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晶体穿孔辅酶A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广泛性动物实验基础上,凡来医院的晶体前囊穿孔,不论伤孔直径大小,伤后多长时间,一律采用辅酶A每公斤体重10u,溶于5%葡萄糖中,每天静滴加球结膜下注射,有效者连治2周,其中晶体前囊伤口直径≤1mm,>0.1mm,伤后24小时内接受辅酶A治疗的116例,168眼晶体前囊伤口愈合、恢复一定程度的透明、保留一定的调节力与视力.随访3~25年,远期疗效稳定,为临床治疗晶体小伤口探明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青年人晶状体前囊膜弹性,以例提高白内障摘出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成功率。方法 测量53人共90只尸眼(平均年龄26.8a)晶状体前囊膜连续环形撕开口的弹性。结果 前囊膜撕开口弹性为1.38-2.74,前囊膜撕开口直径越大,弹性越大;前嗝 膜弹性与年龄无关。结论 本年龄段内(19-40a)前囊膜弹性与撕开口直径呈直线正相关,青壮年期白内障术中前囊膜撕开口直径5.0-5.5mm为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植入Artisan人工晶状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地分析24例24眼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植入虹膜固定Artisan人工晶状体的手术后结果。纳入病例包括外伤性晶状体脱位、视网膜脱离或球内异物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及晶状体摘出术后囊膜缺失。手术前后进行完整的眼部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眼压、角膜内皮计数、瞳孔形态、人工晶状体固定情况、虹膜玻璃体视网膜情况,记录手术中和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患者随访12~24mo。所有手术眼视力均有提高,手术前裸眼视力为手动~0.2(logMAR1.91±0.89),手术后末次随访裸眼视力为0.2~1.0(logMAR0.46±0.59)。手术后1,3,12mo术眼平均等效球镜度数分别为-1.26,-0.43,-0.35D,±2.0D以内者术后3mo和12mo分别占66.7%和83.3%,±1.0D以内者分别占41.7%和50%。手术前及术后3,12mo眼压分别为16.95±7.85,12.38±4.68,15.96±5.25mmHg。手术前及手术后3,12mo平均角膜内皮计数分别为2493.8,2270.3,2263.7个/mm2,手术后1~3mo,4~12mo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8.96%,0.27%,手术后12mo内皮细胞总丢失率为9.23%。手术后无持续性葡萄膜炎,虹膜无明显手术损伤和萎缩,瞳孔形态无变化,Artisan人工晶状体正位牢固固定,对玻璃体视网膜无影响。玻璃体切除眼手术中使用前房灌注可避免眼球塌陷。结论: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植入虹膜固定Artisan人工晶状体是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但仍需要长期的随访观察以进一步对Artisan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巩膜隧道切口插管灌注经睫状体平坦部后囊切开术治疗人工晶状体眼后发性白内障的效果。方法32例(34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发性白内障行巩膜隧道切口插管灌注经睫状体平坦部后囊切开术。平均随访18个月。结果全部术眼晶状体后囊中央均形成直径3.5~4mm的圆形透明区,后发性白内障切开术的成功率为100%;术中前房稳定,人工晶状体无损伤。术后能配合视力检查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恢复至后发性白内障发生前的最佳水平;随访期间无切口渗漏、角膜水肿、瞳孔区玻璃体疝、人工晶状体损伤、视网膜脱离、高眼压或晶状体后囊膜切开区再次浑浊等并发症。结论巩膜隧道切口插管灌注经睫状体平坦部后囊切除术治疗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后发性白内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老年性白内障与透明晶状体上皮内蛋白酶体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与透明晶状体上皮内蛋白酶体的糜蛋白酶样、胰蛋白酶样酶活性是否存在差异,进而探讨蛋白酶体在老年性白内障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白内障晶状体囊膜取自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透明晶状体囊膜取自广东省眼库,年龄与白内障病人相匹配。反复冻融囊膜使细胞脱落,将囊膜从溶液中除去。各组样品中分别加入LLVY或VGR,在不同时间测定荧光强度。结果:透明晶状体上皮的蛋白酶体活性明显高于白内障组(P<0.01);皮质型与非皮质型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的糜蛋白酶样酶活性无明显区别(P>0.05);MG-132明显抑制各组蛋白酶体的活性。结论:与透明晶状体相比,白内障晶状体上皮内蛋白酶体的糜蛋白酶样、胰蛋白酶样酶活性明显降低,蛋白酶体活性降低可能在老年性白内障的形成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环形撕囊直径与晶状体前、后囊膜混浊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刚  谢立信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0):631-632
采用连续环形撕囊及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 ,能有效防止人工晶状体偏心 ,减少人工晶状体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但是术后晶状体前囊膜的环形混浊对眼底病检查和治疗的影响、不同撕囊直径对后发性白内障的影响不同等 ,成为这一技术带来的新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撕囊直径大小对老年性白内障术后晶状体前、后囊膜混浊及囊袋收缩程度的影响 ,探讨白内障摘除术中最佳的撕囊直径。1.资料和方法 :(1)对象与分组 :将 110例 (110只眼 )于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术中连续环形撕囊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根据撕囊直径分为 3组 :Ⅰ组 4 3例 ,…  相似文献   

7.
