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ICU内气管插管时心搏骤停的危险因素并加以防范。方法回顾性分析ICU内紧急气管插管的916例患者资料,比较心搏骤停与未停组病人的基本情况、插管方式、有无应用肌松剂、操作时间、尝试次数等因素,采用Logitic回归分析心搏骤停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生心搏骤停27例。心搏骤停组与未停组在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指脉氧饱和度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Logitic回归分析显示气管插管时发生心搏骤停可能与操作时间、尝试次数、肌松剂应用有关(P<0.05);多因素Logi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搏骤停主要与肌松剂的应用及尝试次数有关(P<0.001)。结论把握插管时机,插管前适当应用镇静剂而非肌松剂,加强操作者的自身建设,可能减少气管插管时心搏骤停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于玉玲  卢双 《现代保健》2009,(25):34-35
目的探讨气管表面麻醉缓慢诱导气管插管和应用小剂量肌松剂全凭静脉麻醉,对控制或降低心血管副反应和呼吸相关并发症的效果。方法4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2%利多卡因行口腔、咽喉部喷雾和经环甲膜穿刺注射后缓慢诱导气管捕管,术中根据需要给小剂量肌松剂维持麻醉。对照组用常用方法。结果观察组SBP、DBP、HR在气管插管和拔除气管导管前后差异不显著,但是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咽喉和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后气管插管、术中用小剂量肌松剂维持麻醉,可有效降低或控制心血管副反应和呼吸相关并发症,并能维持良好麻醉效果,是安全有效的静脉全麻方法。  相似文献   

3.
气管插管48 h内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目的:确定气管插管48h内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观察气管插管48h内的机械通气患者,确定有无肺炎的临床指征,记录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因呼吸或心脏停搏或意识水平减低而插管者与其他原因相比发生肺炎有显著相关性(P<0.01);多次吸引、急诊插管、应用镇静剂、心肺复苏、Glasgow昏迷指数<9,与插管后肺炎发生有明显相关(P<0.05)。结论:气管插管患者发生VAP的危险因素随时间而发生变化,时间因素可被认为是对患者分层及选用VAP预防药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外科术后危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72例确诊有微生物感染(病例组)及66例无感染(对照组)的外科手术后呼吸机脱机困难而转入ICU的危重患者的应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外科术后危重患者VAP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VAP的发病率为40.0%,ICU病死率是26.6%。单因素分析提示昏迷、高位颈髓损伤、先前使用抗生素、留置胃管、再次气管插管、抑酸剂、肠外营养是VAP的危险因素;回归分析提示VAP的独立危险因素昏迷(GCS〈6)、高位颈髓损伤、先前使用抗生素、留置胃管的相对危险度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15.422(2.546~116.20)、11.548(2.511~58.560)、11.239(2.705~76.288)、14.336(2.106~101.389)。结论 昏迷(GCS〈6)、高位颈髓损伤、先前使用抗生素、留置胃管是外科术后危重患者VA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引起ICU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和病原菌的耐药性。方法2011年2月-2013年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共有120例患儿实施机械通气治疗。治疗后诊断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儿共有20例,作为观察组;从未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儿中随机选择20例作为对照组。对可能引起ICUsb)L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计算病原菌的耐药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为28.12±3.32,体质量指数为23.78±1.1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50±4.24和22.12±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插管天数、插管次数、吸痰次数和住院天数与ICU小儿吸机相关性肺炎有关(P〈0.05)。提取20例患儿的尿液标本,从中分离出病原菌49株,对其施用3种抗菌药物。结果发现病原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吡肟的抗药性强,而对亚胺培南敏感。结论ICU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其患病率极高。临床中应严格控制呼吸机的使用,合理使用对病原菌敏感的抗生素,从而降低患儿的死亡率,提高患儿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胚胎停育患者配偶接触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胚胎停育病例配偶在妻子孕前接触的环境危险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对比215例病例配偶及242例正常产妇配偶在妻子孕前接触环境危险因素的差异,以χ^2检验、t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和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丈夫获取生殖保健知识情况、职业紧张在病例组奔口正常人群中存在差异(P〈0.05);婚检、职业紧张、接触芳香烃类化合物、生殖保健知识进入回归模型(P〈0.05)。结论丈夫职业紧张、接触芳香烃类化合物是妻子发生胚胎停育的危险因素;获取生殖健康知识、婚检是胚胎停育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顺式苯磺阿曲库铵(阿曲库铵)和罗库溴铵在全凭静脉麻醉中单次不同诱导剂量的效果。方法80例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各20例,分别给予顺式阿曲库铵0.10mg/kg(CIS1组)和0.15mg,kg(CIS 2组),罗库溴铵0.6mg/kg(ROC1组)和0.9mg/kg(ROC2组)。监测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和全身皮肤情况以及四个成串刺激的变化,记录声门暴露分级以及气管插管条件评分。结果四组患者均未发生心率、血压明显变化及皮肤潮红。顺式阿曲库铵随剂量增大,阻滞起效时间Ecisl组为(285±58)s和CIS2组为(232±46)s]缩短(P〈0.01);不同剂量罗库溴铵的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为2倍95%有效药物剂量(ED95)时或同为3倍ED95时,罗库溴铵较顺式阿曲库铵起效快。两种肌松药均呈现剂量依赖性(P〈0.01);两种肌松药的2倍ED95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3倍ED95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三组比较,CIS1组气管插管条件最差(P〈0.05)。