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利用深圳市牛湖社区健康服务中心2011年社区卫生服务信息资料,对0~6岁儿童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情况进行分析.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0~6岁儿童占整个服务人群的12.4%;影响0~6岁儿童健康前5位疾病名称依次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8.2%)、急性支气管炎(14.9%)、胃肠炎(5.6%)、外伤(3.3%)和皮炎(3.2%);由内科、外科、中医专业背景转岗的全科医生提供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与儿科专业的全科医生提供的服务数量没有明显差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能力对社区儿童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与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分析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护理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了解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护理服务的需求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社区参与糖尿病慢性病管理的40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情况随机抽样调查。结果: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对护理技术咨询服务、干预服务以及服务方式的需求均分分别为(2.61±0.83)分、(2.51±0.75)分、(2.57±0.79)分,需求总分为(2.56±0.78)分,年龄段在60~69岁的患者在护理技术咨询服务、干预服务以及服务方式的需求均分均高于年龄段在≥70岁的患者( 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患者在护理技术咨询服务、干预服务以及服务方式的需求均分均高于文化程度在初中以及初中以上的患者( 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对社区服务需求不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更改服务方式,加强健康教育,重点关注60~69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的患者的护理技术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3.
背景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政府向老百姓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平台,其高效、有序的服务将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运行效率,满足居民基本健康需求。目的 分析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居民对签约服务期望值和实际值差异,了解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运行现状,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方法 2017年4-6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签约居民。采用自行设计的《签约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期望值和实际值的评价调查表》对签约居民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3个维度25个条目。维度1: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环境、服务态度、医生诊疗技术、辅助功能平台建设4个项目进行评价(包括期望值和实际值);维度2:签约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科室环境、人员服务态度及诊疗技术进行评价(实际值);维度3: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操作类服务项目、临床检验类项目、放射/超声/心电类检查项目、药物供应项目4个项目进行评价(实际值)。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96份,回收有效问卷390份,有效回收率为97.50%。390例签约居民中,206例(占52.82%)签约居民表示“最关注医生诊疗技术”,75例(占19.23%)表示“最关注辅助功能平台建设”。就诊环境期望值得分(8.34±1.27)分,实际值得分(8.23±1.34)分,服务态度〔期望值得分(8.49±1.17)分,实际值得分(8.22±1.29)分,医生诊疗技术期望值得分(8.59±1.06)分,实际值得分(8.14±1.24)分,辅助功能平台建设期望值得分(8.25±1.27)分,实际值得分(7.97±1.33)分。签约居民评价科室环境的实际值得分的前3位依次是全科门诊(8.42±1.25)分、门诊大厅(8.37±1.23)分、中医门诊(8.28±1.32)分。签约居民评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操作类服务项目实际值得分为(7.95±1.40)分;临床检验类项目实际值得分为(7.92±1.33)分,放射/超声/心电类检查项目实际值得分为(8.01±1.23)分,药物供应项目实际值得分为(7.66±1.38)分。其中209例(占53.59%)签约居民认为急需改进“药物供应项目”,98例(占27.22%)签约居民认为急需改进“医生操作类服务项目”。结论 签约居民最关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诊疗技术,其期望值与实际值差距也较大;对医生操作类服务项目评价较低,且药物供应无法满足其需求。建议在政府指导下,建立“家庭医生工作室”、引入内部竞争机制、转变绩效考核标准,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制度+科技”管理模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功能建设。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分析社区联合医院风湿科护理服务模式对痛风性关节炎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东莞市茶山医院风湿科登记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结合区域医疗资源特色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风湿科护理模式序贯干预。对比2组关节疼痛程度[数字评分法(NRS)]、生活质量[简明健康状况问卷(SF-36)]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社区联合医院风湿科护理服务模式在痛风性关节炎中具有较好效果,利于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升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刘钢  赵京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0):1218-1221
