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4月长兴县中医院重症监护室248例患者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标本,采用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进行检测。结果分离铜绿假单胞菌210株,其中,多重耐药菌60株,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为28.6%。6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在痰液(40株,66.7%),其次为伤口分泌物(11株,18.3%)、尿液(9株,15.0%)。耐药情况分析结果显示,头孢他啶(41.7%)、头孢吡肟(38.3%)、哌拉西林(48.3%)、替卡西林(58.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8.3%)、替卡西林/克拉维酸(58.3%)、氨苄西林/舒巴坦(100.0%),耐药率均较高;氨曲南(33.3%)、亚胺培南(30.0%)、美罗培南(30.0%)、庆大霉素(40.0%)、阿米卡星(26.7%)、环丙沙星(33.3%)、左氧氟沙星(33.3%),耐药率均较低。检出10株泛耐药菌株,检出率为16.7%,通过补充药敏实验,6株(60.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对于多黏菌素B无耐药发生。结论对于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采用青霉烯类、喹诺酮类联合用药治疗,对于泛耐药菌株可以应用多黏菌素B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标本来源、病区分布特点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预防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分离出681株铜绿假单胞菌在不同标本、不同科室中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菌株鉴定采用生物梅里埃A TB鉴定仪,药敏试验采用K‐B法进行,结果采用WHONET5.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分离到的681株铜绿假单胞菌分别来自痰标本(347株,占50.95%)、脓和分泌物、尿液、血液等,科室分布以IC U 最多,其次为神经外科、呼吸内科、骨科和烧伤科等。681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粘菌素B、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氨曲南、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均小于35%;对米诺环素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较高,其中多重耐药与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2010年出现3株,2011年1株,2012年8株,2013年21株,2014年1株。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复杂,且易产生多重耐药,应加强对其耐药性的监测,临床应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及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特点以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用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系统对临床分离的64株铜绿假单胞菌和38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上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在临床各科室中以ICU的检出率最高。铜绿假单胞菌除了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1.9%,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介于30%~40%之间外(分别为31.3%、34.4%、35.9%),其余均在60%以上;鲍曼不动杆菌仅对亚胺培南较为敏感(89.5%),对其它抗生素的耐药率高达70%以上。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呈现多重耐药现象;对于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所致的感染最好根据药敏报告所提示的结果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4.
成都地区205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及其分布与流行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或常规方法进行细菌鉴定,VITEK-32药敏分析系统革兰阴性菌鉴定卡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部分菌株采用Kirb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占63.90%,其次为伤口感染(18.05%)。对头孢呋辛、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均超过80%。对复方新诺明、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也分别高达78.54%、44.88%、46.83%、44.88%、48.29%和36.59%。最敏感的药物是阿米卡星(敏感率为88.78%)。205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75株菌(36.59%)对14种抗生素中的10种以上耐药。结论:成都地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及多重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医师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和本地区耐药监测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状,分析细菌多药耐药的产生与生物被膜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晶紫染色法定量分析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情况。结果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菌株202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阿米卡星、美罗培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好,其敏感率分别为83.7%、82.7%、80.7%,耐药性较高的是替卡西林、氨曲南、哌拉西林,其耐药率分别为34.7%、28.7%、27.7%,其中多药耐药菌株78株(38.6%);生物被膜形成中等阳性和强阳性者的OR值分别为13.75、16.00,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危险性高于生物被膜形成阴性菌株。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多药耐药发生率较高,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可能是细菌多药耐药产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贾梅香  马茹  郭珊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2):1517-1517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现状.方法:收集2008年度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株584株,用Kirby-Bauer法做药敏试验,并根据耐药表型分析可能存在的耐药机制.结果: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依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28.4%,亚胺培南34.0%,环丙沙星36.5%,左氧氟沙星43.2%,头孢他啶48.0%,阿米卡星49.2%,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5.1%,哌拉西林62.5%,氨曲南62.6%,替卡西林-克拉维酸63.9%.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相对较高,耐药机制非常复杂,需引起实验室和临床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7.
