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陈翔 《基层医学论坛》2016,(19):2622-2623
目的:了解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9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56例脑梗死、2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及脑保护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d口服治疗(10 d~14 d)后,继续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口服维持治疗。随访6个月,对治疗情况加以分析观察。结果住院期间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d强化治疗,短暂性脑缺性发作患者仅2例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事件和1例脑梗死事件,脑梗死患者仅4例出现再梗死事件,出院随访6个月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再发率下降。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周瑞.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9.],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稳定及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血栓通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和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接受阿托伐他汀联合血栓通治疗,比较两组血脂变化及脑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TG、TC、LD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DL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PLT、Fig、HC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给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阿托伐他汀联合血栓通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降低脑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入院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Ⅰ组(常规治疗组)、Ⅱ组(20 mg阿托伐他汀组),各30例.治疗12周后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12周后Ⅱ组颈动脉斑块IMT与Ⅰ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Ⅱ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Ⅰ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阿托伐他汀除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具有稳定斑块,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脑梗死患者122例,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普罗布考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和面积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联合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优于单纯阿托伐他汀治疗,明显改善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不良反应轻微,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5.
王庭学  吴国平  王光余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0):1296-1297,130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对照组61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清TNF-αI、L-6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颈动脉平均斑块数量、颈动脉管腔直径、平均斑块面积和血清TNF-αI、L-6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平均斑块数量、平均斑块面积以及血清TNF-α含量均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可显著调节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性细胞因子,通过抑制炎症损伤,发挥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疗效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0例高血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结果经不同药物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高血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状,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状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收治的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94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抗血压药物、阿托伐他汀及阿司匹林,而对照组给予抗血压药物及阿司匹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及斑块消失百分率,并观测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后,实验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及斑块减少百分率分别为(31.2±25.7)、21.1%,对照组则为(38.2±27.3)、1.8%,实验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及斑块减少百分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能够显著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脂水平,促进颈动脉粥状硬化斑块的消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根据原发疾病给予相应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水平下降程度和HDL升高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斑块面积和IMT值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有效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患者血脂状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观察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 方法 选择我院106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联合阿司匹林75mg.B组服用辛伐他汀10mg联合阿司匹林75mg.均每日一次,疗程6个月.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及斑块大小. 结果 服药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治疗后明显缩小(P<0.05),但以A组更明显. 结论 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均可明显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但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的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蒋美媛  庞明  陈敏  严红  余艳  黎华 《广西医学》2013,(6):672-674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内膜斑块的作用。方法将96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普罗布考组,每组32例,共观察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3组患者的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IMT、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结果治疗6个月后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组ox-LDL、hs-CRP、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颈动脉IMT、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明显减少,并且效果好于阿托伐他汀组及普罗布考组(P<0.01)。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1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玲 《沈阳医学院学报》2005,7(4):218-218,228