晶状体的透明依赖于晶状体蛋白质、水、电解质等的正常生理代谢,晶状体囊膜尤其是囊膜下上皮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是维持晶状体透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手术中于睫状体平坦部切口切除晶状体、保留前囊膜的远期治疗效果。方法37例(38眼)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同时伴有晶状体混浊病例,术中均采用经睫状体平坦部切口切除晶状体、保留晶状体前囊膜、吸除前囊下上皮细胞、同期或Ⅱ期植入人工晶体。结果35眼前囊膜瞳孔区保持光滑透明、视力接近预期矫正视力。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保留前囊膜,简化手术操做,恢复视功能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使用镍铬合金电热截囊环对离体猪晶状体前囊膜的截囊效果。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离体猪眼球50例。方法50例离体猪眼球随机分为两组:传统连续环形撕囊组(传统组)和电热截囊环辅助截囊组(电热组),每组25例。手术操作在去除角膜后进行,操作全程录像,完成操作后拍照记录前囊口与角巩膜缘。应用计算机软件PotPlayer、Digimizer及MATLAB对图像中的前囊口边缘及角巩膜缘进行标记分析与数学计算,比较两组离体猪眼球前囊膜的截囊效果。主要指标前囊口的圆度误差值(△Z)、偏心程度(B)、直径(D)、直径误差值(△D)、截囊时间(T)。结果实验过程中均未发生前囊膜径向撕裂。传统组平均△Z、B、D、△D、T分别为(17.57±6.10)px、(36.99±17.59)px、(5.51±0.95) mm、(0.59±0.49) mm、(26.12±8.82)s;电热组分别为(16.95±7.08) px、(25.54±15.78) px、(5.29±0.50) mm、(0.21±0.23) mm、(43.48±12.31) s。两组的△Z (Z=-0.534,P=0.594)、D(t=1...  相似文献   

10.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摘除手术(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cataract surgery,FLACS)是目前最热门的白内障手术之一。即在计算机系统引导下利用飞秒激光进行晶状体前囊膜的切开,晶状体核裂解,透明角膜切口的制作,明显降低了传统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并发症,具有十分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飞秒激光可以完成白内障手术的前四步,也是最重要的四步:前囊膜切开、破核、碎核、透明角膜切口。手术后半部分:进一步的破碎晶状体、吸除晶状体、植入人工晶状体,仍需医师完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人晶状体内的分布,探讨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中PEDF表达水平与年龄及白内障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老年性和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术中所取前囊膜、新鲜眼库眼透明晶状体样品,冰冻切片标本用间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PEDF蛋白在人晶状体中的分布,前囊膜标本分别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blot)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LEC中PEDF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人晶状体中存在PEDF蛋白,主要分布于前囊下LEC胞浆中。按透明晶状体、轻度白内障、重度白内障及年龄分组分析,人LEC内PEDF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在晶状体由透明变混浊、混浊由轻变重的过程中呈下调趋势(P<0.01),且随着机体的衰老显著下降(P<0.01)。结论:人LEC中PEDF表达随晶状体衰老和白内障发生发展显著下调。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85岁.因双眼视物模糊30年,于2011年5月4日来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既往无眼外伤史,否认葡萄膜炎等疾病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全身疾病史,否认高温环境工作史.全身体检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双眼视力均为0.25,角膜透明,房水清,晶状体混浊.诊断:双眼老年性白内障.行右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2d,左眼视力下降,眼部检查:左眼视力为0.15,眼压为26.7 mm Hg(1 mm Hg=0.133 kPa),瞳孔区晶状体前囊膜透明膜状物附着,约2 mm×2 mm.左眼相干光断层成像术检查:晶状体前囊膜层状剥脱(精粹图片1).