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5 毫秒
1.
厌氧菌需在无氧环境中才能生长,故在常规的检测中不易检出.而厌氧菌中的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又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因此,提高脓汁中厌氧菌的检出率在临床上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浙江医学》2008,30(6)
梭菌性肌坏死(即气性坏疽)是由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rns,CP)等所引起的肌坏死,是一种发展迅速,预后差的厌氧菌感染。致病菌主要有产气荚膜梭菌、水肿梭菌、败毒梭菌、梭状梭菌和溶组织梭菌等,多为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兴化地区艰难梭菌的感染情况,为预防艰难梭菌感染的暴发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5月至2021年4月兴化市某医院住院腹泻患者(年龄≥18岁)的粪便标本229例,进行艰难梭菌毒素基因检测(Xpert实时荧光PCR法,赛沛公司)、艰难梭菌谷氨酸脱氢酶抗原(glutamate dehydrogenase antigen, GDH)和毒素检测(酶联免疫层析法,美艾利尔公司)。结果 229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Xpert法检出艰难梭菌阳性19例(tcdB阳性,未检测到cdtA和tcdC缺失)、酶联免疫层析法检出艰难梭菌阳性19例(GDH阳性15例、毒素阳性3例、2者同时阳性1例),诊断为艰难梭菌感染19例(感染率8.30%)。结论 兴化地区住院腹泻患者存在艰难梭菌感染病例,应做好相关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4.
]艰难梭菌是医院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艰难梭菌感染严格依赖于艰难梭菌产生的蛋白质毒素。近年来对艰难梭菌毒素的进一步研究有了新的发现,也发展和建立了一些新的艰难梭菌毒素检测方法。本文对艰难梭菌毒素的生物学和艰难梭菌毒素及其基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艰难梭菌感染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治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梭菌性肌坏死(即气性坏疽)是由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rns,CP)等所引起的肌坏死,是一种发展迅速,预后差的厌氧菌感染。致病菌主要有产气荚膜梭菌、水肿梭菌、败毒梭菌、梭状梭菌和溶组织梭菌等,多为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细菌培养法、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技术(ELFIA)检测艰难梭菌毒素A/B、PCR检测肠毒素(tcd)A/B对恶性肿瘤化疗期腹泻患者的艰难梭菌检出率,并分析艰难梭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12例行恶性肿瘤化疗的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粪便艰难梭菌培养、ELFIA检测艰难梭菌毒素A/B、PCR检测tcdA/B等3种方法,比较其艰难梭菌阳性检出率,并分析艰难梭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粪便艰难梭菌培养、ELFIA检测艰难梭菌毒素A/B、PCR检测tcdA/B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2.7%、10.4%和31.6%;PCR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2种方法(均P<0.05)。PCR检测艰难梭菌阳性的67例患者中男36例,女31例;年龄46~89(67.2±10.8)岁;合并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占86.6%;所有患者使用过广谱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PPIs);粪便潜血试验阳性占95.5%;平均血浆白蛋白浓度为37.92g/L,C反应蛋白为30.25mg/L。结论PCR的阳性检出率最高。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若年龄较高、使用过广谱抗生素或PPIs和粪便潜血试验阳性合并腹泻时,应考虑艰难梭菌感染。  相似文献   

7.
食品中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与基因分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食品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污染水平及菌型分布。方法参照国家标准方法进行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采用针对产气荚梭菌α、β、ε、ι、CPE和β2六种毒素的基因cpa、cpb、etx、iA、cpe和cpb2序列的6对特异性引物,用多重PCR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基因分型鉴定。同时用产气荚膜梭菌A型参照株NCTC64609作为阳性对照。结果从142份食品中分离到21株产气荚膜梭菌,以冷冻肉的带菌率最高,为19.6%;鲜肉和速冻肉饺分别为12.2%和11.9%。经多重PCR方法鉴定,均扩增出预期大小为324bp的cpa基因片段的特异性条带,未扩增出针对cpb、etx和iA基因的特异性条带,证实均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携带β2毒素基因的产气荚膜梭菌共19株(占总分离株的90.4%),其中1株为肠毒素基因阳性的A型菌株。