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当抗性株螺感染曼氏血吸虫时,血吸虫的毛蚴被循环的血细胞包裹,在感染后的24—48h被消灭,而其它易感株螺对毛蚴感染几乎没有细胞反应,使血吸虫能在宿主螺中定居。螺宿主对血吸虫毛蚴易感性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1)易感螺缺乏引起有效的抗血吸虫应答的特异性识别分子;2)毛蚴通过逃避螺体内的防御反应而存活。而不能识别异己的机制可能是血吸虫产物与螺血淋巴成分的特异性结合所介导。以往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感染吸虫的软体动物的病理反应特征常常是不产卵或产卵减少。作者研究了吡喹酮对感染曼氏血吸虫的光滑双脐螺生殖力的恢复作用和它对螺内子胞蚴和发育尾蚴的作用。实验用在实验室饲养的光滑双脐螺成螺(壳直径10~13mm)和在MF1小鼠内保种的曼氏血吸虫作为材料。先将成螺(壳直径10~11mm)感染曼氏血吸虫,感染后6周即  相似文献   

3.
在非洲同时流行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人们常同时感染这两种血吸虫。本文作者采用一个毛蚴感染亚历山大双脐螺及热带小泡螺后逸出的尾蚴感染仓鼠,就这两种血吸虫的雌、雄成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血吸虫在宿主体内的发育及产卵的影响进行了评价。 将仓鼠分成三组:第一组为单性感染组,即用单性毛蚴感染亚历山大双脐螺和热带小泡螺,用每种螺所选出的约200条尾蚴经皮下接种感染仓鼠;第二组为异种交叉配对感染组,即埃及血吸虫雄虫与曼氏血吸虫雌虫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研究表明,将抗性螺的造血组织移植到易感螺,可使约30%的光滑双脐螺(Biam phalaria glabrata,B.g.)由对曼氏血吸虫易感转变为不易感。但这种抗性转移是由于受体螺产生了表型上具有抗性(如细胞毒性)的血细胞,还是通过分泌某些可溶性因  相似文献   

5.
人工湖等水利工程可能成为淡水螺的孳生地 ,增加人类及动物感染血吸虫的机会。作者在人工湖周围地区藁杆双脐螺的发生和分布的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 ,研究了藁杆双脐螺对曼氏血吸虫毛蚴的敏感性。根据最近两年来螺的种群研究结果 ,选择湖区周围曼氏血吸虫病主要流行的地区进行调查。实验所需的 1 9个藁杆双脐螺种群中 ,大部分在流行区获得 ,另外两个对照种群来自于其它地区。螺分别暴露于 5个曼氏血吸虫毛蚴 (从 3株曼氏血吸虫分离获得 ,分别为CM、EC和PB株 )。观察感染的阳性率和尾蚴前期发育时间。暴露 6 0d后 ,尾蚴未逸出但仍然存活的…  相似文献   

6.
在巴西,曼氏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有B.tenagophila、藁杆双脐螺、光滑双脐螺三种双脐螺。本文比较研究了这三种螺的毛蚴感染水平及每天的尾蚴逸出数。 用实验室饲养的长度分别为8—10mm、8—10mm、4—7mm的上述三种双脐螺,进行曼氏血吸虫发育的比较研究。每种螺200只,  相似文献   

7.
作者曾报道编码曼氏血吸虫8kDa尾蚴特异性的钙结合蛋白(CaBP)基因的克隆、定序及表达。本文对此蛋白的有关功能进行了免疫化学研究。 成虫取自感染曼氏血吸虫7周的小鼠肝脏。每4天收集一次光滑双脐螺逸出的尾蚴。胞蚴按两个时间取自双脐螺的肝脏(HP):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因吡喹酮抗性产生而导致曼氏血吸虫抗性虫株繁殖力发生改变的可能性。方法 以抗性株与敏感株毛蚴和尾蚴定量感染光滑双脐螺和CD,小鼠,宿主体内观察比较曼氏虹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生物学特性:对螺感染率、感染性螺存活期、在螺体内产尾蚴量、尾蚴和虫卵开放前期及虫卵孵化率。结果单只螺暴露于单个毛蚴2h,抗性株与敏感株对螺感染率为19.8%和8.9%,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6);逸蚴期间,塞内加尔抗性株感染螺存活率高于敏感株;用塞内加尔抗性株和敏感株毛蚴感染所获阳性螺产尾蚴量(尾蚴/螺)为6875条和14611条;塞内加尔抗性株和敏感株尾蚴开放前期为32.2d和27.7d。抗性株与敏感株鼠体内虫卵开放前期为42.8d和45.5d;虫卵孵化率为80.9%和78.0%。结论 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对实验室传代的光滑双脐螺具有高感染性,此生物学改变似与吡喹酮抗性产生相关;塞内加尔抗性株与敏感株问存在其他变化则被认为是曼氏血吸虫不同地理株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血吸虫的生活史中螺类宿主和脊椎动物二者是必不可少的,作者首先采用一种新技术,即将血吸虫的无性系,从螺移植到螺,进行胞蚴的复制过程,避开了在脊椎动物体内的各寄生时期。此研究起始于1966年,美国学者Chernin证实,经移植到螺体上的胞蚴,能保持活力。作者从1981年开始,进行曼氏血吸虫的胞蚴分离和移植工作,已保种了35代,现将此项技术报道如下。作者采用的移植片是从感染曼氏血吸虫后30天的扁卷螺(Planorbes)提取,用含胞蚴丝1mm~3的消化腺作移植片,一个螺可提供平均30个螺接受移植,移植片先在Chernin  相似文献   