唐跃华  梁玉全  董少琛  卢解红 《海南医学》2006,17(8):134-135,176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状况,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微量比浊法和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结果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替坦的耐药率均>95%,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13.64%、10.23%,9.85%和9.09%.20株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有9株检出VIM、IMP、TEM、DHA和oprD2基因缺失,其中有3株菌同时携带3-4种耐药基因.结论1、铜绿假单胞菌对青霉素类、头霉类和头孢Ⅰ、Ⅲ代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很强的耐药性.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以及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低于15%.2、本院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铜绿假单胞菌株携带VIM、IMP、TEM、DHA耐药基因和有oprD2基因缺失.耐药表型相同的菌株可以携带不同的耐药基因,耐药表型不同的菌株可以携带相同的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8.
尹琦  刘和艳 《中国热带医学》2009,9(6):1118-1119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酶(EsBk)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耐药性。方法运用ATB Expression鉴定仪鉴定临床分离细菌;用K—B法做常规药敏试验,用改良三维水解酶试验检测产ESBLs菌株。结果在297株铜绿假单胞菌中产ESBLs株的检出率为24%;产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4%、7%、21%,21.1%,对其余抗生素也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产ESBLs的铜绿假单胞菌呈现多重耐药,目前对产ESBLs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性较高的药物是头孢哌酮/舒巴坦。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方法:用K-B法对细菌环进行测量。结果:27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多粘菌素E的耐药率为3.1%,环丙沙星为7.4%,亚胺培南10.4%,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0.8%,美洛培南15.0%,替卡西林15.6%,替卡西林/克拉维酸15.6%,哌拉西林17.8%,左氧氟沙星18.2%,头孢吡胯28.7%,妥布霉素28.7%,氨曲南41.4%,阿米卡星50.0%,庆大霉素59.6%,氨苄西林/舒巴坦100.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造成的感染率越来越高,耐药性也越来越高,我们必须重视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治疗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VITEK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检测,应用WHONET软件进行耐药统计分析.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分离自痰标本(69.1%),其次是伤口分泌物(14.6%).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较低的的药物依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4.4%)、亚胺培南(27.6%)、阿米卡星(39.0%)、头孢他啶(40.7%)、氨曲南(46.7%),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较严重,耐药率在52.8%~92.7%之间.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较严重,合理用药及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临床常见非发酵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监测临床常见非发酵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的现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临床标本按常规分离培养,用法国梅里埃ATB分析系统鉴定菌种,药敏试验数据采用KB纸片法,按NCCLS规定的标准进行。结果从2006年10月至2008年6月共获得140株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其中列前3位的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114株(占81.4%),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75株(53.6%),不动杆菌属22株(15.7%),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7株(12.1%),主要来源于痰、分泌物及中段尿。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卡西林/棒酸的耐药率均〈20%,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在33%~43%;对三代头孢耐药率分别在37%~59%;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中耐药率最高的菌株,其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对替卡西林/棒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均≤21%。结论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是临床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其耐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391株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分布的概况、特征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利用湖南天地人微生物分析系统对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临床分离的391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统计391株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其分布情况。结果391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为:氨苄西林/舒巴坦92.8%、美洛西林81.1%、氯霉素83.0%、复方新诺明76.O%、头孢曲松84.9%、头孢噻肟84.4%、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4.2%、头孢哌酮66.2%、庆大霉素69.6%、妥布霉素66.8%、阿米卡星64.7%、左氟沙星40.4%、氨曲南59.3%、环丙沙星45.0%、头孢他啶54.0%、头孢吡肟50.4%、美洛培南23.3%。结论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情况严重,以ICU病区、呼吸内科病区和神经外科病区最为严重,美洛培南可作为治疗的首选,其次为左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因此,应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监测,以降低其耐药性控制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院内感染扩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Microscan-autoscan半自动细菌鉴定系统鉴定菌株,以药敏分析系统微量稀释法检测药物敏感性,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入住我院ICU发生院内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感染的64例患者的药物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4例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显示对喹诺酮类药物较敏感:环丙沙星耐药率为21.9%,左氟沙星耐药率为25.0%;对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耐药率较高:氨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青霉烷砜、头孢唑林、头孢西丁耐药率均为100.0%,头孢噻肟为98.4%,头孢三嗪为90.6%;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情况:庆大霉素耐药率为40.6%,丁胺卡那霉素为32.8%,妥布霉素为32.8%;对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抑制剂耐药情况: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为100.0%,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为46.