四组患者肌松恢复时间和声门暴露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相同剂量时,顺式阿曲库铵的阻滞起效时间约是罗库溴铵的3倍,两者增加剂量后均可以缩短阻滞起效时间,两者肌松恢复过程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在山东省某省级医院重症监护病房( ICU) 2004-2010年监护的439例医院感染和713例非医院感染老年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老年患者比较,性别、年龄、病情分级、基础疾病数量、住院时间、使用免疫制剂、动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原有糖尿病、原有高血压、原有肺部感染、褥疮、呼吸疾病、脑血管疾病、多发伤、休克情况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住院时间≥5 d、基础疾病数量≥1种、动静脉插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和原有肺部感染是ICU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住院时间、基础疾病数量、动静脉插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和原有肺部感染是ICU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AIH)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感染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在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ICU接受治疗的206例AIH患者,根据发生HAP与否将其分成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应用Logistic的回归分析方式对HAP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在再出血率及病死率等方面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理能力的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气管切开以及在ICU的时间等因素都和HAP密切相关。结论:合并有HAP的患者,其在死亡率以及复发率等方面均增高,其中年龄、吸烟以及在ICU的时间等因素均是HAP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喉镜法与引光器气管插管时对心血管应激反应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腹部及脑肿瘤手术患者64例,随机分成两组:喉镜插管(对照组)32例;引光器气管插管(观察组)32例。两组麻醉诱导均用咪唑安定0.1mg/kg、利多卡因1.5mg/kg、维库溴铵0.1mg/kg、芬太尼5μg/kg及丙泊酚1mg/kg。记录麻醉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即刻、插管5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心肌缺血阈值(RPP)、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变化。结果两组诱导后SBP、DBP、RPP均下降(P〈0.01),而HR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即刻较诱导后,对照组SBP、DBP、RPP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R也增快(P〈0.05),观察组SBP、DBP、HR、RPP无明显变化(P〉0.05);插管后5min,对照组SBP下降明显(P〈0.05),DBP、HR、RPP下降幅度大(P〈0.01),而观察组除HR下降明显(P〈0.05)外,SBP、DBP、R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光器气管插管对心血管刺激较小,尤其对血压影响小,降低RIP,插管期间心血管功能较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在全身麻醉诱导时不同的肌松药与芬太尼注药顺序对芬太尼引起咳嗽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肌松药组(Fen—Vec组)和肌松药芬太尼组(Vec-Fen组),每组60例。全部患者在右上肢远端建立静脉通道。两组均先分别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mg/kg、异丙酚1.0mg/kg开始诱导,然后Fen-Vec组先后静脉注射芬太尼5μg/kg、维库溴铵0.1mg/kg;Vec-Fen组先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mg/kg,60s后静脉注射芬太尼5μg/kg。两组芬太尼均于5s内静脉注射完毕,静脉注射维库溴铵后2.5min气管插管。观察并记录静脉注射芬太尼后15s内咳嗽的发生情况,记录麻醉诱导前即刻(T0)、静脉注射芬太尼前(T1)、插管前即刻(T2)、插管后1min(T3)、插管后3min(T4)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Vec-Fen组的咳嗽发生率(10.0%,6/60)低于Fen-Vec组(43.3%,2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各时间点血压和心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诱导时采用先肌松药后芬太尼的注药顺序可预防芬太尼引起的咳嗽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无肌松麻醉技术应用于重症肌无力(MG)患者胸腺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拟行胸腺切除术的MG患者24例(Ⅰ~Ⅲ型),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12例,Ⅰ组采用无肌松麻醉技术全身麻醉;Ⅱ组采用常规全身麻醉。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插管,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呼吸功能潮气量(VT)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与麻醉前比较,拔管后均受到一定影响,Ⅰ、Ⅱ组VT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Ⅰ、Ⅱ组SpO2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拔管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清醒和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时间明显短于Ⅱ组;Ⅱ组术后2例出现肌无力危象。结论无肌松麻醉技术对MG胸腺切除术患者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介人品管圈工作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9月期间,我院ICU收治的建立人工气道患者12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品管圈工作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不同时段痰痂形成率、日吸痰次数、意外脱管率以及血氧饱和度异常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呛咳、人工气道阻塞、肺部感染以及气道黏膜出血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介人品管圈工作模式有利于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意外脱管率,减少吸痰次数,改善急救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ICU发生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采取措施,降低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月ICU341例患者送检各种标本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资料,寻找发生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