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种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菌后诱导释放内毒素的情况。方法:选择临床上常用的七种抗生素,体外作用于大肠杆菌V517,检测培养上清液内毒素水平和细菌形态学改变。结果:不同种类抗生素作用于大肠杆菌V517后,在抑制、杀灭细菌,引起细菌形态学改变的同时,能不同程度诱导细菌释放一定量的内毒素;其中头孢氨噻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和环丙沙星诱导释放的内毒素较多,伊米配能和头孢哌酮诱导释放的内毒素较少。结论:不同种类抗生素具有诱导大肠杆菌释放内毒素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种类抗生素低浓度下单一或联合用药,对细菌释放内毒素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床上常用的几种抗生素(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伊米配能、头孢氨噻肟),以0.5倍最小抑菌浓度(0.5&;#215;MIC)单一或联合于体外作用于绿脓杆菌PA103,观察抗生素的杀菌作用,检测培养上清液内毒素水平和细菌形态学改变。结果:不同种类抗生素作用于绿脓杆菌PA103后,在抑制,杀灭细菌,引起细菌形态学改变的同时,能不同程度诱导细菌释放一定量的内毒素;其中头孢氨噻肟,环丙沙星诱导释放的内毒素较多,伊米配有诱地释放的内毒素较少,联合用药后杀菌效果优于单一用药组,同时诱导释放的内毒素也较少,结论:诱导绿脓杆菌PA103释放内毒素与抗生素的种类有关,联合用药诱导释放的内毒素较单一用药组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种类抗生素低浓度下单一或联合用药 ,对细菌释放内毒素的影响。方法 :选择临床上常用的几种抗生素 (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伊米配能、头孢氨噻肟 ) ,以 0 5倍最小抑菌浓度 (0 5×MIC)单一或联合于体外作用于绿脓杆菌PA1 0 3 ,观察抗生素的杀菌作用、检测培养上清液内毒素水平和细菌形态学改变。结果 :不同种类抗生素作用于绿脓杆菌PA1 0 3后 ,在抑制、杀灭细菌 ,引起细菌形态学改变的同时 ,能不同程度诱导细菌释放一定量的内毒素 ;其中头孢氨噻肟 ,环丙沙星诱导释放的内毒素较多 ,伊米配能诱导释放的内毒素较少。联合用药后杀菌效果优于单一用药组 ,同时诱导释放的内毒素也较少。结论 :诱导绿脓杆菌PA1 0 3释放内毒素与抗生素的种类有关 ,联合用药时诱导释放的内毒素较单一用药组低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急怀胆管炎时肿瘤坏死因子(TNF)对肝脏的影响及抗TNF单克隆抗体(TNF-McAb)和头孢噻甲羧肟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本实验在大鼠性胆管炎模型上,检测血浆TNF、内毒素(ET)水平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肝组织一般结构和超微结构,结果显示:急性胆和灾组大鼠血浆TNF、ET水平及ALT活性显著升高(P〈0.01),相应肝脏病理变化显著,TNF-McAb和头孢噻甲羧肟保护组血浆TNF、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抗内毒素抗体与抗生素对严重烧伤并发症--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作用。方法:29例病人随机分为拮抗内纱治组和常规治疗组。并在烧伤后不同时相点测定了血浆内毒素,血清TNF,和血浆白介素-6(IL-6)和血浆白介素-8(IL-8)的含量。结果L:抗生素和抗内毒抗体治疗可明显患者血中内毒素水平(P〈0.05)同时降低IL-6,IL-8和TNF血中含量,而单用抗生素治疗对降低血中内毒素水平作用不明显,结  相似文献   

6.