目的 了解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非中医全科医生和防保人员的中医素养及培训需求情况,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北京市16个区县各随机抽取3~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抽取6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抽中的6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随机抽取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共抽取6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在抽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中,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机构内部所有的非中医类全科医生与防保人员为调查对象。于2014-07-16至2014-08-16,采用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分为全科医生与防保人员两种,主要内容包括全科医生、防保人员的基本情况、中医素养、中医药培训需求。结果 非中医全科医生中医素养指数为(67.74±13.55)分,中医药适宜技术认知、中医药政策认知、中医临床知识认知、中医药基础理论认知4个维度的中医素养指数分别为(39.09±22.61)、(46.18±35.31)、(95.92±10.80)、(72.95±27.25)分。不同学历、是否参加"北京市全科医师中成药合理使用培训工作"的全科医生的中医素养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中医防保人员中医素养指数为(50.09±23.07)分,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医药知识认知、孕产妇健康管理中医药知识认知、儿童健康管理中医药知识认知3个维度的中医素养指数分别为(33.80±33.75)、(44.71±29.98)、(71.22±34.60)分。不同区县性质的防保人员的中医素养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6.8%(1 060/1 198)的全科医生和78.1%(574/735)的防保人员认为有必要开展中医药知识培训。结论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非中医全科医生和防保人员的中医素养较低,对培训的需求程度较高。应加强中医素养指数研究,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药政策等宣传,注重中医药临床知识、中成药应用等方面培训,以提升医务人员的中医药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现状,探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推进或完善中医"治未病"服务的发展策略。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对2014年12月-2015年1月在上海市黄浦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就诊的500名社区居民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基本情况、对中医"治未病"的知晓情况、认为适宜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的机构、选择中医"治未病"服务的影响因素、对中医"治未病"是否应该纳入医保和政府支持度的认知情况、对中医"治未病"服务愿意尝试情况。结果 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1份,有效回收率为92.2%。55.5%(256/461)的社区居民听说过并了解中医"治未病",14.8%(68/461)听说过但不了解,29.7%(137/461)没听说过。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获知途径主要有广播或电视(45.7%,148/324)、社区宣传(31.2%,101/324)、中医院(27.2%,88/324)。社区居民认为最适宜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的机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8.8%,271/461)和中医医院(44.9%,207/461),影响社区居民选择中医"治未病"服务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是技术水平(34.5%,159/461)和服务内容(26.5%,122/461)。64.7%(298/461)的社区居民认为中医"治未病"服务应该纳入医保,同时95.0%(438/461)的社区居民认为政府对中医"治未病"服务大力支持。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服务愿意尝试率为74.2%(342/461),不同文化程度、户口性质、月收入、医保形式的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服务愿意尝试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认知现状较好,但是还有待完善和改进。为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将中医"治未病"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提出以下发展策略:加大"治未病"理念宣传力度,提高居民认知度;推进"治未病"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促进居民健康;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技能;拓展中医多领域的优势项目,丰富服务内容;加大政府投入,推进"治未病"服务纳入医保。  相似文献   

7.
对开展社区护理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推广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成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 ,社区护理逐渐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谱与死亡谱的改变、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及医疗费用的高涨 ,探索社区护理新途径 ,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的需求 ,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已成为 2 1世纪护理工作的研究重点。1 社区护理的特点  由于社区护理是以家庭为单位 ,所以 ,护理工作与医院内护理有不同的特点。医院内护理主要是按分科和分级护理的办法 ,围绕患者而进行的全面、系统、2 4h的护理。医院内的护理设备齐…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包头市城区居民对本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情况及服务需求意愿,为更好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包头市3个中心城区的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71.6%的居民知道其住所附近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1.6%的居民清楚其具体位置;对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知晓最多的是医疗功能(76.4%)。居民在自感病情轻时选择医疗机构排在前三位的是自我药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个体诊所,在自感病情重时选择医疗机构排在前三位的是市级医院、部队医院或企业医院和省级及以上医院。方便快捷是居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原因。结论:包头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及服务项目知晓率较高,但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率较低,这样可能会导致社区卫生服务的被动利用,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所以应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9.