结论初步调查表明广州地区食品中存在可致人食物中毒的肠毒素阳性A型产气荚膜梭菌污染,为进一步建立广州地区食品中及与食物中毒有关的厌氧菌分子分型数据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经纤维结肠镜取30例大肠癌的癌灶粘膜行定性、定量厌氧菌培养。菌群分析显示类杆菌属和梭菌属检出率分别达73.3%和83.3%,其中脆弱类杆菌在类杆菌属中占51.4%;产气荚膜梭菌在梭菌属中占38.6%。较高的检出率表明这两种厌氧菌与大肠粘膜的关系较为密切,对大肠癌的致癌过程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经纤维结肠镜取30例大肠癌的癌灶粘膜行定性、定量厌氧菌培养。菌群分析显示类杆菌属和梭菌属检出率分别达73.3%和83.3%,其中脆弱类杆菌在类杆菌属中占51.4%;产气荚膜梭菌在梭菌属中占38.6%。较高的检出率表明这两种厌氧菌与大肠粘膜的关系较为密切,对大肠癌的致癌过程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住院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艰难梭菌毒素筛查,以了解患儿艰难梭菌的感染情况,为院内感染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VIDAS艰难梭菌AB毒素(CDAB)检测试剂对2013年6月~11月收集的146例住院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进行毒素检测,并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测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46例患儿中有10例检出CDAB,阳性率6.8%。10例CDAB阳性患儿均使用过美洛西林/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克洛等抗生素,占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56例)的17.9%。结论住院患儿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感染率较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是诱使艰难梭菌感染的重要因素,年幼体弱的儿童更容易感染艰难梭菌。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厌氧菌感染与胆囊组织癌变的相关关系,采用微生物自动检测鉴定系统,对29例胆囊癌患者的胆汁及9例胆囊癌中心组织进行厌氧菌培养及自动检测分析。结果29例胆囊癌胆汁中厌氧菌检出率为65.5%(19/29),胆囊癌组织检出率为55.6%(5/5),且均为兼性厌氧。两者厌氧菌株均以产气英膜梭菌为主。认为胆囊粘膜癌变可能与厌氧菌尤其是产气英膜梭菌感染有关,厌氧菌与需氧菌协同作用,长期刺激胆囊粘膜是导致其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血培养厌氧菌病例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测资料,掌握厌氧菌鉴定方法,探讨实验室开展厌氧菌检测的重要性。方法:观察血培养仪厌氧血培养瓶阳性报警曲线,转种厌氧血琼脂厌氧环境培养,观察茵落形态,涂片革兰氏染色,VITIE 2鉴定到种。结果:12份血培养出厌氧菌13株。其中2份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分别是脆弱拟杆菌混合血液链球菌和中间链球菌;1份血培养分离出2种厌氧菌分别为脆弱拟杆菌和梭形梭菌;其他血培养分别培养出产气荚膜梭菌、脆弱拟杆菌、单形拟杆菌等。结论:厌氧菌感染多为混合感染,且培养、鉴定要求条件较高。加强对厌氧菌感染的认识和实验室检测,对临床诊断、治疗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艰难梭菌A毒素基因非重复片段中的两个寡核苷酸链作引物,扩增306bp,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扩增31株细菌,结果19株艰难梭菌产毒株均扩增出单一特异的电泳带,而8株艰难梭菌无毒株、2株索氏梭菌和2株大肠杆菌均无特异带出现。将艰难梭菌产毒株的模板DNA从50ng稀释至0.5ng后再进行多聚酶链反应,结果仍可见特异扩增带。说明多聚酶链反应检测艰难梭菌产毒株较之细菌分离培养、细胞毒索测定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特异、敏感的优点,可望用于临床标本的直接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艰难梭菌的毒素基因和抗菌药物耐药性情况。方法对163例医院感染性腹泻患者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培养艰难梭菌,用常规PCR法分别检测艰难梭菌毒素A、B的基因tcdA和tcdB,并根据检测结果分为CDAD组和非CDAD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同时采用E—test法检测其中的产毒艰难梭菌对甲硝唑、万古霉素、利福平、克林霉素和莫西沙星的敏感性。结果在163份临床标本中共培养得到50株(30.7%)产毒艰难梭菌;两组在发热、水样便发生率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为33株(66O%),A^-B^+为17株(34.0%);产毒株对甲硝唑、万古霉素、利福平、克林霉素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0%、0%、18%、68%和48%。结论艰难梭菌A^-B^+菌株有较高的分离率,50株艰难梭菌均对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敏感,但对克林霉素和莫西沙星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ICU环境艰难梭菌的污染情况、分布趋势及其耐药情况,为开展有效预防控制提供一定参考。方法用采样海绵在广州市三甲医院ICU内部环境采集标本,使用Chrom ID艰难梭菌鉴定平板进行分离培养,可疑菌株用厌氧菌-棒状杆菌鉴定卡(Anaerobic and Coryneform Card,ANC)通过VITEK鉴定。