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臂CT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30例肝癌患者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过程中行C臂CT检查。记录术前C臂CT及常规DSA对病灶、肿瘤实质及供血血管的显示情况,根据TACE后即时C臂CT和DSA点片对碘油沉积部位和范围的显示,分3级:1级为清晰,2级为较清晰,3级为模糊,结果行χ2检验。结果:28例患者(2例弥漫型肝癌未计入)C臂CT发现病灶55个,大小(2.8±1.7)cm(0.6~6.7 cm),常规DSA发现47个,大小(2.9±1.6)cm(0.9~6.6 cm),对肿瘤大小的测量两者无统计学差异(t检验,P>0.05),C臂CT多发现8个(8/55,14.5%)病灶。C臂CT发现肿瘤供血血管126条,比常规DSA多发现29条(29/126,23.0%)。TACE术后C臂CT显示碘油沉积1+2级可达89%(49/55),常规DSA为69%(38/55),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3.807,P<0.001)。结论:C臂CT在TACE术前、术中肿瘤定位及肿瘤供血血管显示、术后即时监测碘油沉积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C臂锥形束CT(CBCT)是近年来开始应用的一种利用数字平板探测器与CT多平面重建技术相融合,通过C臂旋转运动同时提供旋转血管造影、三维血管重建和软组织断层成像的新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神经系统介入治疗、肿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非血管性介入治疗等方面。国内外学者运用CBCT在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及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术(RFA)进行肝癌诊疗的大量研究中显示了CBCT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显著优势。本文就目前CBCT在TACE及RFA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前后CT血管成像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我院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手术之前介入128层螺旋CT扫描和血管三维重建,另外选取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手术之后介入128层螺旋CT扫描和血管三维重建,入选所有患者全部进行DSA检查。比较手术前后介入CT的表现差异,对比CT和DSA检测差异。结果:DSA不能显示出血管之外的病变情况,但是C T血管成像可以清晰显示出下肢静脉瓣和静脉血流情况的相关功能以及形态。结论:临床应用C 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机械性梗阻原因,能够有效判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范围和位置,相比于常规D S A检查符合率更高,在手术之前介入价值较高。C T血管成像技术能够有效对患者并发症以及是否病变做出明确显示,介入C T血管成像可有效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概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C型臂锥形束CT成像偏离正中心点对图像噪声及影像变形程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Siemens Axiom Artis Zee血管机,DynaCT成像模式,设置成像时间为20 s。①标准水模实验:对CT标准质控水模进行成像,选择水模图像密度均匀且伪影少的20个层面,分别测量前(A)、后(P)、左(L)、右(R)方向上正中心点和偏离正中心点2、4、6、8、10 cm位置图像的X线衰减值及其标准差;以X线衰减值标准差为图像噪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客观评价。②钢球模型实验:分别将直径为17.20 mm钢球分别放于前后(A-P)、左右(L-R)及头足(H-F)方向正中心和偏离正中心2、4、6 cm处进行成像;在Leonardo工作站上重建三维图像,测量每个钢球在A-P、L-R及H-F方向上的直径,计算在各方向上钢球影像的变形度。结果 C型臂锥形束CT成像中,在A、P、L、R各方向上,随偏离正中心点距离增大,噪声值逐渐减小(P均<0.05)。在A、P、L、R、H、F方向上,随着偏离正中心点距离增加,不同方向钢球直径变形度有所增加;H-F方向上偏离正中心点时,钢球H、F方向直径变形度相对较小(变形度绝对值均<0.2%);P方向上,以A-P方向偏离正中心点时,钢球直径变形度最小。结论 C型臂锥形束CT成像中,在偏离正中心点的各个方向的不同位置,图像噪声和影像变形程度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C形臂CT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ICVD)介入治疗前预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收治的急性ICVD患者57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介入治疗时,利用C形臂CT技术、TCD获取图像,并详细记录检查结果。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TCD联合C形臂CT技术在急性ICVD介入治疗前的临床评估价值。结果 采用DSA检测57例急性ICVD患者颅内外血管共613条。DSA检测显示,颅内外狭窄或者闭塞血管153(24.96%)条,正常颅内外血管460(75.04%)条;与DSA金标准相比,C形臂CT技术的阳性预测率为91.16%(134/147), TCD检测的阳性预测率为90.60%(135/149), TCD联合C形臂CT技术检测阳性预测率为90.42%(151/167)。C形臂CT技术、TCD检测、TCD联合C形臂CT技术检测阳性预测值、特异度、准确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形臂CT技术、TCD检测阴性预测值、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CD联合C形臂CT技术检测阴性预测值、灵敏...  相似文献   

6.
介入微导丝法建立兔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介入放射学方法建立兔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方法,并评价其可靠性.方法新西兰种大白兔19只,应用股动脉插管技术采用微导管插入一侧颈内动脉,微导丝超选择进入并且栓塞兔大脑中动脉.按缺血时间分为缺血2 h,4 h,6 h组,利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各组模型动物的脑缺血状态进行观察,并与红四氮唑(TTC)染色标本对照.结果缺血2 h组TTC染色未见明显异常.缺血6 h组TTC染色均显示大脑中动脉区域缺血灶形成,CT灌注成像显示为脑血流量下降,脑血容量下降及平均通过时间延长.结论应用介入微导丝法建立的兔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结果可靠且具有可操作性及重复性.  相似文献   

7.
