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肠癌中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对15例大肠粘膜,39例大肠腺瘤和88例大肠腺癌进行检测。结果:15例正常大肠粘膜,39例大肠腺瘤和88例大肠腺 癌中,P53阳性表达率依次增高,分别为0、10.3%、53.4%(P<0.01);Bcl-2阳性表达率依次降低,分别为93.33%,61.54%,35.23%(P<0.01)。大肠癌P53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1);Bcl-2表达随机组织分级的降低而降低(P<0.05)。88例大肠癌中,P53阳性表达的术后5年生存率为36.2%,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组的68.3%(P<0.01;Bcl-2阳性表达的术后5年生存率为64.52%,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组的17.54%(P<0.01),结论:P53和Bcl-2表达的检测有助于大肠癌的诊断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微血管密度(micorvessel density,MVD)与大肠癌浸润、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8例大肠癌VEGF及MVD的变化,分析VEGF及MVD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78例大肠癌中有淋巴结转移者32例,无淋巴结转移者46例;VEGF表达阳性率及MVD值前者均明显高于后者(P<0.01),P<0.05)。有肝转移者15例,无肝转移者63例,VEGF表达阳性率及MVD值前者均明显高于后者(P均<0.01)。当肿瘤局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和肌层、浆膜下层时,VEGF表达无明显差异;但当肿瘤侵犯到浆膜层和浆膜外时,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增高(P<0.01)。浸润至肌层及浆膜下层的肿瘤组织MVD值明显高于浸润至粘膜及粘膜下层者(P<0.05),而浸润至浆膜及浆膜外的肿瘤组织中MVD又将浸润至肌层及浆膜下层者为高(P<0.01)。结论:VEGF及MVD与大肠癌浸润、转移有关,可能成为预测大肠癌恶性程度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β-catenin、E-cadherin、C-myc和cyclinD1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正常大肠黏膜、30例大肠腺瘤、30例大肠腺瘤恶变及50例大肠癌组织中pcatenin、E-cadherin、c-myc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大肠腺瘤恶变和大肠腺瘤的pcatenin胞浆和(或)胞核异位表达率分别为:62.0%、53.3%、30.0%,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0%)(P〈0.01);大肠癌pcatenin异位表达率显著高于大肠腺瘤(P〈0.01)。大肠癌、大肠腺瘤恶变、大肠腺瘤c—myc和cyclinD1阳性率分别为:56.0%、66.0%;60.0%、50.0%;46.7%、30.0%,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0%、0%)(P〈0.01),大肠癌cyclinD1阳性率显著高于大肠腺瘤(P〈0.01)。大肠癌中pcatenin、E-cadherin膜表达缺失率分别为:46.0%、34.0%,显著高于大肠腺瘤(10.0%、6.67%)和正常大肠黏膜(0%、0%)(P〈0.01),二者膜表达缺失和cy—clinD1阳性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有关。大肠癌中pcatenin异位表达与c-myc和cyclinD1阳性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63,P〈0.01;r=0.57,P〈0.01)。结论:pcatenin异位表达,激活癌基因c—myc和cyclinD1阳性表达是大肠癌发生中的早期事件,并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catenin、E—cadherin膜表达缺失和cyclinD1阳性表达与大肠癌的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缺陷基因蛋白在大肠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缺陷基因在大肠腺瘤-癌演序中的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结直肠癌缺陷基因蛋白胞内部分独特氨基酸链的单抗15041A为一抗,免疫组化ABC法检测21例大肠粘膜、40例伴不同程度不典型增生大肠腺瘤、21例大肠癌组织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结直怕癌缺陷基因蛋白表达率,大肠粘膜及轻度不典型增生大肠腺瘤100%,中度不典型增生腺瘤93%,明显高于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瘤(45%)及大肠瘤(33%),P<0.05。结论:结直肠癌缺陷基因蛋白表达缺失与大肠腺瘤演变及大肠癌发展相关,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直肠癌缺陷基因蛋白发现癌前病变,研究大肠瘤演变及大肠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戴文斌  任占平  陈蔚麟  杜娟  石喆  唐德艳 《广东医学》2006,27(12):1824-1826
目的探讨β-catenin,E—cadherin和c—myc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正常大肠黏膜、30例大肠腺瘤、10例大肠昧瘤恶变及50例大肠癌组织中β-catenin,E—cadhcrin和c—my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大肠腺瘤恶变和大肠腺瘤β-catenin胞浆/胞核异位表达率分别为:62.0%,50.0%,30.0%,显著高于.rE常大肠黏膜(0%)(P〈0.01),大肠癌β-catenin异位表达率显著高于大肠腺瘤(P〈0.01)。大肠癌、大肠腺瘤恶变、大肠腺瘤c—myc阳性率分别为:56.0%,60.0%,46.7%,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0%)(P〈0.01)。大肠癌中β-catenin,E—cadherin膜表达缺失率分别为:46.0%,34.0%,显著高于大肠腺瘤(10.0%,6.67%)和正常大肠黏膜(0%,0%)(P〈0.01),且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有关。大肠癌中β—catenin异位表达与c—myc阳性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63,P〈0.01);β-catenin与E—cadherin胞膜阳性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69,P〈0.01)。结论β-catenin胞浆/胞核异位表达,激活癌基因c—myc过表迭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大肠癌发生的早期事件;β-catenin,E—cadtrerin膜表达缺失与大肠癌的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6.