对阳性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子型别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共采集150份标本,分离到9株艰难梭菌(阳性率6.00%),分属5种ST:ST54、ST37、ST8、ST42和ST302。其中4株ST54型分属3家不同医院;ST37型2株分别来源于两家不同医院;推车阳性率最高,洗手池和脉搏血氧计其后,病服、呼叫铃及床扶手也分离到艰难梭菌。环境分离株对甲硝唑和万古霉素高度敏感。美洛培南、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也可作为环境艰难梭菌感染治疗的可选药物。结论未在医院ICU环境中发现艰难梭菌流行,也未出现优势定值株。本研究提示要及时彻底消毒医院环境,特别是ICU推车及洗手池等表面,消除传播隐患。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寻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检测艰难梭菌的方法。方法 以艰难梭菌毒素A和毒素B基因3′末端高度保守重复区分别设计一对引物。进行PCR反应,同时在同一体系相同反应条件下使用相同引物分别以大肠杆菌和乳杆菌DNA为模板进行扩增,比较二者结果。结果 从艰难梭菌成功克隆了毒素A基因3′端重复区域960bp的基因片段及毒素B基因3′端重复区域1851bp的基因片段,不同来源的菌株出现了相同的2条电泳带。并通过测序鉴定;而对照的大肠杆菌和乳杆菌株无特异电泳带出现。结论 从艰难梭菌毒素A,毒素B基因3′末端重复区域克隆的基因片段具有保守性,可以作为基因探针在临床上进行艰难梭菌检测,该方法简便,灵敏,可直接用粪便标本进行检测,此外,这些基因编码的多肽具有较高的疏水性并存在着膜受体结合区域,可以此为基础进行基因工程蛋白质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临床分离的8株ST37型艰难梭菌的生存特性研究,为临床感染治疗提供初步实验依据及新的研究思路。方法将产毒型ST37艰难梭菌与不产毒ST39艰难梭菌1∶1等量混合后培养,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毒素基因tcdB随培养时间延长相对表达量的变化,从而了解ST37型艰难梭菌与不产毒菌株共存时的生长适应性。同理将ST37型艰难梭菌与tcdA+tcdB+的ST54菌株等量混合后测定毒素基因tcd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了解ST37型艰难梭菌与产双毒菌株共存时的特性。结果将ST37型艰难梭菌菌株与不产毒的艰难梭菌1∶1混合后培养,毒素基因tcdB在混合培养液中所占的比例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P<0.05),至第4天混合液中几乎检测不到tcdB。将ST37型艰难梭菌菌株与tcdA+tcdB+的ST54菌株混合培养后,毒素基因tcdA并未随时间延长而规律减少(P>0.05)。结论不产毒艰难梭菌菌株能抑制产毒的ST37型艰难梭菌的生长,然而只产tcdA毒素的ST37型艰难梭菌并不能抑制产双毒菌株艰难梭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非产毒艰难梭菌对艰难梭菌感染的防治效果。方法用艰难梭菌产毒株人工感染BALB/c小鼠,感染前后分别用非产毒艰难梭菌进行预防与治疗,以小鼠的死亡数、盲肠内容物上清液的细胞毒性和盲肠黏膜的病理变化为观察指标,判断非产毒艰难梭菌对艰难梭菌感染的防治效果。结果非产毒艰难梭菌不能预防艰难梭菌的感染,但在艰难梭菌感染后能明显降低盲肠黏膜的病理损伤。结论非产毒艰难梭菌对感染艰难梭菌的BALB/c小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结合核酸试纸条技术建立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的快速检测方法,为艰难梭菌检测提供一种快速检测的方法。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杭州市临安区第一人民医院临床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201份。根据艰难梭菌毒素A基因特异序列设计引物,选择6条最佳引物,用LAMP环介导等温扩增曲线、钙黄绿素目视法和核酸试纸条测试实验结果,再优选反应体系,最后检测粪便中的艰难梭菌。结果 LAMP法能在60℃条件下扩增1h检出艰难梭菌,对1株艰难梭菌和7株非艰难梭菌检测,只有艰难梭菌能检出阳性扩增,设计的引物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 nucleic acid,DNA)检出限为0.8pg/μl。结论 LAMP结合核酸试纸条技术快速检测粪便艰难梭菌具有敏感度高、操作简便、特异性强、可视化、方便快捷的特点,适用于艰难梭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湖北省武汉市地区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探讨IBD与艰难梭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确诊的56例IBD患者作为IBD组,包括36例溃疡性结肠炎(UC)和20例克罗恩病(CD),收集其粪便标本及临床资料,包括IBD诊断、疾病活动性、分型及病变累及部位等.纳入同时期体检的4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EIA法检测研究对象粪便中艰难梭菌毒素A&B,分析IBD临床资料与艰难梭菌感染的相关性.结果:IBD组中共检出6例阳性(10.71%),对照组未检出阳性.UC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低于CD患者(P<0.05),处于疾病活动期的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01),初发型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高于非初发型患者(P<0.01),结肠受累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显著高于非结肠受累者(P<0.01).结论:与健康成年人相比,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明显升高,活动期及结肠受累的IBD患者可能更易感染艰难梭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