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腰5骶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间螺钉治疗旋转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18例旋转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间螺钉对其进行固定.骨盆前环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 全部患者垂直旋转移位纠正,骨盆外形均恢复.神经功能恢复理想.结论 腰5骶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间螺钉固定技术对于涉及垂直和旋转不稳定的骨盆环损伤有良好的复位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院前救治、急诊处理、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保守治疗10例,手术治疗8例.随访了解患者外伤机制、受伤后有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有无并发伤、急诊抢救过程、检查、诊断、治疗方案以及最终治疗效果.结果 18例患者中3例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出现血压下降,予抗休克治疗后改善,并发脑外伤2例,腹腔内脏损伤1例,后尿道损伤1例.全部患者恢复行走功能,所有保守治疗患者骨盆骨折均畸形愈合,但有6例存在骶髂关节部位酸痛,3例有双下肢麻木,2例行走跛行;8例手术治疗患者骨盆外形均恢复良好,仅1例患者诉沿髂嵴切口有不适,2例CT引导下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患者骨盆外形接近完全恢复,功能恢复快而满意.结论骨盆骨折患者急诊抢救时应特别注意患者有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有无合并伤,这是引起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急救过程中仅拍骨盆正位片就可以满足急诊抢救需要,其它如骨盆入口、出口以及CT扫描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宜首选内固定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一般宜将骨盆前环、后环均做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院前救治、急诊处理、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方法 吲顺性分析18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保守治疗10例,于术治疗8例。随访了解患者外伤机制、受伤后有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有无并发伤、急诊抢救过程、检查、诊断、治疗方案以及最终治疗效果。结果 18例患者中3例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出现血压下降,予抗休克治疗后改善,并发脑外伤2例,腹腔内脏损伤1例,后尿道损伤1例。全部患者恢复行走功能,所有保守治疗患者骨盆骨折均畸形愈合,但有6例存存骶髂关节部位酸痛,3例有双下肢麻木,2例行走跛行;8例手术治疗患者骨盆外形均恢复良好,仅1例患者诉沿髂嵴切口有不适,2例CT引导下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患者骨盆外形接近完全恢复,功能恢复快而满意。结论 骨盆骨折患者急诊抢救时应特别注意患者有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有无合并伤,这是引起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急救过程中仅拍骨盆正位片就可以满足急诊抢救需要,其它如骨盆入口、出口以及CT扫描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宜首选内同定下术治疗,手术方法一般宜将骨盆前环、后环均做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根据骨盆的形态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65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31例Tile B型骨折经前入路,将耻骨联合或耻骨支复位用重建钢板固定,其中8例合并髂骨骨折经髂窝入路将之复位用重建钢板固定;34例Tile C型骨折的前环损伤均采用与Tile B型骨盆骨折相同的方法处理,后环损伤的固定方法:17例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脱位之中,复位后在透视引导下从后方经皮骶髂螺钉固定11例,经髂骨的螺栓固定4例,经后路在双侧髂骨后嵴之间用张力带钢板固定2例;9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之中,经皮骶髂螺钉固定6例,钢板固定3例;8例合并髋臼骨折行重建钢板内固定。 结果 通过对术后骨盆X线测量骨折分离移位的最大距离,根据Matta评分标准:小于4 mm为优,占86.1%(56例);4~10 mm为良,占7.7%(5例);10~20 mm为可,占6.2%(4例);大于20 mm为差(0例)。本组骨盆X线测量结果总优良率为93.8%。 结论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应在血流动力学稳定时尽早根据骨折的类型及骨盆的解剖形态特点选择合理的内固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26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方法和临床疗效,探讨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6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TileC型骨盆骨折病例,16例采用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技术固定骨盆后环,10例采用骶髂关节前路钢板技术固定骨盆后环,所有病例同时固定骨盆前环,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随访6个月~6年,平均2年3个月,本组病例术后未发生骶神经损伤、伤口感染等并发症,X线片示骶髂关节复位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根据Majeed功能评分,优9例,良10例,优良率达73.1%。