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2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0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评价含钆的MR对比剂进行双源双能量CT肺动脉成像(CTPA)用于诊断肺栓塞的可行性.方法 (1)用不同稀释浓度的碘对比剂和钆对比剂进行体外双源双能量CT成像,测量不同管电压条件下各样本的CT值.(2)10只新西兰大白兔以3和5 ml/kg分2组注射含钆对比剂进行双能量CT扫描,测量不同管电压下肺动脉的强化值.6只家兔在次日经股静脉注射明胶海绵栓子制作急性肺栓塞模型,2h后行双能量CT扫描.分别于2次扫描前经耳缘静脉或股静脉抽血2~3 ml行肾功能检查.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用于分析不同组别肺动脉强化值的差别.结果 (1)同含碘对比剂相似,80 kV管电压条件下含钆对比剂的CT值高于140 kV和平均加权120 kV.(2)在管电压分别为140、80、平均加权120 kV时,双能量CT定量测量显示5 ml/kg组家兔主肺动脉[CT值分别为(463.1±118.0)、(664.2±188.0)、(522.9 ±137.7) HU]和肺动脉1级分支[CT值分别为(445.1 ±82.3)、(606.7 ±207.2)、(493.4±117.3)HU] CT值均高于3 ml/kg组[主肺动脉CT值分别为(258.1±55.1)、(384.0±92.3)、(295.4±73.6) HU,肺动脉1级分支CT值分别为(245.0±73.2)、(309.1 ±94.2)、(263.8 ±78.5) HU;P值均<0.05].80 kV图像肺动脉主干和1级分支的CT值明显高于140 kV和平均加权120 kV(肺动脉主干:F =6.004,P=0.005;1级分支:F=4.374,P =0.018).6只栓塞组家兔CTPA显示两下肺动脉强化突然截断,对应的钆图显示钆含量降低,表现为蓝色伪彩色,正常非栓塞肺组织表现为红黄色伪彩色.3和5 ml/kg组肌酐增加率分别为6.7%和20.6%.结论 含钆MR对比剂具有与含碘对比剂相似的X线衰减特征,可用于对比增强的双能量CT肺成像中,同时提取出的CTPA以及显示肺灌注信息的钆图能够用于肺栓塞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双能量CT电子云密度/等效原子系数(Rho/Z)鉴别小肾癌(1~4cm)中肾透明细胞癌(ccRCC)和非透明细胞癌(nccRC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0月行术前双能量CT增强扫描的87例肾细胞癌患者,其中ccRCC 70例,nccRCC 17例。选取增强扫描皮髓质期图像,并应用双能量CT Rho/Z对所有图像进行评估,记录Z、Rho和双能量指数(DEI)值。比较Z、Rho和DEI值在ccRCC和nccRCC组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Z和DEI在ccRCC和nccRCC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在ccRCC和nccRCC的鉴别诊断中,Z的最佳诊断阈值为9.69,总体正确率为88.5%,敏感度为94.1%,特异度为87.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5;DEI的最佳诊断阈值为0.044,总体正确率为83.9%,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0%,AUC为0.953。结论:在增强扫描皮髓质期中,双能量CT的Rho/Z应用中的参数有助于小肾癌(1~4cm)中ccRCC和nccRCC的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CT值评价局部晚期胃癌病人胃的血供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3年9月起对我院收治的局部晚期胃癌病人进行研究。通过CT检查胃癌与邻近重要脏器、血管的关系,可切除者行胃癌根治术,不能切除者先行术前化疗,再手术治疗。计算门静脉期和平扫期肿瘤的CT值,并以同层主动脉的CT值校正,获得主动脉校正CT(aorta adjusted CT, AACT)值。术前化疗病人给予动静脉结合口服化疗,评估化疗反应。结果:至2017年11月,完成300例胃癌病人,其中直接手术179例,接受术前化疗121例。病人年龄为(59.03±10.82)岁,AACT值为0.574 1±0.118 3。不同性别、肿瘤位置及大体类型病人的肿瘤AACT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组织学类型方面,高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以及印戒细胞癌的AACT值在两两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24、0.001、0.030)。术前化疗有效组87例,AACT值为0.628 6±0.192 2,化疗无效组34例,AACT值为0.494 5±0.245 1,两组AACT值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术前化疗对富血供的肿瘤具有较好的疗效。AACT阈值为0.516 4,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5%和67.6%。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58。结论:分化程度高的胃癌血供好。AACT高水平下局部不能切除的胃癌病人肿瘤血供可能更丰富,术前化疗效果好,获得手术机会。