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以瞬变应答法研究了CO_2在镍催化剂上甲烷化反应过程的机理。通过对响应曲线的分析指出H_2和CO_2在催化剂活性中心上发生竞争吸附。CO_2的甲烷化存在着两条平行路径,一是解离吸附的H_2与气相CO_2反应生成CO,再进一步加氢生成CH_4;另一路径是吸附的H_2和吸附的CO_2发生反应,生成中间化合物,进一步加氢生成CH_4,它不经由生成CO。这两步平行的基元反应也是总反应的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CO、H_2S和C_4H_4S在Ni/γ-Al_2O_3上的化学吸附过程。实验证明,用CO在-72℃的化学吸附测定催化剂的金属表面积,是一个可行的方法。CO不吸附在被毒物掩盖的表面上。S复盖度在0.4以下,毒物S对CO在未复盖的镍表面上的吸附没有影响;复盖度超过0.4.随着复盖度增加,S明显地阻碍CO的吸附。10Vpm~(?)H_2S在H_2中的混合气体,在300—500℃下,经过约20小时的化学吸附,形成饱和吸附层,S与表面Ni原子比例为0.53,0.1%(V/V)C_4H_4S在H_2中的混合气体,在20℃经过约20小时的吸附,形成饱和吸附层。表面Ni原子与C_4H_4S分子比例为4.95。噻吩以非解离方式占据着4.95个表面Ni中心。中毒催化剂在600℃,H_2气流下经过约50小时,可以完全再生。  相似文献   

3.
在温度25~300℃和压力0.1~3.0 MPa范围内,利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法研究了CO和CO2在Rh-Mn-Li/SiO2催化剂上的化学吸附。在0.1 MPa和25℃时CO在该催化剂上存在线式、孪生和桥式吸附,以桥式吸附为主,3种吸附均能快速达到吸附平衡。压力保持0.1 MPa,温度由25℃升至300℃时,线式比桥式先脱附,至265℃时,3种吸附基本脱附完全;当温度维持205℃不变而压力逐步由0.1升至3.0 MPa时,线式吸附增量较少,桥式吸附增量较多;CO2在0.1 MPa,25℃时就能发生快速的解离吸附,即CO2→CO O,其吸附行为表现为CO的线式吸附,但吸附峰与纯CO吸附时不同;当温度稳定在25℃而压力逐步升至2.5 MPa时,不仅CO2吸附量增大,而且其2052 cm-1吸附峰有向高波数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一、CO中毒特点及高压氧治疗机制 CO经呼吸道吸入后,迅速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形成COHb,CO与Hb的结合能力比O_2与Hb的结合能力大250倍,而COHb的解离速度仅为O_2Hb解离速度的1/3600,且COHb的存在还阻碍O_2Hb的解离,这就使Hb严重丧失其携氧功能,造成组织缺氧。CO系原浆毒物,与肌红蛋白结合  相似文献   

5.
将氯霉素与大白鼠肝微粒体一起孵育,发现了前所未见的四种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包括氯霉醛氯霉素的伯醇基氧化成醛基)、对硝基苯甲醇,N-(2-氧乙基)二氯乙酰胺和 N-(2-羟乙基)二氯乙酰胺和 N-(2-羟乙基)二氯乙酰胺,这些代谢物的生成依赖于 NADPH 和 O_2的存在,而当反应混合物中有 SKF·525—A 或 CO/O_2(8:2,V/V)存在时,则前述生成反应被抑制。此外,这些代谢物可  相似文献   

6.
目前,由CO、CO_2和H_3合成甲醇反应的模式尚未能得出一致的观点。分歧主要在于合成过程中CO_2的作用。至七十年代中期,看法较为一致的模式为近年来,苏联学者采用动力学实验法和同位索示踪原子法对苏产CHM-1铜基催化剂进行研究,提出了另一种模式因而,为阐明甲醇合成反应模式,就必须阐明究竟甲醇是由CO、还是由CO_2 直接生成的。这不仅对于甲醇合成过程的优化,而且也对含CO_2工业废气的综合利用都是有意义的。本文在对国产C_(301)(Cu,ZnO和Al_2O_3组成)铜基催化剂进行动力学考察的基础上,研究CO_2在合成甲醇反应过程中的作用。实验压力5MP3,温度218—260℃,接触时间0.16—3.5秒,分别对仅含CO_2或CO和含CO、CO_2三种起始反应混合物气体进行了合成甲醇反应动力学行为的实验测定。结果表明:反应是一复杂的过程。对于含CO_2、H_2、Ar的混合物,由CO_2可以直接合成甲醇, 对含CO、H_2和Ar的混合物,甲醇由CO直接合成;而对既含CO_2又含CO 的混合物,甲醇同时由CO和CO_2合成。  相似文献   

