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异体皮质骨段移植在四肢管状骨大段缺损的疗效。方法本组28例均为创伤术后导致的骨不连患者,术中去除硬化骨后,骨缺损长度在2~8cm(平均4.2cm)。采用同种异体皮质骨段移植及再内固定治疗,术后采用地塞米松预防排斥反应。结果26例患者获得20-36个月的随访,有1例伤口渗液达3周,经换药后二期愈合。骨性愈合时间15-32个月(平均20个月)。结论异体皮质骨段移植治疗管状骨的大段缺损,尽管骨性愈合时间较长,但仍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吻合血管腓骨与异体骨复合移植修复四肢长段骨缺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同期吻合血管的自体腓骨与长段异体骨捆绑或开槽嵌套式复合移植修复四肢长段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03年12月,对19例四肢长段骨缺损患者进行修复。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6~35岁。骨缺损为肱骨1例,股骨9例,胫骨9例。骨缺损长度12~25cm,平均16.6cm。采用自体腓骨15~28cm,平均18.3cm,其中腓骨干l6例,腓骨近段3例,均携带监测皮岛;异体骨11~24cm,平均l6.1cm。捆绑式复合骨移植3例,嵌套式l6例;单用螺钉固定12例,桥式钢板螺钉内固定7例。结果 所有患者经5~36个月,平均18.2个月随访,供、受区创口均Ⅰ期愈合,监测皮岛成活并与周围组织正常愈合,无明显排斥反应,无供区肢体功能障碍。X线片示术后3个月异体骨与自体骨骨愈合15例,术后8个月愈合3例,另1例左股骨下段滑膜肉瘤术后2个半月局部复发而行截肢。术后超过1年拆除内固定者5例,术中均证实异体骨与自体骨间已骨性愈合,无一例出现异体骨吸收或塌陷。结论 吻合血管的自体腓骨与长段异体骨复合移植修复四肢长段骨缺损,能加速异体骨活化,促进骨愈合,是修复四肢长段骨缺损一种较好的方法,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大段同种异体半关节移植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分析同种异体半关节移植的临床应用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应用同种异体半关节移植治疗近关节骨肿瘤切除后遗留大块骨缺损,就随访资料完整,且随访时间超过5年的70例进行临床分析,异体骨移植长度8-25cm。普通髓内固定25例,交锁髓内钉固定21例,螺栓固定22例,钢板固定2例。结果:70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5年(5-22年)。异体骨愈合68例,不愈合2例。主要并发症,肿瘤避部复发8例,感染7例,骨折3例,关节面塌陷6例,关节强直2例。关节功能按Mankin标准评定,优23例,良19例,中12例,满意率78.2%,结论:同种异体半关节移植是修复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有效手段,但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大段异体骨移植用于骨肿瘤保肢治疗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方法采用大段异体骨修复骨肿瘤瘤段切除后骨缺损5例,术后X线及同位素骨扫描评定骨愈合,并评估其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3—6个月在X线片显示牢固的生物固定(坚强的外骨痂或已骨性连接)、^99mTc—MDP骨扫描图像显示异体骨早期代谢活跃,2年后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同种异体骨半关节移植治疗股骨远端肿瘤术后观察移植骨与自体骨愈合,关节功能重建方面到达良好表现。  相似文献   

5.
内锁髓内钉并异体骨植骨治疗肱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肱骨内锁髓内钉复合异体骨段(关节)移植重建肱骨恶性肿瘤所致的大段骨缺损提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肱骨内锁髓内钉复合异体半关节或骨段移植治疗须骨恶性骨肿瘤11例,随访时间11 ̄38个月。结果:8例植骨愈合,2例骨不连,1例肿瘤局部复发后截肢。术后总评优良率63.6%。植骨延迟愈合及肩关节无力是主要的并发症。结论:肱骨内锁髓内钉固定牢固,复合异体骨段(关节)移植允许患者早期活动,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6.
复合骨移植在下肢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合骨移植在下肢骨肿瘤保肢术中重建骨缺损的手术原理及效果。方法应用携带监测皮岛吻合血管的自体腓骨与深低温冷冻大段同种异体骨复合移植,重建下肢骨肿瘤切除后的长段骨缺损12例。其中,骨肉瘤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骨纤维结构不良2例,骨巨细胞瘤3例。结果12例经术后8~38个月随访,1例死于肺转移,2例带瘤存活,9例无瘤存活。术后功能优良率达75%。10例术后3个月内X线示骨端骨性愈合,2例内固定失败重新外固定后骨性愈合,所有均在9个月内能完全负重行走。结论携带监测皮岛吻合血管的自体腓骨与深低温冷冻大段同种异体骨复合移植,适用于下肢骨肿瘤保肢术中的长段骨缺损的修复,具有自体活骨移植和异体骨移植的双重优点。  相似文献   

7.
