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回顾应用枕下经颈静脉突(STJP)入路手术切除的颈静脉孔(JF)肿瘤病例,探讨该入路的临床价值及适用范围。方法回顾总结自2000年1月以来STJP入路14例和枕下一颞下窝联合入路1例切除的JF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本组14例JF肿瘤中,1例肿瘤局限于JF区;5例肿瘤完全向颅内发展;8例肿瘤主体位于颅内,其中2例部分瘤体向下跨枕大孔进入颈椎管上部,6例部分瘤体经JF向外口处发展,呈哑铃型,后者中有2例向前累及颈动脉鞘。手术全切除10例;近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3例。术后无1例发生脑脊液漏。13例(92.9%)患者未新增颅神经损害症状,1例术后出现短期患侧眼外展麻痹和面神经不全损害(HBⅢ级)。术后随访3-60个月(失访1例),病人术前颅神经损害均逐渐恢复或代偿,随访时无1例存在吞咽困难。1例肿瘤颅外部分发展至颞下窝咽旁间隙采用枕下-颞下窝联合入路的患者术后出现后组颅神经损害表现,伴短期切口脑脊液漏。鼻饲4个月时因水、电解质紊乱合并肺部感染死亡。结论STJP入路操作简便易行,无需磨除岩骨及轮廓化面神经管,不破坏迷路,对颅底骨质破坏较少,显露范围较广泛,适用于主体在JF区和向颅内发展的JF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静脉孔区哑铃型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枕下乙状窦后-颌下联合入路显微切除5例颈静脉孔区哑铃型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术中证实,术后病理确诊颈静脉孔区哑铃型神经鞘瘤.5例肿瘤中,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经枕下乙状窦后-颌下联合入路能良好显露、安全切除颈静脉孔区哑铃型神经鞘瘤,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型神经鞘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型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肿瘤均由神经外科和头颈外科联合经颅-颈入路一期切除。结果 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新出现面瘫1例;脑脊液鼻漏3例,再次手术修补1例;术前神经功能障碍加重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18~60个月,神经功能障碍均明显好转,无肿瘤复发。结论神经外科和头颈外科联合经颅-颈入路手术切除是治疗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型神经鞘瘤,尤其是伴有明显的颈部扩展者的理想方法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鞍旁硬膜间腔岩尖入路显微手术治疗三叉神经鞘瘤的疗效。方法利用鞍旁硬膜间腔岩尖入路对中颅窝型、中后颅窝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12例进行了显微手术治疗,对术中解剖、手术技巧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鞍旁硬膜间腔岩尖入路能充分暴露肿瘤,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3例;经病理学检查均为神经鞘瘤。术后颅神经功能障碍较术前改善。结论鞍旁硬膜间腔岩尖入路能安全切除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报道11例经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切除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方法和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90~98年)11例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经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切除的疗效。结果 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出现新的颅神经功能障碍2例,短期内多能恢复。结论 采用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切除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枕下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成人尸头标本15例,在显微镜下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进行解剖学研究.并采用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切除14例颈交界区肿瘤,其中肿瘤经颈静脉孔完全向颅内发展4例,跨枕骨大孔进入颈椎上部7例,呈哑铃型生长至颈静脉孔外口处2例,累及颈动脉鞘1例.结果 枕下远外侧入路可充分暴露枕下三角、椎动脉区和后组脑神经区.本组肿瘤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出现暂时性病侧外展神经麻痹1例.面神经不全损害1例,死亡1例,余11例无新增脑神经损害表现;术后均无脑脊液漏发生.13例随访4~70个月,除1例头痛外,余术前脑神经损害均逐渐恢复或代偿;肿瘤复发2例.结论 枕下远外侧入路可增加术野,减少对脑干及重要血管神经的牵拉,是切除脑干和高位颈髓腹侧、腹外侧及颈静脉孔区病变的理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三叉神经鞘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华山医院(1978~1995)收治75例三叉神经鞘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三叉神经鞘瘤病人临床症状多不典型,诊断主要依靠CT及MR,本组病例中34例(45%)肿瘤在位于中颅窝,20例(27%)位于后颅窝,21例(28%)呈哑铃型生长。在1984年以前,手术多采用硬膜下入路,1985年以后逐渐发展了硬膜外入路和硬膜外-经硬膜经小脑幕入路。早期全切率为58%(20/35),近全切42%,晚期为80%(32/40)近全切20%。