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了解硼替佐米对难治/复发性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方法采用BD/BP、BAD/BAP、BAEP及BVAD方案治疗14例轻链型MM患者。结果14例患者中,CR1例,nCR2例,PR5例,ORR8例。6例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与8例肾功能正常患者的疗效相近。不良反应主要有乏力、胃肠道反应、末梢神经炎、血小板减少等,均可耐受。结论硼替佐米对部分已对化疗耐药的难治/复发性轻链型MM仍然有效,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例初治MM患者及6例难治复发患者均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化疗(硼替唑米1.3mg/m~2,第1、4、8、11天快速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0~40mg,第1~4、8~11天静脉滴注或口服;3周为1个疗程)1~6个疗程,根据EBMT疗效标准评价疗效,按NCI-CTCAE标准评价不良反应。结果平均随访6个月(2~11个月),12例初治患者中3例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2例轻微反应(MR),1例无变化(NC)。6例难治复发患者中2例CR,2例PR,1例NR,1例死亡。总反应率(ORR=CR+PR+MR)83.33%,总有效率(CR+PR)72.22%。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腹泻、周围神经病变和阵发性房颤,经对症处理后基本缓解。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初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有效的新方法,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硼替佐米治疗初发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方法 31例确诊为MM(包括3例MM继发性浆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接受了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的治疗,在第1、4、8天和11天给予硼替佐米1.3mg/m2,在3~5s内快速静脉注射。每次静脉注射硼替佐米当天及次日即第1、2、4、5、8、9、11和12天,给予地塞米松40mg加入250ml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休息期10d,共21d为1个疗程。结果 28例MM患者在治疗2~6疗程后,10例(35.7%)达到完全缓解(CR),8例(28.6%)达到接近完全缓解(nCR),5例(17.9%)达部分缓解(PR),1例轻微反应(MR)。总有效率(CR+nCR+PR+MR)达到85.7%。3例MM继发性浆细胞白血病患者,1例达CR,1例达PR,1例治疗无效。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是一种对MM(包括MM继发性浆细胞白血病)新的有效治疗方案选择,不良反应较少,患者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6,(11):1511-1514
目的:评估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其对MM患者血清IL-6及铁蛋白的影响。方法:48例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接受以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化疗,化疗方案分别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VD方案)或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及地塞米松(VCD方案)或硼替佐米联合吡柔吡星及地塞米松(PAD方案),每3~4周1个疗程,所有患者至少完成3个疗程的治疗。分别评价2个疗程及3个疗程后的疗效,并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同时检测健康对照及MM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和铁蛋白水平。结果:48例患者2个疗程总反应率(ORR)85.42%,CR+VGPR率64.59%;3个疗程总反应率(ORR)87.50%,CR+VGPR率77.08%;2个疗程和3个疗程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中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周围神经炎等。MM患者血清IL-6和铁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3个疗程后血清IL-6和铁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治疗初治MM患者耐受性良好,疗效显著;血清IL-6和铁蛋白水平对于判断MM病情变化、评估疗效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万珂为主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万珂,Velcade,V)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MM患者接受万珂为主的联合方案进行化疗.疗效评定按照EBMT/ABMT标准.结果 可评估疗效者12例,初治8例,复发难治4例.治疗总体反应率100%(12/12),其中,完全缓解(CR)5例(41.7%),接近完全缓解(nCR)2例(16.7%),部分缓解(PR)5例(41.7%).初治患者达到最佳反应所需疗程中位数为2个(2~3个),复发难治患者达到最佳反应所需疗程中位数为4个(3~5个).中位随访11月(4~27月),所有患者均存活.不良反应多为1~2级,包括周围神经病变(41.7%)、血小板减少(33.3%)、恶心呕吐(33.3%)及呼吸道感染(16.7%),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万珂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初治和复发难治MM病例,起效较快,反应率和完全缓解率较高,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万珂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万珂)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接受含有万珂的联合方案进行化疗。按照EBMT/ABMT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在接受万珂治疗的18例患者中,初治10例,复发难治8例;总有效率达83%,其中完全缓解(CR)3例,接近完全缓解(nCR)5例,部分缓解(PR)7例,死亡3例。