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是治疗严重心律失常及部分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由于疾病本身的严重性和侵入性的治疗方式,造成部分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本文将介绍和探讨CIED手术伴心理疾病的现状、识别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刘勇  刘怡辰  综述 《心脏杂志》2013,25(1):110-112
心血管植入性电子装置(CIED)感染的发生日见增多,涉及植入物本身和导管感染以及囊袋、心内膜、动静脉软组织及血流感染等类型。这些救命装置感染的发病机制与多因素有关,诊断需要综合局部和全身症状、体征、食道和经胸超声及多途径(组织、分泌物、导管、血液)细菌培养等多方面来决定。治疗的关键策略包括是否需要移除感染的CIED装置、抗感染治疗疗程、是否需要植入新的CIED装置及其植入时机;作者提出了CIED感染的3级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MRI)兼容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植入后允许有条件的行MRI检查。有研究显示CIED行急诊头颅MRI检查对急性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是可行的、安全的。国内多家大的医院研究数据显示MRI兼容CIED植入后MRI检查率低于国外研究的数据。目前国内外研究均证实MRI兼容CIED植入后行MRI检查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氟-18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18F PET-CT)在植入式心血管电子装置(CIED)感染病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本中心初步诊断为CIED感染的患者。对于根据症状、常规血培养、心脏超声检查无法明确诊断者,进一步接受PET-CT检查,以明确诊断及分型。然后,根据诊断分别进行针对性治疗,随访一年,观察PET-CT对CIED感染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本中心初步诊断为CIED感染的患者共227例。其中,10例患者伴有明显症状,但通过常规血培养、心脏超声等检查仍无法明确诊断及分型,其中8例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IE),2例疑似囊袋感染。进而接受PET-CT检查。结果表明,经PET-CT检查后发现,3例患者不存在局部及系统感染,1例疑似IE患者为菌血症,另1例超声见可疑团块的疑似IE患者为电极拔除术后残留组织。结果表明,在本研究中的10例疑似诊断患者中,经PET-CT诊断确诊处理后,随访一年,10例均未出现新增感染及感染复发。结论在常规临床检查无法确诊的疑似CIED感染患者中,PET-CT可作为确定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需要植入心血管植入性电子器械(CIED)人群的增长和心血管病抗栓治疗的普遍应用,CIED围手术期抗栓治疗策略受到关注。血栓栓塞高危患者,将同时面临CIED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和血栓栓塞事件两方面的危险。抗栓治疗策略的选择还影响到患者住院时间的长短和经济费用。目前指南推荐血栓栓塞高危患者手术期间应用肝素替代治疗,但临床目前证据认为肝素桥接治疗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增加囊袋血肿危险,继续应用抗凝药物及短期停用氯吡格雷继续阿司匹林是较为安全的措施。需要进一步大样本随机化研究来探索及验证理想抗栓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需评估患者的基本临床情况及合并疾病,发展个体化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可吸收抗菌封套在预防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患者感染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9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医学中心接受可吸收抗菌封套(TYRX)的CIED植入术患者, 术前0.5 h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术中规范无菌操作, 术中以可吸收抗菌封套包覆CIED, 观察CIED相关感染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22例患者, 其中男13例, 年龄(68.17±11.06)岁。随访(7.9±5.6)个月, 未观察到CIED感染、CIED系统和手术相关并发症, 未观察到因可吸收抗菌封套聚合物或抗生素过敏而导致的并发症及死亡。结论可吸收抗菌封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感染, 且不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心血管植入式电子装置(CIED)导线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使用CIED且随访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112例,根据术后血管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组,血栓组56例,年龄(71.86±8.35)岁;非血栓组56例,年龄(71.23±10.62)岁,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CIED导线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房颤患者数、植入除颤导线患者数、服用抗凝药物患者数和左室射血分数、全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手术中静脉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导线数量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房颤、术中静脉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及导线数量是CIED导线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服用抗凝药物是保护因素。结论房颤、静脉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及导线数量是CIED导线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CIED)囊袋感染后经上腔及下腔静脉途径拔除电极对CIED依赖患者装置再置入时间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改进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因CIED感染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并给予电极拔除的患者,选取其中单纯囊袋感染,因CIED依赖需行装置再置入的患者。根据拔除途径不同分为上腔组及下腔组,分析两组病例的基线资料,临床特征,电极拔除方式,术前术后体温、血常规、血培养结果,电极拔除后再置入CIED时间。评估不同电极拔除途径术后患者一般情况以及对再植入时机的影响。结果共入选95例单纯CIED囊袋感染患者,均成功行电极拔除,并择期行CIED再置入。与上腔组比较,下腔组电极植入年限较长[72(48,126)个月vs 12(8,24)个月,P<0.01],术后发热、血象升高增多[40.7%(22/54)vs 12.2%(5/41),61%(33/54)vs 4.9%(2/41),P均<0.05],CIED再置入时间延长[5(2,7)天vs 2(2,5)天,P<0.05],血培养阳性增多[3/54vs 0]。结论下腔静脉途径拔除电极延长再植入时间。  相似文献   

9.
