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桡神经内移在肱骨中下段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桡神经的解剖特点[1 ] ,在肱骨中下段施行开放整复术中特别是术后取钢板时极易损伤桡神经。我们在尸体解剖的基础上对 2 3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在施行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中采用桡神经内移技术 ,获得较满意效果。一、尸体解剖取甲醛固定成人尸体 5具 ,其中男尸 3具 ,女尸 2具 ,共计 1 0上肢 (左右各5)。于肱二、三头肌间隙解剖显露肱骨三角肌粗隆 ,在其最下部钻入麻花钻头作金属标志 ,于肱肌与肱桡肌间解剖游离桡神经 ,距三角肌粗隆以下 1 0cm即止。再向近端解剖桡神经于三角肌粗隆1、3、5cm处 ,分别用丝线打结作标志。取线锯将…  相似文献   

2.
杨彬  尹晓  张玲  马海波  李静  张雯雯 《中国骨伤》2007,20(7):445-447
目的:通过对肱骨中下段和桡神经的解剖观测,设计桡神经移位术,为肱骨中下段骨折内固定术中或术后取内固定物避免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解剖学技术,对15具10%甲醛固定的成人男性尸体30侧上肢桡神经的走行、分支与肱深血管的关系进行了解剖观察与测量,同时对100侧干燥肱骨的长度、桡神经沟长度及桡神经走行的角度(桡神经沟与肱骨纵轴夹角)进行观测,并将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应用于桡神经移位术的方案设计及实施。结果:①骨标本测量:肱骨平均长度左侧为(30.60±1.46)cm(27.80~33.00cm),右侧为(31.38±1.23)cm(29.20~33.70cm);桡神经沟平均长度左侧为(56.52±10.13)mm(43.82~75.68mm),右侧为(65.74±5.80)mm(55.42~78.82mm);桡神经走行的平均角度左侧为(13.00±1.08)°(10.00°~13.50°),右侧为(13.86±0.97)°(10.50°~14.50°)。②尸体标本观察:桡神经走行中的角度:桡神经在桡神经沟内由内上斜向外下方,穿过外侧肌间隔后行向内下方,形成向内开放的钝角。角度明显29侧(占96.67%);不明显1侧(占3.33%)。③桡神经分为浅深支的位置:在肱骨内外上髁连线(髁间线)以上17侧(占56.67%),在髁间线以下10侧(占33.33%),平髁间线3侧(占10.00%)。④从桡神经出口到桡神经分叉的平均距离(弧距)为(14.26±1.01)cm(12.80~19.20cm)。⑤桡神经和相邻肱深血管的关系:桡神经在肱深血管内侧12侧,在肱深血管外侧10侧,和肱深血管相交叉8侧。⑥临床56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行桡神经移位术后肱骨中下段骨折内固定,骨折全部愈合,无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桡神经移位术设计合理,符合桡神经的解剖生理,为肱骨中下段骨折进行各种内固定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减少了术中或术后(取内固定时)桡神经再损伤的发生,且不增加手术难度和损伤,是一种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桡神经解剖形态变异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义哲 《中国骨伤》2007,20(3):185-185
近3年来在103例肱骨中下段骨折的手术过程中发现1例桡神经在该部位出现解剖形态的变异,现报告如下。患者,男,24岁,外伤性右肱骨中下段骨折,入院后经常规准备,采用臂丛麻醉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取上臂中下段外侧切口,分开深筋膜后未能常规触摸到圆形条索样桡神经,则按桡神经在该部位的解剖入路仔细探查,发现桡神经在肱骨桡神经沟中分成5条呈“松散”束状的桡神经分支,向内下方进入肱桡肌深面,向下进入肘窝前部,在该束周围未再探查到神经束存在,证实该束组织为桡神经。经予仔细保护,完成内固定手术,将该神经束置于原位,闭合切口。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4.
