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姜侃  孟正  吴巧云   《中国医学工程》2013,(11):51-52
目的探讨利用数字技术重建新疆维吾尔族正常膝关节,研究测量股骨远端旋转力线各项参数的方法,为新疆维吾尔族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选取80例无膝关节疾病的正常新疆维吾尔族志愿者160膝进行磁共振扫描,重建股骨远端并利用数字技术测量其各个参数:包括前后轴线的垂线与后髁轴线夹角(ATA)、临床上髁轴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APA)、髁扭转角(CTA)、前后轴线的垂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csA)、股骨后髁角(PCA)。根据侧别和性别进行分组,比较两组间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TA平均为(0.67°±0.58°);APA平均为(2.32°±0.49°);CTA平均为(5.63°±0.46°);CSA平均为(4.11°±0.57°);PCA平均为(3.21°±1.03°)。以上测量所得参数均不存在侧别差异。而测得CTA、PCA、ATA之间存在性别差异,其中测得ATA为女性大于男性,PCA与CTA男性大于女性。结论利用数字技术重建股骨远端定位并测量以上参数是一种比较可靠地新方法,为新疆维吾尔族全膝关节置换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新疆维吾尔族人股骨远端旋转对线的解剖参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各角度与轴线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旋转轴线作为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正常成人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磁共振研究,确立股骨前轴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作为股骨旋转对线标志的重要作用。方法:本研究对60侧正常膝关节(A组),骨性关节炎中40侧轻度内翻畸形膝关节(B组)及20侧重度内翻畸形膝关节(C组)行磁共振(MR)扫描,测量三组后髁轴、Whiteside’s轴、股骨前轴相对于外科经股骨髁上轴及,临床经股骨髁上轴旋转的角度,对各个角度做三组之间的比较研究。结果:股骨后髁角(PCA)为-(3.2±1.6)°、髁转角(CTA)为-(7.0±1.7)°、Whiteside’s轴相对于外科经股骨髁上轴旋转的角度(WSA)为-(87.7±3.6)°、Whiteside’s轴相对于外科经股骨髁上轴旋转的角度(WCA)为-(91.4±3.6)°、股骨前轴相对于外科经股骨髁上轴旋转的角度(AFSA)为-(9.0±2.2)°、股骨前轴相对于临床经股骨髁上轴旋转的(AFCA)为-(12.8±2.4)°,LSD—t检验提示PCA及CTA在A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1)和0.041),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SA及WCA在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FSA及AFCA在各纽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前轴较股骨后髁轴、Whiteside’s轴受骨性关节炎影响小,可以参照此轴放置股骨假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疆哈萨克族正常股骨远端旋转对线标志的关系,为新疆哈萨克族临床TKA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对80例哈萨克族志愿者160个正常膝关节进行MRI扫描,重建股骨远端模型,测量正常哈萨克族股骨远端轴线,分性别及侧别分组,分析两组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合临床探讨各轴线在TKA中的临床应用。结果:股骨后髁角范围0.55°~6.22°,平均(3.31°±1.34°);髁扭转角范围2.06°~7.82°,平均(5.13°±0.67°);前后轴线的垂线与后髁轴线夹角范围1.24°~6.15°,平均(4.61°±0.37°);前后轴线的垂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范围-1.29°~3.61°,平均(0.75°±0.32°);临床上髁轴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范围0.19°~4.72°,平均(2.72°±0.89°)。上述测量参数均不存在侧别差异。股骨后髁角、髁扭转角及前后轴线的垂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存在性别差异,其中股骨后髁角与髁扭转角男性大于女性,而前后轴线的垂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则为女性大于男性。结论:新疆哈萨克族人股骨远端旋转对线的解剖参数存在性别差异,但不存在侧别差异。在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时,应当根据新疆哈萨克族人股骨远端形态特征、性别差异正确地选择对线标志,以确保患者在术后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股骨后髁角(PCA)个体化测量的方法及可行性,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股骨髁外旋截骨提供个体化的参考角度。