施亚明  宗永忠  吴春阳  王斌 《临床荟萃》2009,24(19):1691-169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平板运动试验在冠心病诊治中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对比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运动平板试验对114例疑诊冠心病和53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心痛的敏感度为92.6%,特异度为98.8%,准确度98.4%,阳性预测值为82.5%,阴性预测值为99.5%。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平板运动试验两者联合应用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为90.2%,特异度为99.5%,准确度为99.0%,阳性预测值为91.7%,阴性预测值为99.4%。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平板运动试验均是简便、易行及无创的冠心病诊断方法,两者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冠心病的准确度,并为冠心病介入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C臂CT结合X线透视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疼痛性上胸椎转移癌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C臂CT结合X线透视引导下PVP治疗的18例(19个病变椎体)疼痛性上胸椎转移癌患者的资料。记录病变椎体部位、术中透视时间、C臂CT扫描次数、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及并发症情况。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1天、1周、1个月及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比较治疗前后VAS评分的差异,计算止痛有效率。结果 19个病变椎体,分别为T1 2个,T2 5个,T3 3个,T4 9个。PVP术后3个月内止痛有效率为88.89%(16/18),术后患者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PVP术中椎体平均透视时间为(14.76±3.14)min,C臂CT扫描次数(3.32±0.13)次,骨水泥用量(2.66±0.70)ml。无症状骨水泥渗漏率为31.58%(6/19)。无PVP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C臂CT结合X线透视引导下PVP治疗疼痛性上胸椎转移癌操作安全、方法可行,止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光学相干CT成像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OCT)是 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介入式活体诊断技术。它的核心是一台光学迈克尔孙干涉仪。测试的生物组织位于干涉仪的一臂 ,而另一参考臂的光程可调。光在生物组织中的后向散射与参考臂反射回来的光叠加。当光源相干长度很短时 ,只有从特定深度散射回来的光才能与参考光相互干涉产生信号。改变参考臂光程 ,选择散射区深度 ,就可得到生物组织断层成像。OCT测量的空间分辨率由光线相干长度定 ,采用现有技术 (超快激光和超亮发光二极管 ) ,横向和层析分辨率可达到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方法回顾性收集2003年5月至2006年6月于我院先后行16层及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2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评价每位患者16层及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的影像质量,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了解该组患者的16层CT与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间的差异。结果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各主要分支的影像质量明显优于16层螺旋CT(P<0.001)。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优于16层螺旋CT。  相似文献   

11.
无脉症是各种病变所致主动脉弓及头臂动脉狭窄或阻塞而产生各种症候群的总称.日前对无脉症的诊断除了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奁外,常以影像技术检查为主,主要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MR、多普勒超声等.过去多应用DSA和多普勒超声榆查,随着多层螺旋CT的问世,螺旋CT血管成像的迅速发展,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因具有更高的时间及空间分辨率、更长的解剖覆盖、更有效的对比剂应用、更强大的三维后处理技术而提高了疾病诊断的符合率,在显示血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旨在探讨MSCTA对上肢无脉症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继X线、CT、MRI、血管内超声(IVUS)诊断技术之后又一种新的医学层析成像技术。自2001年其被应用于冠状动脉(冠脉)成像以来,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验证,OCT逐渐成为冠心病介入诊治中的一种重要技术,在诊断临界病变、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描述四维(4D)CT成像方法 ,并探究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前应用四维CT成像引导肝癌的化学栓塞治疗的价值。方法利用容积螺旋动态穿梭技术,前瞻性完成拟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增强CT扫描。扫描范围覆盖全肝,从动脉前期至静脉期动态研究肿瘤病灶。针对目标病灶的4D CT重组图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在肝动脉解剖、肿瘤供血血管、肿瘤血管显示以及肿瘤染色方面进行比较。栓塞效果经CT随访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纳入了39位患者的46个孤立肝癌病灶。根据Michels分型,25位(64.1%)具备正常的肝动脉解剖,其余存在解剖变异。该信息为肝动脉插管造影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并经过DSA证实。4D CT成像无创性显示了病灶的肿瘤供血动脉(41/46),肿瘤血管(36/46),肿瘤染色(42/46)。因4D CT成像可以引导超选择性置入微导管,使得化学栓塞治疗成功完成。