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9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27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60岁以上老年患者风湿性二尖瓣修复(MVP)与生物瓣膜置换(MVR)的中期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北京安贞医院瓣膜外科诊疗中心行风湿性二尖瓣修复或生物瓣置换手术的60岁以上老年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包括同期行三尖瓣修复术及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排除合并主动脉瓣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二次手术患者,最终纳入患者82例。根据二尖瓣手术方式分为二尖瓣修复组(MVP组,25例)和生物瓣置换组(MVR组,57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曲线,通过Log Rank方法比较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围手术期全组患者平均年龄(66.37±4.41)岁。54.9%的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两组患者在体外循环时间(P=0.99),主动脉阻断时间(P=0.88),术后住院时间(P=0.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VR组3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病死率5.3%;MVP组无住院期死亡(P=0.24)。随访5年,最长随访63个月,平均随访47.03个月。MVR组6例死亡,其中4例死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2例死于非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VP组无死亡。两组均无再手术病例。结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老年患者采用二尖瓣修复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手术自从2002年临床成功开展以来发展非常迅猛,各类技术更新层出不穷,输送器尺寸越来越小已经发展到14F,卒中比例小于4%,瓣周漏和起搏器的比例也随着临床技术经验和瓣膜产品设计更新而不断降低。而且在二叶畸形、重度钙化等领域置入技术也获得良好效果。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手术起步较晚,但是自2017年自主知识产权瓣膜上市之后发展很快,2019年全国完成超过2000例手术,也组织发布了一些专家共识。另外一方面,国内大多数单位还处于起步阶段,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手术的技术研究和推广尚待规范化的进行。  相似文献   
3.
王星星  孟旭 《中国药事》2019,33(5):544-554
共无定形药物是将活性药物成分和其他药物或辅料等小分子固体组分混合形成的一种二元单相无定形固体分散体给药系统。作为一种新颖的药物传递系统,共无定形药物可能改善水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问题,为仿制药物和复方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思路。近年来,共无定形药物在学术和制药工业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共无定形药物的载体材料的筛选、制备方法、物理稳定机制,以及体外溶出性能和体内吸收情况,并对共无定形药物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主动脉窦瘤破裂的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主动脉窦瘤破裂于我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30名患者资料。其中男性58例(44.62%),女性72例(55.38%),年龄32~75(52.72±13.87)岁。合并室间隔缺损55例(42.31%),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9例(30%),合并房间隔缺损12例(9.23%),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8例(6.15%),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6例(4.62%),合并主动脉夹层1例(0.77%),合并其他心脏疾病9例(6.92%);破裂开口起源于右冠窦119例,起源于无冠窦11例。所有患者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中,2例患者围术期死亡,余128例患者随访5个月至5年,术后心功能恢复至I-II级。结论:一旦发现主动脉窦瘤破裂,应积极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5.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68岁,因"活动后胸闷、气促3年,加重4月"入院。体格检查提示:心尖区Ⅲ/Ⅵ收缩期粗糙样杂音,心律绝对不齐,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心电图提示心房纤颤。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图1):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二尖瓣后叶脱垂,三尖瓣轻中度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双房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40%。胸部X线片显示左心大,心胸比率0.61。另外,该患者同时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采集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心外九病区161例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资料,以术后30天内死亡、再次瓣膜手术、脑血管事件、多脏器衰竭及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做为术后严重不良事件,将患者分为严重不良事件组、无严重不良事件组,分析两组之间指标差异,并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161例患者中,死亡4例,占2.5%;严重不良事件组22例,无严重不良事件组139例,两组在血白蛋白、肌酐、射血分数、住院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时间、呼吸机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和ICU时间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论:心脏手术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有效治疗手段,筛选合适患者并减少手术时间将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室壁瘤是严重的心肌梗死并发症,常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血栓形成.室壁瘤患者大多伴前降支闭塞,但也有部分患者冠状动脉正常.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期间,我们为14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室壁瘤患者实施了室壁瘤切除+左心室成形术,现总结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本组均为男性,年龄44~ 76岁,平均(56.4±8.8)岁,>60岁5例;体质量平均(72.1±11.4)kg.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以上者6例;左心室射血分数≤0.45者8例.左心室血栓5例,合并高血压2例,二尖瓣反流4例(重度2例).全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未见狭窄,但均有心前区疼痛不适,伴心悸、气促和胸闷等临床症状,活动后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大鼠异体异位心脏移植动物模型,观察心脏移植前后淋巴细胞多基因表达和CD4、CD8分子表达及环孢素A对其影响。方法 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分为心脏移植对照组和环孢素A干预两组。移植前、移植后24 h、3 d、7 d、10 d和12 d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分子表达、荧光差异显示分析淋巴细胞编码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1)移植组:7个基因差异表达,比同组的CD4和CD8分子开始正调表达的时间提前24 h;(2)环孢素A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基因表达水平发生变化的有5个基因差异表达;(3)环孢素A组2.3-bisphosphoglycerate比对照组的第一个正调表达时相至少晚24 h,环孢素A还可抑制心脏移植后7 d内外周血淋巴细胞对gig18基因的转录;移植后24 h内,环孢素A组外周血淋巴细胞Na-通道蛋白基因正调表达。结论淋巴细胞多基因差异表达及与表面蛋白分子表达时相比较对于深入研究移植排斥反应机制和环孢素A的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旨在明确肥厚性心肌病(HCM)的突变谱并探讨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在阜外医院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的71例患者,应用半导体靶向二代测序鉴定基因突变,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和随访,应用生存分析等明确基因型与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33例(46%)患者被检出34种突变位点,其中首次报道的突变位点占65%(22/34),MYH7和MYBPC3基因各占35%(12/34),多基因突变占12%(4/33)。与突变阴性患者相比较,突变阳性者的发病年龄早[(40±12)岁vs(49±11)岁,P=0.001];家族史和家族猝死史发生率高(52%vs 13%,P0.001;50%vs 1%,P0.001);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多见(36%vs13%,P=0.022)。随访(36±8)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突变阳性者较突变阴性患者心血管死亡发生率高(P=0.019)、心衰住院率高(P=0.037)和心脏性猝死发生率高(P=0.010)。除了年龄≤35岁的患者多见(39%vs 0%,P=0.041),MYH7突变携带者较MYBPC3突变携带者的表型和预后无统计学差异。在4例多基因突变携带者中,2例患者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其中1例发生适当放电;2例随访为终末期HCM并伴有左室血栓和心衰住院,其中1例列入心脏移植名单。结论囊括几乎所有致病基因的二代测序方法增加了基因突变的检出率。基因突变阳性预测不良预后,但与单个突变基因的类型无关。多基因突变可能预示左室收缩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