10.
菲氏双脐螺感染曼氏血吸虫具有季节性差异,对这种差异进行研究可以了解人接触疫水时被感染危险的差异性。本文利用胞蚴发育的温度依赖关系和螺群感染过程的螺龄结构等资料,对Woolhouse和Chandiwana(1990)在津巴布韦所获得的反映光滑双脐螺感染率随时间变化的催化模型作进一步研究,提出更完善的模型来综合分析双脐螺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DNA探针识别自然感染螺体内单个血吸虫的基因型,从而为估计中间宿主中血吸虫的分布提供较精确的方法,并首次研究了螺体内血吸虫基因型的分布。 从巴西的Cabana和Barreiro de Baixo(螺感染率分别为26.0%和11.4%)采集自然感染曼氏血吸虫的双脐螺,送往Purdue大学进行曼氏血吸虫的遗传学分析。将两小鼠  相似文献   

12.
吡喹酮对各期曼氏血吸虫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本文介绍了不同浓度的吡喹酮对曼氏血吸虫的毛蚴、子胞蚴、尾蚴和成虫的作用。浓度为3×10~(-6)M的吡喹酮能改变毛蚴游泳的路线,使呈螺旋状。经上述浓度的药物处理的毛蚴不能感染扁卷螺。逸出尾蚴的感染螺分别用3×10~(-6)M与3×10~(-5)M的吡喹酮处理24小时后放回清水中。3×10~(-6)M处理的螺蛳在7天内仅逸出少量尾蚴,3×10~(-5)M处理的螺蛳均无尾蚴逸出,但所有螺体内  相似文献   

13.
复殖目寄生虫在软体动物体内的发育对宿主繁殖功能有抑制作用。雷蚴能侵蚀宿主螺的性腺组织及神经内分泌系统 ;胞蚴对宿主螺有“阉割”作用 ,复殖目寄生虫与其中间宿主软体动物存在互相拮抗作用。雷蚴能积极地抑制其他寄生虫幼虫而表现出主动的拮抗作用 ,胞蚴只能引起由宿主螺内在防御机制长效介导的间接拮抗作用。斜睾棘吸虫科雷蚴既对其他复殖目寄生虫有拮抗作用 ,也对宿主螺的生殖有抑制作用。加拿大自然资源科学部用去尾的斜睾吸虫感染光滑双脐螺 ,对该吸虫的感染是否会干扰曼氏血吸虫在螺体内的存活及其尾蚴的产生进行了研究。以斜睾吸…  相似文献   

