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调查在本院行首次CRT植入术的264例心衰患者临床资料。定义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包括心脏移植)和心衰再住院。以CRT植入术后1年内全因死亡为因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敏感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值找到RDW的最佳界值(cut-off值)。以RDW的最佳界值将患者分为2组,对基线资料行相关性分析,对随访结果做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并评价RDW对各临床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ROC曲线预测患者1年内全因死亡的RDW界值为13.75%(P=0.006,曲线下面积0.638,敏感度0.538,特异度0.747)。相关性分析显示,RDW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左房前后径(LAd)呈正相关(r=0.233,P0.01;r=0.289,P0.01)。RDW≥13.75%组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高于RDW13.75%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在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方面RDW≥13.75%组均明显劣于RDW13.75%组(log-rank检验:P0.01;P=0.006)。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在校正年龄和性别后,RDW≥13.75%(HR=2.078,95%CI:1.014~4.262,P=0.046)仍是CRT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在心衰再住院方面无统计学意义(HR=1.386,95%CI:0.833~2.306,P=0.209);LAd(HR=1.038,95%CI:1.003~1.074,P=0.031)是心衰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DW与患者的心衰严重程度相关。RDW≥13.75%提示CRT患者远期死亡及心脏移植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 AGEs)水平,对充分药物治疗加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或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fibrillator, CRT-D)的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浙江医院31例符合CRT植入适应证的心力衰竭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AGEs水平分为高AGEs水平组(≥2.00μg/mL)和低AGEs水平组(2.00μg/mL)。同时根据随访过程中生存及死亡分为两组。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高AGEs组及低AGEs组的临床预后,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AGEs水平对CRT植入的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终点的预测作用。结果高AGEs组患者较低AGEs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 LDL)水平、左室舒张末内径、扩张性心肌病比例、全因死亡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HDL)、QRS时限缩短的比例较低。经过最长129个月随访,死亡14例(45.16%)。2年生存率83.9%,5年生存率67.7%。死亡组较生存组的AGEs水平、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高,而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水平、QRS时限缩短比例低。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AGEs组的全因死亡率高于低AGE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98,P 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AGEs水平是心力衰竭患者CRT术后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HR=0.078,95%CI:0.013~0.462,P 0.01)。结论高AGEs水平的心力衰竭CRT术后患者全因死亡率增加,AGEs水平是心力衰竭患者CRT治疗后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创建并验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临床预后的风险评分系统。方法:连续纳入2010-01至2015-12于我院首次接受CRT的患者367例。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包括心脏移植)和心力衰竭再住院。随机选取300例患者为建模组构建风险评分系统,其余67例为验证组进行验证。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建立评分系统;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并对比HEAL评分与EARRN评分的区分度;Hosmer-Lemeshow法评价拟合优度;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评分患者的临床终点。结果:建模组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HR=1.137,95%CI:1.072~1.205,P0.001)、大内皮素-1(HR=1.934,95%CI:1.066~3.507,P=0.03)、左心房前后径(HR=1.045,95%CI:1.007~1.084,P=0.02)、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Ⅳ级(HR=2.583,95%CI:1.331~5.013,P=0.005)是CRT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危险因素β偏回归系数建立HEAL评分,根据分值划定患者危险分级:4分为低危,4~10分为中危,10分为高危。低、中、高危分级在建模组和验证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95%CI:0.629~0.809)和0.708(95%CI:0.539~0.878),该评分可良好地区分不同危险分级患者的临床预后(Log-rank检验,建模组P0.001,验证组P=0.002)。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较好(P=0.952)。对367例患者分别采用HEAL评分与EARRN评分,发现HEAL评分(AUC:0.763,95%CI:0.692~0.833)较EARRN评分(AUC:0.602,95%CI:0.517~0.687)区分度更高。