切口及囊袋感染是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患者最常见的手术并发症。随着CIED植入适应证的延伸,加上高龄患者日益增多、伴随疾病的增加均使感染风险增加。因此,预防CIED术后感染是围术期医疗安全的重点之一。手术野及周围皮肤污垢清除不彻底、切口出血及囊袋冲洗液外溢使切口周围的无菌布类浸湿而失去了保护作用,使细菌及污垢侵入,更易引起切口及囊袋感染。本文通过比较手术中使用含碘抗菌贴膜与未使用抗菌薄膜的患者术后切口及囊袋感染的发生率,探讨含碘抗菌贴膜在CIED植入术中预防感染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抗凝药物治疗心血管植入式电子装置(CIED)导线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植入CIED术后血管超声提示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3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华法林组19例和达比加群酯组19例.通过植入侧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  相似文献   

11.
近期美国心脏协会(AHA)修订了心血管植入式电子器械(CIED)相关感染处理指南。该指南涉及一系列心脏瓣膜设备感染(包括心脏、动脉和静脉),提出了对瓣膜设备感染预防和管理的相关建议,强调了CIED感染的重要性以及临床意义。指南对CIED感染处理达成共识,即一旦发生CIED感染,受感染的设备需完全移除。(Circulation.2010年1月4日在线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在不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情况下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将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在大连解放军第210医院心内科接受CIED植入的64例患者分为2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组32例,植入冠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1年内持续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口服)期间符合CIED适应证,在不停用的情况下植入CIED;对照组32例,采用随机数法抽取同期未使用或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下植入CIED患者.观察终点:术后30 d内囊袋血肿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术后30 d内均无囊袋血肿发生.结论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在不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情况下植入CIED未见囊袋血肿发病率增加,但需增加病例数、延长随访期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越来越多接受心脏植入电子装置(CIED)患者围手术期需要抗凝(AC)和/或抗血小板(AP)治疗。目前指南多推荐血栓中高危患者围手术期采用肝素桥接策略(HBS),但临床观察及荟萃分析显示HBS导致出血风险显著增加,而不中断口服抗凝疗法并不增加血栓事件发生率;双联AP与单联AP相比,前者明显增加术后出血风险。因此,围手术期对接受CIED植入的易栓患者应选择口服AC疗法或单联AP疗法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更换患者囊袋的无症状感染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人选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在卫生部北京医院及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CIED更换术并除外临床诊断囊袋感染或起搏导线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127例,分别进行血培养和囊袋组织培养,并收集相关临床特征及检查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27例行CIED更换的患者,咀培养均为阴性,囊袋组织培养阳性率为15.8%,最主要的致病菌为凝同酶阴性葡萄球菌(14例,70%)。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恶性疾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更换频次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更换频次、既往抗生素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为无症状囊袋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无任何感染表现的CIED植入患者中,隐匿性囊袋感染发生率为15.8%,其独立的危险因素是更换频次、既往抗牛素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15.