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周围神经病变、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以及病毒感染,经对症处理后好转,一般不影响治疗。结论:万珂对于初治和复发难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起效较快,治疗反应率及完全缓解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沙利度胺(BDT)方案与长春地辛+表柔比星+地塞米松+沙利度胺(VADT)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效果。方法 MM病人67例,应用BDT方案治疗30例,VADT方案治疗37例,均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β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骨髓瘤细胞的变化,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BDT组及VADT组化疗后β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骨髓瘤细胞均低于化疗前,差异有显著性(t=2.837~7.562,P<0.05)。BDT组完全缓解(CR)占13.0%,接近完全缓解(nCR)占20.0%,部分缓解(PR)占53.0%,微小反应(MR)占6.7%,总有效率93.3%;VADT组CR占3.0%,nCR占10.8%,PR占40.5%,MR占16.2%,总有效率70.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c=51.67,P<0.05)。结论 BDT方案治疗MM效果优于VADT方案,且起效快,可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以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MM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多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的35例均采用以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的患者,其中21例采用BD (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14例采用BCD (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环磷酰胺)方案化疗。结果35例患者中有效26例,总有效率为74.3%。BD方案组完全缓解8例(38.1%),部分缓解4例(19.0%),微小缓解2例(9.5%),有效率为66.7%;BCD组完全缓解6例(42.9%),部分缓解5例(35.7%),微小缓解1例(7.1%),有效率为85.7%。BCD方案组的总有效率高于BD方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周围神经病变、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感染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疗效显著,耐受性好,BCD方案可提高缓解率,是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治疗肾功能不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肾功能正常的MM患者11例,为对照组;肾功能不全的MM患者8例,为观察组?均接受硼替佐米为主的方案化疗?观察?记录化疗前后肾功能的变化?化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①8例观察组患者7例呈现疗效反应,有效率87.50%;11例对照组患者9例呈现疗效反应,有效率81.8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β2-微球蛋白均明显下降(P < 0.05);②肾功能不全患者化疗前血清肌酐为(316.75 ± 162.09)?滋mol/L,化疗后为(179.25 ± 112.59)?滋mol/L,较化疗前显著下降(P < 0.01);8例肾功能不全患者硼替佐米化疗后,有5例获得肾功能逆转,1例肾功能好转,无1例患者出现肾功能恶化情况,肾功能改善率达75%;③不良反应:以消化道反应?1~2级血液学毒性为主,少数患者有较轻的神经损害症状,这些不良反应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对肾功能不全MM患者,硼替佐米为主的治疗方案兼顾疗效和安全性,并多能实现肾功能逆转,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VTD方案治疗初治及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1例患者均采用硼替佐米(1.3mg/m^2,第1、4、8、11d)联合沙利度胺(200mg/d)及地塞米松(20mg/d,d1-d4,d8-d11)治疗,21天为一疗程。每例患者分别接受了1-4个疗程的治疗。结果:总有效率(ORR)为76.2%,其中初治组ORR为100%,复发难治组ORR为58.3%。CR2例(9.5%)、nCR3例(14.3%)、PR8例(381%)、MCR3例(14.3%)。不良反应较轻,主要为乏力、血液学毒性、胃肠道反应、周围神经毒性,经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VTD方案治疗初治及复发难治MM患者具有有效率高,耐受性好,特别是在伴有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疗效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TD方案与VAD+沙利度胺方案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68例初治MM患者根据方案不同分为TD组(32例)和VAD+沙利度胺组(36例),两种方案分别化疗4个疗程后,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副作用及生存时间。结果68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的患者在TD组为2、3、17、7、3例,VAD组为2、4、19、6、5例。其中有效患者(ORR=CR+VGPR+PR)在两组中比例分别为68.75%和6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有嗜睡、粒细胞减少、继发感染、周围神经病变等化疗相关副作用,经药物减量及对症处理后均可好转,TD组粒细胞减少、继发感染及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显著低于VAD+沙利度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OS及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D方案总体疗效与VAD+沙利度胺方案相当,可作为初治MM的有效治疗方案,但相较VAD+沙利度胺方案毒副作用更轻,患者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T-CEM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2例复发难治性MM患者应用T—CEMD方案:沙利度胺100mg,每晚1次;环磷酰胺500mg/m^2,第1天;足叶乙甙70mg/m^2,第1~2天;米托蒽醌4mg/m^2,第1~3天;地塞米松40mg第1~4天;21d为一个疗程。