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利用CT筛查肾病综合征患者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10年5月-2012年8月974例患者行双能量CT肺动脉成像(CTPA),其中451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包括66例儿童)进行了肺肾联合双能量CT扫描以筛查肺栓塞和肾静脉栓塞。153例患者同时进行了下肢超声检查用于筛查深静脉血栓。记录肺栓塞、肾静脉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其相互关系。结果:177(39.2%)例患者至少有一个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其中以肺栓塞最常见(149/177,84.1%),76例肺栓塞患者合并肾静脉栓塞,孤立性肺栓塞54例。大多数肺栓塞患者(118/149,79.2%)无临床症状。106例(106/451,23.5%)例患者有肾静脉栓塞,26例(26/153,17.0%)患者有深静脉栓塞。儿童患者静脉血栓事件发生率(13/66,19.7%)低于成人(164/385,42.6%)。在组织学证实的肾病类型中,膜性肾病最常伴有静脉血栓事件(72/153,47.1%)。结论:肺栓塞是肾病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血栓并发症且大多是无症状的,常伴有肾静脉血栓或孤立发生,因此对本病的可疑静脉血栓患者的筛查是需要的。  相似文献   
6.
双源64层CT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双源64层CT血管造影(CTA)对颈内动脉狭窄诊断的精确性。方法对41例(82支颈内动脉)有前循环脑缺血症状的患者,使用双源64层CT机进行扫描,运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技术进行重建,轴位像扩大测量血管直径。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标准进行血管狭窄度分级。以DSA为标准,观察CTA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82支血管中70支CTA和DSA检查结果一致,占85.4%;较DSA诊断结果,CTA诊断狭窄率偏高为10支,占12.2%,偏低为2支,占2.4%。狭窄率〉70%时,CTA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8.4%,阳性预测值为95%,阴性预测值为100%,与DSA诊断符合率为98.8%;〉50%时,CTA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6.1%,阳性预测值为93.9%,阴性预测值为100%,与DSA诊断符合率为97.6%。CTA与DSA诊断结果呈正相关(r=0.96,P〈0.01)。由CTA推算DSA的回归方程为Y(DSA)=0.965X(CTA)-1.305。CTA可清晰地显示58支血管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结论双源64层CTA在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上与DSA有很高的相关性,可作为颈部血管狭窄筛选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CT冠状动脉成像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它的高辐射剂量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降低CT冠状动脉检查的辐射剂量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文中探讨基于患者BMI调节管电压的前瞻性大螺距CT冠状动脉成像(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02例患者并行CTCA检查,其中实验组(72例)采用基于BMI调整管电压,BMI<23 kg/m2者选择70 k V,BMI 23~25 kg/m2之间者选择80 k V,BMI>25 kg/m2者行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对照组(30例)采用120 k V前瞻性序列心电门控技术行CTCA。评估并比较2组的主观和客观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实验组右冠状动脉CT值高于对照组[(562.2±152.3)HU vs(399.6±61.3)HU];实验组左冠状动脉主干CT值高于对照组[(571.1±159.5)HU vs(380.3±46.2)HU];实验组前降支CT值高于对照组[(559.4±140.9)HU vs(356.0±39.7)HU];实验组回旋支的CT值高于对照组[(553.0±168.6)HU vs(348.9±52.3)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实验组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和回旋支的对比噪音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主观图像质量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604)。实验组的有效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0.5±0.5)m Sv vs(4.5±1.3)m Sv,P<0.001]。