在早期病例的长期随访中有1例死亡,3例复发,颅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在两组中分别为63%和28%。结论:三叉神经鞘瘤显微手术治疗是最佳方法,中颅窝型和哑铃型肿瘤可采用硬膜外入路,后颅窝型仍需硬膜下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jugular foramen schwannomas,JFS)的入路选择及术中神经保护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分型,6例A型肿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B型肿瘤采取枕下经颈静脉突入路,1例C型肿瘤采用颈侧入路,4例C型和9例D型肿瘤采取髁旁-颈外侧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新发吞咽困难2例,吞咽困难较术前加重5例;术后新发声音嘶哑3例,声音嘶哑较前加重1例;新发舌肌萎缩、伸舌偏斜1例;面瘫加重2例;无新发面瘫及听力下降、颅内出血、围手术期死亡病例。随访3~48个月,耳鸣、听力下降较术前改善12例,吞咽功能、声音嘶哑较术前改善各7例,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3例。无肿瘤复发、进展及死亡病例。结论根据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累及范围,应用微创理念精确磨除骨质,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到达病变区域,可以在全切除肿瘤的同时减少创伤,保护脑神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报道11例经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切除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方法和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90~98年)11例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经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切除的疗效。结果 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出现新的颅神经功能障碍2例,短期内多能恢复。结论 采用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切除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Kawase入路切除上斜坡区肿瘤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评价经Kawase入路切除上斜坡区肿瘤的适用性。方法 应用Kawase入路对 2 1例上斜坡区肿瘤患者进行了显微外科手术。结果  2 1例中有 6例脑膜瘤和 8例三叉神经鞘瘤获得全切 ,4例脑膜瘤和 3例三叉神经鞘瘤获得次全切。术后 2例患者出现永久性动眼神经瘫 ,12例出现暂时性颅神经损害。结论 Kawase入路适用于处理上斜坡区肿瘤。该入路具有如下优点 :(1)可直接进入桥前池及其上方 ,无需牵拉小脑 ;(2 )可同时处理中、后颅凹的病变 ,路径较短 ;(3)在切除肿瘤之前即可分离出小脑幕动脉 ,阻断肿瘤部分血运 ;(4)保留听力 ;(5 )Labb啨静脉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底颞下-天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颅底颞下-天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8例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23例(82.1%),次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前22例面部麻木、感觉减退患者中,术后16例(72.7%)获得不同程度缓解。术前20例颅神经麻痹者中,术后16例(80%)获得不同程度好转。术前伴有颅内压增高症状、锥体束征、小脑征及面部疼痛者术后均获得缓解。12例患者获得5个月∽7年的随访,5例未全切除患者中复发2例。结论颅底颞下-天幕入路具有路径短,暴露充分,创伤小,易于达到一期全切等优点,适合于绝大多数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舌下神经鞘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提高舌下神经鞘瘤的诊治水平。方法报告4例病人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手术结果,并复习文献。结果4例均有典型的病侧舌肌萎缩,X线断层摄像可见病侧舌下神经管扩大,MRI可清晰显示肿瘤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4例分别经乙状窦后、枕下极外侧和颈部入路手术,3例肿瘤全切,1例大部切除。结论舌下神经鞘瘤罕见。按肿瘤累及范围,可分为颅内型、颅外型、颅内-外哑铃型和管内型四种。根据分型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肿瘤多能全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型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6例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型肿瘤进行临床分析,6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4例经颈-乳突入路,2例经改良颈静脉孔入路。结果6例肿瘤中5例全切,1例次全切。其中神经鞘瘤4例,颈静脉球瘤1例,脑膜瘤1例。恢复满意5例,死亡1例。结论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型肿瘤以神经鞘瘤常见,其次为脑膜瘤和颈静脉球瘤,显微技术和面神经监测的应用,可达到的良好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总结显微手术切除侵及海绵窦的眶颅沟通性神经鞘瘤的经验,探讨沟通眶颅的神经鞘瘤的手术方法,以提高手术全切率及减少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眶-翼点入路硬脑膜外显微手术切除的侵及海绵窦的眶颅沟通性神经鞘瘤2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神经内镜辅助手术5例,并对该类肿瘤的特点及手术要点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4例,肿瘤全切率为83.3%,无死亡病例。