管异常收缩分为3种亚型。本文就AC诊断技术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贲门失弛缓症(AC)作为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一种,以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功能受损、食管蠕动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年发病率为1/100 000~3/100 000,临床表现以吞咽困难最为常见。食管测压法为其诊断金标准,另外还有内镜检查、食管钡餐造影检查等诊断方法。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上可通过药物治疗、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气囊扩张术、食管支架植入术、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等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良性特发性奥尔巴赫肌间神经丛神经元退化性疾病,是一种少见的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胸痛、反流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其发病率为(0.5—1)/10万,好发年龄为20~50岁。由于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目前本症的治疗多以缓解症状为主,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现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消化内镜学界逐渐热衷开展的经口内镜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现状,做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9.
贲门失弛缓症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贲门失驰缓症是一种食管动力紊乱性疾病,病因仍未明确,可能与基因遗传、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近年大量研究表明贲门失驰缓症患者食管肌间神经丛中松驰食管下括约肌的抑制性神经减少或缺失。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疗法、气囊扩张、内镜下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外科手术括约肌切开以及内镜下括约肌切开等。本文欲将近年有关原发型贲门失驰缓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0.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受损的食管功能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渐进性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食物反流和体重减轻等,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外科手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为一项新型内镜微创技术,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有手术创伤小、近期疗效显著、费用较低、复发率低等优点。本文就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进展和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表现为进行性咽下困难,常用上消化道内镜和食管吞钡检查诊断该病。但在一组新近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中上述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分别为56%和64%。而食管测压是诊断贲门失弛缓症最敏感的检验。在某些贲门失弛缓症病例中,尤其在疾病的早期,食管可能仅有轻度扩张导致轻度或不能觉察的放射影象和内镜异常,这时诊断主要依靠食管测压所见。虽然该测压对确诊贲门  相似文献   

12.
贲门失弛缓症是食管一种异常运动,以食管蠕动消失、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增高及吞咽时不能松弛为特征。作者采用局部注射一种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抑制剂——肉毒杆菌毒素,能有效治疗该病。本文介绍用此剂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双盲、对照结果。 方法:所有患者治疗前先由临床评分,作食管测压、咽喉食管X线拍片和食管潴留的放射性核素检查等。经内镜检查确诊后,随机于括约肌内四点注射80单位肉毒杆菌毒素(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内镜球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及食管动力的变化。方法对2001-01—2005-12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5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在内镜直视下行球囊扩张治疗,并进行症状评分、食管钡餐造影及食管测压检查。结果经内镜球囊扩张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0·01);食管钡餐造影食管最大宽度明显减小(P<0·01);LESP及LESRP明显降低(P<0·01),LESRR明显升高(P<0·01),LESRR与LESP高低无关;食管体部均表现为无效低幅收缩,未恢复推进性蠕动波。结论经内镜球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食管动力,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贲门失弛缓症是由食管-胃交界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种食管动力障碍的功能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受限。目前治疗方法包括肉毒素治疗、支架植入、腹腔镜Heller肌切开术和内镜下球囊扩张术,但这些治疗手段存在短期内易复发、损伤较大等不足。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微创术式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亦可用于一些特殊患者,如Ⅲ型贲门失弛缓症、高龄、小儿、乙状结肠型贲门失弛缓症等。本文就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驰缓症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应用Regiflex气囊扩张器治疗贲门失驰缓症57例,术前经X线、内镜及食管测压检查确诊,扩张后临床表现和X线、内镜及测压检查均见显著改善,随访4-52个月55例疗效满意,2例复发分别在扩张后3个月和18个月,再次扩张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16.
贲门失弛缓症气囊扩张治疗前后食管运动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7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扩张前后进行食管测压,研究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扩张治疗前后食管动力学特征及其与扩张疗效的关系。方法:贲门失弛缓症患者17例,所有患者根据临床表现、钡餐、内镜和食管测压确诊,并在确诊后行气囊扩张。17例扩张治疗前、治疗后3天以内及3月,10例治疗后1年观察临床症状积分及测压指标。结果:(1)扩张后患者的下状明显改善,且持续1年(P〈0.01)。(2)扩张后3天及3月LESP  相似文献   

17.
贲门失弛缓症是食管神经-肌肉功能紊乱所致的疾病。治疗目标主要为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解除食管梗阻。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内镜下肉毒素注射、内镜下球囊扩张术以及腹腔镜Heller肌切开术等,但均存在局限性。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因微创、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食管动力紊乱性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基因遗传、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近年大量研究表明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肌间神经丛中松弛食管下括约肌的抑制性神经减少或缺失。本文就近年有关原发性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9.
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食管动力学功能障碍性疾病,表现为食管下括约肌的静息压明显高于正常,吞咽时不能充分松弛,严重影响食管排空,目前治疗尚无理想的方案,主要以外科手术及内镜下扩张为主,本文旨在探讨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价值. 一、对象:选择1997年8月~1999年12月我院消化专家门诊诊断,并经胃镜钡餐及食管测压,证实贲门失弛缓症39例,男24例,女15例.男女之比1.6:1,年龄18~70岁,平均40.05±10.1岁,随机分组.内镜组20例行内镜下气囊扩张术,外科组19例行Heller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81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81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观察其临床症状,复查胃镜及X线检查,以了解其疗效.结果:81例患者吞咽困难缓解率100%,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复查胃镜及X线检查均较扩张前明显改善,随访0.5-5 a,无1例复发.结论: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因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费用低、痛苦小,是贲门失弛缓症较为理想的首选和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