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武汉市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流行病学情况,为提高血液透析质量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武汉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2015~2018年登记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死亡患者的流行病学情况。结果 (1) MHD患者年度死亡率呈下降趋势(χ~2=22.668,P0.001),死亡患者的透析龄呈延长趋势(χ~2=18.950,P0.001);(2)透析1年内死亡患者比例呈降低趋势(χ~2=20.069,P0.001)。(3)死亡患者原发病以糖尿病占比最高(26.4%),其次为高血压(25.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22.1%);(4)死亡原因依次为心血管事件(25.3%)、脑血管事件(15.8%)、感染(5.9%)、消化道出血(3.6%)。(5)中年组(45~59岁)动静脉内瘘组(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占比偏高,老年组(≥75岁)AVF占比最低(χ~2=45.927,P0.001)。(6)通路为AVF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40(65,20)月,明显长于非AVF19(38,9)月,且2组患者生存曲线存在明显差异(χ~2=104.818,P0.001)。结论武汉市MHD患者年度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死亡患者透析龄呈延长趋势,原发病以糖尿病为主,死亡原因以心血管事件为首,通路为AVF的患者生存时间相对更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及相关因素,为提高生存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治疗时间>4个月的患者95例,观察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原发病所占比例、开始透析时机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中青年组生存率高于高龄组;糖尿病肾病生存率最低,早期透析组生存率高于晚期透析组;>50岁患者死亡人数高于中青年组,死亡原因中以脑血管意外为主,其次是心衰,感染。结论:心脑血管并发症、各种感染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高龄、糖尿病肾病、晚期透析、营养不良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高龄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高龄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总结65例高龄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治疗后的生存率和死亡原因,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与透析充分性和营养状况相关的指标.结果高龄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存活率逐步提高,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血管疾病、感染及严重营养不良,常见心血管并发症为低血压,透析充分性和营养情况有改善,但血清白蛋白仍明显低于非老年组.结论施行个体化的透析和治疗,积极改善营养,减少感染,有助于减少高龄透析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和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四川省血液透析患者死亡情况及原因,以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率。方法调取国家血液透析登记数据中四川省2011年透析登记患者7067例,男性4219例,女性2848例,平均年龄52±17岁。分析死亡患者人数、肾脏病病因、死亡原因。结果透析登记结果显示死亡人数148人,中位透析龄11月,平均年龄60±16岁;男性占60.1%(89人),女性占39.9%(59人)。死亡原因分别为:心脑血管疾病占55.4%,感染性疾病10.8%,消化道出血等出血性疾病7.4%,肿瘤晚期4.1%,自杀1.4%,其他原因占20.9%。女性患者自杀占3.4%,男性则无一例自杀。其中69%患者合并有1个及以上慢性肾脏病并发症或合并症。结论四川地区血液透析死亡患者年龄相对较高、有较多合并症,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感染及出血,其中女性患者有较高的自杀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退出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退出透析原因及影响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2年1月~2007年1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青岛市立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23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125例患者退出治疗,退出率53.19%,其中以死亡、肾移植和因经济原因退出为主,分别占38.40%、21.60%、20.80%。死亡原因以脑血管病为主(31.25%),其原发病高血压肾病占80.0%;其次为心血管病占25.00%,原发病以糖尿病肾病为主占75.0%。组间比较死亡组平均年龄较大,因全身衰竭和恶性肿瘤死亡者更明显(P〈0.01)。因心血管病、严重感染和全身衰竭死亡者平均透析龄较短(P〈0.05和0.001)。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退出治疗的主要原因是死亡和经济条件制约,脑血管病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并发症的发生与原发疾病有关,高血压、糖尿病、高龄是影响死亡率的重要因素,老年患者发生全身衰竭和恶性肿瘤的危险性增加,合理选择透析方式和处方能有效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死亡原因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利用计算机电子病历系统查找2005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内科和老年科住院的≥65岁(65~110岁)的死亡病历,确立死亡原因,并按照是否患有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按照年龄阶段分为<80岁组和≥80岁组,分析高龄糖尿病老年人死因。