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重度牙周炎非磨牙患牙进行拔牙位点保存的效果,比较分析Bio?Oss和Bio?Gene骨材料单独及联合应用于拔牙位点保存的疗效。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患者26例,共计重度牙周炎非磨牙患牙32颗,随机分为4组,于牙周翻瓣术中拔除,实验组患牙同期分别植入Bio?Oss、Bio?Gene以及等比混合的Bio?Oss及Bio?Gene材料,对照组自然愈合。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临床观察,并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相应骨高度、宽度及密度变化值,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临床观察显示,拔牙后6个月,对照组的牙槽骨吸收明显,牙槽嵴窄平,而实验组骨吸收较少,牙槽嵴保存丰满。CBCT检查显示,术前与术后6个月骨高度和宽度变化比较,对照组与3个实验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与术后6个月骨高度、宽度和密度变化比较,实验组中混合组变化最小,Bio?Oss组其次,Bio?Gene组最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度牙周炎非磨牙患牙,拔牙同期位点保存比自然愈合在牙槽骨量的维持上具有优势;等比混合Bio?Oss及Bio?Gene材料对牙槽骨量的维持优于单独应用一种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与自然愈合比较,观察存在骨缺损的磨牙拔牙同期植入去蛋白牛骨基质(Bio-Oss®)并覆盖可吸收胶原膜(Bio-Gide®)愈合6个月后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方法:16名患者共18颗因牙周病变拔除的磨牙纳入本研究,分为对照组(牙齿拔除后自然愈合组)和试验组(应用去蛋白牛骨基质与可吸收胶原膜拔牙位点保存组)。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检查,通过根尖片和CBCT测量评价术后6个月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试验组中央和远中颊侧的牙槽骨高度分别增加2.90 mm和1.45 mm,而对照组中央和远中颊侧的牙槽骨高度分别降低1.00 mm和1.45 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骨宽度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存在骨缺损的磨牙应用去蛋白牛骨基质与可吸收胶原膜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可明显增加颊侧牙槽骨高度和牙槽嵴顶根方1 mm和4 mm处牙槽骨宽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临床直接测量、平行投照根尖片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存在骨缺损的磨牙拔牙同期位点保存6个月后牙槽骨的变化,并分析不同方法的测量效果。方法:纳入20名患者共23颗因牙周病变拔除的磨牙,牙齿拔除后应用去骨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ized boving bone mineral,DBBM,Bio-Oss)和可吸收膜(bioabsorbable collagen membrane, Bio-Gide)进行拔牙位点保存术,术中临床直接测量,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CBCT,通过上述3种方法测量分析术后6个月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并比较测量效果的异同。结果:比较23个拔牙位点的牙槽骨高度在拔牙位点中央、远中中央、颊侧远中3个观察点的术中临床测量与CBCT测量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观察点的高度及宽度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接受翻瓣再进入实施种植的10名患者中,拔牙位点中央相应观察点的牙槽骨高度显著增加,临床直接测量和CBCT测量分别增加(6.15±1.73) mm和(6.59±2.53) mm,牙槽骨宽度测量值分别为(8.45±1.18) mm和(8.52±1.27) mm,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平行投照根尖片观察术前和术后6个月拔牙位点中央的牙槽骨高度变化为增加(5.84±4.28) mm,测量数值与另两种方法接近。结论:存在骨缺损的磨牙应用Bio Oss与Bio Gide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后,临床直接测量和CBCT测量两种方法对牙槽嵴顶骨高度和宽度变化的评价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锥形束CT (CBCT)观察重度牙周炎患牙拔除后行牙槽嵴保存术(ARP)对缺牙区及邻牙邻面牙槽骨的影响。方法:因重度牙周炎拔除的46名患者的75颗患牙纳入研究,将患牙分为拔牙后同时行ARP的实验组和拔牙后自然愈合的对照组。另根据拔牙前的骨丧失量分为A组(丧失量5~7 mm)和B组(丧失量>7 mm)。观察拔牙前与拔牙6月后该牙位矢状面上颊舌侧牙槽骨高度变化以及牙槽嵴顶下方1、4、7 mm处的宽度变化以及缺失牙邻牙邻面骨高度变化。