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改良膀胱冲洗技术预防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清洁间歇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清洁间歇导尿患者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0)。观察组采用生理盐水500 ml改良膀胱冲洗,隔天1次;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500 ml传统膀胱冲洗,每天1次。结果治疗后4周和6周,观察组尿路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膀胱冲洗技术可降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清洁间歇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自我清洁间歇导尿时使用的最佳导尿方法。方法 2014年12月~2015年12月,6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等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传统的自我清洁间歇导尿法,观察组使用无接触式间歇导尿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掌握导尿方法的学习次数、导尿管污染及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掌握间歇导尿方法学习次数更少(Z=-4.400,P0.001),尿管污染率(χ~2=5.880,P=0.015)和尿路感染发生率(χ~2=4.043,P=0.044)均低于对照组。结论无接触式清洁间歇导尿法更有利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尿路管理。  相似文献   

3.
熊根玉  冯珍  刘炎玲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7):1589-1590
目的探讨最佳导尿方法,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生存质量。方法观察组70例SCI患者实施个体化自家间歇性清洁导尿和或定时自家间歇性清洁导尿,同时配合各种辅助方法进行膀胱训练,对照组70例SCI患者行留置导尿。结果观察组70例患者和/或家属均能熟练掌握ISICC和SICC方法,37例患者恢复自主性排尿,15例建立反射性排尿,18例仍在行SICC,无一例尿路感染发生;对照组中3例恢复自主性排尿,1例建立反射性排尿,66例继续行留置导尿,19例形成小膀胱(挛缩膀胱),11例发生尿路感染。结论个体化自家间歇性清洁导尿法能有效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生活质量和恢复自主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活动对间歇导尿患者执行饮水计划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按入院时间将我科100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实施间歇导尿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饮水计划宣教,观察组采用品管圈活动模式管理患者执行饮水计划,即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主题选定进行现状调查、要因分析、制定对策并实施检讨。结果观察组患者执行饮水计划依从率(72.8%)显著高于对照组(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落实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间歇导尿患者执行饮水计划的依从性,有利于膀胱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在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138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按就诊顺序及病人意愿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66例,观察组实施清洁间歇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对照组给予常规留置导尿法。观察两组治疗2周、4周时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和泌尿系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治疗2周、4周后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早期实施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可明显降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应用TAPES模式对降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路感染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96例神经源性膀胱行间歇导尿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医生管理,护士督导的模式进行管理;将2015年3-12月收治的112例神经源性膀胱行间歇导尿的患者为观察组,采用TAPES模式,即团队合作(T)、综合评估(A)、简化流程(P)、健康宣教(E)和目标监测(S)进行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尿路感染率。结果对照组尿路感染率为58.33%,观察组尿路感染率降为2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TAPES模式对预防和控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具有良好的效果,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神经源膀胱护理指南,探讨间歇导尿在预防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脊髓患者随机分为留置导尿(对症组)和间歇导尿(观察组),2组分别在护理第7d和14d的留取晨尿进行尿沉渣镜检和尿培养,并观察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间歇导尿患者泌尿系感染率明显少于留置导尿患者,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间歇导尿的方法,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干预,能更好的预防脊髓损伤后泌尿系的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清洁间歇导尿术的自我护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留置导尿法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清洁间歇导尿术的自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泌尿系统感染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分变化。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膀胱容量、膀胱压力均明显高于干预前,膀胱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干预前,且两组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QOL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主观感受、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基于清洁间歇导尿术的自我护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缓解膀胱功能障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控制训练的护理要点.方法:选择3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17例,对照组只进行一般的常规护理、间歇导尿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根据排尿中枢损伤的部位和程度,指导进行系统的膀胱功能控制训练及护理,包括间歇导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两个阶段,观察两组疗效和尿路感染发生情况.结果:系统膀胱功能控制训练可明显改善泌尿系感染情况.结论:间歇导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是理想的治疗与护理手段.  相似文献   

10.