7.
iv Rhy10 mg/kg后,使麻醉未开胸犬血压短暂下降的同时伴RBF,SBF降低,IBF短暂增加,CO变化不明显。对麻醉开胸犬iv Rhy 5mg/kg则使CO下降的同时伴CF降低,ACCBF基本不变。犬心肌O_2供和O_2耗均减少,而O_2供/O_2耗之比不变。上述剂量下可见持续而明显的负性频率作用。结果提示Rhy与大多数降压药一样,在降压时对血流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一种镁基前驱物和一种矿物黏结剂为原料,采用湿混法经煅烧及水合制备得到镁基吸附剂,考察了吸附温度和吸附压力对其CO2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利用XRD、SEM和BET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镁基吸附剂经水合后的活性组分为Mg(OH)2,当吸附温度为300 ℃、吸附压力为2 MPa时其CO2穿透吸附量达3.93 mmol/g;吸附剂水合过程中生成叶蛇纹石,降低了Mg的利用率,吸附过程中在吸附剂表面生成的块状产物层阻碍了CO2内扩散的进行;在中温加压条件下此吸附剂能够达到稳定的18次吸附 再生循环,适用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系统中CO2的脱除。  相似文献   

9.
以连续流动进气系统和Pyrex玻璃管反应器,在450~600℃的温度下,研究了H_2S催化热解为H_2和S的反应。采用浸渍法和干混法制备了V_2O_5/Al_2O_3、MoO_3/Al_2O_3、V_2O_5/TiO_2、V_2O_5/SiO_2以及Cu/Al_2O_3等一系列催化剂,研究了各种催化剂在反应中的产氢率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H_2S流速变化的规律。用冰水冷阱回收硫磺,并用二乙醇胺溶液吸收尾气中未反应的H_2S,可以得到高纯度的氢气。结果表明,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亦可用于H_2S催化热解为H_2和S的反应。最佳催化剂的组成为:20%V_2O_5+12%MoO_3/Al_2O_3,在600℃下所得产氢率为4.05%。  相似文献   

10.
以碳酸钾和碘甲烷为催化剂 ,在 CO2 的临界点附近研究了由 CO2 与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 ( DMC)的新工艺 ,考察了反应温度及反应压力对合成 DMC的影响 ;根据超临界 CO2 所具有的性质 ,讨论了该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报导急性缺O_2能引起肺动脉压(PAP)出现升压反应,但对PAP升压反应的幅度是否与缺O_2的程度相平行以及PAP升压反应的变化过程有不同的实验结果。因此,对急性缺O_2时PAP反应的时间过程变化及其与缺O_2程度的依从关系尚须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就这一方面进行研究,在家兔身上观察轻度、中度,严重三种不同程度急性缺O_2时,PAP升压反应的异同及其时间变化。由于家兔尚缺这方面的研究观察,亦可同时为急性缺O_2引起PAP升压反应的种属特异特研究提供资料。并为今后进一步探讨缺O_2引起PAP升  相似文献   

12.
壳聚糖在过氧化氢存在下的氧化降解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研究了壳聚糖在H_2O_2存在下的氧化降解反应,分别讨论不同的pH值、H_2O_2浓度、温度和反应时间对降解反应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用H_2O_2使壳聚糖降解是制备低分子量可溶性壳聚糖的一种有效和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空气污染与法定传染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郑州市2016年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及污染物PM2.5、PM10、SO_2、CO、NO_2、O_3的监测数据和同期法定传染病的网络直报数据,用SPSS 20.0分析它们的多元线性回归关系。结果法定传染病报告总数和丙类传染病报告数、AQI及各污染物在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报告总数Z=58.89、91.486,丙类Z=105.834、144.774),AQI及污染物PM2.5、PM10、SO_2、CO、NO_2、O_3不同月份χ2=174.583、142.784、174.518、243.667、136.256、166.604、258.099,不同季节χ2=146.936、130.362、140.040、183.258、119.906、115.196、195.586,P0.01)。AQI、PM2.5、PM10和NO_2的浓度较高,均超过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年平均二级浓度限值。AQI与法定传染病报告总数具有相关性(r=0.232,P0.01);O_3和NO_2与报告总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2和0.123;SO_2与报告总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43。O_3与丙类传染病报告数呈低度相关(r=0.424),PM2.5与丙类传染病报告数呈中度相关(r=0.508);SO_2、CO呈负相关,二者均呈低度相关(r=-0.307、-0.465)。结论郑州市空气污染严重,O_3、PM2.5和NO_2为影响法定传染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Diffusion capacity for carbon monoxideof the lung (D_LCO_(SB)) of 118 normal subjectsand 48 patients was measured by using threedifferent gas mixtures respectively: (a) 10%He, 0.3%CO, 21%O_2 and the remainder N_2,(b)10% Ar, 0.3%CO, 21%O_2 and the remain-der N_2; (C) 10% He, 10% Ar, 0.3% CO, 21%O_2 and the remainder N_2. The results wereextremely close with each other (r= 0.99, P<0.0005). The date also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  相似文献   