P53及Bcl-2蛋白在大肠腺瘤及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大肠腺瘤及腺癌中P53蛋白及Bcl-2蛋白的表达,探讨p53基因、bcl-2基因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10例正常大肠粘膜、30例大肠腺瘤、100例大肠腺癌及癌旁粘膜中P53蛋白及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大肠腺瘤P53、Bcl-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6.7%及76.7%,大肠腺癌P53、Bcl-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3%及67%,均显著高于正常粘膜与癌旁粘膜(P<0.01);随着腺瘤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加重,P53蛋白阳性率显著增高(P<0.01),而Bcl-2蛋白表达与腺瘤分级无关;大肠腺癌P53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腺瘤Ⅰ级不典型增生(P<0.01),与Ⅱ、Ⅲ级不典型增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化差的大肠腺癌P53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分化好的大肠腺癌(P<0.01),而分化差的大肠腺癌Bcl-2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分化好的大肠腺癌(P<0.05),大肠腺癌P53、Bcl-2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P53蛋白表达患者复发率高、5年生存率低(P<0.05),Bcl-2蛋白过度表达的大肠癌患者复发率低、5年生存率高(P<0.05)。结论:bcl-2  相似文献   

7.
caveolin-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aveolin-1(窖蛋白-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10例大肠正常粘膜、27例腺瘤和78例大肠癌组织中caveolin-1的表达。结果:caveolin-1在正常大肠粘膜、腺瘤及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59.3%和134.6%,两两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0.01)。caveolin-1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分期均密切相关(P〈0.05,0.01),而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caveolin-1参与了大肠正常粘膜-腺瘤-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可能成为判断大肠癌进展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周伟  茹景顺  黎红  余卫东 《广东医学》2001,22(9):803-805
目的 探讨Fas和FasL在镜检大肠癌黏膜的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SP)法分别对51例大肠癌和42例正常大肠黏膜的镜检组织进行了Fas,FasL表达的检测。结果 42例正常大肠黏膜为Fas,FasL阳性,阳性率100%。大肠癌黏膜Fas,FasL阳性率分别为35%(18/51)和39%(20/51)。大肠癌黏膜Fas,FasL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大肠黏膜(P<0.01)。大肠癌黏膜Fas,FasL表达与局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6例肝转移者,其镜检原发灶黏膜Fas均为阴性。镜检癌黏膜同时表达Fas,FasL阳性率为12%(6/51),Fas(-)FasL( )癌黏膜比Fas( )FasL(-)更易侵及浆膜或浆膜外(P<0.05)。结论 Fas,FasL的表达异常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Fas抗原缺失可能与大肠癌肝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p65(NF-κBp65)和乙酰肝素酶(HPA)在大肠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大肠癌、23例大肠管状腺瘤及26例正常肠黏膜组织中NF-κBp65和HPA的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大肠管状腺瘤和正常肠黏膜组织中NF-κBp65和HPA的阳性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大肠癌、大肠管状腺瘤与正常肠黏膜NF-κBp65和HPA阳性率间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不同浸润深度组,大肠癌组织NF-κBp65和HPA的阳性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7);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癌组织NF-κBp65和HPA阳性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NF-κBp65和HP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9,P〈0.01)。结论NF-κBp65和HPA是大肠癌浸润、转移的重要因子,NF-κBp65可能通过上调HPA的表达来促进大肠癌的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10.