诊断:左眼老年性白内障;左眼真性晶状体囊膜剥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清除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囊袋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3/2019-04河北省眼科医院白内障科收治的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98例120眼,根据术中是否进行囊膜LECs清除分为两组,A组患者50例60眼术中对前后囊膜进行抛光,B组患者48例60眼术中未对囊膜抛光。术后使用眼前节OCT检测两组患者有效人工晶状体位置(ELP)变化量、人工晶状体(IOL)偏心量、前囊口缩小程度,应用裂隙灯观察PCO发生情况及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d,3mo ELP变化量(0.16±0.06mm vs0.55±0.07mm)、前囊口收缩变化量(0.18±0.16mm vs0.92±0.13mm)及术后3mo IOL偏心量(0.02±0.005mm vs0.69±0.23mm)均有差异(P<0.05)。术后3mo,A组患者PCOⅠ级4眼,Ⅱ级2眼,Ⅲ级1眼;B组患者PCOⅠ级16眼,Ⅱ级8眼,Ⅲ级4眼,Ⅳ级3眼,两组患者发生PCO程度差异明显(Z=-4.765,P<0.01)。结论:囊膜LECs清除可减少前囊膜收缩程度,降低ELP改变量,增强囊袋-IOL复合体的稳定性,对减少术后PCO起得了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25G+玻璃体切除联合经玻璃体腔巩膜缝线固定治疗高度近视患者Bigbag人工晶状体囊袋复合物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7/2019-10武汉汉阳艾格眼科医院收治的高度近视患者Bigbag人工晶状体囊袋复合物脱位患者13例15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25G+玻璃体切除术,清理包绕人工晶状体囊袋复合物的玻璃体,玻璃体腔注入重水,使人工晶状体上浮至瞳孔区,经玻璃体腔将人工晶状体悬吊固定于巩膜上。其中1例1眼合并黄斑裂孔行内界膜剥离联合玻璃体腔注气,1例1眼合并视网膜裂孔予以视网膜激光光凝。结果:术后1wk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1.03±0.29,较术前的1.31±0.33显著改善(t=4.126,P=0.017);术前平均眼压(17.45±6.81mmHg)较术后1wk(16.75±6.71mmHg)无差异(t=1.635,P=0.360);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345.92±399.59cell/mm 2较术前2388.93±405.04cell/mm 2无明显变化(t=2.323,P=0.279);随访期间所有患者角膜透明,人工晶状体位置正,无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出血、继发性青光眼并发症发生。结论:高度近视患者Bigbag人工晶状体囊袋混合物脱位采用经玻璃体腔巩膜缝线固定安全有效,避免了人工晶状体囊袋复合物取出再植入悬吊人工晶状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肖津安  任梅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0):1814-1815
目的:探讨小瞳孔下超声乳化切除白内障的临床技巧。方法:临床确诊小瞳孔白内障98例116眼。术中应用黏弹剂及人工晶状体调位钩或用虹膜恢复器和囊膜剪扩大瞳孔,撕除虹膜表面机化膜等方法将瞳孔扩大至4~5mm,并在囊袋内完成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术。结果:术中116眼(100%)将瞳孔扩大至4~5mm均顺利完成撕囊及超声乳化术,术后106眼(91.4%)瞳孔恢复。其中8眼(6.9%)后囊破裂,20眼(17.2%)角膜水肿,均于3~5d内消失,6眼(5.2%)未植入人工晶状体。结论:利用黏弹剂及晶状体调位钩或囊膜剪扩大瞳孔等措施能简单有效的扩大瞳孔,不损伤瞳孔括约肌,术后维持瞳孔圆形,且存在瞳孔对光反射,因此在保留瞳孔功能的同时顺利的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严重粘连性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安全性及手术技巧。方法对26例(32只眼)粘连性小瞳孔白内障,术中采用透明角膜切口,散瞳后瞳孔直径(2.5±0.5)mm。以晶状体调位钩及chopper钩辅助,松解粘连,扩大瞳孔至4~5 mm,连续环形撕囊后进行原位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术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其中视力≥0.5者20只眼(62.5%)。术后患眼瞳孔接近圆形或椭圆形,部分患者瞳孔直径较术前偏大。但其中2只眼再发部分后粘连,1只眼后囊少许破裂,仍植入人工晶状体,无人工晶状体明显偏位。结论采用上述技术不仅顺利完成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且手术安全有效,视力恢复较好,保持或接近生理性圆,手术并发症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17.
