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Dedifferentiated1iposareoma,DDLS)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去分化脂肪肉瘤的CT资料,7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首次发病年龄42-77岁,平均54岁,男4例,女3例。结果4例表现为混合密度肿块,脂肪密度肿块边见一软组织密度肿块,2种成分之间分界清楚;3例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瘤内脂肪成分小于10%。去分化成分,平扫与软组织密度相似,增强呈显著不均匀强化,有延迟强化。结论 DDLS是一种少见类型的脂肪肉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运用CT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6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CT资料,患者均行CT平扫、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1)肿瘤大小为9~30cm,大部分肿瘤形态为不规则,属于腹膜后间隙的肿瘤;(2)60例患者中32例的肿块典型为脂肪成分,CT值为-5~-119Hu,增强扫描发现肿块脂肪无强化,而软组织成分为轻度强化。结论运用CT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可准确的定位与判断肿瘤和临近组织的关系,能够有效的检查出高分化脂肪肉瘤与含脂肪的非高分化的脂肪肉瘤,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脂肪肉瘤的患者资料,分析其CT、MRI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结果的关系。所有病例均行CT或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由于这些病例都是回顾性分析,所以并不是每个病例都均有CT和MRI图像的完整资料。结果粘液型脂肪肉瘤13例,均表现为介于水与软组织之间的液体密度或信号,含有少量脂肪密度或信号,增强扫描轻度强化或絮状、网状明显强化;高分化脂肪肉瘤9例,均表现为以脂肪密度或信号为主的肿块,增强后仅见间隔或实性部分轻微强化;去分化脂肪肉瘤2例,表现为以实性肿块为主、含有或多或少量的脂肪密度或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小园细胞脂肪肉瘤1例,表现为仅有实性肿块,无脂肪成分,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本组无多形性脂肪肉瘤。结论不同组织亚型的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不同,取决于其组织学成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DDL)的CT影像特点与诊断价值。方法对照病理,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3例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中,单发2例,多发伴高分化脂肪肉瘤1例;CT平扫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中存在明确脂肪成分,二者分界清楚,脂肪含量不一,但均较少且位于肿块周边区域。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成分动脉期呈轻至中度强化,静脉期呈渐进性强化。其中1例于术后7个月复发,再次手术后1.5个月再次复发,1例于术后2个月复发,1例术后1个月随访未见复发。结论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的CT特征有助于活体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和病理的相关性,总结其CT特点,提高正确诊断率.方法: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脂肪肉瘤23例,结合病理,回顾性分析CT征象.结果:各病理类型脂肪肉瘤的CT表现特点:脂肪瘤样脂肪肉瘤(LLS)表现为巨型脂肪密度肿块,有网状分隔和实性结节,分隔和结节轻度强化.硬化型脂肪肉瘤(SLS)多为无脂肪成分的混杂密度肿块,可见钙化,增强延迟后实性部分强化更明显.黏液型脂肪肉瘤(MLS)多为液性密度肿块,增强后假包膜明显强化.圆形细胞肉瘤(RCLS)和多形性脂肪肉瘤(PLS)均为肌肉样密度肿块,圆形细胞型中央有大片低密度坏死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多形性肿瘤密度均匀,境界清楚,多为均匀强化.去分化型脂肪肉瘤(DDLS)为脂肪密度与软组织密度混杂肿块,两种密度分界清楚.混合型脂肪肉瘤为肿块内有上述类型脂肪肉瘤组织表现.结论:腹膜后脂肪肉瘤成分复杂,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脂肪肉瘤在不同病理分化阶段有不同CT表现,认识其CT表现特点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张定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5):3421-3424
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平扫和增强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12例均行CT平扫,7例加作增强。分析不同组织类型脂肪肉瘤的CT表现与病理的相关性。结果:与病理对照,脂肪瘤样脂肪肉瘤(LLS)1例。硬化性脂肪肉瘤(SLS)1例,黏液样脂肪肉瘤(MLS)1例,圆细胞性脂肪肉瘤(RCLS)1例,去分化脂肪肉瘤(DDLS)1例,混合成分7例。CT图像上,LLS表现为脂肪密度肿块,不均质,有分隔;MLS平扫表现为均匀的水样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可见网状、片状或岛状强化;RCLS表现为无脂肪的软组织肿块,与其他类型的软组织肿瘤难以鉴别;DDLS表现为明显强化的软组织肿块,常伴有分化良好的脂肪瘤样组织。结论:不同组织学亚型的脂肪内瘤其CT表现有所不同,CT表现的差异取决于病变内不同组织学亚型的比例、分布及混合的方式。本组中,腹膜后脂肪肉瘤多以混合形式存在,了解这些CT表现特点有助于脂肪内瘤的术前诊断及分型。  相似文献   

7.
