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剂量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及给药途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的影响。方法 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三组,A组20例,给予尿激酶100万IU,通过上肢静脉途径给药;B组20例,给予尿激酶50万IU,通过患肢深静脉途径给药;C组20例,给予尿激酶50万IU,通过上肢静脉途径给药。结果 A组和B组有效率均为95.0%,C组有效率为55.0%,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分别与C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尿激酶溶栓可以取得良好的溶栓效果,但同时也增加了出血的风险,经患肢深静脉给药可取得良好疗效,方法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头针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将4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0例,A组采用于氏双侧头针结合康复训练,B组采用传统焦氏单患侧头针结合康复训练,C组采用于氏单患侧头针结合康复训练,D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在干预15d前后利用Fugl-Meyer评分量表(FMA)及表面肌电仪进行疗效评估。结果:FMA评分组间比较,治疗后A组优于B组和C组(P0.05);A组优于D组(P0.01);4组患肢胫前肌与腓肠肌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MS)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A组均优于其他3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B组与C组均优于D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于氏双侧头针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胫前肌及腓肠肌肌力,进而改善踝背屈功能,其疗效优于其他3组,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将1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抽签法)分为促进技术组(A组),传统针灸治疗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50例。采用Brunnstrom偏瘫分期,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A、B组治疗后患肢恢复至BrunnstromⅣ级以上的患者数和FIM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A组治疗后BrunstromⅣ级以上和FIM评分高于B组(P<0.05)。B组高于C组(P<0.05)。提示促进技术可以促进脑卒中偏瘫者运动功能和ADL能力恢复且比传统针刺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配合气压治疗在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8月在本院治疗的3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A组和观察B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气压治疗,观察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配合气压治疗。对比各组患者血流速度及血流量、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治疗后大腿周径、患肢疼痛、酸胀及Homans征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B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优于观察A组(P0.05),观察A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B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和观察A组(P0.05);观察B组大腿周径短于观察A组和对照组(P0.05);观察B组患肢疼痛、酸胀及Homans征发生率均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中医定向透药疗法配合气压治疗在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obath疗法结合针刺对脑卒中弛缓期下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偏瘫弛缓期患者144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48例,3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B组加用针刺治疗,C组加用Bobath手法结合针刺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4及28d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后14及28d,3组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MBI评分均呈逐渐提高(P<0.05),且B、C组明显高于A组(P<0.05),但C组更高于B组(P<0.05)。结论:采用Bobath疗法结合针刺治疗,能够更好的改善脑卒中患者弛缓期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6.
持续被动活动对下肢术后功能康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观察持续被动活动(CPM)装置对下肢手术后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 267例下肢术后患者依其意愿分为 CPM组(162例)和对照组(105例),CPM组早期应用CPM装置,对照组由专业医师指导,鼓励患者进行患肢主、被动功能锻炼,观察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 术后 10 天和 1 个月时,CPM组患者的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和患肢肿胀消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P <0.05~0.01)。结论 下肢术后患者早期应用CPM装置有利于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7.
