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可造成急性肺损伤及严重并发症。研究表明,过度免疫应答是引起病理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引发的病理性肺损伤的免疫学机制进行综述,为深入了解流感病毒感染防御机制,寻求新的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综述中药防治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伤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的失衡以及由此介导的持续性的慢性炎症反应已成为高血压机制研究的新热点之一,高血压免疫调节失衡主要表现在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自主神经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等方面,中药可通过上述免疫途径防治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3.
病毒感染后,启动宿主免疫应答是机体抗病毒反应的重要环节。一些研究[1]显示,小鼠流感病毒感染致命的后果更多的是取决于宿主的免疫病理损伤,而非病毒复制所致的直接细胞病理改变。无论是流感病毒感染[2],还是新出现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3],炎症免疫病理损伤在病毒性肺炎的发展过程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医复方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优势并非单纯抗病毒本身,虽与促进机体免疫应答有关,却不能单纯用促进机体免疫应答来解释,其疗效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或调节机体炎症免疫病理反应有关。栝楼甘草颗粒是以清热化痰、解毒益气为法的中药小…  相似文献   

4.
病原菌的寡肽透性酶(oligopeptidepermease,简称opp)是一种免疫原,具有刺激免疫活性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它通过介导免疫细胞凋亡,激起免疫细胞内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直接引导机体修复的进程和机体损伤处组织、细胞坏死碎片和病原体等的清除。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根据传统中医理论,结合多年治疗热病的经验,课题组提出了"热病不远寒、寒病必发热、寒温相统一"和"内伤为基础、外感为诱因、内外相统一"的观点,认为"表寒里热、正虚邪郁"是其基本病机,制定"寒温双解、疏利透邪"的治法。从流感发病的机理来看,流感病毒侵袭机体,除了流感病毒直接作用于机体造成的损害,机体的免疫应答所造成的炎性损伤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药治疗流感,关键不在于对流感病毒的直接杀伤,而在于对机体的免疫功能的调节,尤其对炎性损伤的修复作用。基于此,课题组认为"寒温双解、疏利透邪"中药可能通过干预流感相关炎症因子的活性,调节免疫炎症损伤和修复,从而减轻机体组织功能损害,达到治疗流感的效果,并提出了相关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卫气营血的免疫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越  陈扬荣 《中医研究》2007,20(12):1-2
以流感病毒感染所致病变过程为平台,探讨卫气营血不同病理阶段与机体免疫应答的关系。认为卫分证与天然免疫防御功能,气、营分证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状态,血分证与机体免疫的低活性状态一一相关。  相似文献   

7.
HIV病毒与宿主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病毒侵入机体之后,机体会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通常是机体抵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HIV特异性CTL免疫应答在控制感染者体内的病毒复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故对已取得的成果从HIV感染特异性CTL应答的机制、不同时期应答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这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寇爽  李立  姜帆  高原  赵静 《中医杂志》2014,(10):885-888
近年来,新型流行性感冒不断爆发,抗流感病毒药物的研发不断增多。许多中药也被证实具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本文从抑制流感病毒的感染和复制、防止流感病毒诱导的组织细胞凋亡、降低流感病毒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及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对近年来中药复方抗流感病毒的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陕西中医》2016,(1):110-112
目的:运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筛选出连翘中化学成分作用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的物质基础,为连翘治疗流感病毒免疫损伤方面提供前期基础。方法:采用Autodock4.2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模拟分析得出连翘150个化学成分中有74个成分的对接分数高于IL-6与其配体的对接得分,约占总体的49%;分数最高的结构为Betulonic acid(-7.62);得分前三的结构均归属于五环三萜类。结论:本文丰富了连翘治疗流感病毒免疫损伤方面的机理,五环三萜类成分有望成为治疗流感病毒免疫损伤的先导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中药对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黏附是同种或异种细胞间以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互相接触、连接的过程,在胚胎分化发育、器官构成、正常组织结构的维系、细胞的游走移行、免疫应答反应、炎症反应、血栓形成、损伤的修复以及肿瘤转移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均有重要作用.研究资料证明,黏附分子介导了细胞与细胞以及细胞与基质间的黏附.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流行区。相关研究表明,HBV感染不直接造成肝细胞坏死,而是通过机体的免疫系统介导造成肝细胞损伤及炎症发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合并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的现象,研究显示机体处于免疫紊乱状态。