从治疗心动过缓的永久心脏起搏器到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所致猝死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再到改善心力衰竭(心衰)的心室再同步治疗起搏器/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P/CRT—D),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经历了50余年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CIED植入量迅速增长,相关并发症也备受关注。一系列研究显示,CIED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住院时间的延长、医疗费用的增加和长期病死率密切相关,这使并发症的预防和相关危险因素的识别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远程随访可以减少常规随访次数、优化器械管理和疾病管理、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改善患者生存率。因此,国内外专家共识均推荐将远程随访作为所有CIED患者的标准随访管理策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远程随访尤其重要,减少了面对面诊室随访,避免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口服抗凝药导致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迟发性血肿的临床特点和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及湘雅三医院植入CIED 841例患者,定义迟发性囊袋血肿为植入装置后5 d以后发生的囊袋血肿,采集其临床资料并分析其处理策略。结果在植入后(12.0±8.8)个月的随访期,共发生囊袋血肿9例,发生率为1.1%,其中迟发性囊袋血肿5例,发生率为0.6%。2例经过加压包扎保守治疗痊愈,2例经过囊袋血肿清除术后痊愈,1例血肿抽吸并保守治疗的患者后期出现囊袋破溃并感染,经装置移除并重新植入后痊愈,无死亡病例。因本研究为小样本描述性研究,未行统计学分析。迟发性囊袋血肿特点为患者正在接受抗凝药治疗,无明显全身或局部炎症反应,囊袋积液镜检及培养无细菌检出,局部组织无明显炎症破坏,经血肿清除术或保守治疗后囊袋积液迅速吸收。结论CIED植入后可能会发生迟发性血肿,发生原因可能和抗凝药使用以及监测不够规范相关。根据其临床特点可以和感染性积液鉴别,通过血肿清除术或保守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心血管分子影像学成像对比剂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影像学成像方法,是以解剖、功能及代谢为基础研究认识疾病的病生理过程。分子影像学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其研究目标是在活体上对分子、靶细胞进行成像和量化。对疾病过程的分子基础研究可以更早发现疾病;危险分层更准确;用分子生物标记成像来客观监测新的治疗方法;更准确预后判断。分子影像学已应用于科研与临床工作中,心血管分子影像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经静脉拔除(TLE)心脏植入型电子装置(CIED)电极导线结果并筛选出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各种原因行TLE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向前逐步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经TLE术的69例患者中,年龄65(58,75.5)岁,女性占44.9%。其中囊袋感染20例,参数异常或者升级CIED装置18例,电极相关并发症31例,总共拔除94根导线,导线植入年限为19.00(5.0,95.50)个月,最长植入时长314个月。电极完全拔除成功率为97.1%,临床拔除成功率为100%。6例患者拔除中出现并发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8.7%,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4%。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初始电极植入时间≥10年会增加TLE术并发症发生风险(OR=9.054,95%CI 1.214~67.518,P=0.032)。结论 TLE是处理CIED电极相关并发症主要的手段,安全性及有效性较高。CIED初始电极植入时间≥10年会增加TLE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植入电子装置(CIED)感染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心脏中心1817例植入起搏器和除颤仪患者中出现CIED感染的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和预后,探讨治疗方法。结果发生CIED感染16例(0.88%),其中起搏器囊袋感染15例(93.75%)。均进行起搏器囊袋清创聚维酮碘浸泡消毒。重置原起搏器于胸大小肌之间9例,复发6例(66.7%),显著高于取出原起搏器患者(12例,复发率为0)。取出原起搏器和保留起搏导管8例,取出原起搏器和经皮拔除起搏导管4例。无感染和拔管相关的死亡。CIED感染者相关住院次数、住院治疗天数为(2.4&#177;0.5)次、(41&#177;18)d,非感染者为(1.0&#177;0.1)次、(13&#177;3)d。结论完全移除CIED是成功治疗CIED感染的关键。若无并发导管相关感染,保留导管并不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