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下腰痛的动力性稳定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海  林海滨 《中国骨伤》2008,21(1):76-78
动力性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引起的下腰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短节段的腰椎融合不会对腰椎的整体活动度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保留运动节段的灵活性就可防止邻近节段的退变,即使在小关节需要切除的情况下,也可为椎间盘置换留下机会,甚至在腰椎融合方面仍具有重要作用。动力性固定系统能够在维持腰椎正常活动范围的同时,通过在相应运动节段内减低椎间盘负荷,为椎间盘及其他软组织的恢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并能够延缓小关节退变的发生,重建脊柱的生物力学功能。  相似文献   

2.
腰椎小关节螺钉内固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腰椎小关节螺丝钉内固定,是一种广泛用于腰椎融合,且有20多年临床使用经验的骨科技术。操作简便,创伤小,可选择的节段性内固定手术,能融合腰椎小关节,使腰椎小关节植骨融合,后路植骨融合,可达到满意的融合率。能解除腰椎节段不稳所引起的腰背疼痛。该腰椎节段不稳,常伴有腰椎小关节退变,腰椎小关节半脱位,腰椎椎间盘突出,腰椎假性滑移,腰椎椎管狭窄。腰椎节段不稳,通常由X线动力位片,CT和MRI检查来确诊,以下的影像学现象,常提示腰椎椎体不稳:(1)腰椎小关节半脱位。  相似文献   

3.
宋超  刘祖德 《国际骨科学杂志》2012,33(4):248-251,253
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技术是脊柱外科的新技术,可保留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的完整性,维持或恢复节段间正常活动,且对邻近节段无明显影响。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可用于治疗退变性椎管狭窄、椎间盘源性腰背痛、关节突综合征、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不稳等疾病。该文就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设计原理及适应证、生物力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变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对54例年龄大部分在50岁以下、经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慢性腰痛患者,为进一步查明病因而作了CT扫描及MRI成像检查。应用CT扫描测量小关节角度并决定两侧小关节的对称性。用MRIT2加权像观察L3-4、L4-5和L5-S1水平的椎间盘有无变性。结果显示,由L3-4~L5-S1小关节角度逐渐增加。同一水平一侧小关节增大,即两侧小关节不对称与该节段的椎间盘变性有权明显的相关性。腰椎小关节不对称者,该节段椎间盘变性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作者认为,小关节不对称增加了椎间盘退变的危险性,可能是椎间盘早期发生退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正退行性腰椎椎间盘疾病引起的腰痛(椎间盘源性腰痛)主要有非手术治疗或者责任节段椎间融合治疗两种方式[1]。但融合术后的假关节形成、邻近节段退变加剧等问题促使包括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TDR)在内的非融合手术技术迅速发展并成为腰椎融合术的备用选择[2、3]。相对椎间融合技术,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缓解症状的同时具  相似文献   

6.
退行性腰椎不稳发病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性别、年龄、相应节段椎间盘退变、小关节突骨关节炎以及椎体滑脱与退行性腰椎不稳的相关性。方法行腰椎MRI及站立位过伸过屈侧位片检查,观察L1-S15个运动节段的椎间盘退变、椎间小关节退变以及有无椎体滑脱。腰椎不稳分为前水平位移不稳.后水平位移不稳和角度不稳。椎间盘退变分四度。小关节突退变分为4级。腰椎滑脱分四度。将结果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前向水平不稳与椎间盘退变呈正相关,与椎间小关节骨关节炎呈负相关,与椎体滑脱呈正相关;后向水平不稳与年龄呈正相关,与椎间盘退变呈正相关。与椎间小关节骨关节炎呈正相关,与椎体滑脱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退行性腰椎不稳与多种因素具有显著相关性,但腰椎滑脱不一定有不稳。  相似文献   

7.
人工椎间盘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益奖  钱胜君  张宁  陈维善 《中国骨伤》2010,23(10):797-800
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是脊柱外科常见疾病,也是成年人腰痛和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观念认为腰椎融合术的临床效果是肯定的,但没有保留脊柱的生理运动功能,并且腰椎运动节段的融合加快了邻近节段椎间盘及小关节的退变。腰椎功能解剖学和生物力学领域深入的研究使得不同构造和材质的现代人工椎间盘装置的发展成为可能。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作为腰椎融合之外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另一合理的选择,目的是使退变椎间盘引起的疼痛得到长期缓解,重建椎间隙高度以保护神经组织,保留脊柱运动以避免晚期关节突关节及邻近节段的病变,恢复脊柱的运动学和载荷特性。本综述旨在阐释人工腰椎间盘的类型,该领域中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过去的几十年间,在脊柱外科治疗腰椎退变性椎间盘疾病主要的手术方法仍然为脊柱融合,其临床满意程度文献报道于65%~93%\[1~3\]不等。但是,脊柱融合牺牲了关节的活动性,并且使得邻近节段的关节退变。因此,保留关节的活动和腰椎生理运动是本病治疗一个很重要的目标。腰椎全椎间盘  相似文献   

