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述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预防的护理进展,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原因、吞咽功能评估、吞咽功能训练、进食管理、口腔护理等方面进行总结,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预防卒中相关性肺炎提供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2.
检索脑卒中后吞咽功能康复护理相关文献,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评估和康复护理方法,包括基础训练、摄食训练、代偿性训练、冰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针灸疗法、强化认知训练等进行综述,以期为康复护理措施的选择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致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对126例脑卒中致吞咽障碍患者实施感觉刺激、口面部肌力训练、摄食训练等康复训练.结果:本组患者吞咽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尽早对脑卒中致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系统有序的训练和科学的护理,可有效预防吸入性肺炎,重建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亚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口腔期患者经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酸性刺激治疗前后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本科90例急性/亚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口腔期患者随机分为NMES组(n=30)、酸性刺激组(n=30)和综合组(n=30)。各组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分别应用NMES疗法、酸性刺激疗法、NMES结合酸性刺激疗法。分别于治疗3周、12周采用口腔功能评分方法,观察患者FOIS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综合组FOIS变化明显优于酸性刺激组(P0.01);治疗12周后,综合组FOIS变化均优于电刺激组和酸性刺激组(P0.05)。研究期间无任何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急性或亚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口腔期的患者,早期应用NMES结合酸性刺激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口腔控制食物能力、协调吞咽动作,防止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促进技术配合吞咽进食训练实时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急性期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给予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和VOCASTIM治疗仪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口腔训练和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前后采用吞咽障碍程度分级和饮水试验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吞咽障碍程度和饮水试验在治疗后2周和4周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促进技术配合吞咽进食训练实时电刺激有助于促进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其发生率可达30%~50%,并引起营养不良、误吸性肺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涉及多个脑功能区和神经网络,一般认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与大脑皮层、皮层下结构以及脑干吞咽中枢相关病损有关,不同病损部位导致吞咽障碍的机制和临床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对其发生机制的了解有助于临床上制定更为针对性、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手段,这对于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除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吞咽运动感觉训练、外周神经肌肉电刺激、针灸、姿势训练、饮食调整等传统吞咽治疗方案,考虑到神经修复机制可能参与恢复过程,近年来人们对中枢神经调控治疗吞咽功能障碍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无创性神经调控技术,利用变化的磁场产生感应电场,改变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即通过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达到神经调控的目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同的脉冲刺激模式逐渐被开发并被实验性地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指在选定大脑区域给予重复、连续、强度不变的刺激;Theta爆发式磁刺激(TBS)则是在rTMS的基础上加入丛状节律式刺激,刺激强度更低,刺激时间更短;而成对关联刺激(PAS)是将中枢TMS与外周神经电刺激按一定时间间隔相结合,成对激活大脑网络,每种治疗模式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从吞咽障碍机制的科学研究、经颅磁刺激的相关机制和临床治疗研究3个方面综述了不同刺激模式在健康人和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分析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局限性,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致吞咽障碍康复训练方法。方法:对350例脑卒中致吞咽障碍患者实施感觉刺激、口面部肌力训练、摄食训练等康复训练及护理。结果:本组患者吞咽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显效115例,有效175例,无效60例。结论:尽早对脑卒中致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系统有序的训练和科学的护理,可有效预防吸人性肺炎的发生,加快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感觉刺激技术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5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28例和试验组3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吞咽障碍康复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多感觉刺激技术联合镜像疗法,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间接评估口腔情况(包括流涎,唾液、食物残留,声嘶,闭唇对称,伸舌居中)、误吸风险(根据SSA评分结果初步判断患者的吞咽功能,并按照吞咽功能的不同等级对患者进行误吸风险等级的划分)、反复唾液吞咽次数(采用反复唾液试验),评介吞咽功能疗效(采用才藤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和口腔卫生状况(采用改良版Beck口腔评分表)。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间接评估口腔情况、误吸风险等级、反复唾液吞咽次数和口腔卫生状况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吞咽功能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4.30%(P<0.05)。结论实施多感觉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吞咽康复。  相似文献   