14.
曼氏血吸虫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寄生虫,其中间宿主为扁卷螺科双脐螺。当前关于双脐螺感染曼氏血吸虫的研究逐渐从宏观向微观发展,大量的功能基因和蛋白被报道。神经递质是机体调节神经活动的重要物质,在双脐螺和血吸虫体内广泛分布,不仅参与调控宿主和寄生虫的基本生理行为,还对感染后双脐螺产卵、应激防御以及进入宿主的寄生虫发育等起到重要调控作用。目前已发现五羟色胺、多巴胺、组胺、乙酰胆碱、谷氨酸和一氧化氮等6类常见的神经递质与双脐螺感染曼氏血吸虫相关,本文从生理、生化以及组织定位表达等方面对上述6类神经递质进行综述,以期为双脐螺与血吸虫相容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Chernin和Dunavan(1962)证实约40%的小白鼠源曼氏血吸虫毛蚴能成功地使易感的扁卷螺Biomphataria glabrata获得感染。Shibb(1968)报道用人体源曼氏血吸虫毛蚴作实验感染也得到相似的结果。感染失败的原因或许由于毛蚴没能钻入或许钻入后即死亡。为了探究第一个可能性,作者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了解到未能钻入易感性螺的毛蚴的比例。全部实验均在25~27℃下进行,采用感染波多黎各株曼氏血吸虫的小白鼠的肝脏和大便经孵化30~60分钟的毛蚴。在5毫升的烧杯中盛水2毫升,放入一定数量的毛蚴和一只室内饲养的扁卷螺(B.gtabrata),经一定时间后,取出螺蛳,加一滴1%碘酒,计数毛蚴。结果证实,不同的毛蚴来源并无  相似文献   

16.
已有研究发现曼氏血吸虫埃及株能区分适宜螺宿主亚历山大双脐螺 (Biomphalariaalexandrina)与其他不适宜螺种 ,而巴西株对其宿主光滑双脐螺(Biomphalariaglabrata)没有特别的倾向性。为确定血吸虫是否存在高特异性向低特异性的转变、对特定螺种识别的遗传基础 ,Kalbe等进行了如下两个实验。实验一 ,用非自然宿主光滑双脐螺传代曼氏血吸虫埃及株 (ET) ,用适宜螺宿主亚历山大双脐螺传代埃及株 ,用适宜螺宿主光滑双脐螺传代巴西株 (BR) ,观察并比较这 3种虫株分别对亚历山大双脐螺、光滑双脐螺和非宿主静水椎实螺 (Lymnaeastagnalis)的反应…  相似文献   

17.
日本血吸虫胞蚴电镜的进一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钉螺体内人工感染大陆品系日本血吸虫的35d、52d、70d龄母胞蚴及其体内未成熟子胞蚴、迁移中的子胞蚴和已到螺肝组织内子胞蚴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除了一些与前人在曼氏血吸虫或日本血吸虫胞蚴所报道相似外,首次提出母胞蚴体表微绒毛聚合池、子胞蚴体棘的发生、子胞蚴体被的多膜囊、各型胞蚴实质细胞的胞浆含有丰富的α糖原颗粒和迁移中子胞蚴的前端及到达肝组织子胞蚴狭窄区的肌纤维束走向。  相似文献   

18.
在25~27℃恒温下,将螺蛳放在井水中,每毫升2只,5小时后取出,澄清后即得“养螺水”。1970年作者观察到养螺水能使曼氏血吸虫毛蚴产生象在螺蛳附近那样的活动。水中尚未定性的刺激物质,可由曼氏血吸虫的中间宿主Biomphalaria glabrata和非中间宿主的螺类释出。本文报告曼氏血吸虫毛蚴经养螺水刺激后对几种基质的钻穿活动。所用的材料有:(1)直径5毫米厚2毫米的0.75%琼脂片,浸在养螺水中18~22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曼氏血吸虫母胞蚴及子胞蚴体内的乙酰胆硷酯酶的分布进行了研究。从毛蚴离体培养4天而成的长约280微米的幼期母胞蚴,其神经团及焰细胞含有乙酰胆硷酯酶,但原先分布于毛蚴的神经干、神经连合和乳突的酶活力在变态过程中已消失。从母胞蚴新分离出的幼期子胞蚴体内未发现酶活力,仅在其体壁查见少许阳性反应。经离体培养后,由于尾蚴胚胎的发育,酶活力逐渐增强,阳性颗粒主要沉积于尾蚴胚胎膜上。从感染后21天螺蛳消化腺中分离出的子胞蚴,酶分布情况与离体培养的结果相仿。  相似文献   

20.
作者等于1974年发现小白鼠在单次感染苏丹北方地区曼氏血吸虫尾蚴100条后7及8周有肝细胞坏死及肉芽肿性肝炎等变化。有些人认为苏丹南方地区曼氏血吸虫对人的致病力较北方地区的要强,但尚未获得证实。作者分别用感染苏丹北方及南方地区曼氏血吸虫病人虫卵毛蚴的Biomphalaria pfeifferi及B.sudanica螺逸出的尾蚴感感小白鼠作实验。就其感染程度、潜伏期、宿主存活时间、虫数及肝脏病理变化等进行比较观察。结果如下:B.sudanica螺在感染毛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