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重型病毒性肝炎与肝炎病原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107例重型病毒性肝炎与肝炎病原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亚重肝病人HBV复制指标HBeAg、HBcAbIgM及HBV-DNA阳性率高于慢重肝,而慢重肝的HbeAb阳性率(54.2%)明显高于亚重肝(27.8%)。此外,还发现51.4%的重肝病人由单纯HBV感染引起,HBV合并HCV感染的重肝病人仅为23.4%。但是HBV与HCV重叠感染的重肝病人的病死率(52.0%)明显高于单纯HBV感染(29.1%)。以上结果提示:慢重肝可能主要由抗HBe阳性的HBV病毒株所引起。HBV与HCV的重叠感染能加重病人病情,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输血传播病毒(TTV)与HBV混合感染对HBV复制的影响。方法:应用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检测175例HBV患者血清中的TTV-DNA,ELISA法进行乙型肝炎相关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175例HBV患者中TTV-DNA阳性30例(17.1%),其中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TTV-DNA检出率分别为3/21(14.3%)、13/76(17.1%)、8/50(16.0%)、6/28(21.4%),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慢性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中,TTV-DNA阳性组与阴性组各项肝功能指标改变相似。HBV和TTV混合感染组中HBeAg和抗-HBcIgM阳性率低于单纯HBV感染组(P〈0.01和P〈0.05),而血清抗-HBe阳性率则高于单纯HBV感染组(P〈0.01)。结论:TTV的混合感染似乎并不影响HBV所致的肝脏病变程度,对HBV的复制可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散发性戊型肝炎及乙戊重叠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散发性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情况,并了解戊型病毒性肝炎及被乙型肝炎病毒(HBV)重叠感染的病情。方法:采用ELISA法对1547例肝炎患进行乙肝病毒标志(HBV-M)系列及戊肝病毒抗体(抗HEV-IgM和抗HEV-IgG)检测,对临床不同类型的86例单纯戊肝抗HEV和124例乙戊重叠感染HBV-M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急性戊肝患血清抗HEV-IgM和抗HEV-IgG的阳性结果在临床不同类型之间差异有显性(P<0.005),单纯戊肝抗HEV-IgG阳性率占22.4%,尤其是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其阳性率占50.0%,乙戊重叠感染HBsAg阳性率急肝显低于慢肝(P<0.001)与肝硬变(P<0.05),HBeAg阳性率急肝低于慢肝(P<0.005)与肝硬变(P<0.05),抗HBe阳性率急肝高于慢肝(P<0.01),抗HEV-IgM阳性率重肝高于慢肝(P<0.001)与肝硬变(P<0.05);单纯戊肝中3例重肝临床均治愈,而乙戊重叠感染中重肝33例死亡24例。结论:抗HEV-IgM阳性可作为急性HEV感染的依据,戊肝存在极少慢性化的可能,散发性戊肝很少发生重症型,感染HEV无促发HBV变异,病情加重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我国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发病率较高的国家。而HBV和HCV有着相同的传播途径,为了解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状况,并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HCV重叠感染相互之间的影响。方法:应用ELISA法对726例HBV携带者和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血清抗-HCV检测和HBV标志物检测。结果:726例HBV携带者和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CV阳性率为10.47%,男性阳性率为15.78%,女性阳性率为1.87%,年龄组以31—40岁阳性率最高为24.64%,不同人群以吸毒人员阳性率最高为78.89%。结论:HBV、HCV重叠感染通过注射是主要感染途径;HBV、HCV重叠感染者血清抗-HBe阳性率高于HBV携带者,显示HBV、HCV重叠感染使HBV的复制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临床与病毒血清学特点关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肾小球肾炎的关系,探讨HBV复制在HBV相关肾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338例经肾穿刺证实的肾炎患者的临床病理和病毒血清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HBV相关肾炎占肾炎总数的5.3%。在血HBsAg( )的肾炎患者中,HBV相关肾炎发病与HBeAg相关(P<0.05),与血清HBV DNA含量(bDNA)显著相关(P<0.01)。分支链DNA(bDNA)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阳性率(P<0.05)。结论 bDNA是反映HBV复制的最佳指标。HBV相关肾炎与体内HBV复制程度密切相关,HBV在体内大量复制,可能通过循环中的病毒抗原沉积于肾脏和肾脏中该抗原原位表达而致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eAg、抗-HBe与HBV DNA检测结果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1例慢性乙肝与36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定量测定HBeAg、抗-HBe及HBV DNA量。结果:慢性乙肝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HBV DNA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它们间的HBeAg及抗-HBe阳性率,抗-HBe量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肝硬化患者的抗-HBe较高;77例患者中HBeAg阳性组与抗-HBe阳性组间HBV DNA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BV复制是否活跃不同类型慢性HBV感染病期无明显关系,慢性乙肝患者发生HBeAg向抗-HBe转化并非均提示病情好转,反而有可能是预示向肝硬化发展的一个前期的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7.
