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心脏右室间隔部进行起搏,能够获得接近于正常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从而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保持左、右双心室之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与收缩的同步性,并有效避免起搏对于血流动力学与心功能的消极影响,从而明显改善心脏活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分析了心脏右室间隔部起搏临床研究现状,探讨了右心室间隔部起搏部位的选择,并展望了心脏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右心室的心尖部位起搏会导致心脏的正常激动收缩顺序受到影响,出现心脏组织、心脏收缩、电学重塑等能力下降,导致心力衰竭。对右心室间隔处起搏,能促使心脏取得正常心室激动顺序,促使双心室均可保持正常的收缩同步性、电激动顺序;经右心室间隔部心脏起搏能对左心房及左心室收缩同步性有效改善,促进左心室中保持足够的舒张充盈,避免出现二尖瓣返流,由此可减少对心功能、心脏血流动力学等造成影响,维护心脏正常收缩状态。近年来,随着右心室间隔部心脏起搏相关研究的不断开展,表明其可对心脏活动取得良好同步性,对于心脏疾病患者改善心功能、促进生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对生理性起搏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意识到要做到生理性起搏不仅要保证房室顺序、频率适应性起搏,还应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最小化心室起搏策略);保持心肌电-机械收缩活动的同步性(最大化近生理起搏部位的选择)。在接近正常传导束(His)处行电极起搏可以提供接近人体正常的生理性传导,由此减少双心室非同步运动带来的种种弊端,这种起搏方式称之为选择部位起搏。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作为选择性起搏的一种已成为近来的研究热点,该文就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近期3例右室间隔部起搏病例的分析,结合最近的相关文献报道,探索右室间隔起搏较传统心尖邵起搏的优势。方法:通过3例手术具体实践结合近年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右室间隔起搏临床切实可行,国内外研究结果均认为右室间隔部心脏起搏可明显改善心脏活动的同步性,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结论:右心室间隔鄙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同样安全、有效.而且更符合生理性心室激动顺序,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5.
不同部位右室起搏对远期左心功能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右室心尖部起搏及右室流出道起搏对远期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8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20例)与右室流出道起搏组(18例),随访术后不同时期两组超声心动图所测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E/Ea及左室Tei指数并进行比较;比较两组起搏的QRS时限,并与Tei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左室内径较术前增大,且随着植入时间的增加有增大趋势;左室射血分数则较术前下降;右室流出道起搏时左室内径及射血分数较术前无明显下降;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12个月、18个月二尖瓣E/Ea较右室流出道起搏同期增大、Tei指数亦增大。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心电图QRS时限均有所增加,右室心尖部起搏组QRS时限为(92.48±16.55139.5±19.42,<0.01);右室流出道起搏组QRS时限为(98.29±16.76 128.94±21.36,<0.01),但前者QRS时限增宽幅度要大于后者(49.27±14.74 32.6±11.03,<0.01)。不同起搏时,QRS时限与Tei指数呈正相关(=0.584,<0.01)。结论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流出道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对心功能的不良影响小。超声心动图是评价不同起搏位置对心脏结构及功能影响的客观、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对二尖瓣功能的影响,探讨间隔部起搏的临床益处。方法选取因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搏器患者72例,随机分成RVA组40例和RVOT组32例,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以及二尖瓣功能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RVA组LVEF较术前明显降低,而RVOT组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两组LVDd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RVA组新发反流及反流加重比率较RVOT组明显增加。结论与RVA起搏相比,RVOT起搏对二尖瓣功能及左室功能影响较小,是安全有效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个性化选择心室永久起搏部位,预防心功能异常.方法 6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胸比例基本正常,其中实验组32例,个性化永久起搏多部位筛选;对照组33例,单纯以右室流出道作为永久起搏点,比较两组患者起搏QRS波时限和形态、术前与术后6 ~ 36月的胸片、心脏超声心动图和NYHA分级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律失常类型无显著差异(P>0.05),起搏QRS时限和形态、术后3年LVEF和心胸比例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预防心功能异常方面,对于心功能、LVEF和心胸比例基本正常而需永久心室起搏的患者,个性化多部位筛选永久起搏可能优于单纯右室流出道起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20例,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形态和宽度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和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植入起搏电极导线和起搏器,随访期间无电极脱位和其他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术前所测定的LVEF、SPWMD及IVM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RVS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时限无明显变化,而RVA组较术前及RVOTS组显著延长;术后3个月随访,RVOTS组LVEF、SPWMD、IVMD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而RVA组LVEF较术前下降,SPWMD、IVMD较术前延长,RVA组和RVS组相比,LVEF显著下降,SPWMD、IVMD显著延长。结论RVA起搏使左、右心室不同步,RVOTS起搏和RVA起搏相比,使双心室开始除极时间差缩短,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较小,RVOTS起搏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房室顺序起搏下,比较右心耳、右室心尖部和右室流出道起搏时心输出量(CO)的变化,明确右室流出道起搏是否优于右宝心尖部起搏。方法:18例病窦综合征的病人分别按顺序进行右心耳、房室顺序右室心尖部和房室顺序右室流出道起搏,采用心导管法分别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和CO,并计算心脏指数,记录心电图。结果:右室心尖部起搏时CO较右心耳起搏降低19%(P<0.01),右室流出道起搏时CO较右心耳起搏降低9.4%(P<0.05),而较心尖部起搏提高12%(P<0.05)。心尖部起搏和流出道起搏较右心耳起搏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明显延长,而室间隔起搏体表心电图QRS时限比心尖部起搏平均缩短18ms(P<0.001)。结论:在房室顺序起搏下,短期的右室流出道起搏较右室心尖部更有利于心输出量的改善,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生理性起搏指保持房室顺序(DVI.DDD等双腔)或/和频率自适应(如VVIR)等符合或接近生理状态的起搏方式。正常心脏激动收缩的三个特点是:频率自适应,房室顺序收缩(房室同  相似文献   

11.