抗生素诱导内毒素释放意义的实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抗生素诱导内毒素释放的意义。方法 用三种抗生素治疗败血症家兔 ,检测治疗后内毒素释放的水平。结果 抗生素能诱导内毒素释放 ,不同抗生素诱导的量不同。庆大霉素最低 ,泰能次之 ,头孢他啶最高。结论 不同抗生素作用机制不同 ,诱导革兰氏阴性细菌内毒素释放的量也不同 ;在治疗革兰氏阴性细菌败血症时 ,要同时兼顾菌血症和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鼠实验性肝硬变晚期腹水形成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探讨肝硬变腹水形成的机理。方法:以大鼠为实验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n=8)、肝硬变对照组(n=12)和肝硬变伴腹水组(n=18)。实验组采用复合因子复制肝硬变动物模型。各组均测定腹主动脉血中TNFα和内毒素水平,肝硬变组还测定了腹水量。结果:随着肝硬变形成,大鼠血中TNFα水平增高,各组含量分别为9083±1071ng/ml和9577±1276ng/ml(肝硬变组和肝硬变伴腹水组)。相关分析表明,肝硬变组腹水量与血中TNFα成正相关(r=086,P<005),内毒素水平增高,并与TNFα的浓度成正相关(r=075,P<005)。结论:肝硬变腹水形成与血中TNFα升高有关,而TNFα的升高则源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免疫吸附清除肿瘤坏死因子对内毒素休克兔肾脏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跃萍  张训 《中华医学杂志》1997,77(5):359-362,T005
应用抗肿瘤坏死因子(TNF)单克隆抗体免疫吸附方法,特异性清除循环TNF,观察对内毒素休克肾脏的作用。方法以致死剂量内毒素(8×109cfu/kg)制成内毒素休克动物模型,1小时后开始体外循环免疫吸附,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循环TNF及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6小时后活杀动物,留取肾脏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1)免疫吸附组血液灌流后30分钟MAP开始回升(11.6±1.4kPa),明显高于对照组(8.8±2.3kPa,P<0.01);(2)免疫吸附组2小时的TNF活性(44±10U/ml)较对照组(1448±226U/ml)明显降低(P<0.05);血清BUN、Cr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3)免疫吸附组肾小球充血,白细胞浸润及肾小管坏死程度和线粒体的损害均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抗TNF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免疫吸附方法,能有效清除血循环TNF。早期降低TNF水平,有效地缓解内毒素休克时的低血压状态,减轻肾脏病理损害,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确定经肛引流对左半结肠癌性梗阻一期术后血浆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左半结肠癌性梗阻行一期切除吻合患者38例,其中19例术后未行经肛引流(A组),19例在术中置经肛引流管,术后行经肛引流(B组)。观察每一组手术前后血浆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变化。结果 术前A、B两组内毒素、TNF我显著差异(P〉0.05);术后两组内毒素、TNF水平均下降,自术后第4天开始B组水平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 经肛引流能显著降低左半结肠癌性梗阻一期术后血浆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促进患者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TNF)单抗及一氧化氮(NO)抑制剂对脾切除小鼠内毒素攻击的治疗效应。方法:采用小鼠脾切除后内毒素攻击模型。结果:相同剂量内毒素(5mg/kg)攻击后,无脾动物死亡率明显高于有脾动物(P<0.01);注射内毒素后5min给予TNF单抗治疗组,无脾动物死亡率明显降低(P<0.01)。应用NO抑制剂L-NMMA2mg/kg时,无脾动物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但采用5mg/kg治疗时,死亡率则明显增高。结论:脾切除后动物凶险性感染的本质可能与TNF大量生成及过量释放有关。TNF拮抗剂及适当剂量的NO抑制剂对无脾动物凶险性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是有益的,而过量的NO抑制剂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1.