虞美华  曹琳  高真真 《中国康复》2023,38(12):736-738
目的:观察低频电脉冲治疗联合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康复中的疗效。方法:将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1例,2组患者均实施间歇导尿,观察组采用膀胱治疗仪进行低频电脉冲治疗,对照组进行假性低频电脉冲治疗。每天1次,共8周,治疗前后行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检测、尿常规检测。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日排尿次数(DUF)、残余尿量(RUV)、尿路感染数(MOUTI)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日单次最大尿量(DMUV)、日平均单次尿量(DASUV),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仅DUF、RUV较前明显减少(P<0.05),DMUV较前明显增加(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DASUV、DMUV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DUF、RUV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但2组间MOUT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频电脉冲治疗联合间歇性导尿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自我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4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9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留置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患者给予自我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于入选时、导尿2个月后分别对2组患者膀胱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2个月导尿训练后,发现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80.6±16.7)ml]、尿路结石发生率(2.1%)及尿路感染发生率(2.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膀胱最大排尿量[(313.8±0.4)ml]则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2组患者入选时均不能自主排尿,经2个月导尿训练后,发现治疗组恢复自主排尿的患者例数(46例)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我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有助于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尿路结石及尿路感染等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授权教育对脊髓损伤间歇导尿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90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间歇导尿培训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工作坊式”授权教育.于人选时及自行导尿2个月后对2组患者膀胱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2组患者分别经自行导尿2个月后,发现其膀胱残余尿量[治疗组为(80±16.7)ml,对照组为(150±19.4)ml]均较入选时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尿路结石(共9例)及尿路感染(共11例)发生情况较入选时明显增加(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膀胱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其尿路结石(共2例)及尿路感染(共1例)发生情况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组恢复自主排尿的患者例数(38例)亦显著多于对照组(20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间歇导尿培训及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辅以授权教育,能进一步促进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掌握间歇导尿的操作要点,有助于加速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尿路结石及尿路感染等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延续护理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生存质量、尿路感染发生率、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将48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分为两组,随机分组为观察组(n=24)及对照组(n=24),观察组进行每两周一次家庭随访,在饮水指导、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给予现场指导,解答疑问;对照组进行定期电话或微信随访。通过收集两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出院半年后的生存质量、尿路感染发生率、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对比研究延续护理的应用效果。结果延续护理组患者膀胱恢复情况优于普通护理组,并发症较普通护理组发生少,生活质量相对更优。结论延续性护理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应用效果明显优于普通护理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清洁间歇导尿法和留置导尿法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脊髓损伤致排尿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各50例,甲组采用清洁间歇导尿法,乙组采用留置导尿法,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以及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清洁间歇导尿法能够降低脊髓损伤致排尿障碍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最佳导尿方法。方法将60例SCI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实施个体化自家清洁导尿(对照组)和优化导尿程序(试验组),2组均配合膀胱训练。结果 2组患者尿路感染及插管不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进行(3.47±1.02)次训练、试验组进行(2.13±0.75)次训练后操作者即能熟练掌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尿道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导尿程序后的自家清洁导尿方法简单,易掌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艾灸结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 按脊髓损伤部位将90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术辅以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艾灸6周,6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膀胱功能.结果 两组均减少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容量,改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但观察组各顶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艾灸配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有较好效果,尤为胸、腰髓损伤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间歇清洁导尿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9月就诊于本院的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共7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78例患者根据就诊时间进行逐一排序,然后将双数患者分为实验组,将单数患者分为对照组,每组39例。治疗期间给予所有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间歇清洁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护理干预结束后测量两组最大排尿量和残余尿量并比较,同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最大排尿量和残余尿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最大排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尿结石、尿路感染及肾积水等并发症几率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清洁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中作用显著,能有效减少患者尿潴留量及并发症发生,保证治疗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2015年1~12月,6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行间歇导尿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试验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延续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出院时及干预3个月后间歇导尿依从性、膀胱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及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延续护理后,试验组维持间歇导尿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500,P=0.006)。两组残余尿量较干预前均显著改善(t12.040,P0.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2.190,P=0.032);试验组尿路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0.800,P=0.001)。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t4.572,P0.001),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5.505,P0.001)。结论延续护理模式可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出院后间歇导尿的依从性,减少残余尿量,降低尿路感染,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综合疗法对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及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40例SCI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导尿及护理,治疗组采用无菌间歇导尿术、膀胱功能训练、心理护理等综合疗法。观察两组患者膀胱功能积分、尿路感染发生率以及综合疗效。结果治疗1月后,两组膀胱功能均较前有显著改善,治疗组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综合疗效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间歇导尿综合疗法对SCI患者膀胱功能具有显著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自主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导尿间歇判断方法,为合理选用导尿间歇判断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脊髓损伤患者72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用残余尿量判断法,观察组用膀胱尿量判断法。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测定两组实验前及实验后2个月的生存质量,监测两组实验后2个月的膀胱功能。结果生存质量量表的生理领域和心理领域分值、总健康状况评分与总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膀胱功能观察组好于对照组。结论脊髓损伤自主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导尿间歇判断以膀胱尿量判断法为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