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CT灌注(CTP)联合CT血管成像(CTA)分析在烟雾病(MMD)血管重建术中的意义。方法对18例烟雾病患者于术前及直接重建术后1周、间接重建术后3个月分别行CTP、CTA检查,对手术前、后术侧额、颞叶的CBV、CBF、MTT、TTP进行定量、定性及对比分析,评估颈内、颅内、外动脉的血管情况,为血管重建术术前制定手术方案、选择手术侧别,术后评价吻合血管的通常及手术疗效。结果 18例患者中1例行直接重建,术后吻合血管通畅,手术后术侧额、颞叶与术前比较,CBV、CBF增加,MTT不变、TTP延长,17例行间接重建,术后侧枝吻合血管形成,手术前、后术侧额、颞叶比较,CBF、CBV增加,MTT、TT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联合CTA能获得血管成像及全脑灌注成像,有助于MMD术前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术后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成像在烟雾病血管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8例烟雾病患者实施血管重建术前、术后分别行全脑CT灌注成像,对手术前后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CT灌注参数值的差异。结果 18例患者术后CTA均显示搭桥血管通畅。血管重建术后1周手术侧异常灌注明显改善,TTP和MTT较术前减低,CBF和CBV较术前增高,手术前后灌注参数绝对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脑CT灌注成像能评价烟雾病血管重建术前和术后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还可评估桥血管再通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CTP)在烟雾病颞浅-大脑中动脉塔桥术(STA-MCA)术后桥血管再通及手术前后脑血流变化的价值.方法 22例烟雾病患者在实施STA-MCA手术前、术后行CTP及CTA检查,对患者手术前后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计算术侧/对侧相对比值(rCBF、rCBV、rTTP及rMTT值).采用配对t检验或配对序符号检验比较手术前后CT灌注参数值及相对值的差异.结果 22例患者术后CTA检查显示桥血管均通畅.22例患者术前手术侧与对比侧CTP参数值比较,患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CBF降低,CBV增加,MTT延长;烟雾病患者血管搭桥术后手术侧与手术前比较发现,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rCBF增加,rCBV不变,rMTT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联合CTA技术,可显示烟雾病患者脑部血管形态和血容量改变.对烟雾病STA-MCA搭桥术后桥血管再通情况及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进行评价,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和脑血管造影技术在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Brilliance CT 64,对30例发病12h内急性脑缺血患者行CT平扫、CT脑灌注成像(CTP)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计算出缺血区脑血流参数,包括:脑血容量图(CBV)、血流量图(C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和对比剂峰值时间(TTP),与对侧相应区灌注参数进行比较,并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所有病例在发病后3~14天复查CT平扫。结果:30例患者中16例头颅平扫发现早期脑梗死征象,14例常规平扫未发现异常,而CTP均发现灌注异常区。CTP表现为CBF及CBV减低、MTT及TTP延迟;患侧CBF、MTT、TTP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患侧CBV与对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1)。重建CTA图像显示16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8例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其中1例伴大脑后动脉狭窄、左侧后交通动脉闭塞);4例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结论:CTP能够早期、及时、准确地反映缺血部位及程度,预测半暗带;CTA可以显示病变血管的部位和程度;联合应用两者,对早期诊断急性脑缺血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联合血管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5年4月至2017年10月在新疆兵团总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就诊的46例发病24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一站式头颅CT平扫、全脑灌注(CTP)及血管成像(CTA)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灌注参数,同时获得动态CT血管成像(4D-CTA)图,并于入院后3天内完善MRI.所有患者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进行评分.对CTP、4D-CTA及MRI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患侧灌注区与镜像灌注区各参数值得差异,对相对灌注参数(rCBF、rCBV、rMTT、rTTP)与NIHSS评分、mRS评分之间进行两两相关性分析.