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9篇
中国医学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生理与非生理性起搏方式对血浆脑利钠肽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的影响.方法 74例置人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心功能I-Ⅱ级(纽约心脏协会分级)的患者,分为生理性起搏组(48例)与非生理性起搏组(26例),术前测血浆脑利钠肽,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术后随访3年,测定血浆脑利钠肽和左室射血分数.对两组术前、术后血浆脑利钠肽及左室射血分数状况进行自身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生理性起搏组术后血浆脑利钠肽较术前有所增高,分别是(48.21±17.55)pg/ml和(55.07±17.62)pg/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2,P=0.10),而左室射血分数无变化;非生理性起搏组术后血浆脑利钠肽较术前明显增加,分别是(88.86±18.74)pg/ml和(46.92±19.15)pg/ml(t=7.981,P<0.01),而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下降,分别是(59.85±5.69)%和(54.25±3.12)%(t=3.473,P=0.002);术后生理性起搏组血浆脑利钠肽水平较非生理性起搏组低,分别是(55.07±17.62)pg/ml和(88.86±18.74)pg/ml(t=7.568,P<0.01),左室射血分数较非生理性起搏组高,分别是(54.25±3.12)%和(61.13±4.01)%(t=8.394,P<0.01).结论 生理性起搏与非生理性起搏方式相比血浆脑利钠肽水平较低,对心脏功能影响较小,起搏器综合征发生较少.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动态心电图(DCG)检测冠心病(CAD)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以探讨其发生率、发病规律、病情和预后关系。并由此评价DCG诊断SMI及指导临床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2导联DCG记录系统,对224例CAD患者连续监测24h,回放分析观察ST段移位值;心肌缺血阈等指标。结果:224例CAD患者中发生心肌缺血204例(91.07%),共检出694次心肌缺血发作,而其中589次为SMI(84.87%);心肌缺血性ST段下移发作以6:00~12:00时最为频繁。而0:00~6:00时出现最少;夜间缺血ST段下移持续时间延长,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值增高;心率越快,诱发的心肌缺血越严重,ST段下移越明显。结论:DCG是较理想的诊断SMI的非创伤性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动态血压(ABPM)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采用袖带式动态血压仪监测100例老年EH患者的ABPM,彩色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CAS者为研究组,无CAS者为对照组,研究ABPM参数与CAS之间的关系。结果:老年EH患者血压控制达标后,血压曲线异常呈非杓型者明显增多,占66.0%;两组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无明显差异,但研究组的动态脉压,日间脉压和夜间脉压[分别是(53.5 6.8,53.7 7.5和53.6 8.3)mmHg]均较对照组[分别是(48.9 8.1,48.1 10.8和48.5 9.8)mmHg]增大,有显著性差异(P=0.005)。CAS的总发生率是64.0%,而杓型组中CAS的发生率是53.0%,非杓型组是68.0%,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EH患者血压控制达标后,脉压(PP)增大与CAS的发生密切相关;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呈非杓型者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76岁,冠心病史十余年。本图(见图1)录自Ⅱ导联,为连续记录,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频率为56-79次/分,P-R间距为0.16ms,较长的异位搏动间距是最短异位搏动间距的倍数,上行R_4及下行R_3的形态介于窦性与异位搏动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美托洛尔对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42)用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n=44)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疗程22.38个月.测定2组治疗前后心室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及心室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计算二者比值.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后心室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分别为(54.7±13.1)cm/s和(63.5±15.9)cm/s,心室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分别为(90.0±12.5)cm/s和(83.5±16.8)cra/s,比值分别为0.6±0.2和0.8±0.1,治疗后比值增大(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心室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分别为(53.3±14.8)cm/s和(61.3±16.4)cm/s,心室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分别为(81.7±12.0)cm/s和(63.0±15.1)cm/s,比值分别为0.7±0.1和1.0±0.3,治疗后比值增大(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比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托洛尔可明显改善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4218例体检人群血脂、血糖检测结果方法2008年来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年龄18~82岁,共4218例,检测血脂和空腹血糖.结果4218例体检人群血清测定中,TC≥6.22mmol者596例,占14.13%;TG≥1.70mmol者737例,占17.47%;LDL-C≥4.14 mmol/L者797例,占18.90%; HDL-C≤1.04mmol/L者614例,占14.56%;GLU≥6.1mmol/L者213例,占5.05%.各年龄组中,血脂随增龄而偏高,特别在31~60岁组为明显.血糖偏高多在40岁以后,60岁以上老年人血糖偏高者增多.结论 4218例体检人群血脂异常、血脂边缘异常和空腹血糖偏高的患病率高,随增龄而增高,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心房颤动(房颤)合并R—R间期大于1.5秒或逸搏及逸搏心律较常见。本文对38例房颤复律前后动态心电图(Holter)和监测心电图进行分析,评价房颤合并长R—R间期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意义,并且探讨临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震颤麻痹 (Parkinson's Disease简称 PD)又称帕金森病,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主要特征为进行性运动迟缓,肌强直及振颤.属于祖国医学的"内风""颤震""震抖""痉病"等范畴.虽然本病病程较长,病证复杂,但病理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主病在肝,病久涉及脾胃.其病位在脑髓、筋脉,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肝肾不足,脑髓、筋脉失养是发病的基本病机,痰瘀阻络是基本病理.目前随着社会老龄化,本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而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易产生毒副作用和并发症,故更好地挖掘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方便同行了解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研究情况,特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55岁。入院作健康体检。体检:BP130/70mmHg,P64次/min。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哕音。心界不大,心率64次/min,心律齐,未闻及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心电监测见间歇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均与心率快慢相关。当R—R间期0.93s、窦性心律64次/min时,QRS形态、时间均正常(图1A)。当R—R间期1.00s,窦性心律60次/min时,QRS的时间增宽至0.12s,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心室起搏患者房颤发生情况及其与血浆脑利钠肽(BNP)的关系,评估房颤发生的危险预测因素.方法 对符合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Ⅰ~Ⅱ级条件的心室起搏患者68例进行随访,发生房颤者为房颤组,未发生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BNP水平,分析研究房颤与BNP的关系.结果 平均随访3年,心室起搏后房颤的发生率为20%,房颤组BNP水平(191.81±36.01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90.15±17.85 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9,P<0.001).结论 心室起搏患者高水平的BNP可能是发生房颤的危险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