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人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和门冬胰岛素30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对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1013至2012年6月2013住院的体质指数(BMI)〉25kg/m^2的2型糖尿病患者10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拉鲁肽治疗组和门冬胰岛素30治疗组。其中利拉鲁肽治疗组52例,给予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门冬胰岛素30治疗组57例,给予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共24周,于用药前、用药4、12、24周后分别测定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体重、腰围、血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功能、肾功能、C反应蛋白(CRP)、24h尿微量白蛋白(UMA),记录用药期间低血糖发生情况和其他不良反应。采用t检验和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d后血糖均开始下降,24周后利拉鲁肽组和门冬胰岛素30组FPG分别下降(2.9±1.3)、(3.5±1.2)mmol/L(t=-3.2,P〈0.01);PPG分别下降(4.2±3.7)、(4.5±2.8)mmol/L(t=-0.83,P〉0.05);HbAlC分别下降(1.7±0.6)%、(1.9±0.8)%(t=-0.6,P〉0.05)。利拉鲁肽组体重下降(4.2±2.7)kg,门冬胰岛素30组体重增加(1.2±1.7)kg(t=-3.7,P〈0.05)。两组收缩压分别下降(5.2±4.4)、(1.8±2.3)mmHg(1mmHg=0.133kPa)(t=4.9,P〈0.01)。两组间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出现TG、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但是组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利拉鲁肽组比门冬胰岛素30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但是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比14.0%,t=-1.51,P〉0.05)。利拉鲁肽组患者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多于门冬胰岛素30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6.2%比1.8%,t=2.00,P〈0.05)。结论对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与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降糖效果相当,而利拉鲁肽能够更有效地降低患者体重和血压,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江苏省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分析治疗方法与血糖控制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以调查问卷形式收集患者年龄、病程、降糖药物的使用情况等,留取血标本检测HbA1c。根据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达标组(HbA1c〈6.5%)和未达标组(HbA1c≥6.5%);根据降糖治疗情况分为胰岛素(Ins)组、胰岛素联用口服降糖药(Ins+OA)组、口服降糖药(OA)组、生活方式干预(LS)组。结果入选T2DM患者2966例,年龄(56.4±11.2)岁,糖尿病平均病程(6.3±5.7)年,HbA1c值(7.2±1.6)%,HbA1c≥6.5%的患者占59.8%。(1)平均病程Ins组[(7.6±6.5)年]与Ins+OA组[(8.2±6.2)年]均高于OA组C(5.3±5.0)年](P〈0.01)。HbA1c均值及未达标比例Ins组[(7.4±1.6)%,未达标比例65.9%]与Ins+OA组[(7.5±1.5)%,未达标比例77.9%]均高于OA组[(7.0±1.6)%,未达标比例52.4%](P〈0.01)。(2)HbA1c达标组与未达标组病程分别为(4.8±4.9)年和(7.3±6.1)年(P〈0.01),两组中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者分别占11.5%和27.2%(P〈0.01),单用胰岛素治疗者分别占17.0%和22.1%(P〈0.01)。结论江苏省T2DM患者血糖控制现状比3年前全国调查情况有所改善,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HbA1c水平没有达到IDF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标准。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HbA1c均值及不达标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表明由于病程延长及口服降糖药用药失效导致病情恶化后,再选择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情况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入选40例T2DM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甘精组)20例和预混胰岛素(预混组)20例。两组的基线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的HbA1c及FBG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两组间在HbA1c下降幅度、体重增加、胰岛素剂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都可以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而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更具有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沙格列汀降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11至2012年9月选取180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为单用二甲双胍12周而血糖尚不达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沙格列汀联合治疗(90例)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90例),随访12周,观察各项血糖指标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疋。