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惠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治未病的渊源;治未病思想的实质内容;“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等几方面解释治未病。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及慢性劳损的增加,慢性骨关节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群健康及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内容,将其预防疾病思想与慢性骨关节疾病的防治结合起来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经过30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在慢性骨关节疾病防治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三级防治体系,提出“未病先防”三联预防;“既病防变”改善症状,延缓退变,强调及时诊治,以防他变;“术后复健”强调指导康复、预防并发症。采取中西医结合防治体系恢复关节功能和身心健康,对临床防治慢性骨关节疾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黄帝内经》中对“治未病”理论有着详细的概括和总结,对临床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时至今日,治未病仍然是健康的主流理念。治未病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囊括了人体疾病的未发状态、已发状态、病后状态,疾病全面调理,人体整体调理。“健康中国”的建设更强调“治未病”。通过浅析《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探讨治未病理论在肿瘤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心系疾病、亚健康、失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儿童哮喘缓解期等的防治应用,进一步证实“治未病”理论思想具有高度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对治未病思想最早的阐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新的健康隐患,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应着重于“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中医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治疗学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与潜力,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发掘和探索,从而使中医中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脏病(CKD)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对其早期防治意义重大。《内经》中"治未病"的实质包括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及早期诊治。概而言之,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及早期诊治以防止疾病转深转重。强调以"预防为主"。分别从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及早期诊治几个方面来论述《内经》中"治未病"思想在慢性肾脏病防治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仰模  田黎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2329-2330
论述了《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的源流;强调疾病可知又可预防;治未病重视未病先防;治未病重视有病早治;治未病强调既病防变;治未病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试论《伤寒论》中防病截变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仲景深得要旨,称赞“上工治未病”,并发展了这一学术思想。“治未病”的目的,一是无病预防;二是防止一脏病变波及它脏。仲景对于截断病邪传变,防止疾病深入恶化,有着精深的认识,所以在《伤寒论》中,较突出地具体体现了先证而治,未病防病,已病防变,已变防逆,避免病邪深入的“治未病”思想,这正是仲景的防病截变的学术思想。这一思想贯穿在整个《伤寒论》中,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8.
谈针灸"治未病"的介入时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晓泓  李学武 《中医杂志》2003,44(8):586-588
“治未病”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内经》以预防为主的重要的学术观点之一。“治未病”应具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未病无防,有预防疾病的意义。二是“上工救其萌芽”,有早期治疗意义。三是已病防变,有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势,根据传变规律,及早防变的意义。《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是对“治未病”的具体描  相似文献   

9.
田玲  孙伟 《湖南中医杂志》2019,35(7):108-110
慢性肾脏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对其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发生;既病阶段,防止疾病传变;病愈之后,防止疾病复发。本文从"治未病"思想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探讨中医药在防治慢性肾脏病中的作用,为中医药预防医学提供一定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治未病"的概念,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已论及,主要思想是"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内容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发而未传,传而未变,变而未果,趁此之时防范于未然。2000多年来治未病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发展,我们要正确理解中医治未病的"治"实际上是"防"的意思。治未病是预防疾病的理念,治未病不治已病只是强调防重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思想对糖尿病足护理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刘玉文 《河北中医》2009,31(5):765-766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并发症糖尿病足所致的高致残率和病死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如何防治糖尿病足的发生和降低患病率,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应用“治未病”思想指导糖尿病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对缓解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医学具有原创性的观点之一”,应遵循《黄帝内经》本义,即治于未病之先;魏品康[10]认为“未病”为“疾病未成”的状态,此状态可分为多种阶段:疾病未发的健康状态、疾病潜伏期(窗口期)、隐匿阶段,以及疾病复发期等,此阶段应以养生为要务,从群体预防角度出发,综合应用药物、食养、针灸等措施[11]。总的来说,“未病”指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特殊中间状态,既非健康,也非疾病,是一种“病前状态”,这种思想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可以总结一下,“治未病”包括未病养生保全,重在预防,未病先防;欲病救荫,防微杜渐;适时调治,防其发作;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5个方面[12],其核心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着重探讨了“治未病”的含义,认为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诸方面.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思想是祖国医学的精髓,分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未病先防指积极做好防护措施,以避免便秘的发生,分为顺应自然、顺时养生与调养脏腑、平衡阴阳两个方面。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防止便秘的发展与传变是既病防变思想的宗旨与核心。瘥后防复主要从饮食调整、调畅情志和运动等方式防止便秘的复发。从“治未病”思想探讨便秘的发病与防治能更好地发挥中医治疗便秘的特色,而将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于便秘的发病与防治中,能有效减少便秘的发生率,提高便秘的临床治疗疗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正>"治未病"是《内经》、《难经》时代提出的预防为主的思想,由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阐发,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步完善,总体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具体而言,治未病就是以健康为核心,疾病未生时无病养生以防患未然;疾病未发时见微知著以救其萌芽;疾病未传时已病早治以防其传变,避免多脏受损,以致疾病趋于深笃;疾病未复时病后调摄以防止复发。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其发生率、致残率、病死率均很  相似文献   

16.
张彬  单海燕 《河北中医》2010,32(3):447-447
“未病”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可分为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及病后防复4个阶段,贯穿于疾病隐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传而未变及变而未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几个方面。治未病理论对许多临床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重点从其基本思想出发,对慢性HBV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脂肪肝等常见慢性肝病的中医诊治思路进行探讨,认为治未病理论在肝病临床具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已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用现代医学的视角来看待古人的这种“治未病”思想,其精神实质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未病先防”,即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即已病之后运用多种手段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要想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必须将“治未病”的思想与乳腺癌的治疗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它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问题,而且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重要预防医学思想。《内经》“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身体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内经》主要通过养生、防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骨伤科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占有较大优势.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分别从“未病先防、养生固本;已病早治、标本兼顾;既病防变、控制病情;愈后防复、择时防发”等4个方面对骨科常见慢性疼痛的防治策略进行探讨,并对“治未病”思想在骨科慢性疼痛的防治方面给出了相关性建议,以期“治未病”思想更好的指导骨科慢性疼痛的研究及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