9.
窦祖林 回眸2013吞咽障碍康复,期待学科快速发展 913-915中国吞咽障碍康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组  中国吞咽障碍康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2013年版)916-929出江绅一 日本吞咽康复的历史与现状及其对中国吞咽康复的借鉴意义 930-933卫小梅 吞咽障碍干预的中枢神经通路调控机制 934-937王兴林 吞咽障碍的生物力学变化及电刺激治疗机制 938-940兰月 高分辨率固态压力测量在吞咽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941-944出江绅一 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 945-948王强 神经肌肉电刺激在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949-951魏鹏绪 牵拉技术在口咽期吞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 952-954万桂芳 口腔感觉运动训练技术在吞咽康复中的应用 955-957叶芊 认知功能对吞咽障碍的影响初探 958-960张芳 认知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961-962刘玲玲 正常成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的表面肌电图研究 963-966招少枫 康复期脑卒中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967-971李哲 不同训练方法对环咽肌失弛缓患者食管上段腔内压力的影响 972-975周秋敏 口腔定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流涎的疗效观察 976-978温红梅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吞咽训练在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979-983尤爱民 吞咽训练联合咳嗽诱导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983-984姜从玉 两种不同胃肠营养方式下吞咽康复训练疗效的成本效果分析 985-987王如蜜 如何在综合医院开展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工作 988-992  相似文献   

10.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而严重的合并症,发病率高达40%左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吞咽障碍日益被神经病学界、神经康复界所重视,吞咽障碍的康复已成为神经康复中的重要课题。国内外学者对吞咽障碍的评估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表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终身靠鼻饲进食。为此,本研究采用吞咽功能训练、冰刺激、低频电刺激、电针刺激等对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颊肌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40 例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干预及吞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和颊肌电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20 d 后采用口腔功能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间口腔功能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口腔功能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颊肌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口腔清洁度下降,口腔感染的机会增加,良好的口腔护理在清洁口腔的同时还可以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本文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口腔护理的重要性、口腔评估、护理液、护理方法、口腔护理频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临床路径的概述、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筛查和评估、临床路径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临床路径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临床路径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此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评定及康复护理锻炼措施。早期康复训练包括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进行口腔肌群运动训练、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发音训练、呼吸、咳嗽训练、喉抬高训练等;摄食训练中掌握合理的体位、食物的选择、喂食的方法及鼻饲饮食的护理、并发症的防护等康复训练措施,配合有效的基础护理、心理疏导、健康宣教、物理疗法等综合护理干预。认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个性化口腔护理联合冰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留置胃管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留置胃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生理盐水棉球口腔护理bid,仪器治疗、摄食训练、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整体评估及口腔情况评估,实施个性化口腔护理并联合冰刺激治疗,观察4周后,对口咽部细菌菌株定植、肺感染发生例数、吞咽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口咽部细菌培养菌株定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肺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吞咽功能改善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口腔护理结合冰刺激能有效提高口腔清洁度,减少口咽部细菌定植,改善口腔健康状况,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张燕双  朱晓红  郑众 《全科护理》2014,12(7):633-634
[目的]观察口腔护理结合冰刺激训练脑卒中吞咽障碍鼻饲病人的疗效。[方法]将87例脑卒中吞咽障碍鼻饲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5例,两组病人均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口腔护理,观察组采取常规口腔护理联合冰冻好的长棉棒刺激咽喉部瘫痪的肌肉,训练2个月。在操作前后分别进行洼田氏饮水实验的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76.2%,P0.05)。[结论]口腔护理结合冰刺激训练可促进脑卒中病人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陈欢  胡玲利 《中国康复》2018,33(5):392-393
目的:探讨口腔及面部冷热交替刺激训练对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及流涎的疗效。方法:36例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合并流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吞咽基础训练和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冷热交替刺激患者口腔黏膜及面部。治疗20d后,通过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及流涎分级法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吞咽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流涎分级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流涎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冷热交替刺激训练,对提高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减少流涎症状效果明显,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应用低频电刺激、吞咽训练配合康复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6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联合低频电制激疗法,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接受康复护理联合吞咽训练。比较两组吞咽障碍等级,吞咽障碍评分。结果:干预组吞咽障碍等级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吞咽障碍程度评分均较干预前提升,且干预组较常规组高(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吞咽训练配合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有较好效果,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促进身体恢复。  相似文献   

19.
低频电刺激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缪芸  倪朝民 《中国康复》2009,24(3):205-206
自Freed等研制的表面神经肌肉刺激仪-VitalStim吞咽治疗仪获得美国FDA认证,低频电刺激在吞咽障碍的治疗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据Crary等调查,电刺激在70%用于卒中后吞咽障碍;90%运用其他技术结合电刺激治疗吞咽障碍。低频电刺激治疗获得患者和临床医生的满意度分别为80%和78%。现就其相关研究与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姚萍  张玲  孙静  周莹 《中国康复》2011,26(3):211-212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按脑卒中常规治疗及口面肌群、声带、咀嚼及吞咽功能训练,感觉刺激等。观察组增加吞咽障碍训练仪(低频电)和经颅磁刺激(TMS)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吞咽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洼田饮水试验≥3分的患者,观察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愈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结合低频电及TMS治疗可显著改善吞咽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