目前,中医药广泛运用于肝病防治的各个方面,本文就近年来对CHB患者产生自身抗体的意义、中医体质在CHB中的应用、中医体质与CHB免疫状态的关系等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simplexkeratitis,HSK)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角膜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免疫反应及细胞凋亡等相关,本文对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麻杏石甘汤成分、靶点、通路和生物学功能,阐明其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细胞因子风暴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TCMID数据库以及文献报道,搜索麻杏石甘汤每味中药的成分和靶点,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和成分-靶点网络。用STRING搜素靶点的相关蛋白,并构建PPI网络。利用MECODE和ClusterOne聚类找出二者共同的关键靶点。利用Metascape和ClueGO对关键靶点进行通路和生物学功能富集分析。结果:麻杏石甘汤中麻黄有效成分6个、苦杏仁8个、石膏3个、生甘草92个。聚类分析得到67个关键靶点,其中IL-6和TNF是重要的核心靶点。麻杏石甘汤主要参与的分子通路和生物学功能与病毒感染和细胞因子免疫调节相关的是: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TLV-1)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TNF-R1信号通路和相关信号复合物;整合素1途径;白细胞介素信号;TH17细胞分化;炎性反应的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2介导的信号通路;免疫应答中细胞因子分泌的负调控;内皮屏障建立的调控;T细胞稳态增殖的调控。结论:麻杏石甘汤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对机体的病毒感染和免疫炎性反应起到多方面的调控,包括促进TH细胞分化和T细胞稳态抑制病毒复制,负调控白细胞介素、TNF、整合素等免疫炎性反应递质消除细胞因子风暴。麻杏石甘汤针对COVID-19的病毒复制和细胞因子风暴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黄芩、板蓝根、白头翁、虎杖、白花蛇舌草5种清热解毒代表药物抗流感病毒感染所致免疫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在流感病毒亚洲甲型鼠肺适应株FM1感染小鼠后的不同时相(初期、极期、后期),采用ELISA法,动态观察清热解毒代表药物对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5种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结果黄芩在感染后第3日可显著降低血清TNF-α、IL-1、IL-6含量,并于感染后各时相均可增加IFN-γ含量,感染后第1~5日增加IL-10含量。板蓝根在感染后第3日能显著降低血清TNF-α含量,第3~5日降低IL-6含量,并在感染后第1天升高IL-10含量,在感染后第3~5日能升高IFN-γ含量。白头翁在感染后第3日能明显降低血清TNF-α、IL-1、IL-6含量,同时显著升高IL-10含量。虎杖在感染后第1日可显著升高血清IL-10含量,在感染后第5日升高IFN-γ含量。白花蛇舌草在感染后第3日降低血清IL-6含量,在感染后第5日升高IFN-γ含量。结论黄芩的抗流感作用主要表现在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的极期;板蓝根在流感病毒感染的各个时相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白头翁在流感病毒感染的极期可抑制炎性损伤;虎杖在感染流感病毒的初期与后期均可减少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白花蛇舌草在流感病毒感染的极期及后期均可起到一定的抗免疫炎性损伤。各药物均具有抑制炎性损伤、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防止休克、退热和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调节机体免疫,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EB病毒是一种感染人类B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对于免疫功能异常的感染者,则可能引发一系列具有发热性质的急性病症或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本研究介绍了EBV致发热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症状,剖析其致病免疫机制,进而从中医温病学视角,探讨该类疾病卫气营血辨证分型特征,为中医温病学辨证论治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人体,主要定植于人类小肠上皮细胞,造成小肠上皮细胞损伤,诱发腹泻、发热等症状,是引发婴幼儿腹泻的最常见原因之一。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作为一类在宿主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模式识别受体,在病毒感染人体后宿主免疫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不同的病毒感染人体后,各类病原体通过TLRs启动宿主免疫应答反应,诱导各类细胞因子的释放,激发人体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一系列炎症反应,进一步可能导致更严重的不良后果。研究发现,针对不同病原体研发的各种有效治疗药物抗炎、抗病毒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干预TLRs信号通路的转导,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可通过影响Toll样受体3(Toll-like receptor 3,TLR3),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信号转导通路上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刺激炎性细胞因子释放,诱导炎症反应,而导致发病。部分研究也从TLRs着手研究药物治疗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作用机制,但是中医药与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相关临床及实验研究较少涉及TLRs信号通路。