出血性脑梗死是由于动脉闭塞后在其供血区梗死基础上,梗死灶血管内血液漏出或渗出血管外继发了出血。随着CT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发现出血性脑梗死并不少见。最常出现出血性脑梗死的为颈内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闭塞所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以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常见,且栓塞性梗死发生出血性梗死多于非栓塞性,心源性栓塞最常见,抗凝、溶栓治疗等均可促发出血性脑梗死。我院自1997年以来共收治大面积脑梗死105例,其中合并出血性脑梗死17例,现对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副大脑中动脉(accessory middle cerebral artery,AMCA)是起源于大脑前动脉并与同侧大脑中动脉伴行的一支罕见异常血管,向特定区域脑组织供血.笔者报道合并有AMCA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脑梗死1例,并结合文献分析AMCA的临床意义,加深对AMCA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定量脑电图(qEEG)在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患者中的监护应用价值.方法:将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30例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老年人30名为对照组,采用Bio-Logic脑电图仪分别检测患者发病6 h内(T1)、24 h(T2)、72 h(T3)、168 h(T4)的qEEG,检测(δ+θ)波与(α+β)波的比率(DTABR)以及颅内脑水肿体积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在不同病程阶段的变化.结果:入院后观察组DTABR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中死亡5例,各个病程阶段之间DTABR、脑水肿体积和NIHSS评分的比较结果显示,T1与T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3D TABR和脑水肿体积均多于T1和T2(P<0.05~P<0.01),而T4 DTABR脑水肿体积和NIHSS评分均明显少于T1、T2与T3.观察组治愈患者DTABR和NIHSS评分均低于未愈患者(P<0.05~P<0.01).结论:qEEG可客观有效地评价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患者脑功能情况,有望成为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床边脑功能评价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王晓辉 《沈阳医学院学报》2002,4(4):222-223,226
患者女 ,2 2岁。因左侧肢体活动受限 4h入院。既往史 :平素血压 80~ 90 /6 0mmHg ,有口服避孕药 1 .5年史。否认脑梗死家族史。患者 2个月前有 2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病史。 4h前晨起时觉左侧肢体活动受限 ,以上肢为著。入院时查体 :Bp90 /6 0mmHg。颈动脉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以脑梗死为表现的急诊低血糖性脑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表现为脑梗死的急性低血糖性脑病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相关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 12例患者中有明确糖尿病病史10例,服用消渴丸3例,自购中成药2例,应用胰岛素治疗2例,口服其他降糖药3例.临床表现昏迷5例,嗜睡3例;偏瘫6例,四肢瘫痪3例;肌力Ⅰ级2例、Ⅱ级3例、Ⅲ级5例、Ⅳ级2例;有精神症状2例.颅脑CT检查陈旧性脑梗死4例,腔隙性脑梗死3例;血糖水平0.8~2.8 mmol/L,平均(1.90±0.48)mmol/L.明确诊断后予50%葡萄糖静脉注射,然后予10%葡萄糖静脉滴注,同时进行相应治疗后症状缓解,血糖恢复正常;1例患者低血糖纠正但因高龄、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死亡.结论 应正确认识低血糖性脑病的神经系统表现,完善急诊相关检查鉴别诊断,并实施相应措施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7.
邱宏胜 《中国热带医学》2008,8(10):1757-1757
目的探讨脑出血并发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治疗特点。方法对我院自1998~2007年以来收治的28例脑出血并发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28例患者脑出血量约60~130ml,经外科血肿清除术、脑室引流术后病情均有好转,而后所有患者病情突发恶化、偏瘫加重,复查头颅CT检查确诊脑梗死。结论脑出血并发大面积脑梗死,起病急,进展快,症状重,治疗好转率低,致残率、死亡率高,早期头颅CT或MR检查可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珲  王琴  戚妹  宋志彬 《海南医学》2015,(6):794-796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脑梗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7月在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梗塞患者1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降压、脱水和抗凝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检测和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最大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血管搏动指数和血管阻力指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NDS和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和血浆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最大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血管搏动指数和血管阻力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以降低脑梗塞患者血液黏滞度,改善脑血流动力学,能有效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性脑出血(CAAH)是导致自发性脑出血的第二常见病因,仅次于高血压脑出血,占自发性脑出血的15%~40%。目前研究认为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于软脑膜和皮质的动脉、微动脉以及毛细血管壁内,损害血管壁的完整性,并增加受累血管的脆性是导致脑出血的重要机制。尽管CAAH术中止血困难,但随着治疗方法的深入研究,明确可外科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本文对近期有关CAAH的机制、病理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目前CAAH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改变人们对CAAH的传统认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性脑萎缩并发脑出血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老年性脑萎缩并发脑出血患者76例,比较死亡病例和存活病例的临床表现、CT检查结果、治疗情况和预后情况等,从出血部位、血肿形状和位置、是否脑室积血和出血量等方面分析死亡原因。结果:存活组主要以外侧型出血为主,死亡组主要以内侧型出血为主,两组出血部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肿形状分布不同,脑室积血病例数不同,死亡组患者平均出血量高于存活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性脑萎缩并发脑出血患者预后与出血部位、血肿形状和位置、脑室积血和出血量密切相关,应及早确诊,采取有效治疗方案,积极降低颅内压,以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