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2b(INF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48例慢型肝炎患者予INFα-2b 3MIU/d,肌注,30d后改隔日肌肉注射,疗程6个月。并以同期未用干扰素治疗的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观祭用药3个月,6个月后血清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V DNA阴转率和治疗反应率。结果INFα-2b治疗组治疗3个月、6个月后,ALT复常率分别为52.0%和60.4%;HBeAg阴转率分别为47.9%、66.6%;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43.7%和58.3%,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INFα-2b治疗后完全反应率为45.8%,部分反应率为33.3%,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轻,安全性良好。结论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明显,安全、使用方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丁宁 《中国现代医生》2011,(26):144-145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 INFα-2a)联合胸腺肽α1(T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将78例CHB患者随机分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胸腺肽α1组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观察两组的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时联合组的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的改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联合组的HBV DNA、HBeAg、抗-HBe等指标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胸腺肽α1是治疗CHB的有效组合。  相似文献   

3.
α-2b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 《中原医刊》2007,34(3):82-82
目的 探讨α-2b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在本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60例作为治疗组,另选择同期住院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全部病例诊断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9月,西安)之诊断标准。治疗组用重组干扰素α-2b(安达芬)500万U,前半个月每日1次,然后隔日1次,皮下注射,连续应用6个月,同时联合应用苦参素针60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共2个月。对照组单用α-2b干扰素治疗,疗程及剂量同治疗组。结果 治疗前后血清ALT均有明显改变,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HBV—DNA、HBeAg阴转率分别为68%和62%,对照组为45%和41%,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半年后随访,治疗组HBV—DNA、HBeAg持续阴转率分别为62%和56%,对照组为41%和37%。治疗组远期抗病毒疗效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α-2b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较单用干扰素治疗为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α-2b干扰素联合当归补血汤合四逆散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采用α-2b干扰素联合当归补血汤合四逆散加味口服,6个月1个疗程。对照组30例仅采用α-2b干扰素治疗,剂量方法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结束时,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两组ALT复常率及例数分别为86.67%(26/30),60%(18/30),X2=4.18,P〈0.05,有显著差异。HBeAg阴转率及例数与HBVDNA阴转率及例数相等,分别为66.67%(16/30)和40%(12/13),X2=4.29,P〈0.05,两组HBeAg阴转率及HBVDNA阴转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α-2b干扰素联合当归补血汤合四逆散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HBeAg高滴度的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抗病毒方案的选择。方法 采用美国Abbott公司微粒子发光免疫分析进行HBeAg定量检测。选择1999年7月至2002年12月间血清HBeAg高滴度(≥200S/CO)的CHB病人106例,分别采用拉米夫定联合α-2b干扰素及单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并进行疗效比较。LAM组用LAM100mg/d至少服用12mo,LAM+IFNα组,LAM100mg/d服用至少12mo,并于服用LAM2mo后联用α-2b干扰素5MIU,im,隔日1次,疗程6mo。停药后每3mo检测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HBVDNA。结果 疗程12mo时HBeAg阴转率、HBeAg/HBeAb转换率,LAM组分别为30.16%、30.16%,LAM+IFNa组为11.63%、11.63%,两组比较,占5.01,P〈0.05;疗程12mo结束后,LAM组40例、LAM+IFN组13例继续服用LAM,两组生化应答率及病毒应答率随疗程延长而呈上升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LAM+IFN组HBV YMDD变异率为6.98%,明显低于LAM组31.75%(x^2=14.62,P〈0.05)。两组临床疗效受基线ALT水平影响,病毒及生化应答率随基线ALT值水平升高而升高,在ALT值〉2ULN与〈2ULN水平间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5。停药随访期间LAM+IFNα组ALT复常率及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持续增高。结论 HBeAg高滴度的CHB病人LAM+IFNα抗病毒疗效并不优于单用LAM治疗,但联合治疗病毒变异率较低且有后续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隔日1次肌肉注射5 MU重组人干扰素注射液,观察组每周1次皮下注射180μg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48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2组乙肝病毒核酸指标(HBV-DNA)阴转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以及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HBeAg和HBsAg阴转率。结果观察组治疗48周后,ALT复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BV-DNA和HBeAg阴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和HBsAg阴转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能显著降低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DNA载量和ALT水平,HBeAg和HBsAg阴转率明显高于重组人干扰素,综合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α-2b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肝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患者应用α-2b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对照组40例应用α-2b干扰素单一治疗,对比分析3个月、6个月后HBeAg与HBV—DNA的阴转率。