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及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98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非杓型血压50例,杓型血压48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49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49例。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结果非杓型血压患者MMSE评分少于杓型血压患者(P〈0.05);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MMS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吸烟史及24h收缩压变异是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因素。结论收缩压变异、吸烟史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杓型组(73例)、非杓型组(72例)和反杓型组(34例),检测各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情况,分析3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1)反杓型组及非杓型组的IMT、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1.17±0.18)mm、64.71%,(1.03±0.15)mm、64.38%]均高于杓型组[(0.93±0.19)mm、18.92%](均P<0.05).(2)反杓型组及非杓型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55.88%、36.99%)均高于杓型组(14.86%)(均P<0.05).(3)反杓型组IMT及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非杓型组(均P<0.05).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增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其中反杓型节律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董建新  鲁跃华 《河北医学》2010,16(2):166-169
目的:了解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节律特点及血脂异常等羔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是否有差异,探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所有入选患者询问病史、体检并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颈动脉超声及血生化检测。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男性患者比率、平均年龄、TC、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24hSBP、dSBP、nSBP、24hPP、dPP、nPP水平及非杓型血压检出率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血压、ABPM所示收缩压及脉压增大对CAS病变形成的影响更明显,男性比女性、年长、血脂异常程度愈重,对CAS痛变形成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高血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性。方法收集门诊体检患者76例高血压合并无症状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73例高血压患者(无脑梗死)为对照组,检测体质量指数、血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颈动脉内膜厚度、24 h动态血压监测等指标,比较2组患者的监测指标。结果血压呈非杓型者比血压呈杓型者更易发生无症状脑梗死(P〈0.05),颈动脉内膜厚度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呈非杓型者比血压呈杓型者更易发生无症状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更严重。  相似文献   

5.
张翠平  尚勇  张敬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2):714-715
目的研究清晨高血压与CAS的发病情况、特点,并分析清晨血压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67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将之分为清晨高血压组(MP^+27例)和非清晨高血压组(MP-40例),应用高分辨率超声多普勒检查,测量CCA、CAB和ICB的平均IMT。结果MP^+组患者CCA、CAB和ICA的IMT均高于MP^-组,MP^+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62.9%,MP^-组为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晨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清晨高血压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尹进   《中国医学工程》2014,(5):41-41
目的探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靶器官早期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3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监测的结果将患者分为低BPV组和高BPV组,各150例,再选取正常血压者150例作为对照组。然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内膜中层厚度,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测定血清胱抑素和24h尿微量白蛋白作为早期肾损害的标志。结果观察组早期肾损害相关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BPV组双侧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增厚较明显,而且早期肾损害相关指标高于低BPV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增高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早期肾损害相关,应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廖青  李依航  贺春雪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6):2070-2071
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的昼夜血压节律。方法:连续选择13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入选对象均在在开始治疗前接受无创便携式(美国AMR4型)动态血压监测仪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检查。结果:13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合并颈部动脉粥样硬化41例(30.83%,观察组),后者中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率、收缩压杓型和舒张压杓型例数均明显少于未合并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92例,对照组),而收缩压非杓型和舒张压非杓型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均〈0.01~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存在着明确的异常昼夜血压节律。  相似文献   

8.
陈向民  谭艳娇 《安徽医学》2013,34(12):1827-182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入选的22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测定和24 h动态血压检测(24 h ABPM).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 SBPV)、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 DBPV)、日间收缩压变异性(dSBPV)、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PV)、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BPV)水平及血压晨峰(MBPS)检出率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压变异性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血瘀证患者动态血压变化的特点。方法: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高血压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同时设体检健康人群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使用无创携带式全自动监测仪监测动态血压,观察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异性及昼夜变化节律,同时检测血脂,肝、肾功能指标。结果:高血压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患者动态收缩压的变异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O.05,P〈O.01);高血压血瘀证组患者动态收缩压的变异性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P〈0.05),动态舒张压的变异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非血瘀证组以杓型高血压为主,血瘀证组以非杓型为主。高血压组血脂,肝、肾功能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原发性高血压血瘀证患者存在着明显动态血压变异及昼夜节律的改变,动态血压变异及昼夜节律的改变可能是高血压血瘀证微观辨证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赵喜梅  刘俊  陶春明  周利民  沈童童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372-1373,147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运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入选的8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监测,同时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将其分为硬化组(38例)和非硬化组(46例),对比分析两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①硬化组24 h、白昼、夜间的收缩压(SBP)、脉压(PP)、血压变异性(SSD、DSD)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明显高于非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硬化组的非杓型血压检出率高于非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动态血压(ABPM)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采用袖带式动态血压仪监测100例老年EH患者的ABPM,彩色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CAS者为研究组,无CAS者为对照组,研究ABPM参数与CAS之间的关系。结果:老年EH患者血压控制达标后,血压曲线异常呈非杓型者明显增多,占66.0%;两组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无明显差异,但研究组的动态脉压,日间脉压和夜间脉压[分别是(53.5 6.8,53.7 7.5和53.6 8.3)mmHg]均较对照组[分别是(48.9 8.1,48.1 10.8和48.5 9.8)mmHg]增大,有显著性差异(P=0.005)。CAS的总发生率是64.0%,而杓型组中CAS的发生率是53.0%,非杓型组是68.0%,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EH患者血压控制达标后,脉压(PP)增大与CAS的发生密切相关;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呈非杓型者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变率成像(SRI)评价血压昼夜节律变异对高血压患者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i103例经规律治疗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大于55%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分为48例杓型组和55例非杓型组,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二维超声及SRI检查。结果:两组24h及白天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无明显差异(P〉0.05),非杓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两组LVEF无明显差异(P〉0.05),非杓型组左室心肌收缩应变率(S-Sr)显著低于杓型组(P〈0.01)。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尚未改变时就已出现左室局部收缩功能降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左室局部收缩功能下降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宏波  欧阳畅 《当代医学》2010,16(30):86-8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U)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关系。方法 215例高血压患者分别测定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并行颈动脉超声等检查。按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分为两组,正常组116例,微量白蛋白尿组99例。结果微量白蛋白尿组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率均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越高,颈动脉粥样病变越严重。  相似文献   