观察头穴电针与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同步治疗对脑梗死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A组(A组)、观察B组(B组)、观察C组(C组)各15例。对照组先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再给予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A组先头穴电针,再常规康复治疗,最后进行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B组先常规康复治疗,再进行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最后给予头穴电针;C组先常规康复治疗,再给予头穴电针与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同步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4组简式Fugl-Meyer(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且A、B、C组的FMA、Berg及FAC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C组的FMA、Berg及FAC评分更高于A、B组(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头穴电针与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同步治疗能更好地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溶栓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9例接受置管溶栓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30例接受尿激酶(UK)溶栓(A组),29例接受rhPro-UK溶栓(B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静脉通畅评分、健患肢周径差值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溶栓后,A组静脉通畅评分为(2.33±1.24)分,明显高于B组的(1.69±0.85)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股部周径差值和小腿周径差值分别为(1.18±1.00)cm和(1.03±0.61)cm,均高于B组的(0.64±0.63)cm和(0.71±0.47)cm,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0.00%(9/30),高于B组的20.69%(6/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治疗中,应用rhPro-UK治疗的溶栓效率高于UK治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下肢机器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A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3例,PNF组(B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PNF技术治疗)22例,下肢机器人结合PNF技术组(C组,在B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下肢机器人训练)23例,共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量表评估平衡能力(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价患者步行能力,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和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MWS)评估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速度。结果:治疗2周后,C组在FMA-L、FAC和MWS方面显著优于A组(P0.01)和B组(P0.05)。治疗4周后,C组在FMA-L、BBS、FAC和MWS方面显著优于A组(P0.05)和B组(P0.05),B组在FMA-L、BBS、MWS方面优于A组(P0.05);组内比较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肢机器人结合PNF技术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疗效显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不同介入时机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50例,3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A组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进行系统康复训练,B组在病情稳定后15~30d开始进行康复训练,C组未给予任何规范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评定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ESSS)及Barthel指数(BI)。结果:治疗1个月后,3组MES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A组显著低于B、C组(P<0.05),B、C 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A组>B组>C组(P<0.05)。6个月后对A组37例、B组34例、C组31例进行随访,MESSS及BI评分均A组>B组>C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早期康复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长下肢矫形器在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穿戴长下肢矫形器对重度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的特点。方法38例下肢严重瘫痪,康复治疗效果不佳的偏瘫患者,分为应用长下肢矫形器加康复训练(矫形器组)和单纯康复训练(对照组)两组。训练前和训练后1个月,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Berg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功能量表、改良的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运动、平衡、行走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1个月后,两组间除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Berg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功能量表、改良的Barthel指数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矫形器组明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适宜应用长下肢矫形器的偏瘫患者,应该积极佩戴矫形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髌骨软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20例髌骨软骨软化症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40例。A组采用低能量冲击波治疗,B组采用中能量冲击波治疗,C组采用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股四头肌峰力矩(PT)、视觉模拟量评分法(VAS)、Lysholm评分量表进行评估;观察记录治疗和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PT值均较治疗前增加(均P<0.05),A组PT值明显高于B组和C组,B组PT值高于C组(P<0.05);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6个月,A组VAS评分均低于B组和C组(均P<0.05),B组和C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患者Lysholm评分均较前升高(均P<0.05);A组Lysholm评分高于B组和C组,B组Lysholm评分高于C组(P<0.05);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SWT能有效治疗髌骨软骨软化症,安全性与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相当;低能量冲击波治疗髌骨软骨软化症疗效优于中能量,两种能量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α-干扰素、不同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将102例ITP患儿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4例):A组为常规剂量IVIG治疗、B组干扰素治疗、C组干扰素联合小剂量IVIG治疗;3组均常规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Vit-C等药物。随访6个月,评价疗效。结果 C组在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血小板升至正常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激素使用时间等方面优于A、B2组(P<0.01或P<0.05);在复发率方面优于A组(P<0.05),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住院费用方面A组高于B、C2组(P均<0.01),B组低于C组(P<0.05)。各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干扰素联合小剂量IVIG在ITP的治疗中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Hp根除疗法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gastritis verrucosa,VG)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Hp阳性的108例VG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C 3组。A组为联合治疗组,B组为APC治疗组,C组为Hp根除组。结果 A组疣状病变治愈率为94.31%(83/88),B组为61.62%(53/86),C组为8.89%(8/90),A组疗效显著优于B组(P<0.05)和C组(P<0.01)。A组Hp根除率显著优于B组(P<0.05),与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胃镜下APC联合Hp根除疗法治疗疣状胃炎近期效果较好,易于开展,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应变(2DS)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检测慢性肾衰竭(CRF)患者颈总动脉不同时期各项参数变化,探讨此二者在早期预测CRF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分为4个病例组:A组:肾功能代偿期;B组:肾功能失代偿期;C组:肾功能衰竭期;D组:尿毒症期)和32例正常人(对照组),分别根据M型超声和2DS成像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计算动脉僵硬度参数(β)及PWV,并将两者与脉压(P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RF患者颈动脉的IMT、PWV、β随肌酐的上升而逐渐增高,A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C组和D组均高于B组(P<0.05);D组高于C组(P<0.05);其中B、C、D组的IMT、PWV均高于A组(P<0.05)。PP随肌酐的升高变化趋势为对照组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均高于对照组和A组(P<0.05);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高于B组和C组(P<0.05)。进入肾功能失代偿期颈总动脉β和PWV明显增大(P<0.05),β和PWV均与PP显著相关。结论 CRF患者颈动脉PP、β和PWV等指标均能反映动脉壁弹性,但β和PWV的改变早于PP的改变,随着病程的延长,血管壁弹性逐渐减退,进一步促进PP增大。2DS和PWV可以对CRF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6.