结果治疗组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HBeAg及HBV—DNA阴转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α-2b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较单用α-2b干扰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α2b)单用及联合应用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66例CHB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干扰素组。联合组33例,采用IFN—α2b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干扰素组33例,单用IFN-α2b治疗。疗程均为12月。结果联合组与干扰素组在治疗后和停药12个月时血清谷丙氨酸转移酶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2)。停药12月HBeAg/抗-HBe转换率分别为41,47%和26、33%(P〉0.1),停药12月HBVDNA阴转率分别为69.70%和36.47%(P〈0、01)。86,57%的患者注射IFN-α2b后出现短暂发热等流感样症状,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不同。结论IFN-α2b单独或联合拉米夫定治疗CHB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联合组停药12月后HBVNDA阴转率明显高于干扰素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干扰素加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干扰素α-2b300万单位,肌注,每日1次,肌注1月后再改为隔日肌注,用2个月;胸腺肽100mg加入10%的葡萄糖静滴,每日1次,共用3个月。对照组:只用干扰素,剂量、疗程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中ALT复常率为86.7%,HBsAg阴转率为13.3%,HBeAg阴转率66.7%,HBV DNA阴转率为70.0%;而对照组中ALT复常率为83.3%,HBsAg阴转率为10.0%,HBeAg阴转率40.0%,HBV DNA阴转率为50.0%。随访半年,治疗组HBeAg、HBVDNA19例阴转,而对照组仅9例阴转。结论:干扰素加胸腺肽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与α-1b干扰素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序贯组25例,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疗程6个月,第5月开始加干扰素5MU肌肉注射,隔日一次。疗程6个月。拉米夫定组单用100mg.每日一次,疗程6个月。干扰素单用α-1b干扰素5MU,肌肉注射,隔日一次,疗程6个月。结果拉米夫定组、干扰素组、序贯组在3月、6月、9月、12月ALT复常率无明显(P〉0.05),HBV DNA阴转率、序贯组与拉米夫定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干扰素组差异显著(P〈0.05),HBeAg/抗HBe阴转率在第9、12月阴转率分别为52.0%、20.8%、23.1%及60.0%、25.0%、30.8%,差异有显著性P〈0.05,拉米夫定组发生YMDD变异8.3%.序贯组未见复制。结论拉米夫定与干扰素序贯治疗,疗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组及干扰素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病毒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5例患者分成3组,阿德福韦酯组32例,干扰素组35例,阿德福韦酯联合干扰素治疗组(联合治疗组)58例;疗程48周,于治疗结束时复查ALT、HBV-DNA及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乙肝5项)。结果联合治疗组ALT正常率、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明显优于单一阿德福韦酯组及干扰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德福韦酯组与干扰素组ALT正常率、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治疗组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较单一阿德福韦酯组或干扰素组近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灵猫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灵猫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ULN≤ALT≤2×ULN)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将5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给予灵猫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疗程为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HBV-DNA、HBeAg、HBsAg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和89.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HBV-DNA、HBsAg、HBeAg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灵猫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ULN≤ALT≤2×ULN),在抑制乙肝病毒复制,降低HBsAg、HBeAg的表达方面优于单用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13.
姚湛  王丽娅  李丽莎 《海南医学》2014,(24):3613-36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后YMDD变异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90例慢性乙肝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拉米夫定,观察组应用拉米夫定及干扰素,测定并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过程中的HBV DNA载量,血清ALT水平,并分析ALT水平与HBV DNA载量与YMDD变异率的相关性。结果①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YMDD变异的累计发生率明显高于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的患者(P〈0.05);②未联合应用干扰素、ALT水平〈80 U/L、HBV DNA载量〉1.0×10^3 copy/ml是影响YMDD变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③ALT水平与YMDD变异率呈负相关(r=-0.62,P〈0.05),HBV DNA水平与YMDD变异率呈正相关(r=0.85,P〈0.05)。结论未联合应用干扰素、ALT水平低以及HBV DNA载量高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YMDD变异的影响因素,并且ALT水平及HBV DNA载量与YMDD变异率成相关性;临床医师应当通过ALT水平及HBV DNA载量进行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α-2b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 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采用α-2b干扰素500万U肌注,隔日1次,疗程6个月,同时加用苦参素胶囊200 mg,每日3次,疗程6个月.对照组单用α-2b干扰素,剂量、用法及疗程相同.疗程结束时,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丙氨酸转移酶(ALT)复常率、HBeAg、HBV-DNA阴转率及血清肝纤维化等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ALT复常率分别为80.9%和6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59.6%和34.9%,HBV-DNA阴转率分别为63.8%、41.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IV型胶原(IV-C)、层粘蛋白(LN)指标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α-2b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优于单一干扰素治疗,能较好地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抗病毒疗效与Th细胞因子的变化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4月~2010年10月收治入院的慢性乙肝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90例的患者均采用IFN-α治疗(HBeAg阳性组),以90例健康献血员作为正常HBeAg阴性组。