因此,该文将从病毒感染与TLRs信号通路,RV感染与TLRs信号通路,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相关中医药研究三方面阐述TLRs信号通路与不同病毒感染,尤其是与轮状病毒感染的关系,并对中医药治疗轮状病毒性腹泻相关实验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指导基于TLR3,TLR4信号通路的中医药治疗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相关临床及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防感煎剂对甲1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体重以及免疫器官与肺脏的影响。方法:建立H1N1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模型,动态观测防感煎剂对感染小鼠体重、胸腺、脾与肺脏指数及病理改变情况。结果:防感煎剂可以减轻感染后体重下降程度,有利体重恢复,并且减轻肺部炎症病变,抑制肺炎损害,减轻病毒对机体免疫器官的损害,中高剂量组作用明显。结论:防感煎剂能够减轻感染的严重程度,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和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肝郁脾虚证和肝胆湿热证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s)的功能变化,了解慢性HBV感染两证型的免疫表达特点,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依据.方法 选取4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根据免疫状态分为两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免疫清除状态)20例,其中肝郁脾虚证10例,肝胆湿热证10例;慢性HBV携带组(免疫耐受状态)20例,其中肝郁脾虚证10例,肝胆湿热证10例;另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志愿者体检健康者10名为健康对照组,分别对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进行体外培养,以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DCs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检测DCs的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CD1a的表达及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采用MTT法检测其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以比较DCs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两证型中的功能特点,分析两证型间DCs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HBV携带组两个证型患者CD86、CD80及HLA-DR表达率降低,慢性乙型肝炎组两个证型患者CD80表达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肝郁脾虚证患者CD86、HLA-DR低于肝胆湿热证,慢性HBV携带组肝郁脾虚证CD80低于肝胆湿热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IL-12及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肝郁脾虚证患者IL-12及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低于肝胆湿热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肝郁脾虚证与肝胆湿热证患者外周血DCs功能存在差异.DCs表型及功能检测在疾病的同一阶段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指标,反映两证型免疫表达的特点及免疫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病毒性肺炎是呼吸道病毒感染并蔓延引起的肺实质炎症,部分致病病毒传染力强,能严重损伤呼吸功能,致死率高,临床治疗药物缺乏。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表现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驱动细胞因子诱骗免疫系统、细胞因子风暴导致过度免疫反应,出现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可伴干咳、乏力、头身疼痛,严重者持续高热、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甚至呼吸衰竭、炎症过后的肺纤维化、多脏器受损、休克等。在临床治疗上主要以抑制病毒复制、缓解症状、抑制机体过度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平衡、保护脏器为主。多个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表明,中成药在直接抗病毒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且由于中成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发挥药效的特点,能有效抑制病毒性肺炎由轻症向重症转化,快速改善患者症状,临床疗效确切。该文针对病毒性肺炎致病特点,综述了已上市中成药在抑制病毒复制、抑制机体过度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平衡、调节肺纤维化等方面的作用,分析中成药在病毒性肺炎治疗方面的优势方向,为临床治疗病毒性肺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性别因素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性别因素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过程的影响。方法 :对 10 6 6例慢性乙型肝炎和 488例急性乙型肝炎的年龄与性别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无论男性或女性 ,各年龄组均有慢性与急性乙型肝炎发生 ,且存在显著的育龄高峰。无论慢性与急性乙型肝炎 ,男性病例数均多于女性 ;慢性乙型肝炎的男∶女比例 ,除 2 6~ 35岁 (5 .6∶ 1)和 36~ 45岁 (5 .5∶ 1)两个年龄组显著高于急性乙型肝炎 (P<0 .0 5 )外 ,其他各年龄组与急性乙型肝炎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男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较常表现为慢性和临床过程 ,女性较常表现为急性和亚临床过程。这种现象可能与机体免疫反应和病毒复制水平的性二态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