清除循环肿瘤坏死因子对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亲和免疫吸附清除循环肿瘤坏死因子(TNF)对内毒素性急性动物的保护作用。方法以61只新西兰白兔为实验动物,建立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模型。随机分为三组:(1)免疫吸附组(27只),颈静脉注射自制脂多糖(LPS)100×108CFU/kg后1小时开始血液灌流,通过含重组肿瘤坏死因子a(rHuTNF-a)单克隆抗体的吸附柱,灌流时间2小时;(2)致伤组(27只),颈静脉注射LPS,无吸附柱,仅有相同血量的体外循环;(3)对照组(7只),颈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ml,无吸附柱,仅有体外循环。通过亲和免疫吸附清除循环TNF,观察了肺系数、肺通透指数、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白细胞数的变化以及对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免疫吸附组能有效清除循环TNF、BALF中TNF及IL-8水平较致伤组显著降低(P<0.01)。肺毛细血管通透性等指标明显清除循环TNF、BALF中TNF及IL-8水平较致伤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免疫吸附清除循环TNF,能有效地保护内毒素所致的急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定经肛引流对左半结肠癌性梗阻一期术后血浆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左半结肠癌性 梗阻行一期切除吻合患者38例,其中19例术后未行经肛引流(A组),19例在术中置经肛引流管,术后行经肛引流(B 组)。观察每一组手术前后血浆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变化。结果术前A、B两组内毒素、TNF均无显著差 异(P>0.05);术后两组内毒素、TNF水平均下降,自术后第4天开始B组水平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经肛引流 能显著降低左半结肠癌性梗阻一期术后血浆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促进患者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不同临类型乙病毒性肝炎血清TNF活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TNF-α在肝炎发病中的作用及重症肝炎病人血清内毒素水平与TNF-α活性水平是的关系。方法:选择不同临床类型的肝炎病毒84例,正常对照组16例,比较各型病人血清TNF-α活性,且对血清内毒素水平与TNF-α活性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TNF-α活性水平在各组间总的差别有显著性(P〈0.01),呈现出重型肝炎〉CH(重)〉CH)中〉CH(轻)〉肝硬化〉AH;且重型肝炎组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MEBO(湿润烧伤膏)对家兔内毒素血症血液粘度和TNF-α的影响。方法:利用LBYN6型血液粘度计测定在115s^-1和10s^-1切变率下的血液粘度。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TNF-α水平。结果:试验组注射内毒素前后血液粘度相比P〉0.05。对照组注射内毒素前后血液粘度相比P〈0.01。内毒素血症TNF-α水平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MEBO可改善内毒素血症血液粘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启动子区308bpG→A变异与中国人群的体脂、胰岛素分泌与作用、糖脂水平的关系,探讨TNFα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机制。方法以359例中国人为对象。用聚合酶链反应(PCR)/NcoI酶解法检测TNFα-308bpG→A(TNFαP)变异,测定空腹血脂谱及葡萄糖负荷0、1/2、1、2及3小时血浆葡萄糖(PG)、胰岛素(INS)、C肽(CP)及游离脂肪酸(FFA)的水平。结果(1)TNFαP变异基因型频率与糖尿病及肥胖均无相关性;(2)非糖尿病者糖兴奋后2小时FFA亚组及FFA总面积亚组中下降少者GA杂合子频率显著增高(Fisher检验P=0002及0041);(3)非糖尿病GA杂合子者糖兴奋后FFA曲线各时值高于GG纯合子者,其中2小时及3小时FFA水平差异有显著意义(P分别为0.029及0.030)。糖尿病者基因型比较中亦有此种趋势。结论TNFα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制之一是脂肪分解增强,FFA释放增多。该基因变异所导致的脂肪分解差异可能是群体中胰岛素抵抗程度变异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高糖状态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释放NO和TNF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正常Wistar大鼠肺中分离出肺泡巨噬细胞,在体外正常和高糖状态下培养并分别以干扰素(IFNa-2b、卡介苗(BCG)以及干扰素和卡介苗联合刺激肺泡巨噬细胞,测定其释放一氧化氮(NO)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量。结果显示,高糖状态下BCG刺激肺泡巨噬细胞时。其NO和TNF-a释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IFNa-2b刺激肺泡巨噬细胞时,其NO和TNF-a释放量与对照组无差别(P>0.05):IFNa-2b与BCG协同刺激肺泡巨噬细胞时,其NO和TNF-a释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由此表明高糖状态下。肺泡巨噬细胞释放NO和TNF-a减少,可能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肺部易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作用于不同青霉素结合蛋白( P B Ps) 靶位点的β内酰胺抗生素联合用药对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M R S A) 体外抗菌活性的影响及其 P B P2a 的诱导作用。方法:测定头孢拉啶和头孢氨噻肟单独和联合对 M R S A 的最小抑菌浓度( M I C) 和联合抑菌分数( F I C) ,以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 M S S A) 作对照;用 S D S P A G E法分离细菌膜蛋白,用分光光度扫描仪分别测定两种药物单独及联合使用前后菌膜耐药蛋白 P B P2 a 的相对含量。结果:头孢拉啶对20 株 M R S A 的 M I C50 、 M I C90 分别为128 mg/ L、512 mg/ L,头孢氨噻肟为16 mg/ L、256 mg/ L;两药联合应用时:头孢拉啶的 F I C50 、 F I C9 0 为4 mg/ L、64 mg/ L,头孢氨噻肟为2 mg/ L、32 mg/ L, F I C 指数≤05 ,两药联合有良好的协同作用。两药单独应用都能在一定范围诱导 M R S A 大量表达 P B P2a ,而联合用药却不会诱导 P B P2 a 的表达增多。结论:作用于不同 P B Ps 靶位点的β内酰胺抗生素联合用药不诱导耐药蛋白 P B P2a 的表  相似文献   

18.
