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9 毫秒
1.
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给予制川乌凝胶和制川乌-白芍凝胶,生理盐水为灌流液,灌流速度2μL·min-1,每30 min收集1次,共收集8 h。采用HPLC-MS/MS测定制川乌中6种生物碱的含量,并绘制浓度-时间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并对其参数进行SPSS分析,研究制川乌白芍配伍对制川乌中6种生物碱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制川乌白芍配伍后,3种单酯型生物碱达峰时间Tmax缩短,同时,苯甲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Cmax和AUC均增加;而配伍后,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AUC均降低,且次乌头碱的Tmax延长,Cmax降低。结果表明制川乌白芍配伍促进了单酯型生物碱的经皮渗透,抑制了部分双酯型生物碱的吸收,该研究从经皮转运的角度阐明了制川乌-白芍伍用"增效减毒"的配伍机制,同时也为其他药对配伍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辅料米醋的用量和蒸煮方式对制川乌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醋制川乌中的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等6种生物碱的含有量。结果相比药典法制川乌,醋蒸和醋煮制川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双酯型生物碱的一级水解,抑制单酯型生物碱的二级水解,从而提高其单酯型生物碱含有量。结论醋制川乌可提高制川乌单酯型生物碱含有量,以10%醋蒸制川乌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考察乌头汤不同配伍对制川乌中3种单酯型乌头生物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含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HPLC考察乌头汤不同配伍中3种单酯型乌头生物碱含量的变化。 结果: 与制川乌单煎相比,配伍黑豆、防风的乌头汤与原乌头汤中单酯型乌头生物碱含量由1 338.86 μg分别降至349.26,402.18 μg,制川乌配伍防风则降低至680.01 μg,制川乌配伍黑豆则降至667.59 μg。 结论: 乌头汤配伍防风、黑豆能很大程度地降低制川乌中3种单酯型乌头碱含量,为揭示制川乌减毒配伍机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配伍组方对麻黄细辛附子汤(MXF)体外经皮吸收的影响,以阐明MXF外用的配伍机制,为其经皮给药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中药复方外用配伍机制研究积累数据。方法:采用Franz体外扩散池法,以含1%聚山梨酯-80的生理盐水溶液为接受液,采用麻黄生物碱类成分(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附子生物碱类成分(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和细辛挥发油类成分(细辛脂素和甲基丁香酚)的12 h累积渗透量(Q12 h)和稳态渗透速率(Jss)为指标,考察麻黄组、附子组、细辛组、麻黄-附子组、麻黄-细辛组、附子-细辛组、麻黄-附子-细辛组(全方组)对大鼠背部的透皮吸收情况。结果:各成分的Q12 h和Jss比较,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排序均为全方组麻黄-细辛组麻黄组麻黄-附子组,且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排序均为附子-细辛组附子组麻黄-附子组全方组,且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甲基丁香酚排序为细辛组麻黄-细辛组附子-细辛组全方组。各组中细辛脂素的Q12 h和Jss差异不大。结论:不同配伍组方对MXF中各指标成分的经皮吸收有影响,且对不同成分的影响程度不同;成分不同,经皮吸收效果也不同。细辛对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的经皮吸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附子对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的经皮吸收均有一定抑制作用,麻黄和附子均会对甲基丁香酚的经皮吸收起到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LC-MS/MS)分析法同时测定乌头汤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的方法,并测定生川乌单煎液、制川乌单煎液中上述6种乌头碱型生物碱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Hypersil GOLD-C18(100 mm×2.1 mm,1.9μm,Thermo,USA)色谱柱,乙腈-0.01%(体积分数)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样品经电喷雾电离离子源(ESI)正离子化后,通过Thermo TSQ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采用选择反应监测(SRM)对6种乌头碱型生物碱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乌头汤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分别为98.86,12.25,155.08,0.15,0.17,0.44μg·g-1。制川乌单煎液及乌头汤中的双酯型乌头碱的含量均明显低于生川乌单煎液,且乌头汤中的单酯型乌头碱的含量低于制川乌。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重复性好,可用于检测乌头汤中6种乌头碱型生物碱含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寻生川乌片制备制川乌的适宜炮制方法和加热时间。方法:按照药典方法,以生川乌片制备制川乌,采用HPLC法,检测蒸制1~8 h和煮制1~6 h(间隔为1 h)的制川乌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等6种生物碱的含量,分析制川乌片中单、双酯型生物碱的总量随炮制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生川乌片制备的制川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均在炮制1 h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不超过0.040%的限量要求,且内无白心,但此时麻舌感强烈,随炮制时间延长,麻舌感逐渐减弱。蒸2~8 h制品单酯型生物碱含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0.070%~0.15%的含量要求,在蒸5 h达最高,较生品升高约142%;煮制品均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含量范围。结论:以制川乌传统质量和生物碱含量要求为指标,生川乌片制备制川乌选用蒸法炮制4~6 h为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UPLC法同时测定附子和川乌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6种生物碱含量的方法,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附子和川乌中的6种生物碱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0.05mol/m L盐酸水超声提取附子和川乌中的生物碱类成分,BEH C18(100 mm×2.1 mm,1.7μm)色谱柱;乙腈-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1 mL/min,柱温35℃;进样体积4μL;检测波长235 nm。采用差异显著性分析、效/毒值分析、毒性成分指数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热图分析、主成分分析和TOPSIS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综合评价附子和川乌的质量。结果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规定,附子和川乌中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和MDAs含量差异极显著,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含量差异显著,乌头碱和双酯型生物碱(DDAs)含量差异不显著。以6种生物碱为评价指标,15号附子样品质量最优,7号川乌样品质量最优。