肱骨下段或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时 ,若伸肘牵引复位或术中拉钩牵拉肱肌与肱桡肌过重 ,可发生桡神经麻痹。我科于 1998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行肱骨中段以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 4 2例 ,术后继发桡神经麻痹 6例 ,分析如下。临床资料6例中 ,男 4例 ,女 2例。肱骨髁上骨折 4例 ,年龄 5~ 13岁 ,肱骨下段骨折 2例 ,年龄为 32岁和 4 1岁。 6例均为闭合性骨折 ,经手法复位失败 ,但未出现桡神经损伤症状 ,改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在气囊止血带下进行 ,常规肱骨下段前外侧入路 ,沿切口方向切开皮肤皮下及筋膜。将肱二头肌及前臂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臂前外侧入路联合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干中下段关节外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7—2019-05采用上臂前外侧入路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的19例肱骨干中下段关节外骨折,取上臂前外侧入路,沿肱二头肌和肱桡肌间隙进入,于深面分离找到肱肌与肱桡肌间隙。将桡神经及肱桡肌拉向外侧,肱肌及肱二头肌外侧头拉向内侧,充分显露骨折端。复位骨折端,在桥接内固定系统中选择合适长度的连接棒以及相应的固定模块固定骨折端。结果 1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平均14.3(12~18)个月。手术时间63~85 min,平均70min。术中出血量100~145 mL,平均123 mL。住院时间7~11 d,平均8.4 d。19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未出现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4~7个月,平均4.5个月。末次随访时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优15例,良2例,可2例。结论上臂前外侧入路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干中下段关节外骨折术中操作方便,固定牢固,减少了对肱骨干骨折端骨膜的血供破坏,术后并发症少,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张国富  李松柏  肖进 《中国骨伤》2002,15(10):621-622
肱骨骨折临床较为常见,由于髓内针固定时,骨折断端在重力作用下有自动分离的趋向,又难以控制旋转移位,故临床多选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由于桡神经的解剖特点[1],在肱骨中下段骨折施行开放整复术中特别是术后取钢板时极易损伤桡神经.我院在尸体解剖的基础上自1997年元月至今已对23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在施行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中采用桡神经内移技术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肱骨下段或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时,若伸肘牵引复位或路钩牵拉肱肌与肱桡肌过重,可发生挠神经麻痹.我科1979年10月至1987年12月行肱骨中段以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80例,术后继发桡神经麻痹9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用MIPO技术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解剖及初步临床报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8具成人尸体上肢标本,经上臂近段前侧肱二头肌和三角肌间隙以及远端肘横纹近侧肱二头肌外侧缘的皮肤小切口,插入窄4.5 mm动力加压钢板置于肱骨干前侧,肱肌深面,两端分别用2枚螺钉固定,测定前臂旋后位桡神经在穿出外侧肌间隔以及冠状窝上缘水平与钢板外侧缘的距离。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前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16例肱骨干中下段骨折。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近期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肩、肘关节活动范围。结果经上臂小切口将钢板固定于肱骨干前侧后,钢板的近端位于肱二头肌长头腱和肌皮神经外侧。钢板大部分位于肱肌深面。前臂旋后位,桡神经在穿经外侧肌间隔和冠状窝上缘水平与钢板外侧缘之间的距离平均分别为16.5 mm(10.3~21.3 mm)和5.4 mm(3.7~7.7 mm)。钢板与桡神经之间间隔有肱肌肌腹。1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20 min(90~150 min),术中失血量为50~200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 d(3~5 d)。没有发生医源性桡神经麻痹的病例。无切口感染。术后随访7~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5.4周(12~32周)。肘关节屈曲135°~145°,伸直0°~5°,肩关节外展90°,上举150°~170°。结论采用MIPO技术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可获得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窗口显露肱骨远端亚髁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12—2014-12采用双窗口显露肱骨远端亚髁钢板内固定治疗31例肱骨中下段骨折。肱骨近侧同肱骨前外侧入路显露方法,远端同肱骨远端外侧入路显露方法,以桡神经及伴行部分肱肌为界,形成远近2个窗口。结果 31例均获得随访6~36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均满意复位,术后6~12个月获得骨性愈合。肘关节活动度为120°~145°,平均135.2°。末次随访时疗效根据Mayo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均为优。结论采用双窗口显露肱骨远端亚髁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可充分显露骨折端及肱骨外髁外侧柱,有利于骨折复位及钢板远端螺钉的置入,降低桡神经损伤概率,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改良上臂前外侧人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0月至2012年03月采用改良上臂前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172例,其中男117例,女55例;年龄17~65岁,平均38.3岁。