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6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托品酰胺滴眼液和1%阿托品眼膏散瞳对不同年龄屈光不正儿童的影响.方法对598例屈光不正儿童先液散瞳验光;再眼膏,散瞳验光,比较分析屈光度变化.结果①各年龄组用眼液与用眼膏散瞳前后球面镜、柱镜、等效球镜的屈光度比较眼膏散瞳后屈光度均高于眼液散瞳(p<0.05);②不同年龄组两种方法散瞳后的两两比较显示用眼膏散瞳验光比用眼液更能反映球镜、柱镜度数的真实变化.结论①用眼膏散瞳后验光的多项屈光指标均有显著性变化,球面镜度数绝大多数增高,等效球镜屈光度也增大;②在11岁以内年龄组,用眼膏散瞳后验光可以提高屈光不正的检出率,减低漏诊率,减少验光度数的误差.  相似文献   
2.
“哇——新生的宝宝哭了,正在用他独特的语言诉说他的需求。细心的妈妈会发现,新生儿往往哭得声嘶力竭,却不见眼泪.真让人怀疑宝宝是真哭呢还是假哭呢。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利用计算机辅助方法对先天性外斜视进行早期诊断与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利用计算机辅助斜视客观检查方法,对18例先天性外斜视患者进行了早期的定性与定量诊断,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分析其疗效。结果单纯先天性外斜视者14例,合并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者4例,其中同时合并DVD与上斜肌麻痹者1例。经过早期手术,18例患者中17例获得了眼轴的正位。结论先天性外斜视合并DVD多见。其手术方式,水平斜视者采用双眼外直肌后退,合并DVD者采用上直肌后退。计算机辅助的客观斜视定量检查方法有助于先天性外斜视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远视性弱视矫正后近视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3~12岁的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经散瞳验光配镜,矫正视力均≤0.8,确诊后每半年复查1次,每年散瞳验光1次,随访期末矫正视力≥0.9,共138例(276眼)。随访期5~12年。结果:中度远视屈光度下降最慢,轻度和高度屈光度下降较快。轻、中、高远视3组病例的初诊年龄和观察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远视度数低的患儿容易发生近视。结论:在矫正远视性弱视的同时应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一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病人的手术疗效,分析计算机辅助儿童斜视客观定量诊断技术在间歇性外斜视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病人不同年龄段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在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诊的50例1~7岁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运用“计算机辅助儿童斜视客观定量诊断技术”进行斜视角度测量。在此基础上进行手术治疗。通过比对临床资料与随访信息,分析术后不同时期各年龄组间的正位率,及术后半年及1年双眼视功能的获得比率有无差异。结果不同年龄组间之间、术后不同时期正位率无显著差异。将4—7岁患儿按年龄分为4组,各组间术后1年融合功能的获得比率有差异,4岁组的获得比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年龄增长存在显著下降趋势(P〈0.01)。结论“计算机辅助儿童斜视客观定量诊断技术”,对婴幼儿间歇性外斜视病人,也可以获得斜视度数。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在获得准确的斜视角的基础上,婴幼儿期的间歇性斜视手术可以获得与大龄儿童一样的正位率。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病人,越早手术获得双眼同时视功能和融合功能的机会越大。  相似文献   
6.
<正>有学者研究[1],阿托品可以阻止动物眼轴伸长以及近视发展。我们从2010—2011年分别采用1%浓度阿托品眼膏间断点眼,0.25%托吡卡胺眼药水长期点眼控制及治疗青少年轻度近视各60例,现将临床效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间接检眼镜眼底成像技术下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目间接检眼镜眼底成像技术下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检查前后管理。方法:对2006年1月1日~2007年8月30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利用双目间接检眼镜眼底成像技术对250例早产儿进行ROP检查的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检查顺利进行,23例诊断ROP(9.2%)。检查后无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ROP相关知识的培训,对于利用间接检眼镜眼底成像技术进行ROP检查的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内斜视早期手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先天性内斜视的早期手术的方法。材料与方法:13例先天性内斜视病人,应用客观方法检查斜视度数。在患者6个月大后,即进行早期手术。结果:对13例3岁以下斜视病人,平均年龄21.6个月,手术一次总成功率为80%。手术设计与大龄儿童并无差异。结论:早期手术的先天性内斜视病人手术设计,可循常规方法进行。采用客观斜视测定的方法,可以提高先天性内斜视儿童早期手术一次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白内障手术的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致盲性眼病.手术治疗是先天性白内障治疗的主要方式.由于其术前评估、术中操作、术后管理都较老年性白内障困难而且手术效果欠佳.因此,日益引起白内障专科医师及儿童眼科医师的高度关注.我们对近年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回顾,以探索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Müller细胞致伤后早期细胞发生的一系列损伤性变化和发生反应性胶质化的规律。方法:新生SD大鼠视网膜进行体外Müller细胞的培养并建立高压气体冲击损伤模型,检测细胞致伤后早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变化,以及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量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致伤后3h左右GFAP的表达量明显增强,以后24h内持续性高表达,并与损伤强度呈正比(P<0.05);LDH的释放增加主要出现在损伤后30min内;损伤后30min各组致伤细胞凋亡率呈非显著性差异(P>0.05),3h后细胞凋亡率增高,6h后细胞凋亡率最高。结论:Müller细胞形态的改变和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可能是触发GFAP 表达增强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