19例初治MM用T—CEMD与VAD类方案交替(T-CEMD/VAD)治疗;18例初治MM单用VAD类方案治疗。结果在22例难治性MM患者中,完全缓解(CR)8例(36%)、部分缓解(PR)12例(55%)、无效(NR)2例(9%),总有效率(0RR)91%。T—CEMD/VAD方案治疗的19例中,CR6例(32%)、PR11例(58%)、NR2例,总有效率(0RR)90%。单用VAD类方案治疗18例初治MM者中,CR1例(6%)、PR8例(44%),ORRS0%。T-CEMD方案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T-CEMD方案对复发难治性MM患者中的补救治疗,具有较为理想的疗效。T—CEMD/VAD交替方案治疗初治MM患者,明显优于单用VAD类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thalidomide,vincristine,THP-adriamycin and decaesadril(T-VT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临床分析反应停(T)、长春新碱(V)、吡喃阿霉素(T)和地塞米松(D)联合治疗8例初治和20例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和副作用.结果初治多发性骨髓瘤8例中4例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2例进步(Ⅰ).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20例中4例CR,5例PR,7例Ⅰ,4例无效.副反应100%有乏力、嗜睡、腹胀、便秘,46%有皮肤干燥、下肢水肿,18%心动过缓,18%恶心与食欲减退.结论 T-VTD是治疗初治和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好而又安全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VT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观察采用沙利度胺(T)、长春新碱(V)、吡喃阿霉素(T)和地塞米松(D)方案联合治疗25例初治性和13例复发难治性MM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初治MM 25例中15例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5例进步(I)。复发难治MM 13例中6例CR,4例PR,3例无效。不良反应有乏力、嗜睡、腹胀、便秘及感染等,但均可耐受。结论T-VTD是治疗初治和复发难治MM效果好而又安全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尹晓梅 《当代医学》2010,16(20):139-140
目的本研究观察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初治,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12例患者(5例初治及7例复发/难治)选择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每例至少接受了2~6个疗程的治疗。采用EBMT标准判定疗效,并按WHO标准判定不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8个月。2例患者总效率75.9%(9/12),其中初治患者CR40.0%(2/5),PR20.0%(1/5),MR20.0%(1/5),有效率80%(4/5);复发难治患者CR14.3%(1/7),有效率71.4%(5/7)。主要不良反应有全身周围神经痛,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感染等,经过对症的调整剂量后均能改善。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新的有效治疗方案,不良反应轻微,安全可靠,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联合表柔比星+长春地辛+地塞米松(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免疫效应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8例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数字表随机分为联合组24例,采用环磷酰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对照组24例,接受单纯VAD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免疫抑制性指标、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化疗6周期后,联合组患者的免疫抑制性指标(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转化生长因子-p、白介素-6、干扰素-γ与白介素-10的比值),临床疗效指标(瘤细胞百分比、G2-微球蛋白、24小时尿液轻链、血清尿素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O.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79.2%(19/24),其中CR4例(占16.7%),nCR6例(占25.0%),PR9例(占37.5%),SD3例(占12.5%),PD2倒(占8.3%)。对照组患者总体有效率55.0%(11/20),其中CR1例(占5.0%),nCR3例(占15.0%),PR7例(占35.O%),SD5例(占25.0%),PD4例(占20.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对症处理后均能缓解。结论环磷酰胺联合VAD方案治疗MM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低剂量5-氟尿嘧啶(5-Fu)长期持续静滴治疗常规含5-Fu类方案失败的晚期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19例经传统的含5-Fu类方案化疗失败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给予5-Fu200mg/(m2.d)微量泵持续静脉滴注,治疗至疾病进展,每30d后以RECIST评价标准评价疗效,以NCI抗癌药物毒副反应0~Ⅳ级评价毒性反应。结果全组19例均可评价,其中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2例,稳定(SD)8例,进展(PD)9例,有效率(RR)10.5%,临床获益率(CR+PR+SD)52.6%。毒副反应主要是Ⅰ~Ⅱ级胃肠道反应及手足综合征。结论低剂量5-氟尿嘧啶长期持续静滴治疗常规含5-Fu类方案失败的晚期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较好,毒副反应较低,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8.