对210例乙型肝炎患者和52例非肝病患者进行了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在慢性迁延性肝炎的阳性率为11.1%,慢性活动性肝炎为17.2%,肝硬化为34.0%。丙型肝炎病毒(HC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重叠感染率为17.1%(36/210)。抗-HCV阳性者80.5%有输血史。未发现HCV感染对HBV复制有抑制的现象.HCV和HBV重叠感染肝硬化患者肝功生化指标与单纯HBV感染肝硬化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但重叠感染的肝硬化患者的并发症较多见。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乙肝病毒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血清细胞因子(TGF-β,TNF-α,IL-6,IL-8),乙肝病毒(HBV)对肝纤维化(HA,PCⅢ,C-Ⅳ,LN)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ELISA和RIA方法检测171例慢性乙肝患血清TGF-β,TNF-α,IL-6,IL-8,HLA,PCǚ,C-Ⅳ,LN的水平,HBV-DNA定量检测采用PCR方法。结果:慢性乙肝患血清TGF-β,TNF-α,IL-6,IL-8,HA,PCⅢ,C-Ⅳ,LN的含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且随肝损害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与肝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须血清TGF-β1水平与血清HA,PCⅢ,C-Ⅳ,LN水平具有直线相关关系。HBV-DNA阳性组(Ⅱ组)均高于HBV-DNA阴性组(I组),且在慢性中,重度肝炎间差异显(P<0.05)。结论:血清TGF-β,TNF-α,IL-6,IL-8参与慢性乙肝的发病机制及肝纤维化的形成,且与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戊型肝炎病毒(HEV)重叠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状况、以及戊型肝炎病毒对乙肝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HEV—IgM、及HBV血清标志物(HBVM),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含量,同时对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测,比较分析HEV重叠HBV感染组(工组)、单独HEV感染组(Ⅱ组)及单独HBV感染组(Ⅲ组)患者血清ALT、TBIL水平、及HBVDNA含量。结果工组和Ⅱ组患者血清ALT为400-l000U/L,各占81.3%和36.7%,ALT〉l000U/L各占6.3%和60.O%,TBIL〉100tmaol/L各占56.3%和83.3%,两组AⅡ、TBIL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工组和Ⅲ组比较,AⅡ〉400U/L各为87.5%和27.5%,ALT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TBIL及HB—VDNA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单独HEV感染的急性戊型肝炎比HEV重叠慢性HBV感染的戊型肝炎肝脏损害严重,HEV对HBV的复制无影响,但HEV感染会加重乙肝患者肝脏损害和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CV及其与HB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HCV R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HCV感染及其与HBV重叠患者血清标本共179例,分为慢性丙型肝炎组(n=101)、肝硬化组(n=45)和肝癌组(n=33)。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HCV,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CV RNA;对重叠感染HCV和HBV的31例患者同时检测HBVDNA。结果 179例患者抗HCV的总阳性率为97.8%,高于HCV RNA的阳性率(69.8%)(P〈0.01)。肝硬化组和肝癌组HCV RNA的阳性率分别为82.2%和84.8%,高于慢性丙型肝炎组阳性率64.4%(P〈0.05)。HCV与HBV重叠感染组的HCV RNA的阳性率为48.4%,低于单纯HCV感染组的HCV RNA阳性率(71.6%)(P〈0.05)。HCV与HBV重叠感染患者的HBV DNA阳性率为35.5%,也显著低于单纯HBV感染患者阳性率(76.7%)(P〈0.01)。HCVRNA阳性组ALT异常率(60.8%)高于HCV RNA阴性组(35.2%)(P〈0.05)。结论对HCV感染相关的不同疾病患者联合检测抗HCV、HCV RNA和ALT,对于HCV和HBV重叠感染者同时检测HBV DNA,有利于疾病的明确诊断、病情观察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庚型肝炎病毒(HGV)在肝细胞癌(HCC)及慢性肝炎肝组织中的存在状态。方法:分别采用抗HBVS,抗-HBVC,抗HCVNS5及抗-HGVNS5单克隆抗体,以免疫组织化学SPAB法检测27例HCC及37例慢性肝病患者石蜡包埋的肝组织中HBVS抗原(HBsAg)、HBVC抗原(HBcAg)、HCVNS5抗原(HCAg)和HGVNS5抗原(HGAg)。