方法选择50例正常成人(对照组)及50例TKA患者手术前(实验组)膝关节的CT资料,由两位观测者分别测量PCA各3次取平均值,比较不同观测者之间测量数据的差异,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的差异,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不同观测者测量所得的同组PCA均数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PCA值为3.64°±0.89°,实验组PCA值为4.23°±1.48°,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A测量结果准确,恒定,误差小,可重复性强。在TKA患者手术前,首先应对PCA进行准确的个体化测量,并将其作股骨髁旋转截骨的参考角度,为临床指导手术截骨、正确进行旋转对线提供测量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量正常蒙古族人群股骨远端外旋角,为建立国人数据库以及为中国北方地区及蒙古族人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throplasty,TKA)股骨外旋截骨参数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蒙古族青年志愿者60人,女42人,男18人,行双膝关节CT检查,扫描范围包括关节线上下各2 0cm。数据以DICOM格式导出,图像经Mimics10.01软件处理,测量股骨远端①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②髁扭转角(condylar twist angle,CTA)数值;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正常蒙古族人PCA 3.8°±1.92°,CTA 7.39°±1.75°,左右侧别无差异;男性平均PCA 3.3°,女性平均PCA 4°;身高及对应PCA录入SPSS软件,进行分析,得知PCA与身高没有相关性;和文献中其它族群所测结果有差异。结论:蒙古族人股骨PCA大于3°,行膝关节置换术应采用4°或大于4°外旋截骨更为合适,应以CT测量个性化截骨更为妥当,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MRI上测量全膝置换股骨假体旋转对位骨性标志,研究股骨前轴作为全膝置换股骨假体旋转对位骨性标志的可靠性。方法:78侧正常成人膝关节,行磁共振扫描,在横断面图像上定位经股骨上髁轴、Whitesides前后轴、股骨后髁轴和股骨前轴。测量Whitesides前后轴、股骨后髁轴、股骨前轴相对于经股骨上髁轴旋转的角度,比较它们相对于经股骨上髁轴的可靠性。结果:股骨前轴相对于STEA内旋(9.61±3.36)°,相对于CTEA内旋(13.32±3.27)°。Levene检验提示股骨前轴分别与股骨后髁轴、Whiteside’s前后轴相比,相对于经股骨上髁轴的变异性有显著差别。结论:股骨前轴作为全膝置换股骨假体旋转对位标志的可靠性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Whiteside线、外科通髁轴及滑车沟线这3种参考轴线行股骨旋转截骨的准确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24例(男性25例,女性99例,中位年龄66.0岁),共133例膝(左膝70例,右膝63例).基于膝关节CT扫描数据建立其三维模型,分别参照Whiteside线、外科通髁轴及滑车沟线模拟股骨旋转截骨,比较模拟股骨旋转截骨角与其术中实际股骨旋转截骨角的差异,并计算其偏差值及离群度.结果 参照Whiteside线、外科通髁轴及滑车沟线所得模拟股骨旋转截骨角与其术中实际股骨旋转截骨角的偏差值分别为(-2.61±2.76)°、(0.79±2.09)°、(-0.65±1.64)°,且三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偏差>3°的离群度分别为48.12%、11.28%、8.27%.结论 与Whiteside线及外科通髁轴相比,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参考滑车沟线行股骨旋转截骨的准确度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CT与MRI测量内翻性膝骨关节炎股骨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20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71例患者(73例内翻骨关节炎膝关节)的全下肢CT及膝关节MRI资料。分别使用CT及MRI图像对PCA进行测量,采用MRI图像测量股骨内外后髁及股骨远端内外髁软骨厚度。同时测量标本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将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根据CT图像测量的PCA[(4.09 ± 1.39)°]显著大于MRI测量的PCA[(2.25 ± 1.01)°](P<0.01)。标本上股骨内侧后髁软骨厚度[(1.9 ± 0.6)mm]与标本上股骨外侧后髁软骨厚度[(2.8 ± 0.6)mm],MRI测量股骨内侧后髁的软骨厚度[(1.9 ± 0.6)mm]与MRI测量股骨外侧后髁的软骨厚度[(2.8 ± 0.5)mm],MRI测量股骨远端内侧髁软骨厚度[(1.3 ± 0.4)mm]与MRI测量股骨远端外侧髁软骨厚度[(2.5 ± 0.4)mm]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标本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与MRI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股骨外侧后髁软骨与股骨内侧后髁软骨厚度相差2 mm,CT测量PCA将比MRI测量PCA大接近3°。结论:内翻性膝骨关节炎普遍存在股骨内侧后髁软骨的磨损,并对依据股骨后髁线确定的股骨假体旋转产生显著影响。MRI与CT的术前测量存在显著差异,关节外科医生在制定术前计划时必须把这种差异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下肢CT图像测量股骨髁通髁轴与股骨后髁轴的旋转度数,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定位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2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行TKA手术的283例患者的膝关节X线及下肢CT影像学资料。