ELISA法检测治疗1年后患者外周血HBV-DNA及Th细胞因子IL-2、IFN-γ、IL-4、IL-10。结果:HBeAg阳性组治疗后血清IL-2、IFN-γ均值明显升高(P〈0.05),HBV-DNA含量均值明显下降(P〈0.05);HBeAg阳性组治疗前血清IL-2、IFN-γ与HBeAg阴性组比较均值明显升高(P〈0.001),IL-4、HBV-DNA含量均值明显下降(P〈0.001)。HBeAg阳性组治疗后血清IL-2、IFN-γ与HBeAg阴性组比较均值明显升高(P〈0.01),IL-4、HBV-DNA含量均值明显下降(P〈0.01)。结论: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显著抑制HBV-DNA复制;治疗后有效组免疫状态可由以Th2型为主向以Th1型为主转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转归的近期影响.方法 收集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例.选取54例患者为抗病毒治疗组,选取历史病例67例为对照组.抗病毒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对照组仅使用内科常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病死率、HBV-DNA水平、PT及肝功能结果.结果 治疗1个月后,2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抗病毒治疗组死亡15例(27.8%),对照组死亡32例(4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患者治疗1个月时ALT、AST、TBIL、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治疗组HBV DNA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抗病毒治疗组ALT、AST、TBIL、PT、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降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死亡率,促进肝功能好转,有效抑制病毒复制,能改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将其按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42例,口服恩替卡韦0.5 mg,1次/d;对照组41例给予肝泰乐、复合维生素B溶液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检测血清中IL-10、TGF-β1的含量、肝功能指标及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以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中IL-10、TGF-β1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IL-10:(15.42±6.87)ng/L;TGF-β1:(43.96±12.83)ng/L]较对照组[IL-10:(24.56±7.92)ng/L;TGF-β1:(55.63±13.14)ng/L]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HBV DNA下降,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升高,治疗后ALT和TBI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可通过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血清IL-10和TGF-β1水平,提高免疫功能来抑制HBV复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苦参碱注射液联合胸腺肽仅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30例CH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9例,对照组61例,治疗组应用苦参碱和胸腺肽仪1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干扰素,单独治疗,疗程均为24周,随访48周。结果: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血清转换率等生化指标在治疗24周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结束后24、48周随访,上述4个检验指标治疗组都比对照组明显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碱注射液联合胸腺肽α1治疗CHB用药方便,能够明显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且能持续应答,治疗期间安全性,依从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昆明地区持续低水平病毒血症的慢乙肝患者,高敏HBV-DNA载量、HBV的基因型分布特点、HBV P区耐药位点的突变特征,和HBeAg、HBsAg、ALT之间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采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就医的707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分析高敏HBV-DNA、HBV的基因型以及HBV P区的耐药位点突变情况,并分析不同HBV-DNA载量与HBeAg、 HBsAg、ALT之间的关系。  结果  研究707例持续低载量慢性乙肝患者中,高敏HBV DNA(< 500 IU/mL)446例,占(63.50%),高敏HBV DNA 小于2000 IU/mL的慢乙肝患者共有576例,占(81.90%);HBeAg 阳性262例(37.05%);基因分型以C基因型占比最高60.53%(428/707)。在196例HBeAg阳性且HBV DNA < 2000 IU/mL患者组中,男性为主,占69.89%;ALT > 40 U/L占28.57%,有73.47%患者的HBV DNA > 20 IU/mL。在265例HBV DNA < 20 IU/mL的患者中,80.38%(213例)患者HBeAg阴性,19.62%(52例)HBeAg呈阳性。临床指标比较,HBeAg阳性率、ALT异常率、耐药位点和其它位点突变率在HBV DNA 载量水平不相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对持续低水平病毒血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选择高敏的PCR技术定期监测乙肝病毒HBV DNA,结合HBeAg、HBsAg 、ALT等临床指标的定量监测,可为后续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低于2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s of normal,ULN)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临床特征和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将110例行肝活检的慢性HBV感染者按照ALT≤1×ULN和1 × ULN<ALT<2×ULN分成Ⅰ(n=64)、Ⅱ(n=46)组,分析其ALT水平、HBV DNA复制水平、年龄与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Ⅰ、Ⅱ组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共有21.82%的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2级,29.09%的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2期,19.09%的患者肝组织学表现为肝硬化(S4期).HBV DNA载量≥10 7(拷贝/ml)的患者年龄分布相对较年轻,肝组织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也相对较轻.共有81例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显示肝组织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核心抗原(HBcAg)的表达,2组患者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的免疫染色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生化和病毒学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肝脏病变的真实情况,对年龄较大的、病程较长的患者,无论ALT水平如何,均建议行肝活检,尤其可早期发现隐匿性肝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