腹膜后恶性间叶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定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7):3724-3726
目的:探讨腹膜后恶性间叶瘤的CT平扫和增强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恶性间叶瘤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3例均行CT平扫,2例加作增强。结果:3例均表现为腹膜后单发巨大混合密度肿块,均有点状及大块状钙化,3例瘤内均有脂肪密度,增强扫描所有瘤灶内软组织成分有轻度至中度强化。结论:肿瘤呈单发巨大混合密度肿块,内有脂肪密度区及点状及大块状钙化灶为腹膜后恶性间叶瘤的典型CT表现。肿瘤呈软组织密度时不能与其他间叶组织肿瘤区别。  相似文献   

8.
豪二 《吉林医学》2014,(22):4870-4873
目的:观察CT、MRI检查在诊断腹膜后肾周肿瘤临床价值。方法:临床选取21例术前进行CT、MRI检查,术后病理诊断为腹膜后肾周肿瘤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研究,分析患者CT、MRI相关征象。结果:21例患者中,肾周淋巴瘤7例,以肾周软组织出现肿块,同时伴增强扫描动脉期轻中度强化为主;肾周转移瘤6例,以肾脏周围出现巨大肿块,同时伴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后可见动脉期不均匀强化,周围大血管被包绕或侵犯,相邻肾脏受到侵害;肾周脂肪肉瘤4例,肾脏周围肿块以脂肪密度为主,同时伴团片状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后可见实性部分强化;肾周脂肪瘤2例,肾脏周围肿块以脂肪密度为主;副神经节细胞瘤1例,肿块表现为信号不均,增强扫描后可见动脉期显著强化;肾周神经节细胞瘤1例,主要见肾周囊性肿块,内部能够见到分隔,同时包绕毗邻血管,增强扫描后可见分隔以及边缘强化。结论:CT、MRI对诊断腹膜后肾周肿瘤具有定位准,准确度高等优点,能够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脏器、血管间的关系,在诊断腹膜后肾周肿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肉瘤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Yu R  Wei J  Li R  Zhang S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8):541-545
目的:探讨CT对原发性肝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肉瘤的CT表现,包括 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2例,血管肉瘤、癌肉瘤、囊腺癌肉瘤、间皮肉瘤、纤维肉瘤、恶性淋巴瘤各1例。结果:121例原发性肝肉瘤中仅2例脂肪肉瘤术前CT诊断正确。对照手术病理所见,肝肉瘤的CT表现可概括为实质性肿块型和囊性肿块型两种类型。实质性肿块型8例,包括脂肪肉瘤2例,平滑肌肉瘤、血管肉瘤、癌肉瘤、间皮肉瘤、纤维肉瘤、恶性淋巴瘤各1例。CT平扫为均匀或不均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或者呈不均强化、环形边缘强化或边缘结节状强化。边缘强化是血管肉瘤和恶性淋巴瘤共有的特点。以脂肪密度为主、内含多发条索状结构的肿块是脂肪肉瘤的特征性表现。囊性肿块型4例,包括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平滑肌肉瘤术后复发及囊腺癌肉瘤各1例。均为单发巨大囊性肿块,其中平滑肌肉瘤术后复发者为单房囊性肿块,其他3例为多房囊性肿块,囊壁和(或)分隔厚薄不均,增强扫描囊壁和分隔有明显强化。囊腺癌肉瘤的囊性肿块内可见明显实质成分,并可见壁结节。结论:肝肉瘤的 CT表现与病理类型有关,部分病理类型如脂肪肉瘤、血管肉瘤有一定特征性CT表现,大部分肝肉瘤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应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确诊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的CT表现,提高对其影像学表现的认识,从而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确诊双侧RAML的CT表现,包括平扫与动态增强扫描所见。结果 12例患者共有24个RAML,多脂肪RAML14个病灶,少脂肪RAML8个病灶,很少脂肪RAML2个病灶。多脂肪RAML在CT平扫时即可见肿块内有脂肪成分,密度与皮下或腹膜后脂肪相仿,CT值常为-40—120HU。少脂肪RAML平扫常与肾实质密度相仿,较易漏诊或误诊。采用局部薄层扫描可提高肿瘤内少量脂肪成分的检出概率。很少或无脂肪RAML的CT表现酷似肾细胞肾癌,平扫呈低密度肿块,动态增强扫描示肿块皮髓交界期强化不甚明显,实质期肿块中度均匀强化,延迟扫描肿块呈低密度,肿块边缘强化。