新鲜骨折157例,陈旧性骨折15例;闭合性骨折146例,开放性骨折26例。结果本组病例随访1~6年(平均3.9年),根据HSS肘关节和Neer肩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39例,良26例,差7例,优良率95.9%。本组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结论改良上臂前外侧人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不需常规游离暴露长段桡神经,钢板与桡神经有软组织相隔,避免医源性桡神经损伤,钢板放置与骨面贴合,避免钢板扭转塑形,复位满意,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采用前置微创钢板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lating osteosynthesis,MIPO)技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7月-2010年10月,采用前置MIPO技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17例。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21~67岁,平均42.3岁。中段骨折9例,下段1/3骨折8例。骨折根据AO分型:A型2例,B型8例,C型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8 d,平均3.4 d。结果手术时间58~115 min,术中出血量100~280 mL,无输血。17例患者术后均无医源性桡神经麻痹发生,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8个月,平均12.5个月。骨折均获愈合,骨痂出现时间5~8周,平均6周。末次随访时患者肱二头肌肌力均为5级,患肢外观正常,肘关节活动度双侧对比无明显差异;术后无内固定失败以及骨不连发生。结论前置MIPO技术创伤小、并发症少、骨愈合率高,且不会损伤桡神经及肱二头肌,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桡神经移位术的临床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彬  高楠  王金国  牟莹  尹晓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12):927-928,939
[目的]通过对肱骨中下段和桡神经的解剖观测,设计桡神经移位术。[方法]采用解剖学技术,对15具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男性尸体30侧上肢桡神经的走行、分支,及与肱深血管的关系进行了解剖观察与测量,同时对100侧干燥肱骨的长度、桡神经沟长度及桡神经走行的角度(桡神经沟与肱骨纵轴夹角)进行观测。[结果](1)骨标本测量:肱骨长度左侧为(30.60±1.46)cm,右侧为(31.37±1.23)cm;桡神经沟长度左侧为(5.65±1.01)cm,右侧(6.57±0.58)cm。桡神经走行的角度左侧为13.00°±1.08;°右侧13.86°±0.97;°(2)尸体标本观察,桡神经走行中的角度:桡神经在桡神经沟内由内上斜向外下方,穿过外侧肌间隔后行向内下方,形成向内开放的钝角。角度明显29侧占96.67%;不明显1侧,占3.33%;(3)桡神经分为浅深支的位置:在肱骨内外上髁连线(髁间线)以上17例次,占76.67%;在髁间线以下10例次,占33.33%:平髁间线3例次,占10.00%;(4)从桡神经出口到桡神经分叉的距离(弧距)为(14.26±1.01)cm;(5)桡神经和相邻肱深血管的关系:桡神经在肱深血管内侧12例次,在肱深血管外侧10例次,和肱深血管相交叉8例次。[结论]桡神经移位术设计合理,符合桡神经的解剖生理,为肱骨中下段骨折进行各种内固定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减少了术中和术后取内固定时桡神经再损伤的发生,且不增加手术难度和损伤,是一种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李红军 《实用骨科杂志》2011,17(10):952-953
行肱骨中下段钢板取出术时,既往首先解剖游离桡神经。在此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医源性桡神经损伤。为避免这一并发症的产生,自2008年6月至2010年9月行26例肱骨中下段钢板取出术,采用将部分肌肉、瘢痕、桡神经形成联合体的方法(联合法)保护桡神经,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联合固定治疗合并桡神经损伤的肱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例合并桡神经损伤的肱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的患者采用接骨板或螺钉结合三维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术中给予一期植骨,并对桡神经探查和修复。结果所有患者术后3~5个月获得骨性愈合。其中5例桡神经为骨折端嵌压,1例为不全断裂,7例为挫伤。12例平均于术后6周恢复,1例术后4个月恢复。结论对于合并桡神经损伤的肱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联合固定、术后一期植骨及桡神经早期探查的方法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经后方劈肱三头肌入路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经后方劈肱三头肌入路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后方劈肱三头肌入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2例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均经后正中劈肱三头肌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固定;对陈旧骨折骨不连患者取对侧髂骨植骨;伴有桡神经损伤者同时探察桡神经。[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26.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4,8个月。骨折不愈合2例,TypeB型1例,TypeC型1例,年龄均超过65岁;手术致桡神经损伤1例,术后3个月内恢复:l例一过性尺神经麻痹;1例肘关节异位骨化;原切口取出钢板23例,无桡神经损伤。以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定:优18例,良7例,可4例,差3例;术后肱三头肌肌力为4~5级。[结论]经后方劈肱三头肌入路可安全清楚的显露肱骨中下段,并能对骨折进行妥善固定,并发症发生率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16.