结论 四维CT成像可以有效地评价肝动脉解剖,定位肿瘤供血动脉,为肝癌介入化学栓塞提供影像引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质量的影响及对策.方法:搜集90例临床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根据其病史及下肢动脉缺血严重程度,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另搜集3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下肢动脉均进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评价下肢动脉各段血管成像质量,将对照组与试验组结果相对照,判断二者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试验组各组髂动脉组、大腿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而试验组各组小腿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针对不同下肢病变的糖尿病患者采取个性化扫描参数选择及对比剂应用方案可显著提高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软组织不透X线异物损伤经皮直接介入异物摘除治疗的价值。方法 2005年6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软组织不透X线异物损伤患者4105例,均经X线平片确诊,其中1591例经CT检查进一步证实。介入摘除术采用在C臂机X线电视透视引导下经皮直接钳取异物。结果 接受经皮直接介入异物摘除治疗的患者占61.34%(2518/4105),其完全治愈率为95.07%(2394/2518),部分治愈率为4.81%(121/2518),失败率为0.12%(3/2518)。未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占38.66%(1587/4105),其中患者自行离院占25.02%(397/1587),因医技原因未能实施介入治疗者占74.98%(1190/1587);后者中异物紧贴大血管者占65.22%(1035/1587),伴有局部血肿者占2.90%(46/1587),伴有假性动脉瘤者占1.32%(21/1587),其他(如碎玻璃异物损伤等)占5.55%(88/1587)。本组病例未出现需要治疗的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通过CT尤其是增强CT三维成像可清晰显示异物旁动脉、静脉的结构及其损伤,对软组织异物损伤介入可摘除性及其治疗风险进行评估。结论 经皮介入直接异物摘除是软组织不透X线异物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异物紧贴大血管旁或伴大血管损伤者等属其禁忌证,增强CT三维成像检查对这些复杂病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CT成像已成为检测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手段,图像质量是影响其诊断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在整个心动周期内,冠状动脉所有节段都有相当大的变化,运动速度也随着心率加快而加快。目前的多排螺旋CT的时间分辨率仍不能满足获取冠状动脉在心动周期内任一瞬间清晰影像的需求。根据心脏电-机械耦联理论,选择不同心率和心律情况下相对低速的心电时相进行数据采集或图像重建,以减少心脏搏动产生的运动伪影。心脏电-机械耦联与冠状动脉成像最佳成像时间窗的选择对于不同心率、心律下冠状动脉CT成像有着重要意义,应用该理论可进一步提高心脏CT图像质量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源CT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5例经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患者,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40.2岁。5例患者均行双源CT检查,其中2例行双能量扫描,并分别分析其成像特点及诊断意义。结果:双源CT血管成像准确显示颈动脉体瘤的位置、大小、形状及与周围动脉及静脉的关系,并与术中所见完全吻合。双源CT双能量去骨技术可以直接去除骨质结构对血管成像的影响,虚拟平扫的碘图可以显示瘤体内的血供情况。结论: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颈动脉体瘤的术前诊断与手术评估有一定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DSA、CT、MRI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等。其中,CT具有无创、快捷、空间分辨率高等优势,且近年来CT成像设备及技术发展迅速,使其在颈动脉斑块的早期诊断及随访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CT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基于C形臂的两张正侧位2D锥束CT(CBCT)投影图像进行3D模型重建的效果。方法 采用半自动化的二维投影图像特征点提取算法,选定18点的特征点集并提取其对应的正侧位二维投影图像平面坐标,然后针对C形臂CBCT系统建立坐标系,推导特征点三维空间坐标与其在投影图像中平面坐标之间的几何关系,代入转换公式获得特征点集的三维空间坐标。利用薄板样条法对三维脊椎基础模型进行空间非刚性插值获得三维脊椎目标模型。将L3石膏模型置入C形臂CBCT系统,获取375幅圆周扫描图像,利用FDK算法重建三维模型并进行表面重采样得到三维脊椎参考模型,对其进行不规则形状调制得到三维脊椎基础模型,利用本文方法对三维脊椎基础模型进行空间非刚性插值得到三维脊椎目标模型,并设置对照组对本文方法的精度进行评价。结果 相对于特征点手动提取和边缘增强提取算法,采用半自动化特征点提取算法构建获得的三维脊椎目标模型与参考模型的误差降低至1 mm以内。结论 采用本文方法可构建出近似的、精度较高的脊椎三维模型,为基于C形臂CBCT的手术导航提供3D图像支持。  相似文献   

20.
大鼠C6脑胶质瘤的CT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运用CT灌注成像评价大鼠C6脑胶质瘤的生长及其血管生成。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方法在30只雌性Wistar大鼠右侧尾状核接种C6细胞,于接种后1w、2w、3w分别进行CT灌注成像,每次检查结束后留取鼠脑标本作病理学检查。结果:荷瘤1w组肿瘤区各灌注参数值均比对侧正常脑组织增大(P<0.05),但没有明显新生肿瘤血管;荷瘤2w及3w组肿瘤区CBF,BV,PS值和瘤脑交界处PS值均比对侧正常脑组织明显增大,肿瘤中心、肿瘤周边和瘤脑交界处之间仅PS值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区微血管密度(MVD)值明显增大,以肿瘤周边更为明显,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观察期内肿瘤中心和周边区域CBV值及肿瘤中心PS值与相应的MVD值呈等级正相关,rs分别为0.576、0.482和0.646(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大鼠C6脑胶质瘤生长过程中肿瘤区域不同部位微循环的动态变化,其中肿瘤周边区域CBV和PS值变化明显,反映了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