结果 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获得满意的灌注图像,患侧灌注区与镜像灌注区各参数(CBF、CBV、MTT、TTP)的比较,其中MTT、TT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1);相对灌注参数rTTP与入院时NIHSS评分、mRS评分具有相关性(p=0.042,p=0.001).4D-CTA发现28例卒中患者相应责任血管闭塞或狭窄,其中6例患侧可见血流缓慢,排空延迟及侧支血管形成.结论 全脑灌注CT联合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提供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及血管情况、供血区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临床诊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其中MTT、TTP值差异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CTP)评估颅内巨大动脉瘤(GIA)患者行载瘤动脉闭塞术(PAO)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2例GIA患者,经球囊闭塞实验阴性,行PAO手术前后分别接受CTP检查,通过手术侧与对侧大脑半球的脑血流量(CBF)、血容量(CBV)及达峰时间(TTP)对比,评价疗效。结果第一例患者的动脉瘤腔内涡流形成,阻碍了远端血管充盈,术前CTP显示CBF和CBV明显下降,PAO手术解除了涡流,Willis环代偿良好,术后CTP显示脑血流灌注明显好转。第二例患者的术前CTP正常,术后CTP提示TTP轻度延长,CBF和CBV正常。结论 CTP能够有效的评估GIA患者行PAO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源CT容积灌注(CTVP)联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术前及术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4例一侧颈内动脉闭塞及一侧烟雾病患者于术前及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术后1周分别行颅脑CTVP及头颈部CTA检查,评估手术侧颞浅动脉、桥动脉及大脑中动脉颞叶分支情况,同时观察手术侧颞顶叶血流灌注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14例患者14根颞浅动脉均通畅,优秀12根(12/14,85.7%),良好2根(2/14,14.3%),桥血管通畅性评分为3.44±0.65,通畅率为85.7%(12/14),患侧大脑中动脉颞叶分支血管术前及术后评分分别为2.66±0.35及3.87±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颞顶叶术前术后血流灌注数据相比,术后血容量(CBV)及血流量(CBF)增加,达峰时间(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TT)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源CTVP联合CTA能了解患侧颅内外动脉,桥血管及患侧颅脑血流灌注情况,作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术前及术后的评估手段,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CT脑灌注在评估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临床诊断为可疑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常规头颅CT平扫,CT灌注扫描(CT perfusion,CTP)及CT血管成像扫描(CT angiography,CTA).CTP可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等灌注参数图,CTA采用CPR,MPR及VR等重建方式重建头颈部血管.观察CTA所示的颈动脉狭窄率与CTP灌注参数变化间的关系.结果 38例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中,10例轻度狭窄者,患侧各灌注参数变化与健侧各参数无统计学差异,9例中度狭窄与19例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中,患侧MTT与TTP较健侧显著延长,而CBF与CBV无明显变化.结论 灌注参数MTT与TTP能敏感地显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诊断脑缺血最敏感的指标,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低剂量CT血流灌注成像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诊断价值.方法 根据临床诊断标准随机选择52例AD和30例健康对照组.对他们进行低剂量血流灌注扫描(CTPI),并在工作站上进行处理,生成伪彩图及进行灌注参数测量,灌注参数包括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选择双侧额叶皮质、双侧颞叶皮质、双侧海马、双侧基底节区域进行测量.结果 健康对照组的双侧额叶、颞叶、基底节和海马CBV、CBF值明显高于AD组,而AD组上述部位的MTT和TTP明显大于健康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患者伴有微循环障碍和缺血改变.低剂量CT灌注对AD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256层CT全脑灌注同时评价烟雾病术后桥血管再通及手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5例烟雾病患者在手术前后均行全脑CTP检查.容积CTA图像通过CTP动脉期原始图像获得,并与术后的常规CTA图像进行比较.测量患者手术侧及对侧的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灌注参数,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MT)和达峰时间(TTP),计算术侧/对侧相对比值(rCBF、rCBV、rTTP及rMTT值).