大段异体骨移植治疗骨肿瘤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探讨大段异体骨移植在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观察了 1991年 9月~ 1998年 10月,应用大段异体骨修复 79例骨肿瘤患者瘤段骨切除后骨缺损的治疗情况。男 55例,女 24例;年龄 9~ 70岁,平均 28.8岁。骨肉瘤 38例,恶性骨巨细胞瘤 12例,其他肿瘤 29例。骨段移植 24例,半关节移植 50例,复合人工关节移植 5例。植入异体骨长度 8~ 22 cm,平均 13.5 cm。非交锁型髓内钉固定 16例,交锁型髓内钉固定 53例,钢板固定 5例,复合人工关节移植 5例。结果 67例患者得到随访,时间 5个月~ 7年,平均 2.8年,结果异体骨愈合 62例,不愈合 5例。主要并发症 :复发 8例,感染 8例,骨不连 5例,骨折 4例,内固定失败 4例,关节面吸收塌陷 7例。功能按 Mankin标准评定 :优 25例,良 23例,中 11例,差 8例。结论 大段异体骨移植是一种修复骨肿瘤瘤段切除后骨缺损的有效手段;牢固的髓内固定有利于异体骨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移植及联合人工假体置换修复骨肿瘤切除后长段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1999年8月~2003年12月对28例四肢恶性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进行了长段同种异体骨段移植重建。其中骨肉瘤16例,骨旁骨肉瘤4例,尤文肉瘤5例,软组织肉瘤骨侵犯3例。均经术前活检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Enneking分期,IB期5例,ⅡB期23例。所有骨肉瘤及尤文肉瘤患者均接受规范术前及术后化疗。18例采用异体骨人工关节复合物重建,10例采用长段异体骨干移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采用MSTS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5~48个月,平均24个月。1例术后半年出现局部复发,行截肢术;3例出现异体骨与宿主骨接合处的不愈合和严重的骨吸收;2例深部感染。术后未发生移植骨骨折。其中23例术后功能恢复良好,MSTS评分15~27分,平均23.4分。结论异体骨移植及联合人工关节置换是重建四肢恶性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行坚强内固定,保证异体骨与宿主骨稳定接触,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活骨移植治疗四肢骨肿瘤切除后长段骨与关节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四肢骨肿瘤的广泛或边缘切除后,长段骨关节缺损的修复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四肢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4~37岁。骨巨细胞瘤4例,骨化性纤维瘤1例,非骨化性纤维瘤2例,韧带样纤维瘤1例,骨纤维结构不良3例,侵袭性骨母细胞瘤1例,软骨母细胞瘤1例,瘤样病损致骨溶解1例。14例四肢侵袭性良性骨肿瘤行肿瘤广泛或边缘切除,应用吻合血管的腓骨、带腓骨头腓骨近端和带旋髂深血管的髂骨瓣移植修复骨缺损、重建桡腕关节和重建肩关节。移植体行简单内固定加外固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多普勒血管超声,其中3例行ECT核素骨扫描,并作关节功能评定。结果:随访3个月~5年,13例均于手术后3个月后达Ⅰ期愈合,其中1例因内固定松动再次手术而愈合。1例肿瘤局部复发,再次行肿瘤切刮与植骨术后愈合;2例畸形愈合行截骨矫形后愈合。关节功能评定:优9例,良3例,差2例。结论:骨肿瘤切除后行骨移植修复骨缺损、重建关节,手术切除彻底,复发率低,植骨愈合可靠,重建后的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0.
同种异体骨移植在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移植在骨肿瘤手术中应用的范围、效果以及排异反应等问题.方法:1983年10月~2003年3月在骨肿瘤手术中使用异体骨移植120例。其中肿瘤刮除、异体松质骨移植102例;肿瘤刮除、异体大块皮质骨和松质骨移植12例;肿瘤段切除、异体股骨干移植2例;肿瘤段切除、异体半关节移植3例;肿瘤切除、大块异体骶骨移植l例:结果:120例中只有2例出现较轻的排异反应,表现为手术后切口渗出较多,3个月后停止渗出,切口愈合.其余病例均一期愈合.结论:同种异体骨在骨肿瘤手术中应用范围,一、效果好、很少出现排异反应,在骨缺损填充物中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