术后新出现10例眼球运动障碍;3个月后6例完全恢复,2例不全麻痹,2例无变化。1例病人术后2周出现溃疡性角膜炎,治疗后未愈。1例病人术后失明。4例次全切的患者术后2周行1刀治疗。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8个月,复查MRI示全切病例无肿瘤复发,次全切病例未见残余肿瘤明显增大。结论眶颅沟通性神经鞘瘤从眶内通过眶上裂侵犯眶尖区及海绵窦,经眶-翼点入路硬脑膜外手术全切率高,并发症少,效果满意,是对侵及海绵窦的眶颅沟通性神经鞘瘤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颞下经小脑幕岩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经验和技巧,以提高手术全切率与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颞下经小脑幕岩嵴入路显微手术切除21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对手术方法和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该手术的适应证和优缺点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全切除10例(48%),次全切除8例(38%),大部切除3例(14%),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症状或原有脑神经损害症状明显加重7例(33%),无长期昏迷及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神经内镜辅助组手术效果优于显微镜组(P<0.05).结论 颞下经小脑幕岩嵴入路适用于肿瘤主体在中颅窝的Ⅰ型岩斜区脑膜瘤,通过磨除岩骨,术中辅助神经内镜,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手术入路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获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2例和大部切除1例。出院时好转27例,加重1例。结论 三叉神经鞘瘤可分成为:(1)颅中窝型;(2)颅后窝型;(3)颅中后窝型;(4)颅外型;(5)颅中窝颅内外沟通型;(6)颅中后窝颅内外沟通型。颅中窝型肿瘤宜取翼点或改良翼点入路;颅后窝型肿瘤宜取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颅中后窝型肿瘤宜取颞底经天幕入路。颅中窝颅内外沟通瘤宜取颞下硬脑膜外入路。  相似文献   

17.
扩大中颅窝硬膜外手术入路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介绍扩大中颅窝硬膜外手术入路的解剖基础与治疗三叉神经瘤的疗效与体会。方法 在50 侧尸体头标本上进行中颅底显微解剖研究, 设计硬膜外手术方案, 并对我科经硬膜内入路和硬膜外入路治疗的98 例(1978 ~1997) 三叉神经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使硬膜外入路趋于完善。本组病例中56 例(57 % ) 肿瘤位于中颅底, 42 例(43 % )呈哑铃型生长。在1984 年以前, 手术采用硬膜内入路, 肿瘤全切率68 % (19/28) , 近全切9 例。硬膜外入路应用早期(1985 ~1992) , 肿瘤全切率71 % (27/38) , 近全切29 例, 晚期分别为91 % (29/32) 和3 例, 长期随访中, 硬膜内入路组6 例死亡, 8 例复发, 早期硬膜外入路组1 例死亡, 3 例复发。三组中颅神经损伤率依次为70 % , 34 % 和19 % 。结论 扩大中颅窝硬膜外入路是 切除中颅底、海绵窦及中、后颅底哑铃型三叉神经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三叉神经鞘瘤的病例资料。最常见症状为面部麻木或感觉减退。按肿瘤位置分为5型:颅中窝型3例,颅后窝型8例,颅中后窝哑铃型26例,颅中窝颅外型2例,颅中后窝颅外型2例。采用额颞硬膜外入路13例,颞底经天幕入路14例,乙状窦后入路11例,乙状窦前入路3例。结果肿瘤全切35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1例。随访13例,时间3~84个月,复发2例。结论影像学检查对三叉神经鞘瘤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个体化手术入路可获得满意的切除程度和较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至2008年5例诊断为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病理均证实为神经鞘瘤。全切肿瘤3例,次全切2例。术后3例有声音嘶哑伴吞咽困难,1例面部感觉麻木伴面瘫,随访中逐渐好转,1例听力丧失,余术后面神经和听神经功能均有所改善。结论根据临床症状和CT、MRI相结合可以进行正确诊断和肿瘤的分型。选择最佳手术入路,达到以最小的创伤而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岩斜区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自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岩斜区肿瘤23例,分别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11例)、乙状窦后经小脑幕入路(7例)和幕上幕下(颞下-乙状窦后)联合入路(5例)进行手术切除。结果 23例岩斜区肿瘤中脑膜瘤9例,神经鞘瘤12例,胆脂瘤2例。颞下经小脑幕入路11例中,肿瘤全切9例,次全切2例;乙状窦后经小脑幕入路7例均全切除;幕上幕下联合入路5例中,次全切4例,部分切除1例。23例患者随访6~36个月;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为(83.0±7.0)分,术后1月为(75.2±9.0)分,术后6个月为(80.0±6.0)分;6例次全切除及1例部分切除患者术后1月行伽玛刀治疗,在随访时间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根据岩斜区肿瘤的不同类型,选择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乙状窦后经小脑幕入路和幕上幕下联合入路,可以提供肿瘤全切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