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评价使用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 growth factors,CGF)联合Bio-oss骨粉在上颌前牙区进行拔牙位点保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需要拔除上颌前牙的病人26例共32颗牙,根据性别分层,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CGF组,16颗)拔牙窝内植入CGF和Bio-oss骨粉混合物,CGF膜关闭拔牙窝;对照组(自然愈合组,16颗)拔牙窝搔刮后放置止血海绵,待其自然愈合。病人于术后6个月时复诊,拍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别与术前CBCT比较,观察并测量拔牙位点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结果在CGF组,唇、腭侧骨板高度术后6个月和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嵴宽度术后6个月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唇、腭侧骨板高度和牙槽嵴宽度术后6个月和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唇、腭侧骨板高度和牙槽嵴宽度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GF联合Bio-oss骨粉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可以有效地维持牙槽嵴的宽度和高度,为种植修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RF对拔牙窝的促进骨再生作用及牙槽嵴保存的影响。方法①实验动物模型: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 A、B、C、D组),每组6只,拔除一侧下颌切牙。抽取大白兔自体外周血液,离心后制成PRF。A组拔牙窝内植入PRF/nano-HA混合物;B组拔牙窝内植入PRF;C组拔牙窝内植入nano-HA;D组拔牙窝作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4周、12周处死动物,取材。②观察:将标本脱钙脱水石蜡包埋行组织学切片,显微镜下观察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4周,拔牙窝内新生骨组织数量质量A组>B组>C组>D组(空白组)。术后12周,A组成骨质量最好,B、C组骨改建情况类似,均优于D组。结论①PRF能够促进骨组织的修复。②PRF联合nano-HA具有保存拔牙窝牙槽嵴高度的功能,可作为牙槽骨保存的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拔牙后利用原有牙槽窝行位点保留,观察拔牙后牙槽窝内填入博纳人工骨粉对牙槽骨的影响。方法:选择前牙外伤或无法保留的残根,微创拔除加充分彻底搔刮牙槽窝后,填入博纳骨粉,表面覆盖可吸收胶原膜,其上明胶海绵或游离腭部粘膜封闭创面。6个月后行种植体植入,3个月后行上部修复,观察牙龈的丰满度及牙槽骨的高度变化。结果:X线显示骨高度吸收少于0.5mm,宽度小于1.5mm.。病例均成功进行了修复,牙槽骨较丰满,牙龈乳头恢复良好。结论:微创拔牙后行拔牙窝内填塞人工骨粉,可以减少拔牙后的自体骨的吸收,提高种植的成功率,降低前牙美学风险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方法,针对罹患重度牙周病变伴有骨壁缺损的磨牙拔牙即刻植入Bio-Oss?覆盖Bio-Gide?胶原膜,采用翻瓣后冠向复位和微翻瓣胶原蛋白覆盖两种创口封闭方法进行牙槽嵴保存,比较6个月后软、硬组织变化。方法 纳入23名患者共24颗重度牙周炎拔除磨牙,根据纳入时间分为牙槽嵴保存一组(翻瓣后冠向复位)和牙槽嵴保存二组(微翻瓣胶原蛋白覆盖),每组各12颗磨牙。拔牙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颊侧角化龈宽度,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评价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术中及术后6个月种植手术时测量牙槽嵴顶中央处骨宽度。结果 牙槽嵴保存一组及牙槽嵴保存二组的颊侧角化龈宽度分别减少了(1.6±1.5) mm (P=0.004)和(0.3±1.6) mm (P>0.05)。术后6个月两组牙槽窝中央牙槽骨高度均显著增加,牙槽嵴保存一组增加了(5.53±4.20) mm,牙槽嵴保存二组增加了(7.70±4.35) m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种植手术时,牙槽嵴保存一组的牙槽嵴顶中央颊舌/腭侧骨宽度为(9.5±2.2) mm,牙槽嵴保存二组为(9.3±1.0)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牙槽嵴保存方法均有利于达到保持并改善拔牙位点牙槽骨的高度、减少牙槽骨吸收的目的,术后6个月牙槽骨宽度满足种植要求,微翻瓣覆盖胶原蛋白方法有利于保存更多颊侧角化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Bio-Oss Collagen联合不同软组织处理方式行拔牙位点保存术对前牙区拔牙后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8年4月于本院口腔种植科就诊的前牙需要拔除患者61例(患牙61颗),根据不同软组织处理方式分为A组(n=16)、B组(n=10)、C组(n=12)、D组(n=13)与E组(n=10)。A组植入Bio-Oss Collagen联合Bio-Guide生物膜;B组植入Bio-Oss Collagen联合可吸收性明胶海绵;C组植入Bio-Oss Collagen联合自体软组织瓣;D组植入单纯Bio-Oss Collagen;E组自行愈合。