结果:实验组颊侧牙槽嵴高度吸收量为(0.69±0.36)mm,对照组吸收量(1.77±0.95)mm(t=-3.977,P=0.004);实验组舌侧牙槽嵴高度吸收量为(0.71±1.51)mm,对照组吸收量(1.71±1.24)mm(t=-3.115,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牙槽嵴顶下方1 mm处牙槽骨宽度减少了(2.39±1.34)mm,对照组减少了(4.63±2.20)mm(t=5.331,P=0.000);实验组牙槽嵴顶下4 mm处减少了(1.28±1.18)mm,对照组减少了(2.15±1.91)mm(t=2.816,P=0.007);实验组牙槽嵴顶下7 mm处减少了(0.81±1.38)mm,对照组减少了(1.50±1.44)mm(t=2.125,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邻牙邻面舌侧骨吸收量(-0.22±1.02)mm,对照组吸收量(0.37±0.82)mm(t=-2.766,P=0.007),实验组邻牙邻面中间骨吸收量(-0.48±1.51)mm,对照组中间骨吸收量(0.55±1.07)mm(t=-3.443,P =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邻牙邻面颊侧骨吸收量(-0.09±1.17)mm,对照组骨吸收量(0.34±0.8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0,P =0.070)。结论:ARP有助于减少拔牙区牙槽嵴高度宽度的降低,恢复邻牙邻面骨高度,利于后期缺失牙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使用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 growth factors,CGF)联合Bio-oss骨粉在上颌前牙区进行拔牙位点保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需要拔除上颌前牙的病人26例共32颗牙,根据性别分层,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CGF组,16颗)拔牙窝内植入CGF和Bio-oss骨粉混合物,CGF膜关闭拔牙窝;对照组(自然愈合组,16颗)拔牙窝搔刮后放置止血海绵,待其自然愈合。病人于术后6个月时复诊,拍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别与术前CBCT比较,观察并测量拔牙位点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结果在CGF组,唇、腭侧骨板高度术后6个月和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嵴宽度术后6个月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唇、腭侧骨板高度和牙槽嵴宽度术后6个月和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唇、腭侧骨板高度和牙槽嵴宽度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GF联合Bio-oss骨粉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可以有效地维持牙槽嵴的宽度和高度,为种植修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6,(6):697-699
目的:探讨因牙周炎无法保留的患牙在拔牙的同时植入血浆提取物-浓缩生长因子(CGF)复合骨诱导活性材料,行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观察其对预防牙槽骨吸收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因牙周炎不能保留患牙32颗,微创拔除后同期植入患者自体CGF复合Bio-OSS骨粉,并覆盖CGF膜,严密缝合,术后6月通过拍摄X线及锥体束CT(CBCT),了解牙槽骨量变化。结果:拔牙创愈合良好,术后6个月,牙龈形态饱满,牙槽骨高度及宽度保存良好。结论:位点保存技术中使用CGF复合骨诱导活性材料可以很好地维持牙周炎患牙拔除后牙槽骨骨量,为后期的种植修复提供良好的牙槽骨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即刻种植术中从种植位点取自体骨植入种植体唇侧骨间隙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需要行单颗前牙即刻种植的患者32人,共32颗患牙,按分层随机化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颗。试验组拔牙后使用中空钻取种植位点处的自体骨,植入种植体后将自体骨碾碎植入到骨间隙中,放置愈合帽或即刻修复后缝合;对照组行常规即刻种植术,唇侧骨间隙植入Bio-Oss Collagen,放置愈合帽或即刻修复后缝合。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复诊时拍摄CBCT,进行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影像学比较。结果 两组种植体成功率均为100%。两组间术前和术后6个月牙槽嵴宽度和唇、腭侧骨板高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手术前与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牙槽嵴宽度和唇、腭侧骨板高度,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即刻种植术中从种植位点取自体骨植入种植体唇侧骨间隙的方法简单实用,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Bio-Oss Collagen联合不同软组织处理方式行拔牙位点保存术对前牙区拔牙后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8年4月于本院口腔种植科就诊的前牙需要拔除患者61例(患牙61颗),根据不同软组织处理方式分为A组(n=16)、B组(n=10)、C组(n=12)、D组(n=13)与E组(n=10)。A组植入Bio-Oss Collagen联合Bio-Guide生物膜;B组植入Bio-Oss Collagen联合可吸收性明胶海绵;C组植入Bio-Oss Collagen联合自体软组织瓣;D组植入单纯Bio-Oss Collagen;E组自行愈合。