结果共收集65岁以上死亡病历1457例,其中糖尿病组553例,死亡年龄(77.06±8.36)岁,住院时间(19.92±51.53)d,男性314(56.8%),≥80岁组233例(43.7%);非糖尿病组904例,死亡年龄(81.91±8.17)岁,住院时间(27.69±31.53)d,男性706例(78.1%),≥80岁组595例(65.8%)。糖尿病组死亡原因构成比前三位分别为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与糖尿病肾病;非糖尿病组则分别为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与心脑血管疾病,(P<0.001)。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感染性疾病分别占死因的22.2%和46.1%(P<0.001);<80岁组和≥80岁组中则分别为23.5%和47.3%。≥80岁组以感染性疾病为死亡原因的构成比较<80岁组明显增加(糖尿病组29.6%vs 16.9%,非糖尿病组54.3%vs 30.4%,P<0.001)。糖尿病患者的相对非糖尿病组的OR值为0.57(95%CI-0.70^-0.44,P<0.001),考虑了年龄因素后,糖尿病患者相对非糖尿病患者的住院时间OR值为0.63(95%CI-0.59^-0.32,P<0.001)。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病情更重,非感染性疾病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而高龄患者感染风险增加且死亡率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终前是否终止透析治疗及原因,与相应支持治疗情况.方法 应用上海市透析登记系统及原始存档病历收集1998.1.1至2012.12.31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浦西血液透析中心所有死亡血液透析患者.比较提前终止透析与未终止透析患者性别、年龄、透析龄、原发病、死亡原因等情况,并对提前终止血液透析患者的终止原因及支持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患者115例,年龄64.6± 14.2岁,中位透析龄5.4(0.3~21)年,其中男性69例,占60%.原发病前3位分别是:慢性肾小球肾炎(27.8%)、高血压肾硬化(23.5%)、糖尿病肾病(12.2%).死亡原因以脑血管意外(39.1%)、感染(15.7%)、心血管事件(10.4%)、猝死(8.7%)和晚期肿瘤(8.7%)为主.共9例(8%)提前终止透析患者,其中男性7例(77.8%),女性2例(22.2%),终止透析后中位存活天数为8.1天.终止透析原因:4例因晚期肿瘤恶液质终止透析,1例为严重感染,1例为脑血管意外,1例为技术原因无法继续给予肾替代治疗,另2例因经济因素患者本人要求终止透析.9例患者均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措施. 结论 透析登记系统是了解临终期血液透析患者终止透析治疗的有效工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浦西血液透析中心数据显示8%的临终患者选择了终止透析,远低于发达国家,提前终止透析组以晚期肿瘤为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单中心27年间所有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转归,探寻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讨论减少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的策略。方法回顾性观察解放军第四五五医院自1985年1月开展第1例腹膜透析以来至2011年12月间所有行腹膜透析管置入术开始腹膜透析的患者,并除外维持性腹膜透析不足1月者。记录患者的转归及退出腹膜透析的原因,分析他们的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数据、透析充分性、残余肾功能、腹膜转运特性、营养状况等。结果共841例腹膜透析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女性431例(51.2%)。开始腹膜透析时的平均年龄为58.53±16.67岁。原发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占第1位,为441例(52.4%),其次为高血压肾损害149例(17.7%),糖尿病肾病121例(14.4%)。患者的平均腹膜透析龄为18.63±20.35月。至2011年12月底,继续腹膜透析246例(29.2%),死亡296例(35.2%),转血液透析152例(18.1%),肾移植64例(7.6%),失访83例(9.9%)。心血管事件是首位死亡原因(41.6%);其次为感染(33.0%),包括肺部感染(23.2%)和腹膜炎(9.8%);第3位死亡原因是脑血管事件(9.5%)。转血液透析的最主要原因为腹膜透析相关感染(59.2%);然后是导管功能障碍(堵管、漂管等,25.7%);透析不充分(7.2%)。经COX回归模型分析提示,死亡的危险因素是老龄(HR:1.06,P<0.01);糖尿病(HR:1.88,P<0.01);血液透析转至腹膜透析(HR:1.49,P<0.01);低白蛋白血症(HR:2.44,P<0.01);血C反应蛋白增高(HR:2.07,P<0.01);低肌酐清除率(HR:1.89,P<0.05);腹膜高转运状态(HR:2.28,P<0.01)。结论在我中心,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的最主要原因是死亡,其次是转至血液透析。心血管事件是第1位的死亡原因,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是转血液透析的最主要原因。老龄、糖尿病、由血液透析转至腹膜透析、营养不良、炎症状态、透析不充分、腹膜高转运状态者有着更高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9.