采用配对t检验或配对秩符号检验比较手术前后CT灌注参数值及相对值的差异.正态分布数据以x±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以M(P25~P75)表示.结果 25例患者术后桥血管均显示通畅.容积CTA图像与传统CTA图像显示桥血管情况的结果一致.烟雾病患者血管搭桥术后手术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CBF[72.86(55.54~112.19)ml·100g-1·min-1]、rCBF[1.31(1.05~1.73)]及rCBV(1.45±0.62)明显高于术前的CBF[46.72(28.57~57.67)ml·100g-1·min-1]、rCBF[0.53(0.33~0.82)]及rCBV(1.01±0.36)(Z值分别为-2.72、-2.98,t=-2.85,P值均<0.05);术后患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MTT[(3.98±2.36)s]、TTP[(17.56±4.38)s]及rTTP(1.01±0.09)明显低于术前的MTT[(5.43±2.07)s]、TTP[(19.40±3.87)s]及rTTP(1.14±0.28)(t值分别为2.41、2.17、2.17,P值均<0.05).结论 256层CT经单次注射对比剂、单次扫描可同时获得CTA图像及全脑CTP参数图,可对烟雾病术后桥血管再通情况及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探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分期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测量18例存在缺血半暗带脑梗死患者的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区及其镜像对侧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按脑梗死前期分期标准对缺血半暗带进行分期.结果 18例缺血半暗带区表现为MTT、TTP延长,CBF降低,CBV轻度升高、正常或轻度降低.与梗死核心区比较,缺血半暗带区CBV、CBF升高,MTT延长,TTP缩短(P<0.05);与健侧对应区比较,CBF降低,MTT及TTP延长(P<0.05),而CBV无显著差异(P>0.05).缺血半暗带分期:Ⅰ2期3例,Ⅱ1期9例,Ⅱ2期6例.结论 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可明确脑梗死患者的病变部位、范围以及有无缺血半暗带存在,并可对缺血半暗带进行分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80kV低管电压及低管电流在iCT全脑灌注成像(CTP)中的可行性。方法 60例全脑CTP检查者,管电压均为80kV,按照不同管电流分为3组,A组(50mAs),B组(100mAs),C组(150mAs),每组20例。记录各组的辐射剂量,比较分析每例颞叶白质、尾状核头的灌注参数[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图像客观指标[CT值、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主观评分。结果 A~C组的有效剂量(ED)分别为1.10mSv、2.21mSv、3.31mSv;3组颞叶白质的CBV、MTT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颞叶白质的CBF、TTP及尾状核头的各灌注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3组图像质量客观指标、主观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的灌注参数及图像质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80kV低管电压联合100mAs低管电流行全脑CTP扫描可行性较好,不仅对灌注参数和图像质量没有显著影响,而且还显著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成像(CTPI)对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局部自发性再灌注现象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0例急性期和亚急性早期(6h~10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及全脑CTPI参数图〔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和延迟(Delay)图〕。以患者未接受静脉或动脉溶栓治疗,并且首次CT-PI显示梗死脑区CBV减低、复查CTPI显示梗死脑区CBV为正常或增高定义为自发性再灌注区,分别观察各灌注参数图的特点并测量再灌注区和对侧镜像正常脑区各灌注参数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再灌注区与对侧正常脑区灌注参数值的差异。结果共有15例存在自发性再灌注现象,距发病平均时间为61.5h,自发性再灌注脑区表现为CBV/CBF增高、TTP延长(P<0.05)。结论全脑CTPI能可靠发现脑梗死早期自发性再灌注现象,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在评价急性脑梗死溶栓疗效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3~10h行常规CT平扫和CTP检查,其中16例行静脉溶栓、4例行动脉溶栓治疗。溶栓后2~7天复查CT平扫和CTP。对溶栓治疗前后病变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达峰时间(TTP)进行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结果20例中5例头颅CT平扫发现早期脑梗死征象,15例常规CT平扫未发现异常,CTP均发现与临床症状对应的脑灌注异常区,表现为CBF、CBV降低,TTP延迟。溶栓后15例脑灌注异常范围缩小,CBF和CBV增加,TTP缩短;3例脑灌注异常区范围扩大,CBF、CBV进一步降低,TTP延迟更加显著;2例出现局部过度灌注。