比较五组术后6个月骨量、黏膜量、牙槽骨密度、牙槽嵴骨吸收量、牙槽嵴高度和宽度、拔牙位点高度和宽度及前牙美学区满意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A、B、C、D组牙槽骨高度与宽度变化均值、垂直向骨吸收量、牙槽嵴高度变化绝对值、拔牙位点唇腭侧高度及宽度变化值均低于E组,而新骨所占面积及黏膜面积变化、牙槽骨密度、牙槽嵴唇腭侧高度、根长50%与70%处牙槽嵴宽度、软组织色泽、软组织附着高度及咀嚼功能恢复满意率均高于E组(P0.05)。A、B、C组中,骨高度与宽度变化均值均为A组C组B组(P0.05)。A、B、C组新骨所占面积、黏膜面积变化与根长50%处牙槽嵴宽度均高于D组,且A组C组B组(P0.05)。A、B、C组唇腭向骨吸收量、拔牙位点唇腭侧高度及宽度变化值均低于D组,且A组C组B组(P0.05)。结论:Bio-Oss Collagen联合Bio-Guide生物膜有助于减慢牙槽嵴吸收,在保留骨量、黏膜量及拔牙位点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在临床种植修复的技术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方法,针对罹患重度牙周病变伴有骨壁缺损的磨牙拔牙即刻植入Bio-Oss?覆盖Bio-Gide?胶原膜,采用翻瓣后冠向复位和微翻瓣胶原蛋白覆盖两种创口封闭方法进行牙槽嵴保存,比较6个月后软、硬组织变化。方法 纳入23名患者共24颗重度牙周炎拔除磨牙,根据纳入时间分为牙槽嵴保存一组(翻瓣后冠向复位)和牙槽嵴保存二组(微翻瓣胶原蛋白覆盖),每组各12颗磨牙。拔牙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颊侧角化龈宽度,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评价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术中及术后6个月种植手术时测量牙槽嵴顶中央处骨宽度。结果 牙槽嵴保存一组及牙槽嵴保存二组的颊侧角化龈宽度分别减少了(1.6±1.5) mm (P=0.004)和(0.3±1.6) mm (P>0.05)。术后6个月两组牙槽窝中央牙槽骨高度均显著增加,牙槽嵴保存一组增加了(5.53±4.20) mm,牙槽嵴保存二组增加了(7.70±4.35) m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种植手术时,牙槽嵴保存一组的牙槽嵴顶中央颊舌/腭侧骨宽度为(9.5±2.2) mm,牙槽嵴保存二组为(9.3±1.0)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牙槽嵴保存方法均有利于达到保持并改善拔牙位点牙槽骨的高度、减少牙槽骨吸收的目的,术后6个月牙槽骨宽度满足种植要求,微翻瓣覆盖胶原蛋白方法有利于保存更多颊侧角化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拔牙后利用原有牙槽窝行位点保留,观察拔牙后牙槽窝内填入博纳人工骨粉对牙槽骨的影响。方法:选择前牙外伤或无法保留的残根,微创拔除加充分彻底搔刮牙槽窝后,填入博纳骨粉,表面覆盖可吸收胶原膜,其上明胶海绵或游离腭部粘膜封闭创面。6个月后行种植体植入,3个月后行上部修复,观察牙龈的丰满度及牙槽骨的高度变化。结果:X线显示骨高度吸收少于0.5mm,宽度小于1.5mm.。病例均成功进行了修复,牙槽骨较丰满,牙龈乳头恢复良好。结论:微创拔牙后行拔牙窝内填塞人工骨粉,可以减少拔牙后的自体骨的吸收,提高种植的成功率,降低前牙美学风险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脱矿牙本质基质应用于拔牙后位点保存的骨改建情况。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有意向种植牙齿的患者11例,共13个位点保存区域。行位点保存手术前(T0)、术后当日(T1)及术后6个月(T2)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T, CBCT),分别测量近中骨高度、远中骨高度、颊侧骨高度、舌侧骨高度、牙槽嵴宽度及骨缺损深度。近远中骨高度、骨缺损深度的测量以近中邻牙近远中釉牙骨质界连线为基线(基线根方为-,冠方为+),颊舌侧骨高度、牙槽嵴宽度的测量以对颌牙咬合面为基线(基线根方为-,冠方为+)。比较T0、T1、T2时期位点保存区域的骨量变化,分析脱矿牙本质基质应用于位点保存的骨改变情况。结果 T1较T0时,近中骨高度、远中骨高度增加,骨缺损深度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颊侧骨高度增加,舌侧骨高度、牙槽嵴宽度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2较T0时,近中骨高度增加,骨缺损深度、牙槽嵴宽度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中骨高度、颊侧骨高度、舌侧骨高度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超声骨刀(piezosurgery)在上颌死髓劈裂磨牙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临床选取需拔除无保留价值的死髓、劈裂的上颌磨牙患者4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试验组使用超声骨刀拔牙工作尖切削去骨、扩大牙周间隙后拔除,对照组采用常规峨眉凿去骨、增隙后拔除。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颊侧牙槽嵴顶高度及牙槽窝宽度的改变量、患者术中感觉评价、患者对手术的畏惧率等指标上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为(629.5±171.0) s,对照组(456.0±337.2) s;试验组颊侧牙槽骨降低(1.07±0.64) mm,对照组降低(1.49±0.61) mm,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窝宽度的改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中畏惧率、术中手术不适感VAS评分、术后24 h的VAS评分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死髓、劈裂牙拔除术中应用超声骨刀去骨、扩隙与应用凿去骨增隙相比在原理上类似,但可更好地保存牙槽骨骨量,降低骨创伤,同时降低了患者对手术的畏惧率,体现出微创拔牙的特点,具有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大小的上颌窦外提升术入路窗口结合同期植入种植体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2种不同尺寸窗口行上颌窦外提升术,对29例(共32颗)垂直骨量不足的上颌后牙区种植病例行上颌窦底提升及种植体同期植入手术。