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了解成都市养老机构对老年性痴呆老人的接收和照护现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应用自制调查表对养老机构管理和照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同期对养老机构老人进行痴呆的筛查。[结果](1)10家养老机构中有5家拒绝接收痴呆老人,养老机构老人痴呆的患病率为26.4%;(2)94名痴呆老人中,完全自理45.3%,介助46.4%,介护8.3%(χ2=24.577,P﹤0.001);(3)72.6%的照护人员照护过痴呆老人;27.4%照护人员为男性,72.6%为女性,年龄(52.31±4.88)岁;文盲19.4%,小学文化56.5%,初中文化22.6%;58.1%的照护人员以前为农民,38.7%的照护人员为下岗或退休工人;(4)只有21.9%的照护人员对痴呆有大部分了解,17.7%的照护人员熟练掌握痴呆患者的日常护理,没有专业的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结论]成都市养老机构痴呆老人的接收和照护现状不容乐观,加强痴呆的宣传,建立专业化细分型养老机构,加强对痴呆老人的专业护理迫在眉捷。  相似文献   

2.
目的剖析我国失能老人养老意愿的现状及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为构建面向失能老人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2014年1700位失能老人数据,以安德森健康行为模型为框架,引入社区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剖析我国失能老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 1700位失能老人中有机构养老意愿的仅39人,占比2.3%。logistic回归显示失能老人机构养老意愿受经济状况、主要照护者意愿和社区因素的共同作用(P<0.05)。结论重点关注贫困失能老人,加大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完善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的扶持措施,有效缓解社会养老压力;以社区为平台,有机串联机构和居家服务,加强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辽宁省农村独居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选择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建立和发展农村独居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辽宁省农村地区302名独居失能老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老年人能力评估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制长期照护模式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 219例(72.5%)独居失能老人选择居家长期照护,83例(27.5%)选择机构长期照护,勉强能在家生活(76.3%)和没钱去养老机构(60.3%)是独居失能老人选择居家长期照护的2个主要原因,选择机构长期照护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专人提供生活照料(73.4%);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月收入(OR = 4.156,P = 0.001)、社会支持(OR = 0.903,P = 0.036)和能力等级(中度失能:OR = 26.593,P = 0.001;重度失能:OR = 557.370,P<0.001)是长期照护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结论 居家长期照护仍然符合大部分农村独居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意愿,应针对独居失能老人的不同特点,加强居家长期照护功能并发展机构长期照护服务。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河北省邯郸市养老机构承担的养老需求并提出建议,以实现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体系。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邯郸市丛台区、邯山区、复兴区共35家养老机构收纳的307名老年人展开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包括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及建议。结果养老机构中老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调查中:在日常生活照护需求方面,饮食的要求最高(35.2%);在医疗康复服务需求方面,41.1%的老人希望得到定期检查的服务;在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方面,老人对聊天解闷、心理护理以及文娱活动这三项的需求较高(89.3%)。在养老机构老人对养老服务的建议方面,83.4%的老人希望养老机构能提供便捷便宜的医疗服务。结论邯郸市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正在启动,应针对老年人需求,健全"医养结合"相关制度,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失能老年人对长期照护的需求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9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潍坊市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开展问卷调查,共调查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402人。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失能等级、月平均收入、年龄、用药种类、居住情况是居家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的影响因素。结论:相关管理部门应完善针对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相关法律法规,重视能级评估,规范服务项目,探索适合潍坊市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服务模式,切实提高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深圳市养老机构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服务利用现状与影响因素,为完善失能老人医疗照护服务体系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深圳市养老机构失能老人照护服务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利用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对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服务利用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深圳市养老机构失能老人中,重度失能和多病共病比例大,医疗护理类服务利用率较高,但群体分布不均。婚姻状况、每月退休金、医保报销比例及过去半年住院治疗情况是影响养老机构失能老人利用医疗护理服务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养老机构应加强慢性病管理,推进医养融合,扩大医疗护理服务的供给;关注弱势群体,加强对无伴侣和贫困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和经济支持,以促进失能老人对医疗护理服务的公平利用。  相似文献   

7.