维持血液透析并发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1997年1月~2002年12月血液透析并发脑血管意外死亡26例,取同期因其他并发症死亡者24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间年龄、透析龄、透析期间体重增加值、透析前血压、尿素氮、肌酐、血小板等因素的差异。结果 两组间年龄、透析龄、透析期间体重增加值、透析前血压、血小板有显著差异。结论 高龄、长期透析、透析期间体重明显增加、透析前血压增高以及透析前血小板降低等因素可能增加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血管意外死亡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患者转血液透析的原因,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1999年至2008年39例腹膜透析患者转血液透析的原因,并分析在我院行血液透析的23例患者的预后。结果共有39例腹膜透析患者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治疗平均时间(14.4±16.3)月。转血液透析的原因为:透析不充分(30.8%)、技术失败(28.2%)、腹膜透析相关感染(25.6%)、失超滤(10.3%)。在我院行血液透析的23例患者中有12例死亡,1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脑血管事件和感染,糖尿病患者平均存活时间明显低于慢性肾炎患者。结论腹膜透析患者转血液透析的主要原因是透析不充分、技术失败和腹膜透析相关感染。原发病类型可能影响转血液透析后患者存活时间,糖尿病肾病患者预后较慢性肾炎患者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国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患者脓毒性休克的发生、病死情况。方法:采用多中心、现况调查方法,分析2002年3月—2005年1月全国11省市、37家三级医院1 087例MODS患者的病例情况。结果:1087例患者中,发生脓毒性休克的患者占39.7%,28d住院病死率为60.4%,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死率逐渐上升。结论:脓毒性休克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年龄≥55岁、黑便、粪便潜血阳性是MODS患者发生脓毒性休克的主要高危因素,而年龄≥50岁、血pH值〈7.35为MODS合并脓毒性休克的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88例老年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预后组患者预后可能相关因素,再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与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老年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56.8%,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死亡组年龄、APACHEⅡ评分、功能不全脏器的数量、干预前及治疗6h后血乳酸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均P <0.05),且神经、凝血、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均高于存活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入ICU时APACHEⅡ评分≥26.5分、治疗6h后血乳酸水平≥4.0 mmol/L、器官衰竭数量≥3.6个、神经功能不全为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肺炎患者一旦合并感染性休克病死率就会高,其治疗前病情危重程度、早期干预后血乳酸水平、脏器功能不全的数量(尤其是脑)与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尽早干预以降低血乳酸水平、避免脏器功能受损对患者预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情况,探讨影响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新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且年龄≥60岁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至2010年12月31日。应用Kaplan-Meier法、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生存资料。结果共131例血液透析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5(14~41)月,死亡52例,中位生存期48(37.72~58.28)月。主要死因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感染、脑血管疾病。死亡患者的透始年龄、透析前合并脑血管疾病比例、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比例、Chari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5比例、首次透析血管通路为临时导管比例、透析原因为心力衰竭比例、透始eGFR均显著高于非死亡患者,而CCI=3~4比例、透始尿量、血肌酐、血白蛋白均显著低于非死亡患者。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年、2年、3年、4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0.9%、74.6%、63.2%、48.0%、33.9%。Cox回归分析显示透始年龄(HR=1.070,95%CI1.015~1.127,P<0.05)、透析前合并脑血管疾病(HR=2.052,95%CI1.035~4.068,P<0.05)、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HR=1.888,95%CI1.029~3.463,P<0.05)、CCI≥5(HR=2.675,95%CI1.323~5.411,P<0.05)、透始血白蛋白(HR=0.949,95%CI0.901~0.999,P<0.05)是影响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死因为心血管疾病、感染、脑血管疾病。透始年龄、营养状况、合并疾病状况可能是影响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发生心、肺、肾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情况及其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 535例老年AMI住院患者按年龄、住院期间预后分别分组,回顾分析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①与60~79岁组(老年组)AMI患者相比,≥80岁组(高龄组)住院病死率显著升高(22.75%(326/422)比12.26%(1 854/2 113),X2=42.15,P<0.01].