14.
粱超  林文果  刘丽  何江  雷开键 《四川医学》2009,30(3):359-360
目的研究反映血压波动程度的动态血压曲线平滑指数(S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9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两组:颈动脉正常组(CAN组)44例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50例,对两组的动态血压曲线SI进行比较。结果CAS组24h收缩压SI(24hSIS)、24h舒张压SI(24hSID)、夜间收缩压SI(nSIS)、夜间舒张压SI(nSID)明显低于CAN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24hSIS、nSIS、nSID之间呈负相关。结论SI作为一种反映血压波动的监测指标,可以更好地反映血压的波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和纤维蛋白原(F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10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Lp(a)和FG水平,应用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测患者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斑块情况,观察患者CIMT、颈动脉有无斑块、斑块面积及斑块评分。比较高血压组和对照组Lp(a)和FG水平的差异及其与CIMT、斑块面积、斑块评分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Lp(a)和FG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Lp(a)和FG水平与CIMT、斑块面积及斑块评分之间呈正相关(P〈0.05);Lp(a)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 Lp(a)和FG水平异常升高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DM)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对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38名患者分为DM组及DM+原发性高血压(EH)2组,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再各分为非杓型(〈10%)及杓型(≥10%)2个亚组,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DM组近半数存在昼夜血压节律异常,DMEH组57.14%存在昼夜血压节律异常;相关分析表明:DM组左心室重量和血压节律相关(P〈0.05~0.01),DM+EH组左心室重量和24h收缩压及血压节律相关(P〈0.05);无论是DM组还是DM+EH组非杓型亚组左心室舒张功能明显下降(P〈0.0005~0.05),收缩功能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无论DM组或DM+EH组非杓型亚组者更易导致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但与血压及血压周期的相关性并不完全一致,可能与2组患者体液及压力因素在左心室结构和功能中的作用各不相同有关。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病血压节律与左心室及颈动脉重构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左心室及颈动脉重构的关系.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9例,根据动态血压(ABPM)检测结果将昼夜血压节律曲线分为杓型和非杓型2组,将这2组患者的ABPM、超声心动图(UCG)及颈动脉超声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非杓型组比杓型组24 h SBP、24 h DBP、nSBP、nDBP、IVST、LVPWT、LAD、LVMI、A/E、IMT、D、RI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P<0.01),而PSV和EDV则显著下降(P<0.05).左室构型上两者也有明显差异(P<0.05,P<0.01),非杓型组向心性重构或左窒肥厚者明显多于杓型组.结论 非杓型动态血压节律较杓型节律的高血压患者有更严重的心脏及大动脉损害.ABPM、UCG及颈动脉超声对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评价预后及判断靶器官损害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郭俊瑾  方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4):86-86,10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对象分为颈动脉正常组(CAN)及颈动脉硬化组(CAS),对两组动态血压检测结果进行组间对照,并对相关数据与颈动脉硬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颈动脉硬化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水平均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2.颈动脉硬化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消失或减弱者较颈动脉正常组明显增多,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颈动脉硬化具有正相关,同时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与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不同时间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对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对符合条件的5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杓型组(n=21)和非杓型组(n=38),将38例非杓型组高血压患者分为左旋氨氯地平晨起服药组(n=21)和晚上服药组(n=17),剂量2.5 mg/d,治疗8周后再次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晨起服药组和晚上服药组平均白昼收缩压(dSBP)、白昼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种服药方法对dSBP、dDBP的降压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nSBP、nDBP的降压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上服药组对非杓型高血压的纠正率高于晨起服药组(P〈0.05)。结论晚上服用左旋氨氯地平能较好的纠正夜间高血压,使非杓型血压转变为杓型血压,更好的保护靶器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别嘌呤醇对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脉压和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将10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硝苯地平控释片组(n=55)与硝苯地平控释片+别嘌呤醇组(n=54),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尿酸值测定、24h动态血压检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24h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及尿酸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治疗后24h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及尿酸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两组治疗后非杓型血压有改善(P〈0.05),但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患者使用降压药物的同时,联合别嘌呤醇不仅能降低尿酸,还可能有利于减小患者的脉压,使这类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