周人龙  王强  李响  朱保亮 《中国康复》2020,35(5):236-239
目的:观察情景互动结合器械辅助核心肌群训练对改善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将45例存在步行功能障碍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器械辅助核心训练组(B组)和情景互动结合器械辅助核心训练组(C组)各1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A组接受常规的运动疗法(包含常规核心肌群训练),B组接受常规运动疗法和器械辅助核心肌群训练,C组接受常规运动疗法和情景互动结合器械辅助核心肌群训练,3组均每日训练45min,每周治疗6d,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试和Holden步行功能测试对患者的步行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下肢FMA、10MWT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3组患者下肢FMA、10MWT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B、C组的下肢FMA、10MWT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提高均优于A组(P<0.05);C组各项评分提高程度更优于B组(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常规运动疗法的基础上,情景互动结合器械辅助核心训练比起单纯器械辅助核心肌群训练能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步行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氟康唑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应用治疗老年人真菌性肠炎的疗效。方法将96例真菌性肠炎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A组53例给予氟康唑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B组22例单用氟康唑治疗,C组21例单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观察各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A、B、C三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81.8%和76.2%,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疗效优于B组和C组(P<0.05,P<0.01),B组和C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出现不良反应,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康唑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老年人真菌性肠炎较单用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口服应用于尿道扩张治疗尿道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4例尿道狭窄病例分三组:口服地塞米松联合尿道扩张(A组),尿道灌注地塞米松辅助尿道扩张(B组),单独行尿道扩张(C组),疗程6个月。按治愈标准作对比。结果A组17例治愈,1例疗效欠佳;B组8例治愈,2例疗效欠佳;C组11例痊愈,5例效果欠佳。每两组经二项分布检验显示A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地塞米松口服联合尿道扩张治疗尿道狭窄的疗效优于单独尿道扩张治疗尿道狭窄,且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欧龙马滴剂雾化冲洗联合鼻腔负压清理疗法在鼻咽癌放疗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150例鼻咽癌放疗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50例,A组采用欧龙马滴剂雾化冲洗联合鼻腔负压清理疗法,B组采取生理盐水雾化冲洗联合鼻腔负压清理疗法,C组采用经鼻导管生理盐水冲洗疗法,比较三组临床效果。结果:A组放疗结束3个月放射性鼻窦炎发生率低于B组、C组(P0.05),A组、B组放疗结束后6个月放射性鼻窦炎发生率低于C组(P0.05);A组放疗结束后6个月放射性鼻窦炎病情轻于B组、C组(P0.05);A组1年临床疗效优于B组、C组(P0.05)。结论:欧龙马滴剂雾化冲洗联合鼻腔负压清理疗法可降低鼻咽癌放疗患者的放射性鼻窦炎的发生率,尤其是中度、重度放射性鼻窦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敷伤科黄水对四肢骨折患者剂量与疗效关系.方法:200例四肢骨折患者手法复位后随机分为四组,四组患者每天淋伤科黄水50 mL于患肢,A组每天一次,B组每天两次, C组每天三次,D组每天四次,观察1、3、8、13天患肢肿胀、疼痛缓解情况.结果:B、C、D组患肢肿胀、疼痛缓解优于A组,但C、D组均有少数患者出现伤肢皮肤过敏反应.结论:外敷伤科黄水对四肢骨折患者最佳剂量为每天淋药50 mL,每天两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