结论对于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TileC型骨盆骨折,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和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均可重建骨盆后环的稳定性。而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固定具有固定坚强、损伤小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但操作技术要求高,并要注意防止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皮骨盆后方张力带钢板和经皮骶髂螺钉固定Denis 3类骶骨纵行骨折的术后稳定性和力学相容性,为不同类型骨折的内固定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第2代中国数字化人体"男性第23号"CT和MRI,构建完整骨盆有限元模型,骶骨Ⅰ、Ⅱ、Ⅲ区纵形骨折伴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的经皮后方张力带钢板内固定有限元模型,以及这3类骨折的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有限元模型。根据腰骶脊柱三柱加载模式和骶髂关节生理运动模式采用多方案有限元分析及实验验证。结果骶骨Ⅰ区骨折时,张力带钢板组(P组)的后环与前环器械应力均比骶髂螺钉组(S组)明显增加,骶骨位移也增加。骶骨Ⅱ区骨折时,P组后环与前环器械应力均比S组减小,骶骨位移明显减小。骶骨Ⅲ区骨折时,P组后环与前环器械应力以及骶骨位移均比S组明显减小。结论从内固定术后稳定性、骨折愈合的力学相容性及手术操作的安全性等方面考虑,经皮骶髂螺钉比较适合治疗骶骨Ⅰ区纵形骨折的垂直不稳定型骨盆,而经皮后方张力带钢板比较适合治疗骶骨Ⅱ区和Ⅲ区纵形骨折的垂直不稳定型骨盆。  相似文献   

7.
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两种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采用传统外固定架和改良外固定架两种外固定方法,研究固定后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7具骨盆标本,其中男性4具,女性3具,年龄17-38岁。制成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模型,对骶髂关节均采用前路钢板固定,再分别用传统外固定架及改良外固定架固定后,于静力位测试生物力学数据并进行比较。结果改良外固定架固定时:患侧骶髂关节应变为0-(806.5±76.8)με,骶髂关节纵向位移0-(3.9±0.6)mm,耻骨分离移位0-(5.0±1.3)mm,骨盆整体压缩率2.2%±0.5%,骨盆承受极限压力(1920.0±65.5)N;传统外固定架固定时:患侧骶髂关节应变为0-(1015.3±108.0)με,骶髂关节纵向位移0-(5.2±1.0)mm,耻骨分离移位0-(9.8±2.5)mm,骨盆整体压缩率2.9%±0.6%,骨盆承受极限压力(1513.7±165.7)N。结论改良外固定架固定结合内固定术式较传统术式更符合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稳定的要求,为临床提供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生物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背景:已有文献报道骶髂关节损伤及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但多是在尸体标本或人工骨模型上模拟骶髂关节损伤。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骶髂关节脱位前路钢板内固定的垂直稳定性进行分析。 方法:在完整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一侧骶髂关节脱位后前路钢板内固定模型。对模型施加500 N轴向载荷,经计算得到应力、应变及位移云图,并与完整骨盆的同一工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结论:在内固定系统处出现了应力集中现象,尤其以靠近骶髂关节的螺钉周围应力最大,远远大于完整骨盆同一工况下的最大应力。应变以健侧骶髂关节最大,内固定侧骶髂关节无应变。位移以损伤侧骶髂关节处最大,约为完整骨盆的2倍。提示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脱位,骨盆在垂直方向上稳定性较差,且钢板螺钉处出现了应力集中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各类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 对37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手术病人,根据Tile分类选择手术及内固定方式:B型20例,C型17例,分别采取前方钢板螺钉固定和后方螺钉固定。结果 37例随访12-25个月,平均12.5个月,全部恢复行走功能,外形良好,X线平片显示: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根据Matte评定标准,优30例,良7例。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选择合理的手术及内固定方式,可有效地防止畸形发生,并减少卧床时间,利于功能锻炼,从而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一种新型的棒-板内固定装置固定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并与骶髂关节螺钉和前路植入钢板两种固定方法进行比较。方法根据CT扫描数据建立完整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去除模型一侧的骶髂关节韧带群模拟骨折脱位,然后使用棒-板内固定装置,骶髂关节螺钉和前路植入钢板进行模拟固定。对各模型施加同样的载荷来确定每种固定的力学性能。结果与骶髂关节螺钉和前路植入钢板相比,棒-板内固定装置可使骶髂关节的最大位移分别下降40%和42%。与对照组相比,棒-板内固定装置可使主要承载区的最大应力明显下降。此外,使用棒-板内固定装置固定可使髋部软骨和皮质骨的最大应力显著低于骶髂关节螺钉和前路植入钢板固定。结论由于棒-板内固定装置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其可为骨盆骨折提供较稳定的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1.