彭韵杨  伍林生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6):1909-1913
目的 了解重庆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情感倾向,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抽取重庆市9个主城区的社区居民450人为调查对象,于2013年12月-2014年2月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为居民的一般情况,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利用情况和总体态度,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情感倾向三个方面。结果 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02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9.3%。知晓社区卫生服务的有346人,知晓率为86.1%;知晓且利用过社区卫生服务的有216人,利用率为53.7%。346名知晓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态度评分为(2.67±0.78)分。在居民对“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值得信赖”“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感到满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环境足够舒适”“医疗设施感到安全放心”“从住所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很方便”“提供的基础健康服务很齐全”“社区卫生服务的收费合理”的情感倾向中,平均分分别为(2.64±0.80)、(2.58±0.79)、(2.82±0.86)、(2.73±0.85)、(2.47±0.95)、(2.87±0.82)、(2.74±0.86)分。社区居民对诊疗水平、服务态度、环境舒适、医疗设施、地理方便、服务齐全、收费合理的情感倾向与总体态度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 重庆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情感倾向较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充分挖掘居民就诊的潜力,提升居民就诊的价值体验,全面提升人才队伍水平和改善硬件环境,从多层面为居民考虑,增强居民就诊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中医护理服务项目在农村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应用现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农村社区中医护理现状与需求调查问卷,对山东省79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1名护理人员及585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基本情况、中医护理项目开展状况以及居民对中医护理的认知及需求度。结果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人员学历水平低,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70.21%,仅有24.82%护士了解或掌握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大多数卫生中心仅能开展3~4项中医护理项目,且项目简单;居民对中医护理的认知度低,只有14.19%的居民首先选择中医,但期望值高。结论 加强农村社区中医护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满足农村不同年龄段居民对中医护理服务的需求,促进中医护理在农村社区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适宜接受下转服务的疾病类型,为促进机构间开展有针对性的协作服务提供建议。方法 2014年7月,采用典型抽样法选取镇江某"医疗集团"协作模式和武汉某"直管模式"下的知情者51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知情者的基本情况及对适宜协作疾病特点、形式等认知评价,要求知情者按重要程度由"第一位"到"第三位"对相关问题进行评价,并分别赋值为3、2、1分。结果 54.9%(28/51)的知情者认为疾病处于稳定康复期是适宜下转疾病应具备的首要特点;按重要程度得分排序显示,适宜下转疾病应具备的特点前三位分别为疾病处于稳定康复期(115分)、疾病本身适宜社区照护(84分)、有下转的意愿(52分)。49.0%(25/51)的知情者认为社区医疗水平是医院下转患者到社区需注意的首要问题;按重要程度得分排序显示,医院下转患者到社区需注意的问题前三位分别为社区医疗水平(109分)、患者自身下转意愿(77分)、大医院帮助社区合作建立联合病房(75分)。45.1%(23/51)的知情者认为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是疾病稳定期后适宜下转到社区住院治疗的首要疾病;54.9%(28/51)的知情者认为高血压是出院后适宜在社区进行门诊治疗的首要疾病;39.2%(20/51)的知情者认为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是出院后有必要定期进行家庭随访的首要疾病。按重要程度得分排序显示,疾病稳定期后适宜下转到社区住院治疗的疾病前三位分别为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91分)、高血压(62分)、糖尿病(57分);出院后适宜在社区进行门诊治疗的疾病前三位分别为高血压(112分)、糖尿病(86分)、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40分);出院后必要进行定期家庭随访的疾病前三位分别为高血压(82分)、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77分)、糖尿病(73分)。结论 疾病处于稳定康复期是判断患者适宜下转的首要因素;社区医疗水平是大医院考虑是否下转患者的首要因素;不同病程中适宜协作疾病种类不同。建议通过明确转诊标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服务水平,建立机构间联合病房等方式,对适宜疾病开展机构间协作服务,引导患者接受协作服务。