结论:HEAL评分能有效地预测CRT患者不良预后,区分度优于EARRN评分,对于识别高危患者具有临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启抗血小板治疗对老年男性脑出血(ICH)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收治的113例老年ICH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重启抗血小板治疗,分为重启抗血小板组(Re-AP组,67例)和未重启抗血小板组(Non-AP组,46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和临床结局(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性ICH、全因死亡、血管性死亡)等。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临床结局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Non-AP组相比,Re-AP组患者房颤、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比例更高,脑叶出血的比例和血肌酐水平更低。重启抗血小板的中位时间为178(46,780)d。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重启抗血小板治疗与缺血性血管事件的风险降低独立相关(HR=0.377,95%CI 0.160~0.888;P=0.026);重启抗血小板治疗与复发性ICH的风险增加无关(HR=1.563,95%CI 0.767~3.184;P=0.219);重启抗血小板治疗与全因死亡(HR=0.734,95%CI 0.404~1.336;P=0.312)和血管性死亡(HR=0.454,95%CI 0.159~1.293;P=0.139)的风险增加无关;年龄(HR=1.100,95%CI 1.048~1.155;P=0.000)和血肌酐升高(HR=1.009,95%CI 1.005~1.014;P=0.000)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肌酐升高是血管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009,95%CI 1.001~1.017;P=0.028)。结论 对于老年男性ICH患者,中位时间178d后重启抗血小板治疗能够降低缺血性血管事件的风险,且不增加ICH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老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831例,根据RDW最佳截断值分为低RDW组596例(RDW14.39%),高RDW组235例(RDW≥14.39%)。平均电话随访(2.25±0.64)个月,观察并记录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和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结果随访期间,2组因心力衰竭再入院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RDW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比例明显高于低RDW组(27.2%vs 8.1%,19.1%vs 5.2%,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RDW水平与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发生风险呈正相关(HR=1.634,95%CI:1.267~1.979,P0.01;HR=1.323,95%CI:1.173~1.672,P0.01)。结论升高的RDW与老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是其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伴或不伴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2008-11至2011-10在全国20家医院连续入选急诊的房颤患者2 015例,根据是否伴有心衰将患者分为伴心衰组(n=753)和不伴心衰组(n=1 263)。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及院内治疗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随访,记录全因死亡事件。使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不伴心衰组比,伴心衰组男性少,心率慢,体重指数(BMI)低,既往高血压史及甲状腺功能亢进史患者比例低,钙拮抗剂及胺碘酮使用率低,CHADS2积分高,既往心肌梗死、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左心室肥厚、吸烟史、左心室功能障碍、痴呆/认知功能障碍、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瓣膜手术及大出血史患者比例高,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地高辛、阿司匹林及华法林的使用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 991例随访成功,随访期间,与不伴心衰组比,伴心衰组节律控制药物及氯吡格雷使用率低,室率控制药物及华法林使用率高,死亡及大出血发生率高(P均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心衰是房颤患者1年死亡事件的危险因素(HR=1.50,95%CI:1.17~1.92,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不伴心衰组中,年龄(HR=1.09,95%CI:1.07~1.11,P0.001)、心率(HR=1.011,95%CI:1.005~1.017,P0.001)、房颤作为入院次要诊断(HR=1.63,95%CI:1.13~2.35,P=0.01)及合并COPD(HR=2.18,95%CI:1.47~3.22,P0.001)与1年死亡率呈正相关;而在伴心衰组中,年龄(HR=1.05,95%CI:1.03~1.07,P0.001)、BMI(HR=0.92,95%CI:0.88~0.96,P0.001)、收缩压(HR=0.991,95%CI:0.984~0.998,P=0.012)及房颤作为入院次要诊断(HR=2.50,95%CI:1.48~4.21,P=0.001)与1年死亡率呈正相关。结论 :伴或不伴有心衰的房颤患者在基线资料及院内治疗方面存在差异,心衰是房颤患者1年死亡事件的危险因素,两组患者1年死亡事件的危险因素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5):447-452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房颤)伴功能性二尖瓣反流(MR)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内科住院并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年龄≥65岁、房颤伴左房增大、二尖瓣运动及形态正常、MR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R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分析组间临床指标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差异。随访记录全因死亡及因心力衰竭(心衰)再住院的事件,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入选120例患者,中位年龄86岁。重度MR组女性、NYHAⅣ级占比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MR,重度MR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轻度和中度MR组;重度MR组BMI明显低于轻度MR组;重度MR组脑钠肽、收缩期三尖瓣反流峰值速度、肺动脉收缩压明显高于轻度MR组。在中位时间为26个月的随访中,44例(38.9%)发生全因死亡,37例(32.7%)因心衰再住院。3组间全因死亡率、因心衰住院率有显著差异(Log Rank P=0.042、0.006)。