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桡骨小头粉碎骨折时往往行桡骨小头切除术。本研究目的是分析桡骨小头粉碎骨折伴尺骨冠突骨折时行桡骨小头切除前后肘关节的稳定性。[方法]选取骨密度值相近的上肢标本20对,经X线片证实无风湿、结核、肿瘤、骨折、畸形等。剥离上肢所有的皮肤、肌肉和筋膜,完整保留肘关节囊、内外侧副韧带、环状韧带及尺、桡骨骨间膜。调制好的牙托粉与标本两端固定后,将标本伸直侧位自由放置于生物力学机,关节轴与水平面垂直,肱骨外髁向上,于肱骨外髁处垂直向下载荷,记录肘外翻位移。将标本竖直固定于生物力学机,尺桡骨向下,肘关节伸直位,做肘外旋扭转,记录肘关节的转角。[结果]桡骨小头粉碎骨折伴冠突无骨折、Ⅰ型骨折、Ⅱ型骨折在桡骨小头切除后较切除前肘外翻位移及外旋角经统计学比较各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伴冠突Ⅲ型骨折时在桡骨小头切除后较切除前肘外翻位移及外旋角显著增大。[结论]桡骨小头粉碎骨折伴冠突Ⅰ、Ⅱ型骨折行桡骨小头切除前后肘关节均稳定,可行桡骨小头切除术,Ⅲ型骨折不稳定,应修复桡骨小头或假体置换,并修复冠突及尺桡侧副韧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保留Mason Ⅲ型骨折中桡骨头的方法。方法 以肱骨小头及尺骨桡切迹为参照,复位骨折的桡骨头,用克氏针经其安全区或环形关节面下方暂固定于尺骨近端,头下骨缺损以自体三层皮质髂骨填充,小T型接骨板固定。结果 经2~4年随访,7例患者中6例肘关节功能均达到优或良,1例骨不连。结论 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以该方法治疗,可减少行桡骨头切除或假体置换的病例。  相似文献   

3.
1 病历介绍患者 男 ,2 2岁。因高处坠落致左腕、左肘部肿痛 2小时入院。检查 :左腕部肿胀、压痛 ,可触及骨擦感 ,左肘关节肿胀 ,可闻及骨擦音 ,关节活动受限。桡动脉搏动良好 ,手部皮肤感觉正常。 X线片显示左桡骨远端经关节面粉碎性骨折 ,尺骨鹰嘴及冠状突骨折 ,桡骨小头粉碎骨折。住院后行左上肢石膏托外固定 ,于伤后 12小时左前臂张力增高 ,左手皮肤感觉迟钝 ,手指被动牵拉痛 ,急行前臂切开减张术。术后 1周行减张口延期缝合。伤后 4周前臂创面全部愈合 ,但左肘关节已处于脱位状态 ,遂行左肘关节骨折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和桡骨小头切除…  相似文献   

4.