1名关节外科住院医师及1名资深关节外科主任医师分别通过影像系统测量股骨外科通髁轴(surgical transepicondylar axis,sTEA)及股骨后髁轴(posterior condylar axis,PCA)间夹角的度数。计算sTEA与PCA夹角及常规按照PCA外旋3°放置股骨假体TKA术后与sTEA的夹角。结果:sTEA相对于PCA平均外旋1.63°(内旋3.79°至外旋7.87°)。常规将股骨假体参照PCA外旋3°放置时,只有163例(57.6%)患者TKA术后股骨假体旋转在sTEA的±2°范围内,其中68例(24.0%)的患者股骨假体相对于sTEA内旋。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股骨远端旋转存在广泛的差异性,常规参照PCA外旋3°放置股骨假体将会造成显著位置误差,影响TKA预后。应根据术前影像资料个性化制定TKA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力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上测量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伴内翻畸形患者股骨远端不同旋转轴线,评估各参照轴线相对于外科经股骨上髁轴(surgical transepicondylar axis,STEA)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在我中心明确诊断为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伴内翻畸形患者(内翻≤15°)86例(86膝)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52例;年龄51 ~70(63.7±8.7)岁,由2位医师在MRI横断面图像上定位STEA、临床经股骨上髁轴(clinical transepicondylar axis,CTEA)、后踝轴(posterior condylar line,PCL)外旋3°线(3°extorsion against PCL,3°PCL)、前后轴(anterior posterior line,APL)的垂线,测量各轴线相对于STEA偏差的角度,并用方差分析比较各角度接近STEA的精确性.结果 3°PCL相对于STEA外旋(0.63°±1.82°)、CTEA相对于STEA外旋(3.78°±0.75°),APL垂线相对于STEA外旋(5.38°±3.17°),精确度:A角(3° PCL相对于STEA旋转的角度)>CSA(CTEA相对于STEA旋转的角度)>ASA(APL垂线相对于STEA旋转的角度),各角度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伴轻度内翻人群中,股骨远端截骨轴线除STEA外,3°PCL准确性最高;术中STEA定位困难时,参照3°PCL进行截骨可获得较好的股骨旋转准确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计算机X摄影和数据处理获得正常成人下肢负重轴线。方法:选择平均年龄为25岁的志愿者160人,男女各80例。志愿者的筛选标准:没有下肢疾病、畸形和手术病史,步态正常,没有下肢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等病史。两下肢站立负重位,髋、膝、踝各摄片1次,由计算机软件合成得到下肢全长图像,并计算出下肢负重轴线角(A角)、胫骨内倾角(B角)和负重轴线与股骨解剖轴线之间的夹角(C角)。结果:男女A角各为(178.5士1.7)°和(179.0±1.5)°,即存在轻度的内翻;男女B角分别为(94.1±1.8)°和(94.1±1.2)°,即男女的膝关节线都有大约4°左右的内倾;男女C角各为(5.7±0.6)°和(5.8±0.7)°。结论:本研究得到的男女A角和C角与国外报道的西方人数据差异没有显著性。但男女膝关节B角要大于西方人B角,这可能是中国人容易发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取12个骨盆标本,其中男7个,女5个。于双侧髋臼中部垂直于前后柱表面截骨,以逆行法沿前柱中心打入一克氏针,其从髂骨后外侧穿出点为P点,作一参考线AB,其中A为坐骨大切迹顶点,B为髂前上、下棘切迹,由P点向AB作垂线,与AB相交于D点,与髋臼上缘相交于E点。然后测量以下数值:①AB,AD,PD,PE的距离;②骨盆俯卧位时前柱克氏针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与矢状面的夹角β;③测量髋臼前柱截面的半径;④测量髋臼前柱克氏针在骨皮质内的长度。结果:PD是AB的中垂线。PD的距离男性为(1.59±0.25)cm,女性为(1.49±0.20)cm;PE的距离男性为(3.67±0.40)cm,女性为(3.28±0.12)cm;夹角α男性为(25.0±2.6)°,女性为(23.9±3.5)°;夹角β男性为(37.5±2.5)°,女性为(37.4±2.2)°;前柱截面的半径男性为(6.45±0.27)mm,女性为(6.34±0.34)mm;前柱克氏针的长度男性为(11.5±0.4)cm,女性为(11.2±0.5)cm。结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排计算机断层扫描造影技术(CTA)在评价稳定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入选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9±8)岁I冠心病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13例【男6例,女7例;平均年龄(57±6)岁】;不稳定型心绞痛17例【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60±4)岁1。CTA检查通过回顾性心电图门控方法进行。患者平均心率(58±5)次/min。在CTA检查中以4mL/s的速度静脉注入120mL的Omnipaque300造影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由2位有经验的医师独立进行评估。