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月坛社区妇女宫颈癌筛查情况及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结果月坛社区妇女近两年宫颈癌筛查率为53%,筛查地点主要为专门体检机构(32.5%),三级医院(占30.9%),二级医院(占21.6%),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仅为7.5%;不同年龄组妇女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宫颈癌筛查的比例不同,60~65岁组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宫颈癌筛查的比例最高。结论月坛社区妇女宫颈癌筛查率较高,但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较低,应进一步在社区卫生服务领域加强宫颈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均对其做出了相应部署。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鲜明态度,强调要健全并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联体建设等均被明确为重点发展领域。在“互联网+”的助力下,健康管理正逐步迈向个性化、精确化。“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是指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效率的同时,提升社区居民对健康管理的获得感。近年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呈高速发展态势,信息化建设也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利用互联网手段开展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尚未成熟稳定,国内外均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北京市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化建设两项工作的开展中均取得了一定成效。2016年其受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法制司委托开展“互联网+社区健康管理标准化试点”研究,并撰写《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指南》;2017年其继续受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委托承担“卫生标准制修订项目”,并在一期项目成果的基础上产出《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指南(二期)》。本指南的制定高度契合国家战略和政策导向,在一期指南的基础上对总体框架进行了补充,并从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社区妇幼人群健康管理、人体生理参数远程监测(以远程血压监测服务为例)三方面详细介绍了平台的功能规范建议,同时给出了平台的数据规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议,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建设“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文章剪影: “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应用总体框架: 2个体系——数据标准规范体系;网络安全体系。 7个模块——智能化慢性病管理、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妇幼保健协同服务、社区远程血压监测服务、双向转诊系统、移动终端健康服务、健康门户网站。二期指南主要涉及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社区妇幼人群健康管理、居民自我健康管理之可穿戴设备(远程血压监测)。 (1)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 功能描述——在现有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基础上,基于互联网技术,对中医药服务进行外延,将院内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药健康教育、健康干预和咨询服务延伸到居民家中,从而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个性化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患者端:体质辨识自评估、中医健康教育、中医保健指导、医患互动、中医健康档案自我维护。医生端:中医档案管理、中医随访、中医智库、医患互动。 (2)社区妇幼人群健康管理 功能描述——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针对儿童的预防接种服务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辖区孕产妇的健康指导服务从机构内部延伸至居民家庭,以提高社区卫生妇幼保健服务效率和质量。孕产妇用户端:签约服务、成员托管、医患互动、自我管理。医生端:签约管理、建册管理、医患互动、健康随访、健康教育、远程协作。管理端:基础管理、系统管理、统计分析。 (3)居民自我健康管理之可穿戴设备(远程血压监测) 远程血压监测器械硬件选型原则——具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及相关认证的医疗检测设备,需要符合国家医疗器械相关的认证许可。同时满足:①便携体积小巧,便于携带,考虑到居家个人两种便携方式;②接口灵活;③数据传输效率高;④传输加密;⑤供电效果好、供电状态稳定、待机时间有保障、考虑到客户的使用安全等因素;⑥兼容性强,充分考虑到路由器随时可能介入第三方的数据采集端,路由器设计方面应保留较强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便于临时器械接入。  相似文献   

14.
城市社区卫生护理服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城市社区适宜开展的护理项目及合理的社区卫生医护人员比例。方法 用列表统计方法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及花费时间进行分析;用访谈法对工作人员及服务对象进行咨询。结果 社区门诊护理人均花费时间为3.5分钟,占人均花费总时间的33.6%;花费时间最多的项目为输液,占80.2%。社区家庭病护理人均花费时间为16.2分钟,占领均花费总时间的29.5%;花费时间最多的项目为输液,占51.4%。医院开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目前的医护比为1:0.3。服务对象对已有护理服务均持满意态度。结论 除现有服务项目,还应在城市社区开展的护理内容有:健康教育,慢性病病人的管理,家庭护理,临终关怀,心理咨询及护理。专家建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合理的医护比为1:8。  相似文献   

15.