1994~2001年中国重症监护病房非发酵糖细菌的耐药变迁   总被引:271,自引:0,他引:271  
目的 了解我国重症监护病房非发酵糖菌的耐药变迁。方法 1994-2001年,用E试验法检测全国32家医院分离的4450株非发酵糖细菌对亚胺培南等数10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WHO NET-5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7年中,主要的非发酵糖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46.9%)。不动杆菌属(31.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9.2%)。总敏感率最高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78.6%)。亚胺培南(77.0%)。其次是头孢他啶(70.1%)。哌拉西林/三唑巴坦(69.5%)。阿米卡星(69.9%)。再次为头孢吡肟(63.0%)。环丙沙星(59.1%)。除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之外,其他非发酵糖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分别为84.2%和77.4%。7年中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都在下降,亚胺培南,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三唑巴敏感率为70.0%-83.0%。对亚胺培南对不动杆菌的敏感率高达95.0%。且历年不减。其次是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它的敏感率从1996年的88.0%降至2001年的69.0%。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只有45.0%-58.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率最高(78.0%-85.0%)。产碱杆菌属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及亚胺培南敏感率高于80.0%;黄杆菌属仅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敏感率高于70.0%;73.0%-86.0%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敏感。结论 近7年非发酵糖菌对常用的广谱抗生素的敏感性在下降。目前迫切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延缓耐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童华生  赖晓嵘  唐柚青  苏磊 《广东医学》2008,29(9):1517-1519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抗生素治疗危重症患者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诱导内毒素和TNFα释放异质性。方法 90例危重症患者,经临床表现和细菌学证实革兰阴性杆菌感染,60例患者采用不同敏感性抗生素治疗:头孢呋辛9例;头孢曲松9例;头孢他定8例;头孢吡肟8例;阿米卡星9例;环丙沙星9例;亚胺培南8例。另30例患者均用头孢他定治疗。采用鲎试验基质偶氮显色法测定体内抗生素治疗前后不同时间内毒素含量,采用ELISA测定相应时间TNFα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细菌种类头孢他定治疗致内毒素释放量和速率相似(P>0.05)。不同抗生素致内毒素释放速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孢吡肟释放最快,其次为头孢呋辛、头孢他定和环丙沙星,阿米卡星较慢,而头孢曲松最为缓慢。观察总的内毒素释放量,我们发现头孢曲松最多,而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和环丙沙星次之,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头孢吡肟较少,阿米卡星最少。同时我们发现抗生素诱导TNFα释量和趋势与LPS一致。 结论 不同抗生素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诱导内毒素释放存在一定的差异,提示我们在临床工作应选择性使用敏感性抗生素。  相似文献   

20.
研究比较前列腺素E2(PGE2)对两型肿瘤坏死因子(TNF-α)胞毒效应。跨膜型TNFα(TM-TNFα)和分泌型TNFα(S-TNFα)在杀伤靶细胞的同时,可引起靶细胞释放大量PGE2(P〈0.01)。用环氧化酶抑制剂消炎痛可部分或大部分阻断TM-TNFα诱导靶细胞产生的PGE2(P〈0.01)并县也可抑制TM-TNFα的细胞效应(P〈0.01),其抑制程度与PGE2阻断程度一致。但消炎痛却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