9.
腰椎崩裂和滑脱症   总被引:112,自引:0,他引:112  
腰椎崩裂和滑脱症腰椎崩裂系指腰椎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有缺损失去连接,也称峡部不连。多见于L4或L5。双侧椎弓崩裂不都伴有滑脱,如发生患椎向前滑移,则称为腰椎滑脱或又称真性滑脱。若无峡部崩裂而是椎间盘退行性或关节突骨关节病使关节突间关系改变失稳所致...  相似文献   

10.
退行性腰椎侧凸(DLS)的发生、发展与腰椎生物力学性能的改变关系密切。椎间盘、小关节以及腰椎肌肉群不同程度的退变均可能引起腰椎节段受力不平衡,形成腰椎侧凸,进而进一步增加腰椎承受的负重,并改变其受力方向,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该文就腰椎整体、椎间盘、小关节以及腰椎肌肉群的生物力学性能改变及其与DLS之间的关系加以综述,为DLS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现有的研究表明,腰椎融合所引起的相邻节段退变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影响显著,相关生物力学研究已经证实,腰椎融合会使相邻节段椎间盘和小关节的压力明显增高[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DR)的中期疗效。方法 2004年7月至2007年7月采用ADR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21例(24个椎间盘),男9例,女12例;年龄26~67岁,平均46岁。均经椎间盘造影明确诊断。手术节段:L4-5 5例,L5S1 13例,L4-5+L5S1 3例。SB Charité Ⅲ型椎间盘假体22个,Activ L型椎间盘假体2个。集中随访时行X线、CT和MR检查,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 随访时间4~7年,平均5.1年。(1)腰腿痛较术前明显缓解,腰痛、腿痛VAS及O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未出现椎间盘假体脱出、断裂、塌陷及手术节段自发性融合。1例双间隙手术者术后出现腰椎轻度侧凸,1例单间隙手术者出现相邻节段骨质增生加重。(3)手术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较术前平均增加6.3 mm,后缘高度平均增加1.9 mm,节段性前凸角平均增加2.9°,椎间活动度平均为4.6°。近侧相邻节段椎间活动度平均减少2.5°。腰椎前凸角平均增加7.8°,腰椎屈伸活动范围平均增加2.4°。(4)近侧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MR分级及关节突关节退变CT分级无明显变化,手术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CT分级增加。结论 椎间盘源性腰痛ADR术后5年手术节段仍保留一定的活动度,近侧相邻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退变缓慢,但手术节段关节突关节存在退变加速现象。  相似文献   