341株铜绿假单胞菌共分离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32株,占9.4%;单因素分析,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发生与年龄、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使用内酰胺酶抑制复剂、使用碳青霉烯类、糖尿病、深静脉插管、气管插管明显相关,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性别、使用免疫抑制剂、冠心病、肿瘤、导尿管插管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分析,使用碳青霉烯类、深静脉插管、气管插管是铜绿假单胞菌发生泛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应针对引发ICU铜绿假单胞菌泛耐药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发生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择期行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者83例,年龄6个月至66岁,NYHAI或Ⅱ级,体重7~97kg。术后24h内进行SIRS评分,根据SIRS评分,分为2组,SIRS组(S组,SIRS评分92分)和非SIRS组(u组,SIRS评分〈2分)。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SIR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SIRS发生率为83.13%,体外循环术后发生SIRS的危险因素与动脉血氧分压(PaO:),滞留ICU时间以及术后心率有关(OR=0.518,g.334,3.607,P〈0.05)。结论动脉血氧分压(PaO:),滞留ICU时间及心率是体外循环术后发生SIRS可能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咽反射在指导昏迷患者拔除气管导管时的作用。方法根据拔管前是否实施咽反射检查将108位患者分为咽反射检查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带气管导管时间、住ICU时间、肺炎发生率以及再插管或气管切开率。结果试验组带管时间较对照组短,分别为(5.4±3.0)d和(7.3±3.1)d(P〈0.05),住ICU时间两组分别为(7.2±3.6)d和(9.2±3.7)d(P〈0.05),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5.1%和57.7%(P〈0.05),再插管和气管切开率分别为21.6%和46.5%(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咽反射可作为预测昏迷患者能否拔管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03年6月至2005年1月在新生儿科住院的行气管插管通气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有关暴露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20多种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4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这14种变量进行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插气管天数(OR=32.438)、插气管次数(OR=5.841)、吸痰次数(OR=2.734)、住院天数(OR=5.373)、肺透明膜病(OR=2.475)等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插气管天数、插气管次数、吸痰次数、住院天数、肺透明膜病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有极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张红  刘金玲 《现代保健》2013,(13):56-58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用于多类型心血管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包括本院在内10所医院的400例在低温、全身麻醉和心肺转流条件下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和/或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舒芬太尼组300例,芬太尼组100例,舒芬太尼组给予舒芬太尼和咪唑安定进行手术麻醉,芬太尼组给予芬太尼和肌松药,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前后和手术后的各项指标及不良反应以分析临床效果。结果:两组麻醉过程顺利,无明显不良反应,在手术后恢复良好。舒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的所有病例麻醉诱导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较诱导前明显降低(P〈0.05),中心静脉压在诱导后较诱导前高(P〈0.05),瓣膜组气管插管后,舒芬太尼组的中心静脉压明显高于芬太尼组(P〈0.05或P〈0.01),搭桥组在麻醉诱导后和气管插管后1、5、10min,舒芬太尼组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明显低于芬太尼组(P〈0.05或P〈0.01),气管插管后,舒芬太尼组的中心静脉压明显高于芬太尼组(P〈0.05或P〈0.01)。舒芬太尼组诱导总量和诱导浓度均明显低于芬太尼组。组间术后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分别麻醉用于心血管手术均有良好、安全的效果,但舒芬太尼对血流动力学因素的影响更小,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新式徒手经口气管插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新式组采用新式徒手经口气管插管术,传统组使用麻醉喉镜行经口明视下气管插管术。观察两组患者气管插管的时间、首次操作成功率、黏膜损伤程度及相应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插入气管导管,与传统组比较,新式组气管插管时间缩短(P〈0.05),首次插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诱导后即刻相比,两组气管插管后即刻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均升高,新式组气管插管后即刻SBP、DBP低于诱导前即刻,传统组气管插管后即刻SBP、DBP高于诱导前即刻(P〈0.05)。两组均无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结论新式徒手经口气管插管术在操作上无需传统麻醉喉镜及特殊器械,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心血管反应小,为人工气道的建立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某中心PICU 2011年1月-2012年12月行机械通气48 h的180例患儿进行目标性监测,按照是否合并VAP分为VAP组和非VAP组,对2组进行单因素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80例患儿中发生VAP 24例,发生率为13.3%。单因素检验显示VAP组与非VAP组比较,更易合并基础疾病、营养不良,且气管插管时间较长(P均0.05),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营养不良(OR=3.048,P=0.034)、气管插管时间较长(OR=9.281,P=0.004)为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PICU机械通气患儿发生VAP概率较高,营养不良、气管插管时间较长均为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实施相应的对策以减少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