结果:HCC中检出HBsAg18例(66.7%),HCAg13例(48.2%)及HGAg9例(33.3%)。其中HBV/HCV/HGV重叠感染7例,HBV/HCV重叠感染4例,HBV单独感染7例,HCV单独感染2例,HGV单独感染2例;在慢性肝炎中检出HBsAg26例(70.3%),HCAg19例(51.4%)及HGAg12例(32.4%)。其中HBV/HCV/HGV重叠感染10例,HBV/HCV重叠感染5例,HBV单独感染11例,HCV单独感染5例,HGV单独感染2例。HBsAg、HCAg、HGAg均表达于肝细胞或肝癌细胞浆内,呈细颗粒状分布。HBcAg表达于肝细胞或肝癌细胞胞核或胞浆内。结论:慢性肝炎及HCC患者有较高的HBV、HCV及HGV感染率,HBV感染在HCC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CV和HGV的感染可能是HCC发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2.
观察小剂量血脂康、普伐他汀对高血脂病人的长期调脂作用。方法:多中心,195例高血脂病人,分血脂康组[每晚睡前口服血脂康2粒(含他汀类物质6mg)]与普伐他汀组(每晚睡前口服5mg)治疗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及两组间差异,用方差分析法检验及x2检验。结果:血脂康与普伐他汀治疗6个月时,TC下降16%及17%,TG下降13%及15%,LDL下降23%及21%;HDL在血脂康组上升2%,在普伐他汀组上升10 %。两组均能有效降低 LDL/HDL。两组间比较普伐他汀升 HDL作用较血脂康稍好( P= 0.05)。两组 TC、LDL、LDL/HDL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 TG下降及 HDL升高无统计学意义,血脂康及普伐他汀组降 TC疗效分别为 54. 6%、 68. 4%;升 HDL疗效分别为 49.1%、53. 9 %;降 TG为 46.2 %、40. 8 %。两组疗效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均未见严重副作用。结论:小剂量他汀类药物(如血脂康和普伐他汀)长期口服治疗成人血脂紊乱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癌患者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原发性肝癌患者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15 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 (HBV)及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情况 ,每例患者均有血清学检测资料 ,另取 30例良性肝病组织作对照 ,所有数据用卡方检验。 结果  15 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 HBV感染阳性率为31.8% (5 0 / 15 7) ,HCV感染阳性率为 5 1.0 % (80 / 15 7) ,其中 10 7例原发性肝细胞癌 HBV、HCV感染阳性率分别为39.3% (42 / 10 7) ,4 5 .8% (49/ 10 7) ,5 0例胆管细胞癌 HBV、 HCV感染阳性率分别为 16 .0 % (8/ 5 0 ) ,6 2 .0 %(31/ 5 0 ) ,原发性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 HBV、HCV重叠感染率分别为 2 7.1% (2 9/ 10 7) ,14 .0 % (7/ 5 0 ) ,良性肝病组HBV、HCV感染阳性率分别为 16 .7% (5 / 30 ) ,30 .0 % (9/ 30 )。原发性肝细胞癌 HBV感染、胆管细胞癌 HCV感染率高于良性肝病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 )。原发性肝细胞癌 HBV、HCV血清学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87.8%(94 / 10 7) ,13.1% (14 / 10 7) ,胆管细胞癌 HBV、HCV血清学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6 8.0 % (34/ 5 0 ) ,16 .0 % (8/ 5 0 )。 结论 原发性肝癌与 HBV、HCV的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者自然感染过程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Fan CL  Wei L  Jiang D  Chen HS  Gao Y  Li RB  Fei R  Ji Y  Zhu L  W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4):1214-1218