刘宇春  杜雪平  丁静  丁兰  武琳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6):1996-2001
背景 儿童“看病难”是我国儿科医疗常见问题,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主要承担社区儿童的预防接种和儿童保健方面工作,儿童常见病诊疗处于“去基层化”状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设儿科门诊势在必行。目的 了解0~3岁儿童的社区儿科门诊就诊需求,探讨其开展过程中的尚存问题,从而为增设社区儿科门诊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8年3-7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在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里河二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木樨地社区卫生服务站抽取儿童保健科门诊就诊的0~3岁儿童280例。采用研究组自行设计的问卷对纳入儿童家长进行调查,主要内容为儿童的基本信息和对社区儿科门诊需求情况。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27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4%。94.4%(255/270)的儿童家长认为非常需要/需要社区开设儿科门诊;若社区开设儿科门诊,92.6%(250/270)的家长愿意带儿童来就诊。目前,儿童患病后,73.7%(199/270)的家长首选到三级医院(包括儿童专科医院)就诊,20.7%(56/270)的家长首选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儿童家长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原因排在前2位的分别为距离近、就诊方便(55.9%,151/270),就诊患儿少、挂号容易(53.3%,144/270)。儿童家长认为社区儿科门诊尚需解决的问题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医生技术水平较低(77.4%,209/270)、药品不齐全(56.3%,152/270)、缺乏设备(55.9%,151/270)。61.5%(166/270)的儿童家长希望就诊时与医生交流的时间为6~10 min;81.8%(221/270)的家长认为儿童患病后应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根据病情由社区医生转诊至三级医院。结论 0~3岁儿童对社区儿科门诊的诊疗需求较大,多数家长愿意带儿童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也支持分级诊疗的就诊模式,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整体环境、检查设备配置、医生诊疗水平、药物配备等制约了社区儿科诊疗,需要从国家、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不同层面解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武汉市某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现状,分析影响双向转诊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武汉市某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进行调查,调查数据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武汉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医院的“单向转诊”占大多数,缺乏互动;医疗费用和经济利益等问题仍困扰着双向转诊的实施;医院和社区医务人员对转诊认识存在差异,医院医务人员转诊意识不强。结论:实行社区卫生服务首诊制,医疗保险分级报销制,社区医疗人才流动和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7.
于颖  张丽萍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8):167-167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目标:力争2008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基本(85%)覆盖全部社区居委会和全体社区居民。做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真正走入家庭、走入社区,构建和谐社区,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4月27—28日,“中华医学会首届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论坛”在北京召开。此论坛是由卫生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主办,中华医学会承办的“知名专家进社区”活动中的一项内容。论坛的主题是:(1)解读国家社区卫生政策;(2)探讨社区卫生服务模式;(3)交流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经验。来自全国各地的主管社区服务中心的领导、中心主任、社区医生、护士以及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者200余人出席了论坛。中华医学会吴明江副会长兼秘书长、  相似文献   

19.
社区护理是综合应用了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的护理医学,以社区为基础,以人群为对象,以服务为中心,对个人、家庭及社会提供连续的、动态和综合的服务。其目的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随着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进家庭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开展,出诊服务已成为社区护士的日常工作之一,然而社区护士出诊服务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1出诊服务安全隐患分析:(1)护士的人身安全问题。护士出诊大多是单独上门,有时可能遇到来自外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如交通意外等),也有可能是来自服务对象的不安全因素(如有可能是精神病人或酒后等危险人员)。(2)护士缺乏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有些护士由于工作经验不足,缺乏沟通技巧,意识转变不到位,有些事情向家属交代不够清楚容易造成安全隐患。(3)缺乏慎独。因为在病人家中,不同于在医院,无人监管,有的护士不能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譬如:不注意无菌操作等),这也可能产生医疗风险。(4)工作流程不规范。由于出诊服务各项操作都要在病人家中完成,相比医院而言缺乏严密的消毒措施,且温、湿度、光线等条件也不符合要求,这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5)安全系数不高。由于是在家中操作,出现任何不良情况时,缺乏一定的保障(譬如:抢救药品、器材都不能与院内相比)。(6)不利于病情观察。由于出诊服务,护士不可能一直待在病人家中,于是有些操作后的反应护士无法观察到,而病人家属医疗知识缺乏,有些情况观察不到位,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广州市城镇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现状和就医意向,为就医新格局的形成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3年6-8月,在广州市越秀区、白云区、天河区及海珠区抽取居民650例。采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结构式问卷对居民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居民的一般情况,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利用、满意度及需求情况,患小病时的就医意向。以其中问卷填写有效的614例为调查对象。结果 614例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为62.7%(385/614),不同性别、学历、月收入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和医保类型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中,53.0%(204/385)知晓所在社区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1.2%(120/385)知晓所在社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全科医生;26.7%(103/385)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评价为满意,63.6%(245/385)对社区医生评价为满意。38.3%(235/614)的居民在患小病时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不同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居民患小病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选择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中,希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常见病诊治、购买常用药品、定期体检、出诊、老/妇/幼保健、计生指导、康复治疗及急诊服务的比例分别为60.5%(233/385)、51.2%(197/385)、51.2%(197/385)、45.2%(174/385)、36.6%(141/385)、27.3%(105/385)、25.2%(97/385)、19.0%(73/385)。结论 广州市城镇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和患小病时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比例均较高,"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