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观察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采用分型论治的方法配合降颅压等西医疗法,治疗出血性中风60例.结果有效率达90%.提示本方法具有促进颅内血肿吸收及降低神经功能缺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中风即现代医学之脑血管意外,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和病死率。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年发病率为60~80/10万人口。据统计,城市中脑血管病死率居各种疾病首位[1]。有文献报道,出血性中风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20%~30%[2]。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论治规律也有了新的认识。现将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根据伏邪的致病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总结任继学教授从伏邪论治出血性中风的学术观点、用药特点。内伤伏邪之伏热(火)、伏痰、伏瘀在出血性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痰、热、瘀三种伏藏邪气隐匿于脑髓,遇其他诱因导致出血性中风的发生或反复发作。认为邪之去路必当通过二便而逐,在出血性中风的治疗上不仅重视给伏热(火)、伏痰以出路,而且重视伏瘀的祛除,针对祛除脑髓伏瘀的方药,提出以破血化瘀、泻热醒神、化痰开窍为法,以三化汤或抵当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4.
马晶  王健  兰天野  徐鹏  吕志国  张影  张冬梅 《吉林中医药》2021,41(12):1571-1574
根据伏邪的致病特点和脑髓的生理病理特征,探析任继学教授从伏邪脑髓论治出血性中风的学术经验.邪气隐匿于脑髓,久病化热、成痰、结瘀,遇其他诱因而导致出血性中风的发生或反复发作,因此,伏邪在出血性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治疗上不仅要重视予伏邪以出路,更要兼顾脑髓的生理病理特点.急性期着重以"破血化瘀,泻热醒神,豁痰开窍"为法,方以三化汤加减化裁;恢复期以"补肾生脑,益气化瘀"为法,方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5.
张锡纯论治出血性中风,强调内风为患,重视鉴别诊断,创引血下行,镇肝熄风之大法,用药投重镇之品,早期主张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防重于治,是其治疗本证之特色。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通腑泻热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护理疗效.方法:对我院运用通腑泻热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措施.结果:通出血性中风患者恢复良好.结论:护理工作直接影响采用通腑泻热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康冰 《国医论坛》1999,14(4):10-11
业师符为民系江苏省中医院急症中心主任医师,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血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数十年,成绩卓著。其对神经系统疾病颇有研究,我有幸师从符老师,受益非浅,现举符师从瘀论治神经系统疾病验案4则如下。工出血性中风中风有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之分,前者临床多用活血化瘀之法以施其治,而对出血性中风用活血化瘀之法,医家常顾虑重重。符师认为出血性中风的发生多为肝肾阴虚,凤阳痰火上抗,导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离经之血,瘀于脑府,瘀血不去刚闭脱难解,因此,血瘀脑府是本病的病理…  相似文献   

8.
从对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对出血性中风的治疗(辨证论治、主法主方治疗)等综述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出血性中风是脑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起病急、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历代医家对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进行了丰富的论述及探讨,为临床认识与治疗本病提供了有益参考。为系统认识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优势与不足,现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4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出血性中风临床经过凶险,病死率高.探讨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改善出血性中风患者预后的关键.近年来,学术界对涤痰通腑、活血化瘀等法治疗出血性中风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西医综合处理有一定的优势,在各级各类医院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1.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机演变规律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旭 《光明中医》2010,25(3):411-412
本文根据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发病特点,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机演变规律,认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发病诱因,风痰上扰,络破血溢是出血性中风的直接病因,而脑出血后,痰瘀、水毒等病理产物互结,郁闭脑窍是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理改变,并指出痰热腑实是出血性中风病机转归之关键,以期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就近5年来中医药对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辨证治疗的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出血性中风提供新思路与方法。认为急性期的有效救治能最大限度地逆转病情,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中医药对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疗令人满意,但仍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3.
活血化瘀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病的进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近10余年来,国内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临床报道,病机认识实验研究,新药开发等方面的进概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血瘀为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机之一,活血化瘀法为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根本大法,从而认为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即“以行为止”的指导思想已初步形成,并对其今后的发展的方向提出了自已的管见。  相似文献   

14.
刘承梅 《河南中医》2003,23(3):71-72
中风是一种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是导致病人肢体瘫痪及各种严重神经功能障碍 (如失语、高级智能障碍等 )的重要原因 ,尤其是出血性中风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进一步提高出血性中风的治疗与护理水平是医学工作者面临的紧迫任务。笔者 1998年 2月~ 1999年 10月对我科收治 90例出血性中风病人采用泻浊汤灌肠配合甘露醇治疗脑水肿的护理方案 ,并与单纯应用甘露醇治疗出血性中风作临床护理对比观察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观察出血性中风 90例 ,均为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和中风科 1998年 2月~ 1999年 10月住院…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为主治疗出血性中风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中医药为主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 38例急性期和恢复期出血性中风患者分别进行辨证治疗。结果 本组 1 38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86 .2 3 % ,无效及恶化率为 1 3 .77%。结论 中医药为主治疗出血性中风疗效好 ,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16.
出血性中风其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因此,提高出血性中风的治疗效果,减轻该病患者治疗后的功能障碍程度,减少后遗症正成为医学界的一大课题,近年来我们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开灵针和复方丹参针治疗出血性中风6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显优势“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专题确定破血化瘀、泻热醒神为基本治疗法则,选用醒脑健神胶囊、中风脑得平冲剂、清开灵注射液,针对出血性中风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研究。该项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疗效确...  相似文献   

18.
张晓云  黄斌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7):1059+1069
根据中医理论和微观辨证理论探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因病机。认为阳亢化火、迫血妄行为导致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关键病因,络破血溢、瘀血内停、瘀血化水是出血性中风的核心病机,止血、消瘀、息风、滋阴是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出血性中风发病、死亡和节气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出血性中风的发病、死亡和节气的相关性,冀求为中风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流行病学数据。方法:将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及其中90例死亡患者的发病与死亡节气构成比进行比较,探讨出血性中风的发病、死亡和节气的相关性。结果:出血性中风的发病季节时段在构成比的比较上,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出血性中风的发病季节时段在构成比的比较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要减少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一年四季都要积极预防并更加注意各个高发节气的治疗和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出血性中风后急性肾衰竭的因素。方法:选择20例出血性中风后急性肾衰竭与同期之ARF的出血性中风50例对照临床观察。结果:出血性中风后急性肾衰竭治疗血、甘露醇脱水、出血量及出血部位、高血钠高渗透压、高血糖等因素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甘露醇脱水、出血部位及出血量、高血钠和高渗量压、高血糖是引起出血性中风后肾衰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