用鼠抗P53单克隆抗体DO—7检测25例大肠癌和35例大肠腺瘤。腺癌组按不典型增生程度分为腺瘤件重度不典型增生组、腺瘤伴中度不典型增生组、腺癌件轻度不典型增生组。各组同时计数核分裂指数(MI)。实验结果:①P53蛋白的阳性表达:腺癌组为68%.腺瘤组为34%(P=0.01)。②70%P53阳性腺癌阳性细胞数超过40%.而腺瘤组无超过10%。③脉瘤①、②、③组P53阳性率分别为42%、38%和20%.但组间无显著差别。④MI在腺癌组高于腺瘤组(P<0.01).腺瘤①、②组高于③组(分别为P<0.01,P<0.05)。腺瘤组和腺癌组中P53阳性和阴性组与MI无统计学差别。本买验表明P53蛋白免疫组化检测,为研究大肠上皮细胞从不典型增生发展为大肠癌的肿瘤形成机理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粘着斑激酶(focaladhesin kinase,FAK)的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癌旁5cm组织、癌组织中FAK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FAK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大肠组织(P〈0.05);在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92.9% vs 50%,P〈0.05);Dukes分期中的B期组、C期组及D期组的阳性率分别高于A期组,差异具有显著性(77.8%、85.7%、87.5% vs 16.7%,P〈0.05)。结论:FAK高表达的大肠癌组织具有更强的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组织中环氧合酶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中环氧合酶1和2(COX-1和COX-2)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OX-1和COX-2在68例大肠癌组织和1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COX-1在正常大肠粘膜及大肠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OX-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6.18%,在正常大肠粘膜中未见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OX-2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的表达(74.07%)明显高于其在无淋巴结转移者(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COX-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与大肠癌的大体分型,组织学分型,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及患者性别,年龄均无明显关系。结论:COX-2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转移有密切相关系,而COX-1与大肠癌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肠腺瘤-腺瘤恶变-腺癌演进过程中细胞凋亡与p53,PCNA的表达状况,探讨其内在联系,方法:利用DNA缺口末端标记技术,PCNA,p5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p53与凋亡双重染色技术,原位观察大肠腺癌,腺瘤恶变区,腺瘤非恶变区及管状绒毛状腺瘤(分别为34,27,27及27例)标本中凋亡细胞和PCNA,P53阳性表达细胞密度及分布,以非肿瘤大肠粘膜(6例)作为对照。结果:腺瘤非恶变区凋亡细胞密度分别高于腺癌,管状绒毛状腺瘤及非肿瘤粘膜(P均<0.01),腺癌及腺瘤恶变区P53蛋白阳性细胞密度分别高于管状绒毛状腺瘤(P均<0.01)和腺瘤非恶变区(P均<0.01)及非肿瘤粘膜(P分别<0.01),腺癌PCNA阳性细胞密度分别高于腺瘤恶变区(P<0.05),管状绒毛状腺瘤(P<0.01),腺瘤非恶变区(P<0.01)及非肿瘤粘膜(P<0.01),而腺瘤恶变区亦分别高于后3组(P分别<0.01),双染原位观察P53蛋白与凋亡细胞的分布发现:P63低表达区凋亡细胞分布则有增加趋势。结论:P53突变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大肠癌的形成,而当突变型P53蛋白表达增加时,PCNA表达亦增加,提示P53突变的肿瘤具有较高的增殖活性,其中腺癌增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胞外大抗原(large externla antigen,LEA)和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在大肠癌,大肠非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双抗夹心ELISA技术,将单克隆抗体ND-1和抗CEA抗体分别对不同分化的大肠癌与大肠非癌患者血清进行LEA和CEA的检测。结果:LEA的阳性率在高、中分化大肠癌为91%和84%,与低分化大肠癌的1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大肠腺瘤的63%与炎性息肉的7%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CEA的阳性率在大肠腺瘤与炎性息肉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高分化癌的72%与低分癌的26%之间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LEA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肿瘤相关抗原,可作为高、中分化大肠癌及大肠腺瘤患者有病变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DCC基因在大肠癌中的蛋白表达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6例大肠癌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和41例正常人大肠组织的DCC基因蛋白表达,结果:正常大肠粘膜组织全部表达,大肠癌组织部分表达,阳性率为28%(13/46),两组差异显著(P<0.01),且与肿瘤浸润转移(Dukes分期)及分化程度有明显相关(P<0.05),5例伴肝转移组织全部表达缺失,结论:DCC基因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与其浸润转移(Dukes分期)呈负性相关,DCC基因蛋白表达可作为形态学之外判断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半乳糖凝集素-3( Galectin-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大肠癌进展过程中的意义,旨在为临床诊断、治疗、预后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2例大肠癌组织、20例大肠腺瘤和20例大肠正常粘膜组织中Galectin-3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结果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之间关系。