15.
采用搅拌反应器研究了V_2O_5在热钾碱液中的催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当V_2O_5浓度≤0.15M时,CO_2在热钾碱液中的吸收机理为拟一级反应;V_2O_5为均相催化剂。对几种催化剂与CO_2发生拟一级平行反应的情况提出了计算吸收速率的简便近似方法。在50℃、0.1013 MPa时,采用滞流射流装置求出了催化热钾碱液吸收CO_2的拟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_1、CO_2的物理溶解度C及CO_2的液相扩散系数D_A。  相似文献   

16.
血红蛋白(Hb) 是第一个人工结晶的蛋白质,Hb由两个α和两个β亚基所组成,每个亚基中含有一个血红素,血红素的结构如图1: 血红素中的铁除了和卟啉环中间的4个N原子形成配位键外,还有两个键在血红素平面的两边,为第五和第六配位位置,第五位与近侧组氨酸上的咪唑基N原子相连,第六位置能被一些小分子配体O_2、CO、NO  相似文献   

17.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2):165-169
目的:观察欣母沛宫体注射对产妇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剖宫产产妇40例,分为A组和B组,A组宫体注射缩宫素20 U,B组宫体注射欣母沛250μg,术中记录基础值(T_0)、胎儿取出后1 min(T_1)、给药后1 min(T_2)、给药后5min(T_3)、给药后10 min(T_4)、给药后15 min(T_5)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给药前(0 min),给药后1、2.5、5 min的子宫收缩力进行评分。记录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和B组T_0~T_5数据显示SBP、DBP、HR、Sp O_2、CO(心输出量)、SV、SVR各时间点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T_0时比较,A组在T_1~T_5时CO升高,SVR降低;B组在T_1~T_4时CO升高,T_1、T_3~T_5时SVR降低,T_2、T_3时HR升高,T_4、T_5时DBP降低,T_2~T_5时Sp O_2降低。与T_1时比较,A组只在T_4、T_5时HR、DBP、SVR降低;B组产妇在T_2、T_3时SBP、DBP、HR、SVR升高,T_4、T_5时SBP、DBP降低,T_2~T_4时CO升高、T_5时降低,T_3~T_5时SV升高,T_2~T_5时Sp O_2均降低。两组间比较显示,Sp O_2、CO、SV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同时点A组比较,B组Sp O_2在T_3~T_5时降低,CO在T_5时降低,SVR在T_2、T_3时升高。B组胸闷发生率高于A组,两组恶心呕吐、胃部不适、面部潮红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欣母沛在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所致的产后出血方面有明显疗效,但Sp O_2、CO、SVR血流动力学波动和胸闷的不良反应高于缩宫素。  相似文献   

18.
用辣根过氧化物酪(Horseradish Peroxidase简称HRP)追踪神经纤维联系是现代神经学研究的新方法。它是将HRP溶液注射到神经元末梢部,经一定时间待HRP被末梢摄入,并沿轴突逆向运输到胞体后,进行成色反应显示胞体内HRP颗粒,用明视野或暗视野光学显微镜检查,也可用电子显微镜研究。由于其方法简单、可靠、膺像少和实验周期短,在七十年代中期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国内也逐步应用于针麻原理的研究。近年来,其实验程序也不断地得以改良。显示胞体内HRP颗粒有二种成色反应:用3-3′二氨基联苯胺(DAB)-H_2O_2与HRP起棕色反应和以联苯胺-H_2O_2与HRP起蓝色反应。Mesulam(1976)用二盐酸联苯胺(BDHC)-H_2O_2与HRP起蓝色反应。证明比棕色反应敏感。我们在进行HRP法研究神经纤维联系的实验中,开始时采用3-3′—二氨基联苯胺-H_2O_2棕色反应法,但由于棕色反应法的脑切片需在暗视野显微镜下才易于观察,而蓝包反应法切片的酶反应细胞则在光视野显微镜下即清晰易见。因此,我们在进行棕色反应法的同时摸索了蓝色反应法,并对这二种反应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以喹啉为代表,考察了氮化合物在Ni-Mo/Al_2O_3加氢催化剂上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下,喹啉仅以N原子吸附;而在高温高压下,除了N原子吸附外,无N的芳环也要发生吸附。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 C30 2型铜基催化剂上由 CO、CO2 与 H2 合成 CH3OH的本征反应动力学。为使本征动力学模型能应用于三相床甲醇合成过程 ,实验所用原料气中 CO浓度较高 ,范围为 y CO=0 .0 8~ 0 .2 6 ,压力和温度均在合成甲醇工业操作的范围内。选用双速率的 Langmuir- Hinshelwood方程来描述系统的本征反应速率 ,该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