郝静  毛家亮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1):1275-1277
生理性起搏是指人工心脏起搏器通过各种起搏方式、起搏部位、不同间期的算式等方法,获得各心腔之间最理想的电生理稳定性、同步性,最佳的心输出量,最大程度地近似心脏的正常生理状态。这也使起搏的应用范围扩展到纠正心功能、治疗心力衰竭的领域。目前对生理性起搏的研究重点已侧重于如何恢复和保持心室同步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个性化选择心室永久起搏部位,预防心功能异常.方法 6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胸比例基本正常,其中实验组32例,个性化永久起搏多部位筛选;对照组33例,单纯以右室流出道作为永久起搏点,比较两组患者起搏QRS波时限和形态、术前与术后6 ~ 36月的胸片、心脏超声心动图和NYHA分级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律失常类型无显著差异(P>0.05),起搏QRS时限和形态、术后3年LVEF和心胸比例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预防心功能异常方面,对于心功能、LVEF和心胸比例基本正常而需永久心室起搏的患者,个性化多部位筛选永久起搏可能优于单纯右室流出道起搏.  相似文献   

13.
李鹏  吴尚勤 《医学综述》2009,15(22):3464-3467
心房颤动是永久起搏器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起搏器不同工作模式可对房颤发生产生影响。心脏起搏改变了正常心脏激动顺序,使双房间、双室间及房室间激动不同步,带来不利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导致心房机械重构和电重构,这是房颤发生的主要机制。因此寻找更为生理的起搏模式,减少起搏治疗后房颤的发生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减少非必要的VVI,房间隔、Bachmann束或冠状窦口附近起搏,多部位心房起搏和具有特殊抗房颤程序的起搏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房颤发生,是优化起搏模式预防房颤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王居新  李婷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1):327-328
传统右室起搏为翼状电极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出道起搏相比,电极容易到达,方便固定。近年来,随着严重心力衰竭及心脏明显扩大,需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明显增多,为了更好地固定电极防止脱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主动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SP)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分别行RVSP起搏(RVSP组,n=33)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组,n=28)。比较两组患者植入手术时间和X线透视时间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植入术中和术后12个月心室电极导线参数(起搏阈值、R波感知及阻抗)的差异,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QRS波时限,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主动电极旋出20 min后阈值水平与12个月后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测试R波感知及导线阻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植入手术时间及X线透视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QRS波时限均较术前延长(P<0.01),RVA组较RVSP组延长更为明显(P<0.01);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主动电极行RVSP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生理性起搏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姗  丁军  吴尚勤 《医学综述》2006,12(16):973-975
生理性起搏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概述生理性起搏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一系列研究已证实,左右心室同步性比房室同步更为重要,非传统部位及多部位起搏方式实现左右心室同步性,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17.
田文庆 《新疆医学》1998,28(3):165-167
对于窦房结功能正常而房室传导及束支传导异常的病人,既往均选用VVI或DDD起搏方式。VVI为单极心室起搏,刺激心室,感知心室,它失去了心房辅助泵的作用,故心排血量较同频率的房室顺序收缩下降25%~35%,若有房室逆传,则还可能会出现“起搏综合征”,而且VVI起搏的长期预后心房纤颤的发生率以及因房颤而导致的心房血栓及动脉栓塞的发生率均较高。DDD或DDDR房室顺序起搏是生理性起搏方式,但DDD起搏需要心房、心室两根电极,使手术复杂化,心房电极的置入比心室电极也较难,脱位率及膈神经刺激的发生率又较高。每一个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安装双腔起搏器,并分为RVOTS组和RVA组,进行起搏参数、术后心电图及12个月后超声下心功能测定、血浆BNP检测对比。结果手术时两组患者电极均能到位,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VOTS比RVA更符合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19.
闫世冉  韩明华  郭涛 《医学综述》2014,(15):2755-2757
传统右心室心内膜起搏的电极必须跨过三尖瓣方可到达起搏靶点,存在诸多局限和弊端。该文综述了有关右心室起搏的实现方法及优缺点,如违反生理性激动顺序对QRS波及左心室电机械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三尖瓣反流风险,而且禁用于三尖瓣置换者等;冠状静脉系统的解剖特点、经冠状窦心室起搏的应用现状。探讨在普通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经冠状窦心室起搏替代传统右心室起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为心脏起搏技术的改进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李俊  柏战  李际瞻  杨颖 《疑难病杂志》2010,9(10):755-756
目的比较房室顺序生理性与非生理性心脏起搏治疗老年缓慢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1月—2009年12月为老年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植入房室顺序生理性心脏起搏器30例,其中DDD 7例,DDDR 23例。同期40例患者接受非生理性心室按需起搏(VVI)。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前、术后超声法测定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NYHA分级法评定心功能。记录术后症状改善率、起搏器综合征(PMS)、房颤、栓塞发生率、心力衰竭及死亡等情况。结果房室顺序生理性心脏起搏显著改善症状、提高心功能和减少房颤发生率,但在减少PMS、栓塞、死亡发生率方面和非生理性心室按需起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多数合并心功能减退,为保护心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应尽可能采用房室顺序生理性心脏起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