随着MR程度增加,全因死亡率、因心衰再住院率增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HYA分级(HR:1.924,95%CI:1.293~2.863,P=0.001)、MR程度(HR:1.717,95%CI:1.032~2.856,P=0.037)与因心衰再住院相关。结论:老年房颤伴功能性MR患者,随着MR程度增加,全因死亡率、因心衰再住院率增加。NYHA分级、MR程度是老年房颤患者因心衰再住院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伴心力衰竭无应答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改进LBBB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7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CRT治疗的21例LBBB伴心力衰竭无应答患者(研究组)和同期40例应答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患者详细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QRS波时限、脑钠肽水平、左房容积、左室容积、右房容积、起搏部位、二尖瓣反流量、房颤、高血压均与CRT治疗LBBB伴心力衰竭无应答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危险因素分析显示QRS波时限、起搏部位、二尖瓣反流量、房颤、高血压均为导致患者疗效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QRS波时限、左心室电极起搏部位、二尖瓣反流量、房颤均是LBBB伴心力衰竭患者CRT治疗无应答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优化患者选择,术中优化左室起搏部位,并结合术后起搏参数的优化控制,能够提高患者CRT治疗应答率,降低费效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住院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房颤患者303例,根据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分为无VCI组216例,VCI组87例。评估住院房颤患者VCI的发生率,并对VCI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与无VCI组比较,VCI组年龄较大,CHA2DS2-VASC评分≥2分、持续/永久性房颤、合并糖尿病及心力衰竭的比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脉压,左心房前后径及血肌酐较高,男性比例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住院房颤患者VCI发生率为40.3%,随着年龄的增大、CHA2DS2-VASC评分的增高,VCI发生率增加,女性VCI发生率高于男性,持续及永久性房颤患者VCI发生率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P0.05或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1135,95%CI:-0.1708~-0.0562,P=0.0001)、女性(OR=-1.2528,95%CI:-2.2056~-0.3000,P=0.0105)、文化水平(小学OR=3.2193,95%CI:1.8446~4.5940,P0.0001;初中及以上OR=5.9104,95%CI:4.6055~7.2154,P0.0001)、心力衰竭(OR=-1.9357,95%CI:-3.5522~-0.3192,P=0.0196)、脑卒中(OR=-1.6349,95%CI:-2.7517~-0.5181,P=0.0044)及左心房前后径(OR=-0.1252,95%CI:-0.1962~-0.0541,P=0.0006)与住院房颤患者VCI发生相关。结论:住院房颤患者VCI发生率高,高龄、女性、较低文化水平、心力衰竭、脑卒中及左心房前后径扩大是房颤患者发生VCI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受损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心脑血管死亡的影响。方法 2006~2007年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进行体检和问卷调查。经12导联心电图及体检筛选非瓣膜房颤患者。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90、60~89和60组,随访71.5个月计算各组心脑血管死亡率,采用Cox比例模型对eGFR及其他影响房颤患者心脑血管死亡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389例房颤患者心脑血管死亡80例,累积死亡率为20.6%。≥90、60~89、60组累积心脑血管死亡率分别为9.6%、21.2%、26.9%(P=0.024);2以心脑血管死亡为因变量,以eGFR为自变量,校正可能影响房颤患者心脑血管死亡的所有因素建立Cox比例模型,以≥90组为参照,60组心脑血管死亡风险比为2.589(95CI:1.047~6.400),心力衰竭、血尿酸是影响房颤患者心脑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为2.241(95CI:1.244~4.037)、1.003(95CI:1.001~1.005),体重指数(BMI)为保护性因素,风险比为0.912(95CI:0.857~0.971)。结论 1随eGFR下降,房颤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增加。2心力衰竭、血尿酸是房颤患者心脑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BMI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血管阻力(PVR)对左心衰竭患者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以及因心力衰竭再住院或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0-01至2016-12期间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因左心衰竭植入ICD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进行一级或二级预防的122例患者。所有患者植入装置前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肺动脉收缩压(PASP)、平均肺动脉圧(m PAP)和PVR。每6个月随访一次,记录程控数据及终点事件,主要终点为出现室速并接受ICD恰当治疗(包括抗心动过速治疗及电击治疗),次要终点为因心力衰竭再住院或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结果:平均随访4.2年,36例(29.5%)患者共记录到121次ICD恰当治疗,其中32例(26.3%)接受抗心动过速治疗72次,16例(13.1%)接受电击治疗39次。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PVR是左心衰竭患者植入ICD后出现室速并接受ICD恰当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HR=1.630,95%CI:1.170~2.010,P0.01)。31例患者发生次要终点事件,其中29例(23.7%)因心力衰竭再住院共31次,18例(14.7%)死亡。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VR是心力衰竭患者植入ICD后因心力衰竭再住院或死亡复合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HR=2.030,95%CI:1.210~3.120,P0.01)。