比较五组术后6个月骨量、黏膜量、牙槽骨密度、牙槽嵴骨吸收量、牙槽嵴高度和宽度、拔牙位点高度和宽度及前牙美学区满意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A、B、C、D组牙槽骨高度与宽度变化均值、垂直向骨吸收量、牙槽嵴高度变化绝对值、拔牙位点唇腭侧高度及宽度变化值均低于E组,而新骨所占面积及黏膜面积变化、牙槽骨密度、牙槽嵴唇腭侧高度、根长50%与70%处牙槽嵴宽度、软组织色泽、软组织附着高度及咀嚼功能恢复满意率均高于E组(P0.05)。A、B、C组中,骨高度与宽度变化均值均为A组C组B组(P0.05)。A、B、C组新骨所占面积、黏膜面积变化与根长50%处牙槽嵴宽度均高于D组,且A组C组B组(P0.05)。A、B、C组唇腭向骨吸收量、拔牙位点唇腭侧高度及宽度变化值均低于D组,且A组C组B组(P0.05)。结论:Bio-Oss Collagen联合Bio-Guide生物膜有助于减慢牙槽嵴吸收,在保留骨量、黏膜量及拔牙位点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在临床种植修复的技术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种植牙修复患者拔牙后出现骨缺失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种植牙修复患者65例,分为试验组(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和对照组(常规种植牙操作),均随访至拔牙6个月后,锥形束CT评价骨密度、牙槽嵴高度与宽度变化。比较两组种植成功率、种植满意度;采用红色美学指数(PES)评价牙齿的美学效果。结果拔牙3个月及6个月后两组牙槽嵴高度、宽度及骨密度值均较拔牙前有所降低,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拔牙6个月后,试验组P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种植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种植牙修复患者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能有效减少牙槽骨骨吸收,有助于提高种植的美学效果与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拔牙后骨胶原对牙槽嵴位点保存的临床疗效;方法20枚上、下颌后牙拔除后同时给予不同处理,其中6例拔牙窝填充Bio-oss骨粉,6例拔牙窝填充Bio-oss骨胶原,8例拔牙窝传统搔刮血块充盈自然愈合为对照,术后4周、12周分别复诊,摄X线片检查,对牙槽窝的愈合,牙槽嵴宽度进行观察;结果 Bio-oss骨粉组与Bio-oss骨胶原组拔牙前及术后12周牙槽嵴宽度测量不存在差异(P>0.05);自然愈合组拔牙前及术后12周牙槽嵴宽度测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Bio-oss骨胶原植入减轻了拔牙后牙槽嵴的吸收,为以后进行种植修复提供一个良好的基骨条件。  相似文献   

8.
张大勇  杜宁 《宁夏医学杂志》2012,34(11):1138-1139
目的观察上前牙拔除后同期植骨,牙槽嵴位点保存情况的效果。方法对12例上前牙拔除患者同期牙槽窝植入胶原骨,分3个月和6个月对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进行测量对比。结果牙槽骨吸收明显减少,3个月高度保存增加9.7%,宽度保存增加6.6%;6个月高度增加10.8,宽度增加7.7%。结论上前牙拔除时,同期植骨可以很好地保存牙槽嵴高度和宽度,达到较好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拔牙后即刻植入同种异体骨对牙槽嵴保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口腔科单根牙或前磨牙拔除患者75例(156颗患牙),全部患牙均在微创拔牙后即刻植入种植体,根据拔牙窝内即刻植入种植体的不同将其分为A、B、C、D组,A组拔牙窝内植入同种异体骨;B组拔牙窝内植入异体骨;C组拔牙窝内植入异质骨;D组拔牙窝内不植骨自然愈合,比较种植疗效、牙槽嵴骨量高度与宽度吸收值与牙龈乳头高度等指标差异。结果:A、B、C三组间种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2、12周后,牙槽嵴骨量高度与宽度吸收值比较,A组明显低于B、C组,B、C组明显低于D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牙槽嵴骨量高度与宽度吸收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牙龈乳头0~Ⅰ级、Ⅳ级比例明显低于D组,牙龈乳头Ⅲ级比例明显高于D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拔牙后即刻植入同种异体骨有助于减少牙槽嵴骨量吸收,可作为牙槽嵴保存的理想手段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右江医学》2018,(1):99-102
