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药学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槌状指畸形磁性矫正器治疗槌状指畸形的可行性。方法:将新鲜尸体手指标本植入相应大小的永磁铁钉,观察其伸指和屈指效果,分析此方法治疗槌状指畸形的可行性。结果:5例手指标本剔除皮肤、筋膜等软组织,保留手指伸、屈指肌腱,置入永磁铁钉后,根据Dargan功能评定法评定手指关节功能:优3例,良1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80%。15例手指标本在保留所有组织后,模拟临床进行手术,采用掌侧入路植入相应大小的永磁铁钉,根据Dargan功能评定法评定术后患指关节功能:优10例,良4例,可0例,差1例,评分优良率为93.3%。所有标本术后的屈指活动范围与术前无区别。结论:槌状指畸形磁性矫正器治疗槌状指畸形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用微创内固定技术(MIPO)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55例肱骨中下段骨折,其中行MIPO技术治疗25例,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30例,对术中和术后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采用SAS 6.12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MIPO组在术中出血、术后平均住院时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骨不连和桡神经损伤发生率以及肘关节术后功能等方面优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结论 肱骨中下段骨折采用MIPO技术治疗不仅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可更快地骨性愈合、获得良好的肩肘功能,而且同时具有不显露桡神经和减少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发生风险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究丹参注射液对小鼠前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与有丝分裂原活性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将小鼠前成骨细胞分为4组,分别采用丹参稀释液浓度为0(对照组),75,150,300 mg·L-1进行干预。采用细胞计数(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光密度(OD)值;采用0.1%的茜素红溶液对细胞进行染色,并观察各组钙结节生成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γ-羟基谷氨酸骨蛋白(BGP)及Runt相关基因2(Run×2) mRNA表达情况;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ERK2)及其磷酸化状态(p-ERK1/2)、p-p38蛋白表达情况。采用抑制剂PD98059抑制ERK1/2通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GP及Run×2 mRNA表达。结果:各浓度丹参注射液组的OD值均高于对照组,其中300 mg·L-1丹参组各个孵育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浓度丹参组钙结节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7 d后各浓度丹参注射液组的BGP及Run×2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经PD98059抑制后,300 mg·L-1丹参注射液(SM)+PD组BGP及Run×2 mRNA表达显著低于SM组(P<0.05或P<0.01)。300mg·L-1丹参组p-ERK1/2蛋白表达量和相对蛋白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300 mg·L-1丹参组p-p38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矿化具有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MAPK通路中的ERK1/2细胞信号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前、后交叉韧带功能束在膝关节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研究交叉韧带损伤机制和移植物重建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5具无病理改变的膝关节节段标本作为研究对象,精确解剖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功能束在股骨与胫骨附着点,然后分别于膝关节在0°、30°、60°、90°、120°进行CT扫描,应用Mimics及ANSYS软件对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包含交叉韧带附着点的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最后应用ANSYS及CATIA软件确立前、后交叉韧带功能束附着部及功能束各平行切面的中心点,连接各中心点的长度,拟合得到以上5个角度各功能束中心点之间的曲线距离,即韧带的真实长度。结果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的前内侧束(anterior medial bundle, AMB)在0°~ 90°的范围内随着屈曲角度增加距离逐渐增大,到120°时距离稍有减小;其后外侧束(posterior lateral bundle, PLB)在0°~90°的范围内随着屈曲角度增加距离逐渐减小,到120°时距离稍有增加。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的前外侧束(anterior lateral bundle, ALB)和后内侧束(posterior medial bundle, PMB)在0°~120°的范围内随着屈曲角度增加距离逐渐增大。交叉韧带各功能束的长度变化在总体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膝关节的屈曲过程中,ACL双束之间起到交互作用,而PCL双束之间起到协同作用。通过建立膝关节交叉韧带功能束的有限元模型,更能真实反映交叉韧带的实际长度,为研究交叉韧带各功能束在运动中的真实长度变化提供了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经膝后内侧切口用锚钉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52例,经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应用锚钉固定骨折块,术后2周行膝关节功能康复锻炼。