结论:PVR是左心衰竭患者植入ICD后出现室速并接受ICD恰当治疗以及因心力衰竭再住院或全因死亡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左心房存储应变对老年心力衰竭(心衰)病人远期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36例年龄≥65岁老年心衰病人为研究对象,随访观察2年,以全因死亡作为不良预后,并以此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老年心衰病人远期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截至随访终点,失访11例,最终125例获得随访,其中42例(33.60%)出现全因死亡(预后不良);83例(66.40%)预后良好。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左心房储备期应变(LARS)、LVEF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HR=1.001,95%CI:1.000~1.002)、LAVI(HR=1.082,95%CI:1.002~1.168)为老年心衰病人远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HR=0.944,95%CI:0.893~0.998)、LARS(HR=0.945,95%CI:0.902~0.991)为老年心衰病人远期不良预后的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LARS(AUC=0.847,95%CI:0.772~0.905)对远期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高于LVEF(AUC=0.670,95%CI:0.650~0.811)和LAVI(AUC=0.698,95%CI:0.721~0.868)。结论LAVI、LARS、LVEF及NT-proBNP可预测老年心衰病人远期不良预后,LARS是优于LAVI、LVEF的左心房参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中国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出院后随访24个月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期间登记于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中的NSTEMI患者共5 509例。主要终点指标是出院后随访24个月期间的全因死亡,依据患者随访期内的生存状态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构建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探讨影响NSTEMI患者出院后随访24个月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计584例(10.6%)患者在出院后24个月随访期间死亡。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提示,年龄(HR=1.051,95%CI:1.042~1.060,P0.001)、体重指数(HR=0.956,95%CI:0.930~0.984,P=0.002)、既往心肌梗死史(HR=1.414,95%CI:1.140~1.755,P=0.002)、脑卒中史(HR=1.334,95%CI:1.071~1.661,P=0.010)、住院期间未接受再灌注治疗(HR=2.375,95%CI:1.890~2.983,P0.001)、Killip心功能分级(HR=1.265,95%CI:1.158~1.381,P0.001)、ST段压低(HR=1.193,95%CI:1.007~1.414,P0.042)、左心室射血分数(HR=0.979,95%CI:0.972~0.985,P0.001)、心率(HR=1.007,95%CI:1.004~1.011,P0.001)、血红蛋白(HR=0.994,95%CI:0.990~0.997,P0.001)、白细胞计数(HR=1.034,95%CI:1.014~1.055,P=0.001)、血清肌酐(HR=1.002,95%CI:1.001~1.003,P0.001)、血清钾(HR=1.187,95%CI:1.026~1.374,P=0.021)是患者出院后24个月随访期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发现NSTEMI患者出院后随访24个月期间死亡的13个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选择最佳诊疗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重症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HFmrEF)患者死亡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于2011~2016年连续入选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重症HFmrEF患者113例,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并记录其发生全因死亡的原因及时间,并采用Cox回归对影响患者全因死亡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中位随访41个月期间,失访2例,死亡率46.8%(52/11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HR=2.74,P=0.005)、糖尿病(HR=1.84,P=0.041)、既往心力衰竭病史(HR=2.28,P=0.005)、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3 400 pg/ml(HR=3.56,P0.001)、未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HR=2.18,P=0.006)是影响患者全因死亡的因素;影响预后因素的ROC曲线AUC为0.876(95%CI:0.812~0.941,P0.001),提示这些因素可以较好地预测患者全因死亡发生情况。结论:重症HFmrEF患者预后差,冠心病、糖尿病、既往心力衰竭病史、NT-proBNP3 400 pg/ml、未服用ACEI/ARB类药物是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SHG)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远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0-02至2016-03首次患AMI于我院心内科接受PCI的患者65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SHG组(空腹血糖≥7.0 mmol/L,67例)、无SHG组(空腹血糖7.0 mmol/L,320例)和糖尿病组(既往或此次入院后明确诊断,268例)患者住院期间及发病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三组患者GRACE评分比较,SHG组糖尿病组无SHG组,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患者Gensini积分比较,糖尿病组SHG组无SHG组,糖尿病组与无SH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HG组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及恶性心律失常比例高于无SHG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SHG、GRACE评分及Gensini积分是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SHG是最强的危险因素(OR=4.455,95%CI:1.805~10.997,P=0.001)。