②老年死亡组(259例)并发心源性休克(44.0%)、心功能Killp Ⅱ~Ⅲ级(28.2%)、呼吸衰竭(14.3%)、脑卒中(11.2%)、肾衰竭(11.2%)、心律失常(49.8%)、贫血(14.7%)的发生率均高于存活组(1 854例,分别为27.1%、17.4%、7.5%、4.5%、4.5%、40.3%、9.1%,均P<0.01);两组间消化道出血(5.8%比3.9%)和肺感染(24.7%比20.2%)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龄死亡组(96例)并发心源性休克(28.1%)、心功能KillpⅡ~Ⅲ级(32.3%)、呼吸衰竭(17.7%)、肾衰竭(16.7%)、消化道出血(10.4%)、心律失常(49.O%)、贫血(21.9%)的发生率均高于存活组(326例,分别为12.9%、21.2%、9.2%、5.2%、2.1%、35.OH、10.1%,P<0.05或P<0.01);两组间脑卒中(11.4%比5.8%)和肺感染(32.3%比23.3%)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老年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住院并发症种类前4位均为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功能KillpⅡ~Ⅲ级、肺感染;而高龄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住院并发症种类前4位依次为心律失常、肺感染、心功能KillpⅡ~Ⅲ级、心源性休克.高龄死亡组患者住院期间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低于老年死亡组(28.1%比44.0%,P<0.01),但猝死率显著高于老年死亡组(22.92%比7.34%,P<0.01).结论 高龄AMI患者住院病死率升高,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明显增多;其中心律失常是老年和高龄AMI患者首要的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应高度重视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和救治,而对于高龄AMI患者,更需警惕和预防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因的变化。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918例慢性肾功能不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的患者进行病因构成分析,分别对2005年前后5年间、不同性别间、不同年龄段之间MHD的病因构成进行对比。结果 2000~2010年918例MHD患者的病因中,慢性肾小球肾炎(CGN)占首位,270例(29.4%),其次是糖尿病肾病(DN)122例(13.2%),高血压(HT)第3位,68例(7%),2005年后CGN所占比率呈下降趋势(34.6%vs.25.1%,P<0.001),而DN(5.9%vs.19.8%,P<0.001)和HT(5.9%vs.8.9%,P=0.061)所占比率明显上升。男性MHD患者高血压肾损害的比率明显高于女性(10.9%vs.2.9%,P<0.001)。随着年龄增长,DN在MHD中所占的比率显著增高,20~39岁6.2%,40~59岁14.9%,60~79岁20.1%(P<0.001)。而HT在40~60岁MHD患者中所占比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20~39岁3.7%,40~59岁11.0%,60~79岁6.4%(P<0.001)。结论近年MHD的病因构成发生了变化,有必要重视代谢性疾病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6.
外科重症监护室645例脓毒症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脓毒症在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4年12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SICU入住病例645例,统计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发生率、病死率及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以及在住院时间上的差异。结果术后第1日SIRS的发生率为63.7%。术后第2日为49.8‰,在SICU期间SIRS发生率为74.3%;未发生SIRS组无死亡病例,发生SIRS组病死率为6.26%。脓毒症发生率为27.0%,严重脓毒症为10.9%,脓毒性休克为7.0%;其病死率分别为14.94%、34.29%和51.11%。脓毒症和非脓毒症患者在年龄上存在差异(P〈0.01),老年人更易发生;在性别上存在差异(P〈0.01).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生。在住院时间上脓毒症和非脓毒症患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脓毒症在SICU较为常见,有高龄、男性易发生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预后;须重视明确定义,提高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症医学科感染性休克患者二尖瓣反流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SHOCK-ICU数据库(NCT03082326)中2016年4月至8月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心脏瓣膜功能,按照入组后28 d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二尖瓣反流及其他瓣膜血流异常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通过生存分析比较二尖瓣反流对感染性休克患者28 d生存率的影响。  结果  共计111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67例,女44例,平均年龄(57.5±18.5)岁,平均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为(23.6±8.6)分,28 d病死率为46.8%(52/111)。