检验。结果治疗12周后,沙格列汀组与阿卡波糖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401、1.321、1.574、1.510、1.421、1.601,均P〈0.05)。沙格列汀组2hPG及HbAlC较阿卡波糖组下降幅度大(t值分别为-2.711、-2.600,均P〈0.05),且HbAlc达标率(83.33%)高于阿卡波糖组(67.78%)(x2=5.870,P〈0.05)。沙格列汀组与阿卡波糖组空腹胰岛素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分别为(9.24±1.21)比(8.17±0.25)U/L,(8.62±1.20)比(8.15±0.24)U/L,t值分别为1.563、1.620,均P〈0.05};HOMA-IR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分别为2.60±0.21比3.02±0.39,2.76±0.40比3.01±0.38,t值分别为1.431、1.459,均P〈0.05);沙格列汀组空腹胰岛素水平及HOMA—IR指数的改善优于阿卡波糖组(t值分别为3.451、-3.359,均P〈0.05);阿卡波糖组胃肠道副反应发生率高于沙格列汀组;沙格列汀组患者服药依从性优于阿卡波糖组(矿=8.760,P〈0.05)。结论沙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效果比较明显,不增加体重,低血糖发生风险及胃肠道反应低,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对女性产后3-4年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娩的妇女222人为研究对象,其中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24例(GDM组),另外同期分娩的糖代谢正常妇女98名为对照组。在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对受试者进行随访。体格测量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及体脂百分数。血清学测量包括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及C肽,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敏感指数(HOMA.IS)。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产后3-4年,与对照组妇女相比,GDM组体重[(61±10)vs(59±9)kg,t=2.023,P〈0.05]、腰围[(78±9)vs(76±8)cm,t:2.229,P〈0.05]、体脂百分数(34.3%vs31.4%,t=3.102,P〈0.05)、空腹血糖[(5.3±0.8)vs(4.9±0.3)mmol/L,t=5.369,P〈0.001]和甘油三酯[(1.1±0.6)vs(0.9±0.4)mmol/L,t=2.346,P〈0.05]均显著增加,HOMA-IS[(0.077±0.029)vs(0.086±0.029),t=-2.221,P〈0.05]水平显著下降。GDM组及对照组中心性肥胖的比例(37.1%vs24.5%,X^2=4.03,P〈0.05)、空腹血糖受损的比例(7.4%vs1.0%,X^2=5.05,P〈0.05)、舒张压≥85mmHg(1mmHg=0.133kPa)的比例(16.9%vs6.1%,X^2=5.991,P〈0.05)及代谢综合征的比例(13.2%vs5.2%,X^2=4.026,P〈0.05)显著升高。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妇女在产后3-4年发生中心性肥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FBG受损、高脂血症以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显著高于孕期血糖正常的妇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地特胰岛素治疗24周对2型糖尿病(T2DM)肥胖及非肥胖患者血糖及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既往未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54例,根据BMI分为肥胖(Ob)组24例和非肥胖(NOb)组30例,检测治疗前后体重、FBG、HbA1C,计算BMI、胰岛素用量等。结果地特胰岛素治疗24周后,Ob组和NOb组FBGE(7.3±1.2)mmol/L、(6.7±1.5)mmol/L]、HbA1C[(7.3±0.9)%、(6.5±0.8)%]均较基线值{FBGE(9.4±2.5)mmol/L、(8.1±1.7)mmol/L]、HbA1cE(8.2±1.1)%、(7.6±1.9)%]}明显下降(P〈0.05);Ob组治疗前后BMI变化[(-1.51±1.10)kg/m2]与NOb组[(0.15±1.00)kg/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特胰岛素治疗可有效降低肥胖和非肥胖T2DM患者血糖,且无明显体重增加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精蛋白锌胰岛素30R(万苏林30R)和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30R(诺和灵30R)对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于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将140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A和治疗组B。两组受试者分别接受精蛋白锌胰岛素30R和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30R治疗,根据受试者血糖初步拟定治疗剂量并随时调整,每日早、晚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并继续使用既往口服药物,治疗为期12周,12周后2组交换胰岛素继续治疗12周。观察比较2组交换胰岛素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胰岛素抗体(IAA)水平。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检验比较两组数据。