结论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可靠,具有良好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可用于附子和川乌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定量测定;效/毒值、毒性成分指数的运用能更精确、简便地实现附子和川乌的质量控制;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可更准确地进行药材质量评价。可为进一步完善《中国药典》附子和川乌中酯型生物碱的分析测定提供参考,为附子和川乌的质量控制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初匀速法预测制川乌的有效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化学动力学方法预测制川乌有效期。方法:采用HPLC测定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含量,流动相乙腈(A)-40 mmol·L-1乙酸铵溶液(B)梯度洗脱(0~45 min,30%~45%A;45~65 min,45%~50%A;65~75 min,50%~55%A;75~80 min,55%~65%A;80~85 min,65%A),检测波长240 nm。采用初均速法对制川乌药材进行加速试验并预测其有效期,考察不同温度下制川乌药材中双酯型生物碱和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变化情况。结果:制川乌在室温条件下贮存期0.69年。结论:高温不利于制川乌的稳定,初均速法可为制川乌药材有效期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化大孔吸附树脂回收制川乌炮制有毒废水中6种生物碱类成分的工艺条件,为其他药物炮制废水的处理提供参考。方法:以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和乌头碱的吸附率和洗脱率为考察指标,利用静态吸附-洗脱试验对15种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筛选,并通过与动态吸附相结合的方法,优选大孔树脂的回收工艺参数。结果:D101型大孔树脂对制川乌炮制废水中6种生物碱类成分具有较好的吸附和洗脱效果,最佳工艺参数为每克大孔树脂可处理4. 3 g川乌的炮制废水,上样速度≤3. 0 m L·min-1为宜,水洗除杂用量2 BV,加70%乙醇6 BV洗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的回收率依次为98. 03%,94. 09%,96. 53%,78. 15%,85. 40%,70. 57%。结论:D101型大孔树脂在进行制川乌炮制废水减毒处理的同时,还可对其所含的6种生物碱类成分进行有效回收,在解决环保问题的同时,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且优选的工艺条件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质谱成像显微镜可视化分析制川乌炮制过程中6个生物碱的变化情况。方法 准备不同炮制时间(9个时间点)的制川乌样品,用明胶溶液包埋后冷冻,制备30 μm厚度的切片样品进行实验。根据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共6种标准品的质谱信号,选取α-氰基-4-羟基肉桂酸为基质,采用升华法涂覆基质后再进行喷雾。质谱数据采集质量范围为m/z 200~800,使用DHB溶液在m/z 100~900进行质量校正,以1 000 Hz频率的正离子模式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质谱成像(MALDI-MSI)。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UHPLC)测定不同炮制时间样品中6个生物碱的含量,用含量测定结果验证质谱成像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质谱成像技术可以区分制川乌不同炮制程度的样品,并且可以实现生物碱空间分布的可视化分析。结论 质谱成像技术可运用于制川乌炮制过程质量研究,为中药炮制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经手术、化疗、放疗后,易损伤人体阳气,治疗常用温阳扶正之法。附子为温阳扶正要药,该文结合临床病案探讨附子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附子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之功效,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在治疗重症疾病中疗效独特.但附子毒性较大,具有明显的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其毒理学机制主要是影响电压依从性Na+通道、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受体的改变、促进脂质的过氧化和心脏、肝或者其他组织的细胞凋亡.附子主要通过配伍、炮制等方式降低毒性,除传统的炮制方法外,许多现代新的炮制工艺的出现,能更好的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为了进一步开发其药用价值,减少临床应用中的毒副反应,该文通过有关附子毒性的报道,并结合作者的实验研究,对附子的毒性特点、作用机制及减毒方法等予以综合述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述附子含服慢性咽喉炎的病例报告。方法:报告我在临床治疗中的病例资料。结果与结论:近年来慢性咽喉炎患病率逐年攀升,通过本病例可能给同一证型的患者提供简单可行的中医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浅谈附子的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历代医家大多重视附子的临床疗效而广泛应用,但因其毒性带来的临床安全问题也不能忽视.辨证明晰是关键,其次,要注意附子煎煮的时间以及配伍.运用得当,确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草乌叶的药理作用和临床使用状况。方法: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对草乌叶解热、抗炎、镇痛等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草乌叶有很好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其抗炎、镇痛功效与草乌叶总生物碱有关。草乌叶可用于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慢性胃炎、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婴幼儿腹泻、慢性咽炎等疾病,且疗效显著。结论:草乌叶是一种纯天然植物药,其疗效显著,应用广,有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附子临床应用安全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大量有关附子安全应用的文献,从炮制方法 、使用剂量、煎服法、应用配伍、中毒表现、中毒原因及救治方法 等方面,对前人临证经验进行归纳,总结附子安全应用的有关信息,为医家提供一定的参考,指出现代医家在临床使用附子时,应掌握正确的指征、剂量和方法,以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附子为有毒中药,其使用剂量理当严格限制。但自古以来,时有大剂量附子应用记载,也有医家因善用大剂量附子而扬名。因而,附子大剂量应用的安全性和必要性就颇值得探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参究伤寒用附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伤寒论》附子运用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张仲景运用附子的规律,对临床正确掌握附子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讨论大黄附子汤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时的药学作用并评价疗效。方法:随机慢性肾衰竭患者(共60例)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均30例,均采用常规治疗,此外观察组额外使用大黄附子灌肠汤辅疗,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通过对比两组患者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及总体有效率,计算肌酐清除率(Ccr),进而确定大黄附子汤是否具增效作用。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Cr、BUN值明显低于对照组,Ccr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总体有效率也有明显提高。结论: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时,大黄附子汤辅助治疗有良好的增效作用,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