尺骨近端截骨治疗少年陈旧性单纯桡骨头脱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采用尺骨近端截骨治疗少年陈旧性单纯桡骨头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了采用尺骨近端截骨治疗陈旧性单纯桡骨头脱位的6例患者,手术时的年龄从7~12岁,从受伤到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间隔为6个月~4年,平均为[(19.3±16.5)个月,x±s,下同],其中2例患者同时缝合了环状韧带,1例患者进行了桡侧侧副韧带的重建。重点分析了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和术前、术后的影像学改变。结果本组6例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16.5±8.7)个月。所有患者截骨部位均达骨性愈合,无异位骨化或其他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也无肘关节疼痛和桡骨头再脱位。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40.0±7.1)°,前臂旋转活动度为(129.0±18.4)°,患侧握力占健侧握力的百分比为(96.9±3.5)%。术后影像学提示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尺骨的再塑形非常明显,表现为截骨所致的向后成角逐渐圆滑,最终成角消失,以及损伤所致的“尺骨弓征”逐渐纠正。结论对于少年陈旧性单纯桡骨头脱位如果无明显桡骨头畸形,采用尺骨近端截骨治疗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人工桡骨头假体置换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勇  赵继军  杨述华 《中国骨伤》2006,19(7):440-441
桡骨头骨折是成人肘部最常见的骨折,占肘关节骨折的33%,在成人所有骨折中占1.7%~5.4%。桡骨头骨折还常伴有软组织损伤,如内侧副韧带或骨间膜破裂,当这些组织损伤后,桡骨头就成为维持肘关节轴向和外翻稳定的主要结构。对于不稳定的肘关节,切除桡骨头可发生许多远期并发症,包括桡骨向近端移位,外翻不稳定,肘关节僵硬,肘和腕关节退行性关节炎,肘、前臂和腕关节慢性疼痛。因此,对伴有内侧副韧带和(或)骨间膜损伤的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通常采用人工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利用钛网包裹自体松质骨打压植骨修复桡骨节段缺损方法。方法 2011年10月,收治1例53岁机器击伤致左桡骨中下段开放粉碎性骨折合并5.4 cm桡骨缺损患者,待伤口愈合和局部皮肤条件改善后,二期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钛网包裹自体髂骨松质骨打压植骨修复桡骨节段骨缺损。结果术后4个月见断端连续性骨痂连接、初步植骨融合表现,局部无压、叩痛,腕关节功能轻度受限,达临床愈合标准;术后6个月断端植骨融合更清晰,腕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Green-O’Brien腕关节功能临床评分90分,为良;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功能临床评分无变化。结论采用钛网包裹自体松质骨打压植骨修复桡骨节段缺损,不仅成骨快、愈合良好,且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7.
骨折周围骨痂移植治疗骨不愈合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骨不愈合采用骨折断端周围自体骨痂移植治疗的效果。方法 新西兰兔42只,双侧桡骨中段模拟骨折,考察至明显骨痂生长随机分配实验I组36只,实验Ⅱ组6只,随机选择一侧髂骨切取部分全层骨和双侧骨折处周围骨痂备用,并建立1.0cm骨缺损的标准不愈合模型。实验Ⅰ组,左桡骨移植骨痂为A组,右桡骨移植髂骨为B组,术后分别为2、4、6、9、12、15周各处死6只兔并取标本作X线摄片和图像分析、标本大体观察,组织切片检查。实验组Ⅱ组,左桡骨移植髂骨为C组,右桡骨空白对照为D组,术后定期X线摄片检查。结果 ①术后15周,A、B、C组全部完成骨不愈合的修复;②D组无一例骨不愈合完整修复;③A、B组修复骨不愈合的病理过程相仿,首先是桥梁骨痂和连续骨痂形成,而后是成熟骨板期,最后是塑形期,但修复进程在实验9周存在明显差异(P<0.05),A组优B组。结论 骨折周围骨痂和髂骨都是较为理想的骨移植材料,在治疗骨不愈合过程中,骨痂移植在早期有加速骨缺损修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内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肘关节三联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肘关节三联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肘关节三联征患者11例,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25~56岁,平均35.2岁。伤后至手术时间1~13 d,平均5.9 d。桡骨头骨折按改良的Mason分型:Ⅰ型2例,Ⅱ型7例,Ⅲ型2例。尺骨冠突骨折按Regan-Morrey分型:Ⅰ型3例,Ⅱ型7例,Ⅲ型1例。观察术后并发症,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价。结果: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5个月,且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18周,平均14周。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总分为78.2±11.7,其中优2例,良7例,可1例,差1例。在末次随访时,患侧肘关节屈曲(108±21)°,伸直(12±8)°,旋前(66±13)°,旋后(28±18)°,其中有3例患者存在5°~8°内翻角,1例患者存在8°外翻角。