<正>拔牙后牙槽骨和软组织的吸收会影响邻牙牙周组织健康及后期种植修复。牙槽嵴位点保存技术是基于引导组织再生的原理上,采取相应措施来减缓拔牙创软硬组织吸收的技术,主要包括:微创拔牙、即刻种植、向牙槽窝内植入骨或骨替代材料或生物膜。虽然相关研究证实拔牙后剩余牙槽嵴的吸收是不可避免的[1],但是如何最大限度减少骨组织的吸收及软组织的缺损依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是近年来牙槽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临床直接测量、平行投照根尖片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存在骨缺损的磨牙拔牙同期位点保存6个月后牙槽骨的变化,并分析不同方法的测量效果。方法:纳入20名患者共23颗因牙周病变拔除的磨牙,牙齿拔除后应用去骨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ized boving bone mineral,DBBM,Bio-Oss)和可吸收膜(bioabsorbable collagen membrane, Bio-Gide)进行拔牙位点保存术,术中临床直接测量,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CBCT,通过上述3种方法测量分析术后6个月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并比较测量效果的异同。结果:比较23个拔牙位点的牙槽骨高度在拔牙位点中央、远中中央、颊侧远中3个观察点的术中临床测量与CBCT测量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观察点的高度及宽度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接受翻瓣再进入实施种植的10名患者中,拔牙位点中央相应观察点的牙槽骨高度显著增加,临床直接测量和CBCT测量分别增加(6.15±1.73) mm和(6.59±2.53) mm,牙槽骨宽度测量值分别为(8.45±1.18) mm和(8.52±1.27) mm,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平行投照根尖片观察术前和术后6个月拔牙位点中央的牙槽骨高度变化为增加(5.84±4.28) mm,测量数值与另两种方法接近。结论:存在骨缺损的磨牙应用Bio Oss与Bio Gide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后,临床直接测量和CBCT测量两种方法对牙槽嵴顶骨高度和宽度变化的评价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李正全 《中外医疗》2016,(35):82-84
目的:探讨骨劈开、牙槽嵴扩张结合GBR技术同期上颌前牙区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11年1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96例上前牙种植区剩余骨量不足的患者采用骨劈开、牙槽嵴扩张结合GBR技术治疗,1年随访后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初期、术后3个月、术后1年牙槽骨高度分别为(10.25±1.19)、(9.35±1.24)、(9.15±1.19)mm,ISQ分别为(76.88±4.51)、(91.88±4.91)、(92.98±2.19)。种植前牙槽骨唇腭向平均宽度为(3.2±0.3)mm,、治疗后平均增加骨量、牙槽骨唇腭向平均宽度分别为(4.4±0.1)、(7.5±0.2)mm。修复后1个月、修复后3个月、修复后1年满意度评分分别为(72.2±5.1)分、(90.4±5.3)分、(92.4±7.3)分。术后3个月和术后初期的牙槽骨宽度、牙槽骨高度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与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牙槽骨唇腭向平均宽度和平均增加骨量与种植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的满意度评分、种植体稳定性评分与术后初期进行统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劈开、牙槽嵴扩张结合GBR技术同期上颌前牙区种植可取的理想的短期治疗效果,但需进一步观察和评定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唇腭裂中牙槽突裂患者应用牙槽突植骨术治疗后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利用髂骨松质骨移植于唇腭裂患者所形成的口鼻腔瘘之间。结果 :3年来临床应用该方法 ,治疗 2 3例牙槽突裂患者 ,其中 1 4例术后随诊 6个月以上 ,临床观察牙槽突裂已修复 ,X光显示骨密度同正常骨质。结论 :牙槽突植骨术是唇腭裂序列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 ,为恢复上腭牙弓完整性。保证裂隙临近牙的萌出 ,提供稳固的上颌牙弓 ,增加鼻翼高度 ,改善鼻翼外形 ,均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进行23例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以23例上颌后牙常规牙种植体植入术为对照,术后1周及1、3、6个月检查种植体稳定性、上颌窦和种植体骨结合情况.结果 两组均未见种植体松动、脱落或上颌窦炎症发生,各时期X线片检察种植体骨结合良好.术后6个月均完成上部义齿修复.经不同时间随访,临床效果良好.结论 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同上颌后牙常规牙种植体植入术一样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扩大牙种植体植入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Dental成像技术在磨牙区牙种植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7例磨牙区部分缺失牙患者行多层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重建出二维图像后导入工作站,通过专用Dental软件包及3D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应用Dental软件及3D重建技术可以获得拟种植区颌骨的全景形态,局部牙槽骨的高度、宽度、骨质密度及牙槽骨与下颌管及上颌窦的关系,牙列的空间关系等。结论 多层螺旋CT Dental成像技术是磨牙区牙种植术前设计和评估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6.