摘 要:目的:整合国内外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的质性研究并进行对比分析,为不同养老方式 下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内容的设计与完善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 PubMed、CRS核心论文数据库、Web of Sci⁃ 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数据库中建库至2022年10月的文献,筛选与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相关的 质性研究。采用 《澳大利亚 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 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对文献结果进行 Meta整 合。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提炼出42个主题,归纳成10个新类别,即基本生活照料、临床医疗服务、康复保健服务、精 神心理支持、社会环境与功能支持、政策支持、经济支持、信息支持、支持性服务和社会功能维持。结论:老年人长期照护 需求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社区应加强支持性服务,机构应重视对老年人的精神心理支持,满足老年人在不同养老方 式下的长期照护需求,健全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长期照护服务。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高龄髋部骨折出院居家照护和社区养老中心照护的康复状况,分析不同照护模式对高龄老人术后生活的影响。方法:采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丹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8例年龄≥80岁老人股骨粗隆间骨折住院及随访资料,按照出院后的去向分为居家(居家组)和社区养老机构(社区组)两组。全部病人按照快速康复外科要求落实微创手术及功能康复。采集病人术前BMI指数、术后谵妄、首次离床、深静脉血栓等围手术期指标,以及随访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髋关节Merle D’Aubigne功能评分、独立离床、BMI指数和死亡等指标。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骨折分型和ASA分级等一般指标,术后谵妄、首次离床、深静脉血栓、术前及术后6月BMI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BMI指数、Merle D’Aubigne髋关节功能评分、独立离床率,社区组优于居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死亡率社区组低于居家组。结论:社区养老对高龄髋部骨折术后的照护优于一般家庭照护,生活质量相对较高,高龄老人术后照护应首推社区养老机构照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部分接收失能老人的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提供现状、经验及困境。方法: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江苏省20家接收失能老人的医养结合机构的性质、随访服务、特色养老和医疗相关服务等。结果:70%医养结合机构的性质为医养合作一体化;随访服务内容相对完善,健康养老服务存在缺失;为失能老人提供服务,离不开政策和政府财政的支持;面临着专业人才不足、缺乏激励机制等困境。结论:20家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为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医疗和养老服务的同时,应建立健康管理档案,开展重点随访服务,提供多层次服务,开通危急重症“绿色通道”。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有效激励制度,全面提高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08-2017年我国失能老人研究热点及其变化趋势,以期为我国失能老人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数据库中以“失能老人”或“失能老年人”为主题进行检索,采用BICOMB 2.0对关键词进行统计并生成高频关键词词篇矩阵及共现矩阵,运用SPSS 21.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635篇文献,截取26个高频关键词,归纳出4个研究类团: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研究;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老及机构养老研究;失能老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结论 近十年我国失能老人研究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多集中于理论研究而实践发展相对滞后,未来四类研究热点仍将是我国失能老人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1.
满意度是养老服务供给和人口老龄化应对重要关注内容。以往研究养老服务满意度一般采用单一指标和指标体系法进行评价,存在评价结果不精确问题。文章基于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模型)构建居家养老服务老人满意度模型,选取了南京市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作为研究样本,对356位老人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利用AMOS 23.0探讨期望质量、感知质量、感知价值、社会支持、满意度及忠诚度之间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总体满意程度较高;(2)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和期望质量正向影响满意度,感知质量影响程度最高;(3)社会支持会正向影响期望质量,但对老人满意度没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机构养老供给与需求研究"为例,从研究背景与目的、研究对象与总体框架、研究过程等几个方面展示了其研究思路,并简要介绍了初步调查结果:民族农村地区确有一定规模的高龄失能老人需要长期照护;家庭养老仍是民族老人的主要需求;民族农村地区机构养老服务存在供需错位问题。呼吁各领域学者对民族农村地区养老问题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养老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家庭或一般养老机构难以解决老年人的医疗照护问题。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是未来应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危机的根本出路。