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29.7%;对单环内酰胺类代表性药物氨曲南的耐药率为45.3%;对青霉烯类代表性药物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32.8%。结论我院ICU的铜绿假单胞菌多具有多重耐药性,对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抗感染用药可以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对于泛耐药菌株则可以选择多黏菌素B抗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室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K—B法对44株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敏试验,采用PCR方法检测碳青霉烯酶金属酶(MBL)IMP、VIM、GIM、SPM和IMI耐药基因和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结果对多黏菌素未出现耐药,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耐药率分别为13.6%、50.0%、31.8%、25.0%、40.9%和50.0%,对左旋氧氟沙星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都接近90%,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西丁的耐药率均为100%。检出OprD2基因缺失21株(47.7%),IMP阳性6株(13.6%),VIM阳性3株(6.8%),未检出GIM、SPM和IMI耐药基因。结论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情况严重。主要是由于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和产金属酶IMP、VIM耐药基因引起。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ICU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2012年自我院ICU患者送检的各种标本中分离、鉴定铜绿假单胞菌细菌进行药敏试验并进行分布统计。结果痰液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居第1位。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最低,均〈28.0%;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呈高耐药状态,耐药率达80.0%左右;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逐年上升,且上升幅度较大,至2012年已达68.3%;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基本稳定且较高;对头孢吡肟、哌拉西林、氨曲南的耐药率稳中有升。2010—2011年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达50.0%以上者仅有4种,而到2012年已达8种之多。结论我院ICU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十分严峻,建议临床医生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多重耐药菌株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方法使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20%的抗菌药物有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氨曲南;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喹诺酮类的耐药率在20%~40%之间;哌拉西林、头孢噻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奈替米星、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在50%~70%之间;耐药率最高的是复方新诺明,达100%。结论临床上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日益增加,耐药率不断增高,应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17.
刘峰  钱君明  李琳琳 《九江医学》2006,21(2):51-53,65
目的:探讨住院病人临床标本中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有效使用抗生素。方法:按常规方法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分离培养,VITEK—Ⅱ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药敏实验采用纸片扩散(K-B)法,按2005年NCCLS标准对结果进行判读,使用whonet5.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60株IR-PA对14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头孢他啶100.0%,头孢哌酮/舒巴坦98.0%,头孢吡肟72.0%,哌拉西林70%,哌拉西林/他巴坐坦71.7%,替卡西林/克拉维酸85.0%,美洛培南75%,氨曲南78.3%,环丙沙星51.7%,左氧沙星氟78.3%,阿米卡星35.0%,庆大霉素45.0%,复方新诺明98.3%。除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外,IRPA组的耐药率明显高于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IS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RPA对大多数常用抗生素呈现出更强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下呼吸道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方法收集近4年来我院呼吸内科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通过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菌种和药敏实验。结果3426份痰标本共分离病原菌1397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65株,占11.8%。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率达60%以上的药物依次有多粘菌素E(95.8%)、头孢哌酮/舒巴坦(86.1%)、美洛培南(72.1%)、亚胺培南(71.5%)、头孢吡肟(67.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6.1%)、头孢他啶(64.8%)、阿米卡星(63.6%)、替卡西林/棒酸(61.8%)、奈替米星(60.O%)。结论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高,耐药现象多,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9.
马均宝  吴智刚  陈启然 《海南医学》2005,16(11):115-117
目的分析导致临床感染的242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来源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预防感染以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来自各临床科室的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学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铜绿假单胞菌以呼吸道和伤口创面感染为主要临床感染来源,抗感染药物中敏感率以特美汀(90.1%)、亚胺培南(87.2%)、特治星(85.1%)为最高,次为哌拉西林(84.7%)、妥布霉素(83.1%)和左氧沙星(82、6%);而耐药率最高的是头孢唑啉(99.6%)、头孢替坦(99、6%)、氨苄西林(97.5%),次为复方新诺明(90.9%)、头孢曲松(87.2%),其耐药情况较严重。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感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单一及多重耐药情况均较严重,需高度重视,且要加强预防措施,以降低其感染率。合理谨慎使用抗生素仍是延缓其耐药株快速升高的最好办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的耐药特征和耐药机制.方法 VITEK-compact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 PCR法对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相关基因(IMP、VIM、GIM、OXA)和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进行检测.结果 66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舒普深、特治星、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8.5%、40.0%和44.6%,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1.5%、43.1%和47.7%;66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IMP阳性11株(16.7%)、VIM 4株(6.0%),oprD2基因缺失5株(7.6%),其余耐药基因未检出.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现象较为严重,其耐药机制主要与细菌产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以及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