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二尖瓣反流及肺部超声评分显著高于生存组(P=0.039和P=0.020);多因素分析显示,二尖瓣反流、肺部超声失充气评分是感染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5和P=0.020)。生存分析显示,合并二尖瓣反流患者的28 d生存率(38.2%,13/34)显著低于未合并者(59.7%,46/77)(P=0.039)。  结论  合并二尖瓣反流的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英国国家早期预警评分(NEWS)对急诊老年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116例,就诊后采集患者的常规生理生化指标,并行NEWS评分,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随访28 d,根据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NEWS评分,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区别;比较脓毒性休克和严重脓毒症组的NEWS评分,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的区别;NEW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分析ROC曲线下面积(AUC)确定NEWS评分对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脓毒性休克组患者NEWS评分;APACHEII评分和SOFA评分大于严重脓毒症组;死亡组NEWS评分;APACHEII评分和SOFA评分均显著大于存活组(P<0.05);NEWS评分水平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r=0.807、0.883,P<0.05),NEWS评分;APACHEII评分和SOFA评分预测死亡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0、880、0.865(P>0.05)。结论 NEWS评分对急诊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评分愈高提示患者预后愈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紊乱和甲状旁腺功能异常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上海市解放军第455医院、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和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病情稳定的慢性肾衰竭患者286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和非老年组(<65岁)。所有患者于透析前空腹抽血送检血红蛋白(Hb)、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钙、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蛋白(Alb)等,同时测定透析后血清尿素氮浓度,记录超滤量、透析后体质量和透析时间,根据公式计算血清白蛋白校正钙(Ac-Ca)和尿素清除指数(Kt/V)。结果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占同期血液透析人口的51.4%。老年组慢性肾衰竭的主要病因是原发性高血压,占35.4%,其次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和糖尿病,分别占21.1%和19.7%。非老年组慢性肾衰竭的主要病因是慢性肾小球肾炎,占43.2%,其次为糖尿病和原发性高血压,分别占23.7%和12.2%。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的透析龄更短,干体质量更轻,使用维生素D和/或钙剂的患者数更少,收缩压更高,舒张压更低,血清BUN、Scr、P、iPTH、Alb、标准蛋白氮呈现率(nPNA)浓度更低,Hs-CRP更高,低iPTH血症(<150pg/L)的发生率更高(分别达55.8%和36.7%),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的Hb、AC-Ca和Kt/V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患者的年龄、血磷、白蛋白和nPNA是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多数存在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现象,其发生可能与年龄、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青年维持血液透析(MHD)患者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与氧化三甲胺(TMAO)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 2016年6月至 2018年6月收治的中青年MHD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应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 (MoCA)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调查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TMAO 水平,分析TMAO与MCI的关系。结果 108例中青年MHD患者中MCI者50例,患病率46.3%,与非MCI组相比,MCI组男性、透析龄长、合并糖尿病患者比例高,三酰甘油(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尿酸(UA)、C 反应蛋白(CRP)及TMAO水平高,初中以上患者比例低(P<0.05)。MoCA积分与透析龄、糖尿病、TMAO呈负相关,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r=-0.402、-0.216、-0.416、0.389,P<0.05)。高龄、长透析龄及TMAO增高是中青年MHD患者发生MCI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教育水平为其保护因素。结论 中青年MHD患者MCI发生率较高,TMAO增高为MC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