前置钢板微创固定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采用微创前置钢板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对桡神经、肌皮神经和肱二头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经上臂前侧远离骨折部位的小切口微创钢板固定技术(MIPO)置入4.5 mm窄动力加压钢板治疗20例肱骨十中、下段闭合性骨折患者.观察术后桡神经功能、肌皮神经功能、前后何肱骨干力线、骨折愈合时间和最后一次随访时肱二头肌肌力.结果 4例患者术后出现前臂外侧皮神经支配区麻小,无医源性桡神经麻痹患者.肱骨干前后位X线片示骨折远、近端0°成角7例,2例内翻成角达11°,内翻成角2°、3°、4°、5°、6°、7°和10°各1例.外翻成角3°,4°、6°和7°各1例.19例患者得到平均10.4个月(8~32个月)随访,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3.4周(4~32用).伞部患者肱三头肌肌力均为5级.结论 采用前置钢板微创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巾、下骨折不会损伤桡神经和肱二头肌,但可能会干扰前臂外侧皮神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肘部和前臂段桡神经解剖特征及损伤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肘部和前臂段桡神经的解剖学特征及损伤修复的方法.方法 36侧成人上肢标本,于肘外侧做"S"形切口,从肱肌和肱桡肌间隙内解剖出桡神经肘段,沿桡神经干向远端追踪,找出桡神经深支出旋后肌的各个分支,测量深支各肌支的发出点、入肌点距肱骨髁上水平的距离和长度.逆行分离各分支,观察各分支的神经纤维在桡神经干内的分布定位特征.对12例肘部桡神经损伤的患者,采用桡神经定位缝合和不定位缝合的方法进行修复.结果 12例获得平均2.4年的随访.根据桡神经深支支配的运动区肌腱肌力恢复情况,神经定位缝合6例,术后有效率为83.3%.非定位缝合6例,有效率为50.0%.桡神经定位缝合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不定位缝合组.结论 前臂背侧距肱骨外上髁10~15cm范围内的锐器伤,伸拇困难者应考虑有骨间背神经肌支的损伤.运动支的神经纤维在桡神经干的内侧,对肘部桡神经断裂伤修复时重点应缝合内侧部分.显微定位缝合技术修复肘部和前臂段桡神经损伤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用微创内固定技术(MIPO)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55例肱骨中下段骨折,其中行MIPO技术治疗25例,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30例,对术中和术后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采用SAS 6.12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MIPO组在术中出血、术后平均住院时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骨不连和桡神经损伤发生率以及肘关节术后功能等方面优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结论 肱骨中下段骨折采用MIPO技术治疗不仅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可更快地骨性愈合、获得良好的肩肘功能,而且同时具有不显露桡神经和减少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发生风险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手术误伤桡神经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云  汪香  常巍 《临床骨科杂志》2001,4(3):186-187
肱骨中段及中下段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或取内固定术时解剖不清或操作不慎偶可引起医源性桡神经损伤。 1994年 5月~ 2 0 0 0年 4月 ,我科收治本院及外院因手术误伤桡神经患者 12例 ,通过及时治疗 ,疗效满意。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 12例 ,男 10例 ,女 2例 ,年龄 2 2~ 46岁。肱骨中段骨折 4例 ,中下段骨折 8例 ;横形骨折 2例 ,斜形螺旋形骨折 3例 ,粉碎性骨折 7例 (含开放性骨折 1例 )。 12例手术损伤后均出现垂腕体征 ,即尺桡侧伸腕肌、指伸肌及拇伸、展肌麻痹 ,手背“虎口”部感觉减退或消失。1.2 治疗方法 本院 3例 ,2例…  相似文献   

20.
前方入路钢板前置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肱骨中下段骨折是上肢常见的骨折,需手术治疗的肱骨骨折以往多采用前外侧入路钢板内崮定,但肱骨下段前外侧骨面形态不利于钢板放置,而且由于桡神经与肱骨的解剖关系,术中需显露桡神经,易导致医源性桡神经损伤.2003年11月至2006年10月,我院采用前方入路钢板前置内固定治疗25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21例获随访,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