结论: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肘关节三联征能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恢复肘关节稳定,术后可早期活动,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自体带骨膜髂骨板移植修复桡骨头骨折并软骨面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治的32例桡骨头骨折,应用自体带骨膜髂骨板移植修复桡骨头骨折并软骨面缺损。结果 32例获得随访12~72个月,平均35.4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29例骨折移植处均获骨性愈合,骨性愈合率90.6%,骨性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7个月。按照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26例,良2例,可1例,差3例,优良率87.5%。结论应用带骨膜髂骨板移植修复桡骨头骨折并软骨面缺损,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桡骨小头切除晚期并发症的原因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研究桡骨小头切除后晚期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方法:对28例桡骨小头切除术后进行2年以上随访。同时对20例新鲜上肢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发现桡骨小头切除术后的晚期并发症有肘外翻畸形、创伤性关节炎、桡尺远侧关节脱位等。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骨间膜撕裂伤和桡尺关节远侧脱位是桡骨小头切除术后引起或加重晚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结论:桡骨小头切除时,应考虑上述三种组织损伤是否存在及对预后的影响;桡骨小头切除在青少年患者应视为禁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双相陶瓷(Biphasie calcium phosphate,BCP)经低结晶羟基磷灰石(Low crystalline hydroxyapatite,LcHA)涂覆改性后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LcBCP)与单纯BCP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的成骨差异。方法BMSCs复合LcBCP(实验组)修复12只兔左侧桡骨15mm缺损;BMSCs复合BCP(对照组)植入右侧桡骨同样大小缺损,植入后第4、8和12周取材,通过大体形态、组织学、影像学和生物力学检测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BMSCs—LcBCP复合物在体内骨缺损处生长良好。X线检测显示实验组连接处骨痂形成,对照组连接处在各个时间点愈合稍差。12周时,实验组骨修复良好,髓腔再通,组织学显示板层骨形成,连接处骨性愈合;对照组连接处尚有较多编织骨形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生物力学检测有统计学差异。结论BMSCs—LcBCP复合物可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低品态羟基磷灰石涂层有助于增强双相陶瓷的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生物降解可吸收材料聚己内酯( P C L)和聚乳酸( P L A)共聚膜修复长骨节段性骨缺损,探讨其引导性骨再生的效果及机制。方法 采用兔桡骨中段12 cm 节段性骨缺损(保留骨膜)动物模型24 只,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用膜包绕骨缺损区,对照组缺损区不处置,分别于术后3、6 及12 周处死动物,进行 X 线片、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实验组缺损区骨生长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 3 周实验组可见明显的骨痂沿膜外生长;术后 6 周以桥接的外骨痂形成骨性连接;术后12 周膜内外均形成骨性连接,对照组从术后6 周开始表现为骨不连。结论 利用可生物降解的膜性材料可引导骨组织再生,通过膜外骨痂以及形成相对迟缓的膜内骨痂共同完成骨缺损的修复;膜性材料通过屏障作用一方面有效地阻挡纤维组织长入缺损区,防止骨不连形成,另一方面在局部形成营养物质浓聚,并通过表面的微孔为骨细胞生长充当支架,促进骨缺损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皮自体骨髓移植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的成骨作用,探索治疗骨不连的新途径。方法选健康家兔18只,建立双侧桡骨中段骨及骨膜缺损1cm模型,6周后,实验侧(右)骨缺损区经皮注射自体红骨髓2ml,对照侧(左)骨缺损区经皮注射自身外周血2ml。在不同时间内进行X线片、组织学检查及新生组织钙、磷含量测定。临床应用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15例,其中腕舟骨不连7例,肱骨不连3例,股骨不连2例,胫骨不连3例。骨不连时间为7~48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实验侧骨缺损区在骨髓注射后不同时间的X线片、组织学检查均显示新骨形成逐渐增多,钙、磷含量均高于对照侧。对照侧无成骨现象。临床应用的15例中,13例在5~9个月骨折愈合,2例未愈合。结论经皮自体骨髓移植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有成骨作用,在临床上可作为治疗骨不连的方法,尤其适用于骨不连部位软组织条件差、不具备开放植骨的病例。  相似文献   

14.