SHG组发病1年全因死亡及心力衰竭患者比例高于无SHG组(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空腹血糖、入院Killip心功能分级Ⅱ~Ⅳ级及Gensini评分是患者发病1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入院Killip心功能分级Ⅱ~Ⅳ级是最强的危险因素(OR=6.901,95%CI:2.812~16.940,P0.001),其他依次是空腹血糖、年龄和Gensini积分。结论:SHG会影响接受PCI的AMI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和其他危险因素相比,SHG是接受PCI的AMI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的一项较强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碎裂QRS(f QRS)波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0例,根据入院心电图分为f QRS组和QRS组(非f QRS组),将全因死亡作为主要终点事件,将全因死亡或心源性再住院作为次要终点事件,鉴定方法为Cox风险模型。结果非f QRS组患者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或心源性再住院发生率为44.00%(次要终点事件),明显高于f QRS组的68.00%,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 QRS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没有预后价值,但f QRS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或心源性再住院的高危险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对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间纳入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的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14176例AMI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患者分为AMI合并CTO病变组(n=1235)和AMI不合并CTO病变组(n=12941)。随访2年,比较两组的临床预后,主要研究终点为死亡率,次要研究终点为包括心原性死亡、脑卒中、心力衰竭再入院、再次血运重建等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合并CTO病变的AMI患者占8.7%(1235/14176)。随访2年,AMI合并CTO病变组的患者全因死亡率(9.9%vs.5.4%)和心原性死亡率(5.0%vs.2.6%)明显高于AMI不合并CTO病变组患者(P均<0.01)。单因素分析显示,CTO病变增加AMI患者死亡(HR=1.44,95%CI:1.02~2.03,P=0.04)和再次血运重建(HR=2.14,95%CI:1.55~2.96,P<0.01)风险。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HR=1.07,95%CI:1.05~1.09)和就诊时存在心力衰竭(HR=2.05,95%CI:1.36~3.09)与患者2年死亡的不良预后明显相关(P均<0.01),而CTO病变不是2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3,95%CI:0.93~1.90,P=0.11)。结论:合并CTO病变的AMI患者的远期死亡率和心原性死亡率明显高于不合并CTO病变的患者。高龄和就诊时存在心力衰竭是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TO病变并不是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对血运重建术后,冠心病合并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HFrEF)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血运重建且术前30d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患者1 247例,根据术前RDW-CV水平分为两组,即RDW-CV12.6%为升高组,另一组为正常组,平均随访时间达41.8个月。并对比两组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等终点事件。结果:通过Cox回归分析发现高水平的RDW-CV是患者全因死亡(OR=2.363,95%CI:1.443~3.871,P=0.001),心血管死亡(OR=2.334,95%CI:1.163~4.684,P=0.011),心脏性猝死(OR=4.734,95%CI:1.131~19.806,P=0.034)的预测因素。结论:RDW-CV是影响血运重建术后冠心病合并HFrEF预后的危险因素。高水平的RDW-CV可增加患者的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心脏性猝死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恩格列净在脓毒症合并急性心力衰竭(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疗效。方法:纳入脓毒症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糖尿病患者共180例,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恩格列净组(79例)和对照组(101例),比较2组患者12个月全因死亡及心衰再入院的发生率。应用Kaplan-Meier(K-M)法绘制生存曲线,应用Cox回归分析再入院的危险因素。结果:2组患者12个月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M曲线显示恩格列净组12个月时心衰再入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4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恩格列净是心衰再入院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脓毒症合并急性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恩格列净可以显著降低患者12个月心衰再入院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用于心源性猝死一级预防的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ICD植入的心源性猝死一级预防患者,收集患者植入ICD时的基础临床资料及随访过程中的放电治疗及死亡事件;应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①共95例ICD一级预防患者纳入临床统计,年龄(61.4±12.7)岁,男性71例(74.7%),随访中位数47(14~69)个月,14例接受恰当放电治疗,11例接受不恰当放电治疗,26例死亡;②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接受恰当放电治疗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较未接受过恰当放电治疗患者全因死亡风险高(HR=3.252,P=0.019),其它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HR=1.048,P=0.011)、血肌酐水平(HR=1.003,P=0.002)。结论 ICD一级预防患者中接受过恰当放电治疗的患者比未接受过恰当放电治疗患者全因死亡风险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