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后多数患者脑灌注情况明显改善,缺血边缘区CBF和TTP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中心区CBF和CBV与溶栓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CTP检查能够观察溶栓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为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疗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利用容积穿梭扫描模式(volume shuttle)的80 mm CTP)及80 mm动态4D-CTA诊断大脑Willis环血管狭窄或闭塞.方法 55例大脑中动脉(MCA)或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行CT平扫、脑CTP和头颈部CTA检查,CTP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参数,同时获得80 mm(0.625 mm×128)扫描覆盖范围内动态4D-CTA.采用K Independent Samples分析ICA或MCA狭窄或闭塞者脑血流灌注参数CBF、CBV、MTT、TTP.结果 40例单侧MCA或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中4例脑血流灌注未见显著异常改变,36例患者TTP和MTT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延迟区,病变侧MTT(7.18±1.34)s、TTP(19.65±1.81)s与健侧MTT(5.22±1.14)s、TTP(17.62±1.65)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0.833、25.817,P值均<0.017);CBV、CBF未见明显异常.15例双侧MCA或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5例责任病灶侧与非责任病灶侧比较,脑血流灌注未见明显差异.10例责任病灶侧与非责任病灶侧比较,可见明显的脑血流灌注异常区,TTP和MTT较非责任病灶侧延迟,责任病灶侧 CBF(42.85±6.09)ml·100 g~(-1)·min~(-1)、CBV(2.63±0.42)ml·100 g~(-1)、MTT(11.27±1.43)s、TTP(21.07±1.44)s和对照组CBF(71.20±6.30)ml·100 g~(-1)·min~(-1)、CBV(2.29 ±0.15)ml·100 g~(-1)、MTT(3.38±0.61)s、TTP(17.64±1.70)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7.314、5.913、17.334、13.834,P值均<0.017).应用容积穿梭扫描模式获得80 mm动态Willis环4D-CTA图像,27例单侧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中右侧MCA狭窄患者13例,左侧MCA狭窄患者9例;单侧MCA闭塞患者5例,其中右侧1例,左侧4例.9例双侧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4D-CTA图像显示双侧MCA狭窄.4D-CTA图像与常规CTA、DSA显示Willis环血管狭窄或闭塞结果一致.结论 64层CT容积穿梭扫描模式可同时获得80 mm脑血流灌注和80 mm动态Willis环4D-CTA,对MCA或ICA狭窄或闭塞不仅能确定脑灌注异常范围,而且能够进行病因诊断,指导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及评价疗效,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对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病史或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为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狭窄或闭塞50例患者分别行CTP和CTA扫描,评价CTP参数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以及造影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结果36例TIA患者患侧MTT延长较健侧具有显著性意义,rCBF侧较健侧无显著性意义,rCBV患侧较健侧无显著性意义。34例梗死组患者患侧MTT延长较健侧有显著性意义,rCBF患侧较健侧无显著性意义,rCBV患侧较健侧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CTP联合CTA可以同时判断颈内动脉狭窄和脑组织局部血流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CTPI)参数联合血清miR-210水平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侧支循环状态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118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行CTA及CTPI检查。记录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和对比剂峰值时间(TTP)。采用5级评分法评估侧支循环状态;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血清miR-210水平进行检测。结果:118例AIS患者的CTPI参数CBF、CBV、TTP、MTT值分别为(24.37±2.63)mL/(100g·min)、(2.27±0.29)mL/100g、(15.46±1.30)s、(5.93±0.56)s,血清miR-210水平为(1.31±0.23)。CBF、CBV与血清miR-210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361、-0.532,P<0.001)。74例侧支循环良好,44例侧支循环不良,侧支循环良好组的CBF和CBV显著高于不良组,TTP、MTT和血清miR-210水...  相似文献   

18.