术前将患者随机分为小骨窗组(6 mm×6 mm,n=15)和常规骨窗组(15 mm×10 mm,n=14),两种窗口均同期植入人工骨粉和种植体。分别于术后10 d和30 d评价患者舒适感。在手术前、手术当天、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口腔锥形束CT(CBCT)扫描,检查种植体周围上颌窦底部剩余牙槽骨和植入骨粉的总厚度和所植骨粉在窦底的宽度。结果: 全部32颗种植体CBCT检查骨结合良好,窦内种植体周围骨量有明显增加。小骨窗组与常规骨窗组的植入骨粉成骨能力无明显差异。小骨窗组患者总手术时间与常规骨窗组无明显差异,术后10 d和30 d随访中患者对手术不适反应明显减轻。结论: 微创小窗口上颌窦底外提升术较常规窗口损伤更小,技术适应证更广泛,可减少患者手术痛苦,提升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1种使用微型钛支架、不需要植骨材料、进行上前牙美学区域牙槽嵴保存的临床新技术,并评价该技术的可行性,以及保存拔牙窝水平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全身情况良好、无牙周病或者牙周病史、单颗上颌中切牙不能保留、无急性炎症、需要拔除后延期种植修复、拔牙窝骨壁完整、邻牙健康的患者9例(女性6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26.0±5.7)岁(18 ~34岁),施行局部麻醉后微创拔除患牙,翻开唇侧软组织瓣,在唇侧骨板外使用微型钛支架支撑软组织,不使用任何植骨材料,复位并缝合软组织瓣,拔牙窝自然二期愈合。术后随访观察拔牙窝的愈合情况,并在拔牙术前和牙槽嵴愈合4个月后种植术前,进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BCT)检查,通过专用软件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估该方法保存上颌中切牙拔牙窝水平骨量的临床效果。结果: 9例拔牙窝在随访期内均正常愈合,拔牙前测量牙槽嵴顶牙槽骨水平向宽度为(7.51±0.48)mm (6.92~7.82 mm),术后4个月测量缺牙区牙槽嵴顶中点处水平向骨宽度为(6.81±0.44)mm (6.04~7.38 mm),保存的水平骨量为拔牙前的90.87%±2.91% (87.28%~95.60%)。结论: 在拔牙窝唇侧使用微型钛支架来支撑软组织不影响拔牙窝的正常愈合,且在不使用任何植骨材料的情况下能较为有效地保存拔牙位点的水平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后牙区拔牙同期在拔牙窝内充填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 brin,PRF)行位点保存, 预防牙槽嵴吸收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要求拔除后牙区患牙后作牙种植修复的病例,拔牙后即刻在牙槽窝内充 填PRF进行位点保存,4~6个月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观察牙槽骨宽度和高度的变化。 结果:后牙区拔牙同期行PRF位点保存术后牙槽骨的宽度和高度与拔牙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F位点保存技术可以很好地维持后牙区牙槽嵴骨量,为后期的种植提供良好的牙槽骨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 CGF)联合Bio-oss骨粉混合物在上颌磨牙区拔牙位点增量及种植义齿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北省邯郸市口腔医院与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上颌磨牙区拔牙后种植义齿患者4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微创拔牙后联合Bio-oss骨粉混合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CGF干预。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两组拔牙位点的牙槽骨高度及宽度,患者咀嚼、固定、舒适度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40例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2~75岁,平均(49.3±8.3)岁。术后6个月,实验组的唇侧和腭侧骨板高度、牙槽嵴宽度高于对照组[(19.14±1.37)mm比(14.27±1.35)mm、(17.66±2.28)mm比(15.43±2.25)mm、(7.10±0.69)mm比(5.13±0.78)mm];唇侧和腭侧骨板高度及牙槽嵴的吸收量高于对照组[(-0.04±1.06)mm比(-4.33±0.57)mm、(0.21±0.85)mm比(-2.11±0.72)mm、(-...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拔除的双侧下颌第三磨牙的拔牙窝进行不同处理,比较两侧第二磨牙远中牙周的恢复情况,以指导临床预防术后并发症。方法 选取2021年1—9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口腔科门诊拔牙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拔除双侧下颌第三磨牙患者12例,年龄≥26岁,患牙为中、低位阻生,近中或水平方向,且双侧患牙阻生程度相似。