结果1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癍块局部平均CT密度值是(202±54)Hu,1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平均CT密度值是(23±19)Hu(P〈0.叭)。结论CTA在评价稳定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自体骨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陆床疗效。方法:2003年12月-2007年6月对本院骨科3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自体骨植骨治疗。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随访均行X线及CT检查,X线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值、Cobb’s后凸角,CT测量椎管占位比。同时观察植骨融合和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52.63%(20/38)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至正常值的95%以上,平均恢复至(89.73±9.01)%;术后、末次随访Cobb’s角[(6.74±4.78)°,(7.45±5.04)°]均较术前(23.96±5.48)°减少(P〈0.05),椎管占位比[(16.29±11.38)%,(12.38±8.11)%]也较术前(34.23±19.65)%减少;所有患者脊柱生理曲度无丢失,内固定无松脱断裂,不完全损伤的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1~2级改善,随访疗效满意。结论:后路经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自体骨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效果确切,椎管占位恢复好,前中柱重建稳定,后柱固定牢固,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与比较320排容积CT的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扫描和ECG管电流调制扫描技术的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方法:对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97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①常规组(A组)53例,采用ECG管电流调制扫描技术;②低剂量组(B组)44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扫描。采用4分法主观评价冠状动脉可评估率,通过对比两组的升主动脉根部的平均强化CT值(SI)、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客观评价冠状动脉。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组冠状动脉可评估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A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8.66±3.67)mSv,B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3.99±2.42)mSv,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3,P<0.05)。A、B两组共1187段血管,A组中较为优秀(3分或4分)的血管段数占92.4%(599/648),B组占92.9%(501/539),A、B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80,P=0.631)。A、B两组的SI、SD、SNR、CNR分别为(433.4±82.5) HU、22.1±6.2、20.7±5.7、16.6±5.0和(436.1±94.7)HU、21.5±4.9、20.9±5.5、16.9±4.7,两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从客观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3、-0.522、0.240、0.311,均P>0.05)。结论: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低剂量技术可以减少54%的辐射剂量,又可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6.
廖茉莉 《当代医学》2014,(33):84-85
目的:研究白内障人群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分布规律。方法分析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94眼)Pentacam角膜地形图仪检查结果,总结角膜后表面散光的特点。结果(1)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平均为(0.34±0.21)D。(2)角膜后表面散光的轴位平均(88.32°±23.10°)。(3)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与前表面散光度数呈显著正相关(r=0.224,P<0.05),角膜后表面散光轴位亦与前表面轴位呈显著正相关(r=0.255,P<0.05)。结论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很小,为顺规散光,其大小、轴位都与前表面呈正相关,即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大小和轴位都与前表面有一定的“吻合性”或“靠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