重建肘关节外翻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肘关节桡骨头 (radial head,RH)切除、尺侧副韧带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 )损伤以及 RH假体置换、MCL重建后的外翻稳定性。 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上肢标本 12侧 ,制成肘关节“骨 -韧带”标本 ,在2 N· m的外翻力矩作用下 ,分别在肘关节 0°、30°、6 0°、90°和 12 0°伸屈时 ,测量肘关节外翻松弛度 :1完整肘关节(n=12 ) ;2 MCL切断 (n=6 ) ;3RH切除 (n=6 ) ;4 MCL切断 +RH切除 (n=12 ) ;5 RH假体置换 (n=6 ) ;6 MCL重建(n=6 ) ;7RH假体置换 +MCL重建 (n=12 )。用 SPSS 10 .0统计软件包作方差分析 ,比较各组的外翻稳定性。 结果 完整肘关节的平均外翻松弛度最小 ;RH切除后 ,外翻松弛度增大 ;单纯 MCL切断 ,外翻松弛度大于单纯 RH切除 (P<0 .0 1) ;MCL切断 +RH切除 ,外翻稳定性最差 ;行 RH假体置换 ,对稳定性有改善 ;MCL重建与完整 MC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RH假体置换同时重建 MCL ,效果最好。 结论  MCL是抵抗肘关节外翻应力最主要的因素 ,RH是次要因素。在重建肘关节的外翻稳定性方面 ,MCL的重建比 RH的假体置换更重要。在无条件行 RH假体置换时 ,修复MCL是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联合中医活血补肾汤治疗国际骨循环研究学会(ARCO)Ⅱ~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Harris评分及X线片改善情况,以验证其治疗优势.方法 40例(49髋)ARCO Ⅱ~Ⅲ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28髋)采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2周后服用活血补肾汤3个疗程;对照组18例(21髋)采用单纯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观察两组术后Harris评分及X线片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18个月治疗组Harris评分及X线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联合活血补肾汤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中药活血补肾汤在缓解患者症状和改善功能方面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和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复合物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2只,切除兔双前肢桡骨中下段1 cm连同骨膜的骨质造成骨缺损,选择左侧前肢为实验侧,右侧前肢为对照侧。实验侧缺损区植入富血小板血浆加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对照侧缺损区单纯植入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术后第2、4、8和12周分别处死3只实验动物,进行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学、新生骨面积图像分析和透射电镜等观察两侧桡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所有动物无感染、死亡,植入物无脱落。大体标本和X线片显示:术后2周实验侧和对照侧在人工骨与宿主骨交界处均有较多肉芽组织,实验侧略多。第4、8周实验侧人工骨表面及孔隙被新生骨组织包裹填充,人工骨与自体骨吻合好;对照侧骨痂主要限于人工骨两端,与对侧比较相对较幼稚。第12周,实验侧骨缺损修复完全,人工骨表面被皮质骨完全包裹;对照侧在人工骨两端区域有板层骨形成,表面未见连续性骨痂。组织学和透射电镜观察显示: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实验侧骨细胞生长明显优于对照侧,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富血小板血浆加人工骨复合对管状骨缺损的修复有明显的加速愈合功能。  相似文献   

17.
带血管蒂骨膜瓣移植治疗幼犬股骨头坏死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幼犬带血管蒂骨膜成骨能力及对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修复效果.方法 结扎、破坏幼龄家犬股骨颈动脉环、液氮冷冻股骨头,建立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建模4周后通过X线、MRI、ECT及组织学检查评价动物模型建立成功与否;然后实验动物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12只)植入带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大转子骨膜瓣;对照组(9只)植入带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大转子骨瓣:空白组(8只)不予治疗,以观察股骨头坏死的病程进展.分别于手术后第4、8、12周进行大体形态、X线、MRI、ECT观测,12周处死所有动物行组织学检查,观察不同时期股骨头坏死修复情况.结果 术后12周实验组X线股骨头形态基本正常,MRI股骨头信号不均,ECT放射性核素与健侧相比稍减低,苏木精-伊红(HE)染色毛细血管及成骨细胞大量增殖,新生骨小梁成熟.对照组X线股骨头轮廓欠规则,MRI股骨头高低信号混杂,ECT股骨头放射性核素明显减低,HE染色成骨细胞活跃,可见新生骨小梁,脂肪细胞.空白组X线股骨头塌陷变形,MRI表现T1、T2加权低信号,ECT见放射性缺损.苏木精-伊红染色骨小梁崩解,大量空虚的骨陷窝.术后12周实验组、对照组移植骨膜/骨瓣区ECT扫描核素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带血管蒂骨膜移植较带血管蒂骨瓣移植具有更强的成骨能力.能够有效地修复幼犬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相似文献   

18.