随机选择一侧作为实验组,在患牙拔除即刻将骨替代品和自体血制品浓缩生长子混合后填塞拔牙窝;另一侧为对照组,拔牙窝不做特殊处理。分别测量并记录拔牙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时两侧第二磨牙远中(包括第二磨牙颊侧远中、远中和舌侧远中3个位点)的牙周探诊深度及附着丧失,比较分析两组牙周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即刻两组附着丧失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术后6个月对照组附着丧失程度高于实验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根尖片提示,实验组术后6个月第二磨牙远中的牙槽骨高度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其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患者26岁以后拔除下颌中、低位阻生第三磨牙时,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恢复不佳,存在不同程度的牙周问题,牙周探诊深度及附着丧失均有明显增加,将骨替代品和自体血制品浓...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影像学观察研究由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维生素C组成的成骨诱导剂对兔拔牙窝愈合的影响。方法:50只新西兰兔,微创法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右侧拔牙窝为实验组,填入载有成骨诱导剂的明胶海绵;左侧拔牙窝为对照组,填入空载明胶海绵。术后第1、2、4、8、12周各处死10只动物,进行大体观察和CB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检查,分析比较拔牙窝愈合情况。结果:所有动物创口均愈合良好。实验组和对照组拔牙窝的骨密度(new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值随着时间均不断提高,前者在每个时间点均高于后者。统计学结果表明,除了在第1周,其余时间点2组BMD值,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窝牙槽骨宽度和高度均较拔牙术前减小。牙槽骨宽度的变化值,二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间高度变化值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骨诱导剂能促进拔牙创骨愈合进程,减少牙槽骨高度的吸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β-磷酸三钙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牙槽窝内的成骨效果,同时评价其对于第二磨牙远中牙周的预后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6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15例双侧下颌第三磨牙水平阻生需拔除的患者,拔牙同时随机选择在一侧拔牙窝内植入β-磷酸三钙(easy-graft TMCLASSIC)作为实验组,另一侧自然愈合作为对照组。在拔牙术后1 d及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牙槽骨高度的变化,并利用MCTIPS软件计算形成新生骨的体积分数,术后6个月进行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探诊,记录远中颊侧探诊深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BCT测量试验组新生骨体积分数为63.3%±2.2%, 对照组为50.1%±1.9%,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为(5.53±0.39) mm, 对照组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为(1.53±0.27) mm,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第二磨牙远中颊角探诊深度为(3.0±0.7) mm,对照组为(6.6±0.8) 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β-磷酸三钙进行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骨缺损修复可以显著增加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并能促进拔牙窝内新生骨的形成,降低第二磨牙远中牙周袋探诊深度,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地塞米松和维生素C对拔牙创骨愈合的影响。方法拔除40只Wistar大鼠的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左侧填人浸泡地塞米松和维生素C的明胶海绵(观察侧),右侧仅填入明胶海绵(对照侧),分析处理后不同时间点的牙槽骨骨密度、牙槽嵴高度吸收值、牙周组织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①观察侧术后4周、6周和12周的牙槽骨骨密度均高于对照侧(P均〈0.05);②术后6周和12周的牙槽嵴高度吸收值均低于对照侧(P〈0.05或P〈0.01);⑧术后4周、6周和12周的牙周组织ALP活性和VEGF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侧(P均〈0.05)。结论局部应用地塞米松和维生素C可加速拔牙创的骨愈合,减少骨吸收,可能是通过上调Ⅰ型胶原和VEGF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