随着我国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不断转型,对老年人口的照护服务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总结归纳国内外照护体系的模式,结合宁波市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中国特有的人口政策,提出问题和挑战,旨在为构建适合宁波市整合型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摘 要:目的: 梳理当前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提供现状,并从服务环节涉及的各个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入 手,为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可行的监管对策。方法: 运用政策梳理、二次数据采集以及与关键知情人访谈的方法,为评 价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环节的成效、经验及潜在监管问题提供证据支撑。结果: 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共服务 失能老人55.58万人,每千名户籍老人可拥有10.25个养老护理员 (医疗照护)。制度设计中各类服务标准规范、细则和惩罚 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管APP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强化。结论: 对服务提供方增加规制并为护理机构赋权,同时,积极引入视 频监控、RFID电子标签等新技术,充分发挥信息化监管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查机构内失能老人的照护需要及影响因素,分析需要满足情况.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南京市22家养老机构,对机构内388位失能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①机构内失能老人健康状况不佳,平均患有1.96种慢性疾病.中度失能老人占近一半,ADL均值为13.0分.②失能老人最希望获得的服务依次是日常生活照料、保健护理、精神慰藉.PSMS、IADL是影响服务需要的主要因素.文化程度、患病情况、子女数量、选择机构的理由也影响着需要表达的强弱.③机构提供的服务总体上能够回应老人所需,但在部分项目上存在着供需错位问题.老人最满意的是住宿条件,最不满意的是精神慰藉,有五成老人对伙食不满意.结论:机构照护供给数量尚可,但照护质量亟待提高.建议拓展服务项目,确立“以需要为本”的运营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托老机构内照护人员的素养调查,探讨提升照护人员素养的方法和途径,为城市养老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形式对沿海某一经济发达的中型城市100多个托老机构中的275位照护人员进行调查,以获取照护人员素养等方面的相关信息。采用访谈的方式探求照护人员的工作原因和对照护工作的态度。结果调查发现,从事老人照护职业的主体为女性,且学历普遍很低,很大一部分是未经培训的非专业老年照护人员,总体素养偏低。选择该职业的原因个体差别很大,照护内容比较简单,但普遍认为该职业有现实实用价值。结论托老机构中照护人员的社会地位及素养亟需提高,需要对他们进系统的培训,尤其是老人健身锻炼指导及饮食营养方面的基本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宜昌市不同长期照护服务模式下老年人的失能状况。方法随机选取机构照护和居家社区照护的60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使用Inter RAI居家照护评估表的日常生活活动量表、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表现量表、认知功能表现量表对老年人的长期照护失能状况进行评估。结果在1 595位被访者中有66.08%的被访者失能等级属于无损伤,0.38%的被访者属于轻度受损,18.12%的被访者属于中度受损,15.42%的被访者属于严重受损。当长期照护失能等级为中度和严重受损时,被访者被视作长期照护失能。机构照护的老年人长期照护失能比例为60.12%,居家社区照护的老年人失能比例为20.72%。结论目前宜昌市老年人总体失能状况不容乐观,未来高龄化、失能化的趋势可能会更加明显,专业的养老机构在解决高龄、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和服务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议对现有的老年照护机构资源进一步整合,把完全失能的老年人及患有认知疾病的老年人作为优先服务的对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辖区内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的现状调查分析,进一步探讨开展医养结合的意义。 方法:对辖区内4间养老院共560名入住老人或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与养老院管理者访谈,并进行医养结合的初步实践。结果:收回有效问卷494份,均有慢病史;有98名老人患病后未就诊,其中有84.69%“因疫情原因外出就诊不方便”未就诊;医疗服务需求方面,入住老人患病后更多意愿选择机构内部或就近就诊。老年人或其家属希望可以从养老机构获得的医疗服务项目中,“门诊开药”占83.81%,“定期体检”占65.38%。结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较高,通过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医养联合体提供医疗服务,以家庭医生为抓手,实现医养结合。构建区域医联体,完善双向转诊、会诊制度,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互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构建和完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8年数据,描述现状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家庭照护仍是最主要的照护模式,占比高达85.1%,农村(OR=0.228,P<0.001)、已婚(OR=0.359,P<0.001)、首要照料者态度较差(OR=0.446,P=0.030)及想要与子女一起居住(OR=0.240,P<0.001)的失能老人倾向选择家庭照护,女性(OR=1.440,P=0.046)、文化程度高(OR=2.446,P<0.001)、中重度失能(OR=2.384,P<0.001;OR=3.042,P<0.001)及想要居住在敬老院、老年公寓或福利院(OR=32.759,P<0.001)的失能老人倾向选择社会化照护。结论 家庭照护仍占主体地位,且照护负担较重,需建立从家庭、社区到机构的“智能一体化”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完善失能老人照护保障机制,并建立照护需求评估体系,为失能老人营造良好的照护环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老年居民对于长期护理保险不同属性的偏好、支付意愿以及偏好异质性,为构建符合需方偏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离散选择实验方法设计问卷,以260名老年居民作为研究样本,构建混合Logit模型进行偏好分析。结果:老年居民倾向于在社区/家庭、由高级养老护理员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护理”的综合服务且报销比例为90%的长期护理保险,为此老年居民分别愿意多支付110.814元、13.959元、27.928元和31.294元。保险属性相对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照护地点、保险报销比例、照护服务内容、照护者职业技能水平。不同性别、文化、配偶、收入的老年居民长期护理保险选择偏好具有异质性。结论:建议立足需方视角,尊重老年居民偏好,制定多样化长期护理保险方案,增强保险吸引力及发展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