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伤寒论》导入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借鉴情景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参考《伤寒论》古今名家医案,利用多媒体模拟临床场景,灵活设问,启发思考,分步导入现代医学的诊查过程、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中医现代化研究成果与《伤寒论》原文,在师生互动中完成课堂理论教学。对于增强教学效果,实现经典课程以临床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以及对经典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我国开设以来,发展迅速,现已相当普及。其学制特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实施情况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护理专业所有的课程设置中,中医护理是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它有独立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及临床技能操作,是其他现代医学无法替代的一门学科,但在以西医为主的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学面临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3.
高阶思维是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思维能力,包括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决策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中医药院校医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医药学科认知特点,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医经典课程、中西医临床课程和中医人文课程等模块的教学过程中,设计旨在拓宽学生基础知识和临床科研能力的问题,提高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和善问的能力,是发展中医院校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高等中医院校既往主要的专业是中医中药学 ,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基础 ,用中药、针灸、气功等独特的医疗技术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的学科。在先辈中医教育家们的辛苦努力下 ,教学中的课程设置 ,教育模式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需求 ,中医院校的医学专业设置已有很大的改变 ,中医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 ,单纯以讲授中医已不适应现代医学的需要 ,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方法进入了中医的教育 ,这就引入了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 ,医学影像学的课程在高等中医院校有了一席之位。只有把中医理论 ,与…  相似文献   

5.
中医临床思维特点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医理论制约下的中医临床思维,与现代医学临床思维比较而言,具有资料收集的广泛性、思维过程的取象性、思维方式的辩证性、三辨论治的个体性与思维结果的定性、模糊性等特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临床思维也应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前西医院校很多专业开设有中医课程,但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属于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有较大区别,且中医教学因为条件限制,教学内容多,课时数少,中医理论抽象深奥,大部分学生认为中医知识晦涩枯燥,理解和记忆都很困难,对中医失去兴趣。其远期教学效果更差,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其特色,但现行中医教学中套用西医课程范式,教学内容没有从本质上反映中医诊治疾病的特点;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成果大多没有遵循中医基本特点,或把动物作为研究对象,脱离临床实际,无法体现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导致中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缺乏,动手能力差,科研与临床脱节的现象。因此,中医诊断学教学团队在"以中医理论为基石,以四诊规范为前提,以辨证思维为核心"原则指导下,改变传统以还原方法研究证的误区,以中医思维与状  相似文献   

8.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但在中医院校中,受到中医式思维的影响,造成生理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对中医式思维进行分析,探讨中医式思维对生理学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文献为导向的自我学习”(Reference-Induced Self-Education,RISE)教学模式是一种适用于医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前期基础课程教学的PBL教学模式.文章对RISE教学模式在中医院校医学遗传学及生命科学导论两门现代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进行分析,探讨PBL教学模式能否在中医院校现代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医内科学临床见习课程中发现的中医临床思维教学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应明确症、证和病的概念与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思维,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医内科教材中病证的概念,明确基本病机是病证之间相互区别的关键要素,重视病机在中医诊断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高等中医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是"高级中医药人才”,因而主要课程为中医专业的基础课和临床课,现代医学课程占学生在校期间学时数的较少部分,所学内容也相应压缩.本人根据多年从事药理教学实践的经验,谈谈这方面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2.
深入分析本校第四批师承制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特点,从强化中医临床思维、技能、科研能力三方面提出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学位课程与继承教学有机结合设置课程;以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技能方法课程为主体优化教学内容;遵循师承制学员在职、异地学习等特点创新教学方法,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科学的中医师承制专业学位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正>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指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病人实际临床问题的非医学背景的健康人(或患者)。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医学教育理念,最大限度真实安全地模拟临床情景,是客观评价学生综合临床技能、提升学校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目前业界对中医SP还没有统一认识。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研究,我们认为中医SP应是在满足中医人才培养需要的前提下,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表达中医知识、理解中医思维特点、准确表现患者实际临床问题的健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中医药大学内初学中医的学生多缺少对此问题的认识,以至于影响了他们学习中医的兴趣和信心。《中医基础理论》为学生学习中医学的第一门课程,在此课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中医学思维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在此课程的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形成中医思维,从而确立他们对中医学的兴趣与信心。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作为传统医学的中医学历经历史千年的洗礼而不衰,中医凭借其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对人类医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现今,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医学,在中医学的教授中,学生(是否具备)对中医临床能力是考查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中通过构建名医医案教学平台,对学生学习临床知识有直接的影响,通过对它的构建,可以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训练学生的中医思维模式,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临床能力,从而使中医临床课教学更加突出中医特色,传承中医精华,并为学生未来临床提供良好的临床资料溯源平台。  相似文献   

16.
《中医各家学说》案例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医各家学说》的课程特点与教学目的,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CBL)。经过一年的课程策划与试点教学,有92.4%的学生认为CBL较传统教学更能锻炼自己的中医思维,90.9%学生认为CBL教学有助于提高自身学习能力;通过试点班与平行对照班的对照研究,发现试点班学生对本课程更加认同,与平行班对比有明显的优势,显示该教学方法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与专业感情。  相似文献   

17.
中医基础理论课对于中等卫校非中医专业二三年级学生而言,常会遇到诸如概念抽象、文字晦涩、易与现代医学解剖生理概念相混淆等学习上的困惑。因此,作为教师就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各种特点,尽量将本门课程的教学与学生原有知识点相联系和区别,以掌握和巩固新知识,将现代医学模式导入中医教学过程,是一种与学生原有基础知识相挂钩的教学方法上的新尝试,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中心议题。  相似文献   

18.
对国内、外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我国七年制中医专业的现代医学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 ,认为医学应该按指导学科的不同划分为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 ,而不是按地域划分中医和西医。对目前普遍采用的学科课程模式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剖析 ,指出课程结构和体系的改革要大力提倡跨学科综合课程。强调了中医药院校加强现代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并提出课程结构体系必须密切结合培养类型。  相似文献   

19.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对于检验课程教学目标至关重要。针对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课程,建设了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团队,改革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体现了以培养学生中医诊断思维为核心的培养理念,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了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的教学水平与质量。因此,本文通过总结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的教学效果,阐释了开展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必要性,从而充分发挥中医诊断学作为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高等中医药院校《推拿治疗学》课程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育的必要性等问题。[方法]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推拿治疗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批判性思维"培育的意义与路径。[结果]《推拿治疗学》课程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临床主干课程,该课程中实施"批判性思维"培育对于中医推拿临床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是推拿临床中不断探索推拿医学真理的需要。《推拿治疗学》课程教学中可通过设置推拿临床情景、设置推拿临床思考角度、引出证据、批判总结等循环式步骤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育。[结论]《推拿治疗学》课程教学中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十分必要,其培育路径应充分考虑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