目的 了解我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合并感染后的自然过程。方法 对87例HBV和/或HCV的慢性感染者分别于1994年与2002年进行了两次追踪,其中HBV/HCV合并感染组40例,HBV单独感染组16例,HCV单独感染组31例。用ELISA法检测病毒的血清学指标,荧光定量PCR法进行HBV DNA及HCV RNA的定量,并进行生化指标的检测以及B超检查。结果 在感染病毒14年~21年后,HBV/HCV合并感染者中合并感染组血清HBsAg、HBeAg和HBV DNA的自发清除率分别为67.5%、92.5%和87.5%,与HBV感染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合并感染组中HCV RNA的清除率为87.5%,高于HCV感染组。各组中生化或B超检查异常者不足40%,且基本为轻到中度异常。结论 合并感染者的临床表现较隐匿,较高的HBV的清除率,男性更容易清除HBsAg,HBV DNA载量的高低不影响病毒的清除是我国成年感染HBV后的特点。HBV可以抑制HCV的复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HCV可以抑制HBV的复制。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癌组织中HBV,HCV,HGV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及庚型肝炎病毒 (HGV)在肝细胞癌 (HCC)组织中的存在状态。方法 分别采用抗 -HBVS ,抗 -HCVNS5及抗 -HGVNS5三种单克隆抗体 ,以免疫组织化学SPAB法检测 2 6例HCC患者石蜡包埋的肝癌及癌旁肝组织中HBVS抗原 (HBsAg) ,HCVNS5抗原 (HCAg)和HGVNS5抗原(HGAg)。结果 检出HBsAg 17例 ( 65 % ) ,HCAg 13例 ( 5 0 % )及HGAg 9例 ( 3 5 % ) ,其中HBV/HCV/HGV重叠感染 7例 ,HBV/HCV重叠感染 4例 ,HBV单独感染 6例 ,HCV单独感染 2例 ,HGV单独感染 2例 ,另有 5例均不表达上述三种抗原 ;HBsAg与HGAg阳性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HBsAg与HCAg及HCAg与HGAg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 >0 0 5 ) ;HBV ,HCV及HGV均表达于肝细胞或肝癌细胞浆内 ,呈细颗粒状分布 ,癌组织表达强度均弱于癌旁组织。结论 HCC患者中有较高的HBV ,HCV及HGV感染率 ,感染率顺序为HBV >HCV >HGV ;推测HBV感染在HCC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HCV和HGV感染可能是HCC发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肝炎病毒感染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血透)患者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取110例血透患者(HD组)及108例非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ND组)血清,检测甲、乙、丙和戊型4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同时检测肝功能,调查输血史,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D组肝炎病毒感染率(61.8%)显著高于ND组(26.9%,P<0.01)。HD组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均显著高于ND组(P值分别<0.05、0.01),有输血史者的HBV感染率(75.9%)、HCV感染率(82.8%)均显著高于无输血史者(51.9%和9.9%,P值分别<0.05、0.01)。透析时间越长,HBV、HCV感染率越高(P值分别<0.05、0.01)。肝炎病毒感染者与未感染者肝功能的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0.05、0.01)。结论血透患者的HBV、HCV感染率较高,与输血及血透本身的医源性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HBV抗体阳性模式与HBV DNA含量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乙肝患者入院时第一份血清,同步进行HBV标志物(HBVM)、HBV DNA含量和肝功能检测,对其中96例HBV抗体阳性的病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HBsAg/HBeAb/HBcAb组和HBsAg/HBcAb组的HBV DNA含量显著高于HBsAb/HBeAb/HBcAb组和HBcAb组(P<0.01)。按临床分型,HBV DNA阳性率为HLC(85.0%)>CH(76.5%)>AH(12.5%)。结论:乙肝患者血清HBV抗体阳性并不表示体内病毒复制停止而无传染性,多数患者体内HBV DNA呈低水平持续复制,部分患者仍保持较高的复制水平。本文结果提示,慢性持续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活跃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或功能低下,不能清除病毒有关。部分HBeAb阳性患者HBV DNA持续复制,可能与HBV基因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8.
对213例老年慢性肝病患者的HBV和HCV血清标志物检测发现:HBV感染占73.24%、HBV和HCV重叠感染占15.49%、HCV感染占7.04%、其它占4.23%;HBV阴性者HCV检出率高于HBV阳性者,肝癌和肝硬化患者较慢性肝炎患者高(P<0.01);HBV和HCV重叠感染患者的血清白蛋白下降显著,r—球蛋白升高明显,肝硬化并腹水和上消化道出血者多(P<0.01或<0.05)。结果表明,老年慢性肝病患者以HBV感染为主,其次是HBV和HCV重叠感染。重叠感染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