实验资料的统计学处理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完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Galectin-3在大肠正常黏膜、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均有阳性表达,表达强度依次增加,三组之间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②Galectin-3在浸润程度深的大肠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浸润程度浅的(P<0.01);Galectin-3在低分化大肠癌中的表达则高于高分化和中等分化的(P<0.05);Ga-lectin-3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 P<0.01)。 Galectin-3在不同性别、年龄(≤60,>60)及肿瘤发生部位的表达则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Galec-tin-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大肠黏膜组织,提示Galectin-3的高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Galectin-3在大肠癌不同浸润深度、不同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异,提示上述指标在大肠癌的浸润、生长及远处播散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可作为判断大肠癌转移及预后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大肠肿瘤组织中Bmi-1、P16蛋白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Bmi-1、p16蛋白在60例大肠癌、30例大肠腺瘤及20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Bmi-1及p16蛋白在大肠癌中表达明显高于腺瘤组及正常组(P<0.05);采用卡方检验显示,Bmi-1蛋白高表达与有无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1),与TNM分期有关(P<0.05),而p16蛋白表达与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Bmi-1蛋白高表达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P<0.05),而p16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生存率与p16蛋白表达阴性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i-1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估大肠癌预后的参考指标;p16蛋白表达可能与大肠癌发生有一定关系,但与肿瘤转移及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30例大肠腺瘤,60例大肠癌组织MMP-2的表达情况。结果 MMP-2的表达率在大肠腺瘤中为26.67%,显著低于大肠癌中的86.7%(P<0.05);其表达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生存期均密切相关(P均<0.05)。结论:MMP-2的检测可以成为临床判断大癌的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E-cadherin在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及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30例正常大肠黏膜、30例大肠腺瘤及1DO例大肠癌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E-cadherin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34.0%)明显低于在正常大肠黏膜(100.0%)和大肠腺瘤组织(70O%)中的表达率(P〈0.01);E-cadherin低表达与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血管侵犯、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有关(P〈001),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E-cadherin高表达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的患者(P〈0.01)。结论E-cadherin表达下调可能与大肠癌发生、发展有关,在大肠癌恶性演进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新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粟连秀 《华夏医学》2001,14(4):432-433
目的:研究大肠癌中P53的表达与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肠癌中P53的表达,结果:大肠癌中P53的阳性率为51.2%,大肠癌中P53过表达与浸润程度(P<0.01),和淋巴结转移(P<0.05),有关,结论:P53过表达在大肠癌的浸润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