磷酸三钙结合富血小板血浆修复股骨头坏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磷酸三钙 (tricalcium phosphate,TCP)和富血小板血浆 (platelet- rich plasma,PRP)混合物(TCP/PRP)修复兔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作用机制。 方法 成年新西兰大白兔 4 8只 ,采用液氮冷冻兔股骨头制成股骨头坏死模型 ,再随机分成 2组 ,每组 2 4只 ,实验组植入 TCP/PRP,对照组植入 TCP。分别于术后 2、4、8和 12周取材 ,行X线片、组织学检查、电镜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处理。 结果  X线片示术后 2周 ,两组股骨头密度无明显差异 ;4周 ,两组骨密度均降低 ,对照组下降更明显 ;8和 12周时骨密度均升高 ,实验组升高更明显。组织学检查 :术后 2周光镜显示 ,实验组肉芽增生多于对照组 ;4周时股骨头变平 ,凹陷缺损 ,实验组少于对照组 ;8和 12周股骨头纤维增生 ,骨小梁增粗 ,实验组修复较对照组多。电镜 :术后 2周实验组成骨细胞内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较多 ;4周实验组成骨细胞和胶原纤维明显比对照组多 ,细胞器比对照组成熟 ;8周时实验组的成骨细胞向骨细胞转化较多 ,雏形板层骨较多。计算机图像处理 :术后 4、8和 12周实验组骨小梁体积分别为 36 .6 5 %± 7.2 2 %、38.2 9%± 4 .2 8%和 39.2 4 %± 3.4 2 % ,明显多于对照组(P<0 .0 5 )。 结论  TCP/PRP不仅为成骨细胞爬行提供支架 ,并能促进新骨形成和股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The Wrightington approach to the radial head involves elevating anconeus from the proximal ulna to expose the supinator crest and then osteotomizing the bony insertion of the lateral ligament complex to the ulna. This avoids incising through the substance of the lateral ligament complex.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if there is any difference in laxity changes between using the posterolateral versus the Wrightington approach in performing surgery upon the radial head in a cadaveric model. METHODS: Ten cadaveric elbows had a radial head fracture created and the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divided. They then sequentially had the posterolateral or Wrightington approach to the radial head, fracture fixation, head excision, and replacement. After each step, valgus and varus laxity and ulnar rotation were determined with an electromagnetic tracking system. RESULTS: After each step, there was a greater increase in valgus and varus laxity in the posterolateral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Wrightington group. After surgical exposure, radial head fracture fixation, and radial head excision,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hanges in rotation between the posterolateral and Wrightington approaches, with the former resulting in an increase in external and the latter an increase in internal rotation.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newly described Wrightington approach is biomechanically superior to the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with regard to changes in elbow laxity after surgery to the radial head.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丹参缓释剂植入股骨头内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方法参照Rich等方法,用马血清、醋酸强的松龙复制家兔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造模8周后实验组(A组)将丹参缓释剂40 mg植入到右侧股骨头内.对照组(B组)用同样方法植入赋形剂40 mg.正常对照(C组).术后不同时间做X线摄片、ECT扫描、组织学及扫描电镜检查.结果 X线片示A组右侧股骨头骨密度增高,透光区较小,B组骨密度减低,有大小不等透光区;ECT扫描示A组静态放射性分布中等浓聚,而B组静态图像放射性分布呈炸面包圈样改变,欠均匀;组织学检查显示A组骨空陷窝率、血管数、骨髓腔内脂肪细胞直径较B组明显改善(P<0.01);扫描电镜检查显示A组松质骨结构较规则,骨陷窝结构完整,部分骨板断裂,骨小管可见.B组结构紊乱不清,骨板断裂,骨陷窝少,骨小管消失.结论丹参缓释剂植入到坏死的股骨头模型内,能改善股骨头血供,促进坏死骨的吸收、修复与重建.为股骨头坏死这种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