青年人晶状体囊膜及上皮细胞的电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测量成人晶状体前、后、赤道部囊膜和上皮细胞层厚度 ,以补充晶状体解剖学理论。方法 用透射电镜测量 2 5人 44眼 ( 2 6 0 0岁± 6 49岁 )晶状体前、后、赤道部囊膜及上皮细胞层厚度 (ACT、PCT、ECT、AET、EET) ,晶状体上皮细胞直径 (AED、EED)。结果 平均ACT、PCT、ECT分别为 14 47、5 3 4、14 5 4μm。平均AET、EET分别为 6 81、9 13μm。平均AED、EED分别为 15 0 5、13 77μm。 结论 晶状体前、后囊膜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厚 ;晶状体赤道部囊膜下上皮细胞体积比前囊膜下上皮细胞大 ,这可能与其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徐金华  王育良  卢奕 《眼科》2007,16(1):52-55
目的探讨兔眼小梁切除术中联合晶状体前囊膜植入的疗效及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新西兰白兔36只。方法36只兔随机分成3组,分别行小梁切除联合兔晶状体前囊膜植入、小梁切除联合人晶状体前囊膜植入以及单纯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随访时间12周。主要指标眼压、滤过泡、并发症。结果小梁切除联合兔晶状体前囊膜植入组及人晶状体前囊膜植入组术后12周眼压分别为(18.66±2.61)mmHg、(18.91±2.04)mmHg,仍明显低于术前(22.58±0.51)mmHg、(22.21±0.69)mmHg(P均<0.05)。两实验组功能性滤过泡平均存留时间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12±0.43)周、(5.05±0.59)周,(2.74±0.32)周(P<0.05)。光镜观察实验组术后12周滤过道开放,对照组滤过道基本闭合;电镜观察晶状体前囊膜未见T及B淋巴细胞浸润。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晶状体前囊膜植入可推迟滤过道瘢痕形成,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实验依据。(眼科,2007,16: 52-55)  相似文献   

19.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晶状体囊膜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Liu YZ  Cheng B  Liu YH  En GL  Li SZ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5):283-285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晶状体囊膜的变化及其对人工晶状体位置的影响 ,探讨术后晶状体前囊膜与人工晶状体光学面的最佳位置关系。方法 散大瞳孔 ,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 12 7例 (14 1只眼 )以约 5mm直径连续环形撕囊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术后 3个月后晶状体前、后囊膜及人工晶状体位置的变化。结果 全部术眼晶状体前囊膜撕囊口边缘均形成白色环状Soemmering环 ,晶状体囊袋塌陷 ,前囊膜与人工晶状体光学面形成无夹持 (6 8只眼 )、部分夹持 (5 2只眼 )及完全夹持 (2 1只眼 ) 3种位置关系。其中完全夹持术眼晶状体后囊膜中央视轴区混浊的发生率 (47 6 % )明显高于无夹持术眼 (11 7% )和部分夹持术眼 (2 1 2 % )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0 0 5 ) ;无夹持术眼 (91 2 % )和完全夹持术眼 (81 0 % )人工晶状体正位率明显高于部分夹持术眼(42 3% )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晶状体囊膜可发生不同变化 ,其中晶状体前囊膜撕囊口边缘全部位于人工晶状体光学面上 ,是保证术后晶状体后囊膜透明和人工晶状体正位的最佳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NF-κB)在正常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中表达的差异,探讨NF-κB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白内障术中60例6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前囊膜组织(白内障组),选取正常供体5例10眼的透明晶状体前囊膜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取白内障组30眼标本和正常对照组5眼标本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F-κBp65蛋白在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另外白内障组30例标本及正常对照组的5例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NF-κBp65mRNA在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正常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可见NF-κBp65蛋白的弱阳性表达,以细胞质为主;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NF-κBp65蛋白呈强阳性表达。白内障组NF-κBp65吸光度(A)值为0.1658±0.022,正常对照组为0.2889±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09,P〈0.05)。白内障组NF-κBp65mRNA表达量为1.454±0.081,正常对照组为0.951±0.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683,P〈0.05)。结论 NF-κB表达水平的升高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病密切相关,其表达异常可能参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