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A和B的HbAlc[(7.7±1.3)%VS(7.5±0.9)%,t=1.24,P〉0.05]、FBG[(8.0±2.0)VS(7.4±1.6)mmol/L,t=1.05,P〉0.05]、PBG[(13±4)vs(12±4)mmol/L,t=0.90,P〉0.05及IAA[(19±12)VS(19±13)mU/L,t=0.11,P〉0.05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后两组HbAlc[(8.3±1.5)%VS(7.5±1.0)%,x。=0.01,P〉0.05]、FBG[(7.8±2.0)VS(7.9±2.1)mmol/L,x^2=0.04,P〉0.05]、PBG[(12±4)VS(12±4)mmol/L,x^2=0.82,P〉0.05]、IAA[(19±11)VS(18±12)mU/L,X^2=1.26,P〉0.05]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A在交叉前后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16.4%和6.4%,治疗组B则分别为15.O%和2.9%。2组受试者未发现有局部过敏、脂肪萎缩和硬结等不良事件。结论用万苏林30R治疗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与诺和灵30R具有相同的疗效且不会引起更多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收集初发的T2DM合并脂肪肝31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二甲双胍或二甲双胍加胰岛素,对照组给予胰岛素治疗。疗程12周。结果:治疗组BMI和WHR及TG、LDL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有所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ASTHbA1c及ALT均明显下降(P〈0.05),尤以治疗组ALT明显(P〈0.01);治疗组HDL—C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组肝/脾CT值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有所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二甲双胍对合并糖尿病的脂肪肝患者不仅降血糖,尚能明显减轻脂肪肝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HbA1c〉9%的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甘精胰岛素或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的短期强化治疗,探讨两种强化方案的疗效。方法36例新诊断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8例,分别使用甘精胰岛素或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疗程12周,对其在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及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自身及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FPG、2hPG、HbA1c均显著下降(P均〈0.01),HOMA-IR下降(P〈0.05),HOMA-β升高(P〈0.01)。FPG、2hPG、HbA1C治疗前后的差值及治疗12周后早餐前后血糖差值,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甘精组血糖达标更迅速。结论HbA1c〉9%的新诊断的T2DM患者两种短期强化方案疗效均佳,且胰岛素组降糖更显著、迅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老年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Vaspin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老年T2DM合并NAFLD患者44例(T2DM+NAFLD组),老年T2DM不合并NAFLD患者40例(T2DM组),老年糖耐量正常的NAFLD患者40例(NAFLD组)与老年正常对照41名(NC组)的Vaspin水平。结果T2DM+NAFLD组、T2DM组、NAFLD组血清Vaspin水平均明显高于NC组(1.46±0.43、1.03±0.27、0.76±0.28vs0.36±0.1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ins、内脏脂肪厚度(VFT)、HbA1c是Vaspin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Vaspin、VFT和TG是老年T2DM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Vaspin水平的变化可能在老年T2DM合并NAFLD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艾塞那肽对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糖、体重和肝酶学指标的治疗效果. 方法 T2DM合并NAFLD患者117例,随机分为艾塞那肽组和二甲双胍组,治疗12周,观察体重、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肝酶学指标、脂联素(APN)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 结果 与二甲双胍组相比,艾塞那肽组体重[(76.09±9.85)vs(77.22±10.15)kg]、WHR[(0.94±0.05)vs(0.96±0.04)]、谷丙转氨酶[(39.82±14.05)vs(51.48±18.89)U/L]、谷草转氨酶[(25.61±7.87) vs (31.54±10.75)U/L]、谷氨酰转肽酶[(47.53±15.80) vs (53.44±15.00)U/L]和hsC-RP[(2.18±0.34)vs(2.69±0.53) mg/L]明显降低(P<0.05或P<0.01);APN水平[(10.44±3.29)vs(8.48±2.67) mg/L]明显升高. 结论 与二甲双胍相比,艾塞那肽用于T2DM合并NAFLD患者在有效控制血糖及降低体重的同时可更好地改善肝酶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的影响因素,评估血清SHBG是否可作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血清标记物。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2年8月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诊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81例,根据腹部B超分为有NAFLD组和无NAFLD组。