128层螺旋CT全脑灌注对浸润性星形细胞瘤的分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128层螺旋CT全脑灌注(CTP)对浸润性星形细胞瘤分级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90例脑肿瘤患者进行CTP检查,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为浸润性星形细胞瘤(Ⅱ~Ⅳ级)者46例纳入本研究对象。CTP采用SOMATOM Definition AS型128层螺旋CT机进行灌注扫描,应用后处理工作站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获得时间-密度曲线(TDC),测定肿瘤区和对侧正常组织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及对比剂达峰值时间(TTP),并对灌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所有病例中,全脑灌注图像平均视觉评价分数明显高于传统灌注图(P<0.01),且对病变定位更为精确。星形细胞肿瘤高级别组的CBF、CBV和PS值均显著高于低级别组(P<0.01),而TTP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CBF、CBV和PS值对鉴别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5、0.897和0.954,采用CBF≥72.052ml/min/100g,CBV≥4.293ml/100g和PS≥6.337ml/min/100g作为分界点对鉴别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敏感性均为87.2%,特异性分别是83.5%、83.5%和93.0%。结论:128层螺旋CT全脑灌注有利于脑肿瘤的术前整体评估和精确定位;CTP参数CBF、CBV及PS值及TDC曲线对鉴别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对急性自发性高血压出血性脑卒中(acute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hICH)血肿周围脑血液动力学变化进行定量研究,验证血肿周围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方法 对26例(男22例,女4例,年龄33~74岁,平均55.08岁)临床及CT确诊为幕上shICH患者行CTP检查,自发病到灌注扫描的时间为8~19h,平均14.88h.以血肿最大层面为参照,测量血肿内部、血肿周围、远隔区及对侧镜像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计算相对灌注参数值rCBF、rCBV、rMTT(患侧/健侧).结果 shICH血肿灌注参数伪彩图从血肿中心到外周色差呈阶梯样分布.血肿周围组CBV值为(1.61±1.53)ml·100g-1、CBF值为(16.48±17.38)ml·100g-1·min-1),低于对侧镜像区(ZCBV=-2.603、ZCBF=-4.178,P<0.05);MTT值为(9.12±2.57)s,较对侧镜像区延长(t=4.747,P<0.05).方差分析显示血肿内部、血肿周围组及远隔区组灌注参数MTT及相对值rCBF、rCBV、rMTT均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MTT=9.043、FrCBV=38.031、FrCBF=25.023、FrMTT=12.486,P<0.05),进一步LSD分析,血肿周围组与远隔区组MTT、rMTT、r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rCBV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秩和检验显示血肿周围组CBF明显低于远隔区组(Z=2.288,P<0.05),但两组间CBV均值差异无显著性(Z=-0.357,P>0.05).结论 CTP可反应shICH血肿周围低灌注状态,但没有证据显示存在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20.
CT灌注成像对脑缺血半暗带的评估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脑缺血半暗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43例伴有急性脑血管意外症状和体征的患者,男27例,女16例,年龄50~71岁(平均58.5岁),起病至就诊时间约为2.5~13.5 h。行头部常规CT检查后,立即做CT灌注成像检查,使用CT Perfusion软件分别计算出CBF、CBV、MTT及镜像区CBF、CBV的比值rCBF、rCBV(患侧/健侧),最后应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在CT灌注参数图像能够明确显示出病灶区,表现为病灶区MTT延长和CBF的下降。患侧半球缺血中心区的CBF、CBV、MTT分别为(24.8±9.6)m l/100 g/m in,(3.3±0.86)m l/100 g,(7.1±2.2)s;缺血边缘区的CBF、CBV、MTT分别为(38.6±10.3)m l/100 g/m in,(3.4±0.91)m l/100 g,(6.4±1.3)s;正常区的CBF、CBV、MTT分别为(48.8±11.2)m l/100 g/m in,(3.7±1.1)m l/100 g,(3.5±1.9)s。缺血坏死区和半暗带区的rCBF分别为0.35±0.16,0.53±0.13,P<0.05。rCBV分别为0.61±0.18,0.81±0.15,Ρ>0.05。结论脑CT灌注成像能很好地评价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准确显示缺血脑组织的部位和范围,计算出多种参数图像及缺血半暗带阈值,为指导临床溶栓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