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骨骨折15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空心螺钉治疗DenisⅠ、Ⅱ型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9月~2009年5月15例骶骨骨折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29.5岁。其中DenisⅠ型9例,DenisⅡ型6例。11例予以闭合复位,4例予以切开复位;均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所有操作均在C型臂X射线机透视下进行,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精确性,术后定期随访,参照李明等改良的骨盆创伤治疗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15例患者随访10~24个月,平均随访15个月。影像学评价:优12例,良3例;临床评价:优13例,良2例。结论空心螺钉治疗Ⅰ、Ⅱ型骶骨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并移位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1998年2月至2002年10月,对22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并移位髋臼骨折采用骨盆重建钢板和螺钉进行复位和内固定,20例通过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其中9例加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另2例采用延长S—P入路。术后早期功能锻练。结果平均随诊时间为16个月(6—60个月),骨盆骨折均获复位。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髋臼解剖和复位满意20例,不满意2例。用改良的Merle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估临床结果,优良16例,一般4例,差2例。一例发生异位骨化,无一例感染及不愈合。结论应用骨盆重建钢板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并移位髋臼骨折,可有效复位固定骨折,矫正畸形,重建髋臼、骨盆环的稳定性,恢复髋臼关节面的平整和正常头臼关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背景:踝关节是人体最重要的关节之一,其中内踝骨折十分多见,对该类骨折的修复方式有多种,常用也是较为传统的为切开复位内固定,随着骨折修复的理念转变,目前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固定日趋流行,然而两种方式的疗效对比仍需大量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对比切开复位内固定与经皮空心加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内踝骨折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方法:纳入广东省信宜市人民医院骨科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单纯内踝骨折患者63例,根据修复方案分为两组,切开复位内固定组29例,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组34例。分别于入院时、修复后3个月按照Kofoed评分标准进行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定。 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3-12个月。切开复位内固定组29例中27例切口甲级愈合,2例切口乙级愈合;骨折解剖复位29例,复位不良0例。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组34例中切口均甲级愈合,解剖复位均固定良好。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按照Kofoed评分,3个月随访时,切开复位内固定组踝关节评分满意率为97%,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组满意率为100%。提示切开复位内固定与经皮空心加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内踝骨折均有肯定的疗效,但经皮空心加压螺钉置入内固定创伤小,可减少感染率,有利于早期踝关节功能恢复锻炼。  相似文献   

14.