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膝关节活动度,应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对术前及术后9个月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9~14个月随访(平均11.4个月),骨折一期愈合时间8~14周。术后膝关节稳定,活动功能良好。后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均由阳性转为阴性,伸屈膝活动度正常。术前Lysholm评分为(59.4±6.0)分,关节活动度为(79.2±11.3)°;术后9个月Lysholm评分为(93.4±3.0)分,关节活动度为(137.3±5.9)°。因此术后Lysholm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术前,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安全可靠,术后能早期功能锻炼,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鹿瓜多肽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椎体成形术后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唑来膦酸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鹿瓜多肽治疗。结果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6. 6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8. 33%(P <0. 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红细胞积聚指数(EAI)、红细胞电泳指数(EEI)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0. 05);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FEER)、直向肿瘤红细胞花环率(DTER)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16. 67%比13. 33%,P> 0. 05)。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应用鹿瓜多肽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愈合情况,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肱骨干骨折传统治疗方法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骨不连和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是近年来的一大进展。肱骨干前方较平坦且缺乏重要的神经血管,微创前侧入路放置钢板较安全。该技术可不显露桡神经,不会造成医源性桡神经损伤,是由于前臂完全旋后时置于肱骨干前侧的钢板外侧缘与桡神经的最近距离为2.0~4.9mm(平均3.2mm),但术中应始终保持前臂旋后位,以增加钢板远端外侧缘与桡神经之间的距离。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不同于传统手术,在于小切口间接复位,可最大限度地保护骨折端血供,不直接显露桡神经,能有效地减少骨不连及桡神经损伤。文献报道显示,微创铜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可取得良好的骨折愈合、较好的术后肩肘功能,术后并发症较少。锁定加压铜板的发展对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适用于粉碎性骨折和骨质疏松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累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的损伤机制、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自2008年7月至2012年3月间,手术治疗累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共42例,男30例,女12例,应用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21例,旋前外旋型12例,旋前外展型9例。后踝骨折根据CT分类,Ⅰ型22例,Ⅱ型12例,Ⅲ型8例。后踝骨折根据骨块大小和关节面的塌陷情况,采用后侧支撑钢板或多枚拉力螺钉固定。结果 4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0~18周。根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优21例,良15例,可6例,优良率为85.7%。结论累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常伴有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和踝关节后脱位或半脱位,根据骨折类型选择手术方式和固定方法,可保证踝关节获得解剖复位,最大限度恢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建立用于评估解剖型接骨板匹配性能的通用量化指标。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期间20例成年人的正常胫骨32排螺旋CT薄层扫描数据。男10例,女10例;年龄28~52岁,平均36.2岁。使用Mimicsl8.0软件对胫骨进行三维重建。将康力公司和通用公司的胫骨远端8孔解剖型接骨板进行数字化建模,抽取接骨板贴骨部分的曲面,在Rhino5.1软件中模拟手术操作将接骨板曲面放置于胫骨远端内侧的表面。测量接骨板与骨骼表面之间间隙的体积,除以接骨板的表面积,获得接骨板与骨骼表面之间的平均间隙,取平均间隙值的倒数作为匹配指数。使用3.maticResearch套件中的墙体厚度工具,将不同的间隙距离使用不同色彩标注其分布,从而在匹配指数和直观的色彩分布云图两方面对两种接骨板匹配性能进行比较。结果康力公司和通用公司的接骨板与骨骼之间的间隙体积分别平均为(3834±701)mm3和(7690±1503)mm3,间隙分别平均为(1.8±0.3)mm和(3.0±0.6)mm,匹配指数分别平均为0.56±0.10和0.34±0.06,康力公司的接骨板的匹配指数大于通用公司的接骨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02,P〈0.001)。同种接骨板对不同性别的骨骼匹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用公司的胫骨远端内侧板的红色区域面积更大且位置较为固定。结论该匹配性能量化指标简单且直观,可作为一种通用的量化指标对不同形态接骨板的匹配性能进行评估和比较,也可作为单个患者的术前选用接骨板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