实验组相比于对照组120 k V前瞻性序列扫描CTCA辐射有效剂量降低了88.9%。结论基于患者BMI调节管电压的前瞻性大螺距CTCA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SPN)研究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SPN患者经病理证实并行胸部CT常规平扫及双能量模式增强扫描,双能量增强扫描数据传入Siemens双源CT专用"Dual-Energy"工作站,选择"Liver VNC"模式进行自动能量减影,得到虚拟平扫图像及碘分布图像。对SPN的虚拟平扫图像CT值和常规平扫图像SPN的CT值进行比较研究;对SPN内的碘分布图像CT值与SPN的强化值(增强图像SPN的CT值-平扫图像SPN的CT值)进行比较研究;对利用碘分布图像CT值和强化值在诊断SPN的符合率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虚拟平扫图像显示SPN内钙化灶以及纵隔淋巴结钙化灶的能力;将双能量扫描模式辐射剂量与单源扫描模式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SPN的虚拟平扫图像CT值和常规平扫图像的CT值以及碘分布图像CT值与强化值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91)。以20HU作为阈值,利用SPN强化值评估其良恶性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7.5%、71.4%、58.3%;利用SPN碘分布图像CT值评估其良恶性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5.0%、74.2%、66.7%。虚拟平扫图像对SPN内钙化灶及纵隔淋巴结钙化的显示率为94.2%。双能量扫描模式平均辐射剂量(230.74±36.12)mGy.cm与单源扫描模式平均辐射剂量(238.14±29.12)mGy.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P〉0.05)。结论:双能量扫描技术能够一次扫描获得虚拟平扫图及碘剂分布图,不存在数据采集的位置和时间差,能够成功检出强化后SPN内的钙化灶,选择性重建SPN的虚拟平扫图像代替胸部常规平扫则可以明显减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双源CT双能量扫描肺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7年5月至8月临床怀疑肺部疾病的连续54例患者行肺部增强双能量扫描,按照肺部不同病变分为4组:正常组、渗出性病变组、肿块性病变组和肺栓塞组.分析不同组别之间双能量CT灌注成像的表现.结果 正常组14例,肺部双能量灌注成像表现双侧肺部灌注对称,未见明显差异.渗出性病变组10例,表现为局部灌注量降低;肿块性病变组27例,因为发生位置不同肺部灌注成像表现各异,外周性肿块表现为局部肿块区域的灌注缺损,而中央型肿块因为累及肺门血管而表现为肺段性灌注降低区或缺损区.肺栓塞组3例,表现为肺栓塞区域的灌注缺损或稀疏.结论 利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可以观察肺的灌注状态,尤其有利于评价中央型肺癌和肺栓塞患者肺灌注的异常.  相似文献   
10.
不同心率水平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心率状态下双源CT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情况及收缩期和舒张期成像质量的差异。方法:345例受试者,男248例,女97例,年龄24~86岁,心率49~133次/分,平均心率74.2±14.4次/分(均未给予药物控制心率),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扫描,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三维重组后,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医师对所有受检对象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进行分段评分(1分~5分)。按受检时心率分为5组,分别统计各组冠状动脉各段的成像质量评分,收缩期和舒张期最佳时相的成像质量评分,以及最佳时相在R-R间期的分布情况。结果:成像成功率为99.9%(3392/3395)。图像质量评分总均值为(4.76±0.57),评分均值与心率呈负相关(r=-0.973,P=0.005)。当心率增高时,收缩期的成像质量和舒张期的成像质量均有下降的趋势,但收缩期下降幅度与舒张期比较明显较缓。当心率<80次/分时,最佳时相多数在舒张期得到,占79.6%(183/230),特别集中于R-R间期的70%左右,占68.3%(157/230),有88.7%(306/345)的受检对象在收缩期和舒张期两期都能得到优良(4分以上)的图像;当心率≥80次/分时,最佳时相多数在收缩期得到,占83.5%(96/115),仅有10.4%(12/345)的受检对象在收缩期和舒张期两期都能得到优良的图像。结论:在排除了心律不齐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双源CT在患者处于自然心率状态下其冠状动脉成像成功率接近100%;但心率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仍有一定影响;当心率<80次/分时大多数可以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双期成像,而心率≥80次/分时一般只能在收缩期成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