清晨空腹抽血检测肝酶、血脂、血糖、胰岛素、甲状腺功能及性激素,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SHBG与代谢指标及脂肪肝患病率的关系。结果有NAFLD组125例,男85例,女40例,平均年龄(57±12)岁;无NAFLD组156例,男85例,女71例,平均年龄(61±13)岁。有脂肪肝组血清SHBG显著低于无脂肪肝组[(26±9)比(44±6)nmol/L,t=-10.42,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HBG与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独立正相关(p=0.316、0.200,均P〈0.05),与腰围、甘油三酯(TG)、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促甲状腺素独立负相关(β=0.175、-0.243、-0.163、-0.205,均P〈0.05)。按血清SHBG水平由低到高四等分将患者分成4组,随着SHBG的递增,年龄、HDL—C逐渐递增(趋势P均〈0.05),而体质指数(BMI)、腰围、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TG、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及HOMA.IR逐渐递减(趋势P均〈0.05)。将SHBG第一分位患脂肪肝的比值比(OR)设为1.00,随着SHBG四分位数的递增,经全因子校正后,第二至第四分位的OR(95%G,)分别为0.39(0.14。0.88)、0.20(0.07~0.57)、0.08(0.02~0.26)(趋势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SHBG水平与年龄、腰围、HDL.C、TG及HOMA—IR显著相关;低水平SHBG是2型糖尿病合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是评估脂肪肝的一项重要血清标记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艾塞那肽和甘精胰岛素治疗对糖尿病大鼠脂肪细胞脂代谢的影响。方法7~8周龄雄性sD大鼠,体重180~200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8只,高脂组30只):对照组仅予普通饮食,高脂组予高脂喂养5周,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SD大鼠模型,3d后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3组进行不同干预: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给予生理盐水,另外2组分别予艾塞那肽或甘精胰岛素干预4周。通过Westernblotting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大鼠附睾周围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脂质合成酶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蛋白及基因表达,以及脂质水解相关酶如脂肪组织甘油三酯脂酶(ATGL)、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基因表达。多组定量资料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大鼠脂肪细胞脂质合成酶PEPCK和FAS基因及蛋白表达降低,ACC-1基因水平降低,脂质水解相关蛋白ATGL和PEDF基因表达升高(均P〈0.05)。艾塞那肽及甘精胰岛素治疗后,PEPCK、FAS基因及蛋白水平升高,ACC-1基因表达增加,ATGL、PEDF基因表达降低(均P〈0.05)。与甘精胰岛素组比较,艾塞那肽组PEPCK、FAS基因[艾塞那肽与甘精胰岛素:PEPCKmRNA(1.68±0.45)VS(1.15±0.24);FASmRNA(7.12±0.13)vs(1.18±0.16)]及蛋白[PEPCK(1.11±0.08)vs(0.87±0.08);FAS(1.95±0.10)VS(0.99±0.08)]水平明显升高(t=2.525、69.374、5.312、18.670,均P〈0.05)。结论艾塞那肽可促进脂肪组织甘油三酯合成、减少脂质分解,其作用强于甘精胰岛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氯化业锡(SnCl_2)对糖尿病自发性高血压大鼠(DSHR)血压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40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分4组,分别为SHR组、DSHR组、SHR+SnCl_2组以及DSHR+SnCl_2组。SHR共20只,其中10只为SHR+SnCl_2组。通过注射链佐霉素(STz)制造DSHR模型共20只,其中10只为DSHR+SnCl_2组。分别测量各组大鼠尾动脉血压,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股动脉血红素氧合酶(HO)-1、HO-2、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量,测定HO活性,血浆脂联素水平,股动脉血管内皮反应性,股动脉超氧阴离子(O_2~-)、3硝基酪氨酸(3-NT)水平以及循环系统内皮细胞计数(CEC)。结果 DSHR组血压水平[收缩压(152.1±9.4)mm Hg比(127.0±6.6)mm Hg,P0.05]、氧化应激水平[O_2~-水平(9.33±2.58)×10~4次·min~(-1)·mg~(-)蛋白比(4.13±1.87)×10~4次·min~(-1)·mg~(-1)蛋白,P0.05]、CEC水平[(45±4)个/ml比(30±4)个/ml,P0.05]显著高于SHR组,而血浆脂联素水平[(5.3±1.2)g/L比(10.5±1.1)g/L,P0.05]及股动脉血管内皮反应性显著低于SHR组。SnCl_2显著上调HO-1及Bcl-2表达,增强HO活性[(0.402±0.21)nmol胆红素·mg~(-1)·h~(-1)比(0.12±0.02)nmol胆红素·mg~(-1)·h~(-1),P0.05]、脂联素水平[(20.5±3.0)g/L比(5.3±1.2)g/L,P0.05]及股动脉血管内皮反应性,降低氧化应激[O_2~-水平(5.33±2.14)×10~4次·min~(-1)·mg~(-1)蛋白比(9.33±2.58)×10~4次·min~(-1)·mg~(-1)蛋白,P0.05]及CEC水平[(15±5)个/ml比(45±4)个/ml,P0.05],并显著降低DSHR血压水平[收缩压(127.1±9.0)mmHg比(152.1±9.4)mmHg,P0.05]。结论 SnCl_2通过上调HO-1的表达以及增强HO活性,同时升高血浆脂联素水平,减轻氧化应激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降低DSHR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胰岛素抵抗(IR)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外周血及肝组织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变化。