结论 在合理使用病灶局部薄层扫描及动态增强检查技术的条件下,CT检查对双侧RAML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对腹部脂肪肉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例证实的8例腹部脂肪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该肿瘤的临床CT特征,以及不同病理类型脂肪肉瘤的CT特点.结果 脂肪瘤样脂肪肉瘤表现为均匀脂肪密度,强化不明显,CT难与良性脂肪瘤区别.粘液型脂肪肉瘤平扫为略高于液体的肿块,杂有云雾状略高密度区,强化时,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延时扫描强化区逐渐扩大,密度增高.去分化型脂肪肉瘤表现为脂肪密度区内出现界限清楚的软组织肿块,有时肿瘤绝大部分为软组织肿块所占据,无法与其它软组织肿瘤区别,增强时软组织肿块强化明显,但内部常有不规则坏死区.结论 CT扫描对腹部巨大脂肪肉瘤的诊断及区别病例类型方面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3例CD的超声、CT及MRI表现,结合临床、手术病理资料及文献复习。结果 13例中位于颈部6例(左右各3例)、位于纵膈2例、左颌下、左锁骨上窝、左腋窝、腹膜后及左腹股沟区各1例,病灶直径2.5cm至8.4cm不等。颈部1例及左腹股沟区病灶多发,其余单发。7例超声检查表现为非均质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血流丰富。4例CT平扫呈类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平扫1例密度均匀,2例可见斑点状、分支状钙化,1例可见低密度区;增强扫描病灶均强化明显,腹膜后肿块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明显强化,纵膈及腹膜后病灶增强扫描可见斑片状低密度轻度强化或无强化区。2例MRI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与胸锁乳突肌信号比较),信号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结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超声、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尤其CT及MRI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PF)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6例RPF患者的CT资料,均行CT平扫后三期增强扫描以及图像后处理,其中4例还进行了CT尿路造影(CTU)。分析RPF病变位置、形态、边缘、密度及对周围器官的侵犯和增强后强化表现。结果 6例患者CT平扫均表现为腹膜后间隙近似于肌肉密度的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影;6例中5例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呈弥漫性生长、并不同程度包绕腹膜后大血管;4例伴有输尿管受压致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其中2例为双侧受压。增强扫描后5例病变有不同程度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结合CTU检查能更全面地显示RPF的表现及侵犯范围,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MSCT特征性表现及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和MSCT资料,总结其CT特征。结果:10例患者中8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仅行平扫。10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腹主动脉旁单发的类圆形囊实性肿块,左右侧各5例,直径约420 cm;10例肿块平扫密度不均匀,其内多发囊变(9例)、分隔(6例)及散在斑点状钙化(2例),增强后实性成分、囊壁及分隔明显强化,并可见迂曲强化的血管影,囊性成分无强化。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增强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及囊变具有定性诊断价值,术前正确诊断对防止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动态增强CT扫描在肝内单发低密度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286例肝内单发低密度病变的CT表现,并绘制时间-密度曲线。结果:平行CT表现为肝内氏密度286例患者中,密度均匀一致者70例,不均匀者216例。增强CT扫描,均匀强化者33例,不均匀强化者220例,无强化者33绘制时间-密度曲线,表现为速升速降者174例,缓升缓降者62例,近似直线者33例,不规则形者17例。结论:对肝内单发低密度病变,做动态增强CT及绘制时间密度曲线,有利于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