13.
腰椎椎间盘与关节突关节退变是引起腰痛和腰椎不稳的主要原因,在以往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通常是采用融合固定术。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是最常用的技术,融合率可达到90%~100%,但融合固定后所产生的异常应力集中于邻近椎间盘及关节突,将产生邻近未融合节段的运动范围异常增加及相关病理性变化,从而导致继发性椎管狭窄、关节突关节退变、获得性腰椎滑脱、不稳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量腰椎间盘完整时、切除后及人工椎间盘置换后上一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变化,探讨椎间盘切除及人工椎间盘置换对上一节段的影响,为人工椎间盘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7具成人新鲜尸体标本上,分别以200~2000N的轴向、1~10Nm的后伸、侧弯加载,测量L4、5椎间盘完整时、切除后及人工椎间盘置换后L3、4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相同载荷(轴向、后伸、侧弯)下,上一关节突关节内平均压力:椎间盘切除后与椎间盘完整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工椎间盘置换后与椎间盘完整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椎间盘置换后与椎间盘切除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椎间盘切除后上一关节突关节内压力降低,单纯椎间盘切除可影响腰椎的力学分布,进一步导致继发性腰椎结构的退行性改变;人工椎间盘置换后上一关节突关节内压力与正常一致,对腰椎结构具有保护作用,并提供了一定的生物力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亦称颈椎间盘成形术(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随着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取代了导致关节功能严重丧失的髋、膝关节融合术,且腰椎人工椎间盘广泛、成功运用于临床,为了解决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由于融合节段运动功能丧失所造成的相邻节段的过度运动和应力集中而导致相邻节段退变加速,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及医务工作者投入到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16.
脊柱后方结构在腰椎退变疾患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脊椎后方结构在腰椎退变疾患中的作用。方法 33例退行性腰椎滑脱(DS),36例腰椎峡部不连滑脱(IS),30例腰椎间盘突出(LDH),采用X线片测量椎间盘高度比,CT片测量小关节角和小关节横径,并作组间比较。结果 与IS和LDH组相比,DS组小关节角偏矢壮位,关节横径和椎间盘高度比减少。IS参数与LDH相似。结论 小关节形态在腰椎退行性滑脱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量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下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度,观察其关节突关节不对称(facet tropism,FT)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8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LDH和腹部疾病患者。LDH组共纳入52例,其中男42例,女10例,年龄为17.9±1.4岁(14~20岁);L4/5椎间盘突出33例,L5/S1突出18例,L4/5、L5/S1双节段椎间盘突出1例;中央型椎间盘突出24个节段,左侧突出18个节段,右侧突出11个节段。选择腹部CT扫描的层面经过椎间盘且与上位椎体的下终板平行的腹部疾病患者111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7例,女24例,年龄为17.8±1.7岁(14~20岁)。LDH组在腰椎CT片上测量L3-4、L4-5、L5-S1关节突关节角度(作一直线通过椎间盘中点连接棘突基底部中点作为腰椎矢状轴,通过上关节突内外点作一连线,一侧连线与腰椎矢状轴相交所形成的角度即为一侧关节突关节角度),双侧角度之差10°作为FT的衡量标准。对照组在腹部CT片上测量L3-4、L4-5、L5-S1关节突关节角度。结果:LDH组各节段的关节突关节角度的平均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52例LDH患者中,L3-4节段出现FT的患者19例,L4-5节段出现FT 27例,L5-S1节段出现FT 24例;而对照组111例患者中相对应节段出现FT的患者分别为19例、28例、18例,LDH组各节段FT出现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LDH组34例L4/5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中,15例出现FT;19例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中,13例出现FT;椎间盘突出节段FT出现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节段(P0.05)。结论:在青少年LDH患者的下腰椎中FT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与青少年LDH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人工全腰椎间盘置换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degenerative d isc d isease,DDD)是脊柱外科常见疾病,是成年人疼痛和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传统观念认为腰椎融合术的临床效果是成功的,但它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手术,没有保留脊柱的生理运动功能。现已证实腰椎运动节段的融合加快了邻近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退变〔2〕。腰椎功能解剖学和生物力学领域深入的研究使得不同构造和材质的现代人工椎间盘装置的发展成为可能。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 ial d isc rep lacem ent,ADR)作为腰椎融合之外治疗DDD的另一合理的选择,目的是使退变椎间盘引起的疼痛得到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椎坚强固定后邻近节段的有限元法生物力学分析。方法:通过逆向工程原理建立L3-L5运动节段坚强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腰椎节段运动,研究坚强固定的生物力学特征。结果:建立了L3-L5椎体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定量和定性验证了其有效性。通过对建立的腰椎坚强和动力固定的有限元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模拟结果显示:实验组L3-4活动度明显减小,小关节处应力集中消失,均匀分布在双侧椎弓根,椎间盘压力前屈时减小40.6%且分布较均匀,后伸减小41%,侧屈受压侧椎间盘压力减小76%,轴向压缩无明显改变,但是分布趋于均匀。结论:腰椎坚强固定后邻近运动节段椎间盘、双侧椎弓根和小关节存在很大的应力集中,可能是导致坚强固定后邻近节段退变加速的生物力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腰椎不稳与脊柱功能单元中的动态磁共振成像参数(椎间盘退变、小关节骨关节炎及黄韧带肥厚)之间关系。方法:按Kong的标准诊断为腰椎不稳患者79例(237个脊柱功能单元),采用动态MRI在患者中立及过屈、过伸3个体位成像。测定L3/L4、L4/L5及L5/S1椎间盘退变(Ⅰ~Ⅴ级)、小关节骨关节炎(1~4级)、黄韧带肥厚(>3mm为黄韧带肥厚阳性)参数,评估其与腰椎不稳的相关性。结果:L4/L5节段不稳(36个)的发生较L3/L4(18个)及L5/S1节段多(25个)。椎间盘退变、小关节骨关节炎以及黄韧带肥厚(+)均与L3/L4、L4/L5、L5/S1 3个节段腰椎不稳相关(P<0.05)。结论:Ⅳ级椎间盘退变、3级小关节骨关节炎及黄韧带肥厚(+)分别与腰椎不稳的形成有关,在诊断腰椎不稳时,动态MRI及其3个参数具有辅助诊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