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CHC患者和CHC合并IR患者外周血内源性大麻素花生四烯酸乙醇胺(AEA)和花生四烯酰甘油(2-AG)水平,应用RT-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肝组织大麻素受体1(CB1R)及脂肪酸酰胺水解酶(FAAH)的表达,数据行t检验。结果与CHC患者相比,CHC合并IR患者外周血AEA水平升高[(6.80±1.70)pmol/mL比(3.88±0.63)pmol/mL,t=8.053,P0.01];肝组织CB1R mRNA水平(1.7±0.4比1.0±0.2,t=4.696,P0.01)和CB1R蛋白水平(0.8±0.2比0.4±0.1,t=5.367,P0.01)增加;FAAH mRNA水平(0.5±0.1比1.0±0.3,t=4.743,P0.01)和FAAH蛋白水平(0.5±0.1比0.8±0.3,t=2.846,P0.01)下降。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4的患者相比,HOMA-IR指数≥4的患者AEA水平升高[(7.53±1.85)pmol/mL比(5.56±1.40)pmol/mL(t=2.986,P0.05)];肝组织CB1 mRNA水平(2.3±0.65比1.4±0.35,t=2.986,P0.05)和CB1R蛋白水平(1.2±0.3比0.9±0.2,t=2.038,P0.05)升高,FAAH mRNA水平(0.3±0.08比0.6±0.15,t=4.076,P0.01)和FAAH蛋白水平(0.2±0.05比0.4±0.1,t=3.464,P0.05)下降。结论随着IR程度加重,CHC患者外周血AEA水平升高;肝组织CB1R表达增加而FAAH表达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浆游离脂肪酸(FFA)水平短期升高对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探讨线粒体氧化应激在其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24只8周龄体重160-170g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脂肪乳输注组(FFA组,12只)和生理盐水输注组(NS组,12只)。分别输注48h,检测以下指标:(1)采静脉血检测胰岛素和FFA水平;(2)静脉葡萄糖耐量实验,评价活体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3)胰岛细胞表面灌注实验,评价离体胰岛β细胞动态分泌功能;(4)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胰岛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1和2(IRS-1、IRS-2)和解偶联蛋白-2(UCP-2)mRNA表达的变化。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FFA组血胰岛素水平较NS组增高[(25.2±2.3)比(18.6±1.7)mU/L,t=7.9,P〈0.05],FFA水平也显著高于Ns组[(1.39±0.18)比(0.64±0.10)mmol/L,t=12.8,P〈0.05]。FFA刺激后,FFA组活体和离体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均较NS组增强[活体分别为(137±24)、(80±16)mU/L,t=6.8,P〈0.05;离体分别为(272±4)、(227±4)mU/L,t=28.6,P〈0.05]。与NS组相比,FFA组胰岛细胞IRS-1mRNA表达增加了29.3%4-2.6%(t=2.2,P〈0.05),IRS-2mRNA及UCP-2mRNA表达分别增加了345.1%±4.7%、228.4%±4.2%(t=3.4、3.0,均P〈0.05)。结论血浆FFA水平短期升高对β细胞胰岛素分泌有刺激作用,但同时激活线粒体氧化应激,使UCP-2表达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db/db小鼠胰腺及大鼠胰岛细胞瘤细胞系INS-1中micro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只4周龄雄性db/db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利拉鲁肽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0.1ml生理盐水或300ng/g利拉鲁肽皮下注射,每E12次。8周后测定糖化血红蛋白,行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TPGTT)。8周末处死小鼠,免疫组化法分析小鼠胰腺B细胞增殖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小鼠胰腺microRNA(miR.375和miR-34a)的表达。INS-1细胞分别给予0.5mmol/L棕榈酸培养0、48、72h或100nmol/L利拉鲁肽预处理12h后,给予0.5mmol/L棕榈酸培养72h,RT—PCR测定miR-375和miR-34a表达水平。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数据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利拉鲁肽组小鼠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分别为7.3%±0.3%和4.7%±0.6%,t=16.47,P〈0.01);IPGTT血糖曲线下面积降低[分别为(4568-4-197)和(1927±127)mmol·L-1·min-1,t=26.53,P〈0.05];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增加[分别为(1080±247)和(2818±378)μg·L-1·min-1,t=7.73,P〈0.05]。免疫组化法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利拉鲁肽组小鼠胰岛素阳性面积增加(分别为1.40±0.30和0.37±0.09,t=19.14,P〈0.01),Brdu染色阳性细胞比例增加(分别为2.40%±0.22%和0.73%±0.10%,t=4.97,P〈0.01)。利拉鲁肽组小鼠胰腺miR-375与miR-34a表达较对照组分别降低50%(分别为1.1±0.3和2.2±0.5,t=3.08,P〈0.05)和71%(分别为1.1±0.3和3.8±1.2,t=2.80,P〈0.05)。棕榈酸培养使INS-1细胞miR-375表达呈剂量、时间依赖性增加,利拉鲁肽可抑制棕榈酸诱导的miR-375表达(F=7.20,P〈0.01)。结论microRNA可能是利拉鲁肽调节β细胞增殖的靶点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