文题释义:经皮螺钉固定: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微创技术,主要是在透视成像的辅助下闭合复位骨折端,并使用合适直径的螺钉将骨折端固定。相较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固定,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耻骨支骨折:是骨盆前环骨折的一种,随着生物力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骨盆前环稳定的重要性。早期固定耻骨支骨折有利于骨盆环的稳定,同时减缓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背景:耻骨支骨折是骨盆前环损伤的常见的损伤类型,固定耻骨支骨折能够降低骨盆后环固定系统的应力水平,减少耻骨联合的分离,有利于骨盆环的稳定。经皮螺钉固定与传统切开钢板固定均可用于固定耻骨支骨折,但目前文献中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哪种方法更具优势。 目的:比较经皮螺钉固定与传统的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耻骨支骨折的疗效。 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5例符合标准的拟行手术固定的耻骨支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2组,经皮螺钉固定组33例,切开复位钢板固定组32例。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患者例数、性别、年龄、骨折分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术后输血例数、切口长度、术后至出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患者术后Matta复位评分、手术前后目测类比评分以及随访时Majeed评分。 结果与结论:①2组各有30例患者获得有效随访,经皮螺钉固定组随访8-59个月,切开复位钢板固定组随访8-57个月;②经皮螺钉固定组手术切口更小,切口感染率低,出血更少,术后住院时间更短(P < 0.05);③2组术后的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 < 0.05),其中术后3 d时经皮螺钉固定组的目测类比评分较切开复位钢板固定组更低(P < 0.05),术后6个月时2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虽然经皮螺钉固定组Matta评分影像学复位的优良率低于切开复位钢板固定组,但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术后6个月时2组Majeed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⑥说明经皮螺钉固定能取得与传统钢板固定一样良好的疗效,且相对于传统钢板固定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ORCID: 0000-0002-5888-3665(李家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并移位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1998年2月至2002年10月,对22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并移位髋臼骨折采用骨盆重建钢板和螺钉进行复位和内固定,20例通过骼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其中9例加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另2例采用延长S-P入路.术后早期功能锻练.结果平均随诊时间为16个月(6-60个月),骨盆骨折均获复位.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髋臼解剖和复位满意20例,不满意2例.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估临床结果,优良16例,一般4例,差2例.一例发生异位骨化,无一例感染及不愈合.结论应用骨盆重建钢板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并移位髋臼骨折,可有效复位固定骨折,矫正畸形,重建髋臼、骨盆环的稳定性,恢复髋臼关节面的平整和正常头臼关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骨盆骨折S_1螺钉结合棒板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采用自行研制的S1螺钉结合棒-板内固定系统治疗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新鲜的冷冻尸体骨盆标本10具,造成C1~3骨盆骨折模型,分别应用S1螺钉结合棒-板内固定系统、S1螺钉结合Galveston技术内固定、骶骨棒、骶髂关节螺钉、前路重建钢板等内固定方法固定,采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对其力学性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骨盆骨折采用S1螺钉结合棒-板内固定系统,其强度、刚度、稳定性均接近正常骨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O.05),与其它内固定方法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S1螺钉结合棒-板内固定系统治疗骨盆骨折,其强度、刚度最佳,优于其它内固定方法,是一种理想的新型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生物力学实验技术在扭转实验机上对垂直并旋转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及其发病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选取正常成人骨盆实验标本12具,模拟正常人在单纯垂直应力作用下、单纯旋转应力作用下、垂直并旋转应力作用下、不同工况时,骶髂关节、髋臼、耻骨支等骨盆关键部位的受力状况,用应变仪获得骨盆各关键点的主应变、主方向,以及骨盆的极限应力及极限扭矩。结果①单纯垂直压缩状态下,在骨盆环结构中,骶髂关节附近(尤以骶骨侧)承载压、拉应变最大,耻骨、坐骨支最小。②单纯扭转状态时,骨盆各点所受拉应变明显增加,尤以耻骨上支处增加最为明显;各实验点中以左骶髂关节髂骨侧所受拉应变最大,而左骶髂关节骶骨侧所受压应变最大,且应变值随着扭矩增加而增加。③骨盆标本在单纯垂直应力状态下的屈服点载荷均值为2860N,极限载荷3600N;在单纯扭转状态下的屈服点扭矩均值为12.5°,极限扭矩15°。④无论在垂直应力或扭转应力下,髋臼前柱应变值均明显高于后柱。⑤耻骨支仅参与维持骨盆环的旋转稳定性,而骶髂关节对于维持骨盆环的垂直及旋转稳定性均至关重要。结论①垂直应力作用下骨盆旋转位时各实验点应变值远高于单纯垂直应力状态或单纯扭转状态。②骶髂关节等后环结构对于维持骨盆环在垂直及旋转应力下骨盆环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Bold螺钉内固定治疗Jon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12年5月,采用切开复位Bold螺钉内固定治疗Jones骨折16例。结果 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m,均获得骨性愈合,未残留疼痛或骨不愈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优9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7.5%。结论 Bold螺钉治疗Jones骨折具有早期功能锻炼、无需取出、固定稳固等优点,是治疗Jones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