临床上,常规拔牙后牙槽骨的自然愈合存在不同程度的牙槽骨吸收[1],影响未来的种植体植入修复位置,角度及软、硬组织处理。研究表明,采取微创拔牙和位点保存技术可以减少牙槽骨吸收,显著保留牙槽嵴宽度及高度[2-3],减少或避免种植治疗同期实施复杂的植骨手术。另有文献指出,种植体周围至少需要2 mm的角化龈及1 mm的附着龈,方能维护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获得长期稳定疗效。本研究完整展示了1例针对牙周 牙髓联合病变磨牙的病情分析,采取微创拔牙结合位点保存和游离龈移植术创造良好软、硬组织条件,获得最终较好种植修复效果的具体实施步骤,积累了针对此类问题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TOMY自锁矫治技术对非拔牙矫治前牙反(牙合)伴中度拥挤的疗效,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例前牙反(牙合)伴中度拥挤患者,诊断为安氏Ⅲ类亚类错(牙合)、毛氏Ⅱ1+Ⅰ1类错(牙合)、高角、面部不对称,应用TOMY自锁矫治技术非拔牙矫治,测量其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以及牙弓长度、宽度、牙槽骨宽度及基骨弓宽度。结果:矫治后患者上下颌牙列排齐整平,达到中性(牙合)关系;矫治后SNA、SNB和ANB无明显变化,上前牙唇倾度增加10°,达到正常值;矫治后患者上下颌牙弓宽度、牙槽骨宽度、基骨弓宽度及牙弓长度均较矫治前有所增加。结论:临床上对于前牙反(牙合)伴牙列中度拥挤非拔牙患者,可考虑采用TOMY自锁矫治技术,通过增加牙弓宽度和长度来改善前牙反(牙合)牙列拥挤,以达到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BCT)研究生长发育高峰期唇腭裂患者手术辅助快速上颌扩弓(SARME)前后牙颌系统的变化. 方法 选择11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进行双侧颊侧骨皮质切开术+快速扩弓治疗,手术前(T1)及扩弓后(T2)拍摄CBCT.利用EZ3D2009软件对上颌牙及牙槽骨的变化进行测量,采用配对t检验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扩弓后,牙弓宽度和牙槽骨宽度明显增加(P<0.05);牙槽骨高度无明显改变(P>0.05).牙槽骨厚度在牙1/3处颊侧减小,舌侧增加(P<0.05).裂隙两侧支抗牙颊向倾斜移动.结论 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唇腭裂患者进行SARME治疗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锥形束CT (CBCT)观察重度牙周炎患牙拔除后行牙槽嵴保存术(ARP)对缺牙区及邻牙邻面牙槽骨的影响。方法:因重度牙周炎拔除的46名患者的75颗患牙纳入研究,将患牙分为拔牙后同时行ARP的实验组和拔牙后自然愈合的对照组。另根据拔牙前的骨丧失量分为A组(丧失量5~7 mm)和B组(丧失量>7 mm)。观察拔牙前与拔牙6月后该牙位矢状面上颊舌侧牙槽骨高度变化以及牙槽嵴顶下方1、4、7 mm处的宽度变化以及缺失牙邻牙邻面骨高度变化。结果:实验组颊侧牙槽嵴高度吸收量为(0.69±0.36)mm,对照组吸收量(1.77±0.95)mm(t=-3.977,P=0.004);实验组舌侧牙槽嵴高度吸收量为(0.71±1.51)mm,对照组吸收量(1.71±1.24)mm(t=-3.115,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牙槽嵴顶下方1 mm处牙槽骨宽度减少了(2.39±1.34)mm,对照组减少了(4.63±2.20)mm(t=5.331,P=0.000);实验组牙槽嵴顶下4 mm处减少了(1.28±1.18)mm,对照组减少了(2.15±1.91)mm(t=2.816,P=0.007);实验组牙槽嵴顶下7 mm处减少了(0.81±1.38)mm,对照组减少了(1.50±1.44)mm(t=2.125,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邻牙邻面舌侧骨吸收量(-0.22±1.02)mm,对照组吸收量(0.37±0.82)mm(t=-2.766,P=0.007),实验组邻牙邻面中间骨吸收量(-0.48±1.51)mm,对照组中间骨吸收量(0.55±1.07)mm(t=-3.443,P =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邻牙邻面颊侧骨吸收量(-0.09±1.17)mm,对照组骨吸收量(0.34±0.8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0,P =0.070)。结论:ARP有助于减少拔牙区牙槽嵴高度宽度的降低,恢复邻牙邻面骨高度,利于后期缺失牙的修复。  相似文献   

20.
刘军平  侯旭  吴玲艳 《海南医学》2014,(8):1204-1205
目的探讨拔牙同期自体阻生第三磨牙即刻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5年至2013年8年间来我院进行拔牙的262例(262牙)患者,所有患者均有愿望进行自体牙即刻移植并具备条件。将患者分为治疗组105例,该组患者被移植牙均进行根管治疗,保存组157例,该组患者均保存牙髓;按照是否植骨分为植骨组73例,该组患者被移植牙周缺损人工骨移植,非植骨组189例,该组患者未植骨。结果保存组的移植牙松动度、牙根吸收、牙周愈合及牙槽骨降低与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骨性愈合高于非植骨组,移植牙松动度及牙槽骨降低程度均低于非植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修复牙列缺损的方法中拔牙后自体牙即刻移植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作为有价值的方法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