Yang GZ  Chen WM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8):2671-2674
目的 分析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应用以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的110例MM患者.年龄>65岁的患者选用硼替佐米、地塞米松联合或不联合沙利度胺(PD±T)方案,或硼替佐米、马法兰、泼尼松(VMP)方案治疗;年龄≤65岁或对PD±T方案耐药的患者采用硼替佐米、多柔比星、地塞米松联合或不联合沙利度胺(PAD±T)方案治疗.回顾性分析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110例患者中新诊断患者47例,复发/难治性患者63例.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总的有效(OR)率为76.4%(84/110),其中新诊断患者优于复发/难治性患者(83.0%比71.4%,P<0.05).硼替佐米剂量对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与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影响较大,硼替佐米1.0 mg/m2组患者CR+VGPR率明显低于硼替佐米1.3 mg/m2组(新诊断患者:53.6%比73.7%;复发/难治性患者:28.9%比40.0%,均P<0.05).根据最新国际分期系统(ISS),Ⅰ+Ⅱ期患者疗效与Ⅲ期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诊断患者OR率:83.6%比82.1%;复发/难治性患者OR率:72.2%比69.2%,均P>0.05).新诊断患者中,有13例患者成功进行了自体干细胞移植,移植后均获得VGPR以上疗效,中位随访13.0个月(4.0~20.0个月),2例患者髓外复发、治疗无效死亡,其余11例病情稳定.复发/难治性患者中,13例患者应用硼替佐米再治疗,CR率为15.4%(2/13),VGPR率为23.1%(3/13),部分缓解(PR)率为23.1%(3/13),OR率为61.5%(8/13),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6.7个月(3.0~21.0个月).6例合并髓外浆细胞瘤的患者应用含硼替佐米方案治疗,所有患者均获得PR及以上疗效,中位DOR为4.5个月(2.0~10.0个月).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周围神经病变、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乏力、胃肠道反应、贫血等.结论 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可以作为初治或复发/难治性MM患者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B)联合地塞米松(D)治疗初治、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 )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①硼替佐米1.3 mg/m2,第1、4、8、11天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0 mg/d ,第1、2、4、5,8、9、11、12天,静脉滴入。②其他方法:硼替佐米1.6 mg/m2,每周1次,连用4周,每5周为1疗程;地塞米松20 mg/d ,第1、2、8、9、15、16、22、23天。③对于 BD 方案化疗2个疗程疗效不明显的患者,加用表柔比星10 mg/d ,第1~4天。化疗同时给予止吐、抑酸、补钙等支持治疗,每例患者至少接受1~6个疗程的治疗。采用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标准评价疗效,按照 NCI‐CTCAE(第三版)判断不良反应。结果随访至2013年12月30日①初治15例中:完全缓解(CR)者2例,很好部分缓解(VGPR)者5例,部分缓解(PR)者6例,病情进展(PD)者2例,总有效率86.6%;②复发难治10例中:VGPR 者4例,PR 者4例,PD 者2例,总有效率80%。主要不良反应为周围神经炎和血小板减少。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对于初治、复发难治 MM ,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较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